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学而篇·第一

1·1 子曰 1 :“学而时习 2 之,不亦说 3 乎?有朋 4 自远方来,不亦乐 5 乎?人不知而不愠 6 ,不亦君子 7 乎?”

【注 释】

1 子曰: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论语》中“子曰”都指孔子说的话。2 时习:时,有两种解释,一说是“在一定的时候”,一说是“时常”。习,温习和练习。 3 说:同“悦”。愉快的意思。 4 朋:古注:“同门曰朋。”同在一个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指志同道合的人。 5 乐:快乐。古注:“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6 人不知而不愠:知,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愠,恼怒。 7 君子:《论语》里,君子是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有时也指在位的人。这里是指前者。

【大 意】

孔子说:“学了又时时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并不恼怒,不也就是一个有德的君子了吗?”

这一章中心是论学。《论语》编者将它列为首章,反映了孔子重学的精神。孔子教人之学,主要是为人之学。旧注:“学,觉也,效也。”觉是觉为人之大道,效是效先觉之所为。与西方倡言“自我觉醒”不同,此处所言觉,是道的觉醒,人的觉醒。读者宜注意分辨。

“习,鸟数飞也。”数,多次反复。为人之学,重在力行实践,须反复练习,如鸟之习飞。时代演进,知识爆炸,今天的学,与孔子所处时代已有很多不同,所学范围已大大扩张。但学为人之道而时习之,仍是学之根本,不可懈怠。

本章三句话叙述一个学者一生学习的不同阶段,“实亦孔子毕生为学之自述”(钱穆《论语新解》)。第一句是说初学时自己从学习中感到的喜悦;第二句是说学习稍有成就,有同道自远方来相互切磋,从中感到的快乐;第三句是说虽不为人所知而心无愠恼,就可谓是一个君子了。

人生在世,总希望被人了解,为人所知、所用;尤其是在有了一定成就的情况下更是如此。但是,不为人了解,或被人误解,甚至被人恶意诽谤、中伤的事是经常发生的,甚至是不可避免的。一般人常会因此而懊恼,怨天尤人。本章提出的“人不知而不愠”,是一个重要的人生态度。

孔子一生不为人所知。他周游列国,常遭冷遇,不为当权者所知所用;他的行为,也不为普通百姓所了解,常被人讥笑。面对这些,他说:“不怨天,不尤人。”(14·37)只求努力学习,把握天命。他真正做到了“人不知而不愠”。读《论语》,要认真思考,孔子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1·2 有子 1 曰:“其为人也孝弟 2 而好犯上者 3 ,鲜 4 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 5 ,本立而道 6 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 7 8 ?”

【注 释】

1 有子:孔子晚年的学生,名若。《论语》里对孔子的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有若、冉求、闵子骞四人称子。 2 孝弟:孔子和儒家提倡的两个基本的道德规范。孝,规定了子女对父母应有的态度;弟,同“悌 (tì) ”,规定了弟弟对兄长应有的态度。古注:“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3 好犯上者:好 (hào) ,喜爱。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4 鲜 (xiǎn) :少。 5 务本:务,专心致力。本,根本。 6 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不同的含义。这里的道是指孔子所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 7 为仁之本:仁,是孔子的最高道德范畴。为仁之本,是说孝悌是仁的根本。另一种解释说:为仁,行仁的意思。前者从仁的内容讲,后者是从仁的实行上讲。也有人解释,为仁的“仁”字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就是“做人的根本”。 8 与:同“欤”。语气词,表示疑问。古注:“谦退不敢质言也。”

【大 意】

有子说:“一个人为人孝悌却又喜欢犯上,这是很少见的;不喜欢犯上却喜欢造反的,从来就没有过。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上。根本树立了,道也就由此而生了。孝悌,这是仁的根本吧?”

本章论孝悌,提出孝悌“为仁之本”。对此,有不同理解和解释。有子从为人孝悌就不会犯上作乱说孝悌的意义,是当时宗法制社会状况的反映。当时天子、国君由嫡长子继承,其余庶子分封为诸侯、大夫,社会的政治结构建立在宗法血缘关系的基础上。天子与诸侯、诸侯与大夫的关系,同时也是父子、兄弟的关系。因此遵从孝悌就不会犯上作乱。这是孝的时代性的内容和意义。秦以后中央集权的统一帝国取代了宗法封建制,孝悌就失去了这样的意义;而在近代宗法等级制度瓦解之后,孝悌与不犯上作乱的联系就已经完全失去了它的基础。

孝悌的本义,是善事父母、兄弟,事亲敬长,属于家族伦理。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兄弟是每一个人最亲近的人,爱人总是从爱父母兄弟开始。如果对父母不能孝敬,对兄弟不能友爱,又怎么可能对其他人有爱心,怎么可能爱其他人呢!这是孝悌的普遍性的基础和意义,是不受时代限制的;只要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庭还是社会的细胞,孝悌就是家庭以至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道德基础。

爱人从孝悌开始,人不孝悌不能爱人,也无仁心;孝悌是仁心的表现,但它只是行仁的一个方面,能孝悌未必就能仁。一说认为,为仁二字应连读。为仁,就是行仁。孝悌只能说是行仁的根本,而不能说是仁的根本。“谓行仁自孝弟始,孝弟是仁之一事。谓之行仁之本则可,谓是仁之本则不可”(朱熹《论语集注》)。这一解释,比较能与孝悌本义相合。

1·3 子曰:“巧言令色 1 ,鲜矣仁。”

【注 释】

1 巧言令色: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古注:“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

【大 意】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好看的脸色来讨人喜欢,这样的人,仁心就很少了。”

人的内心通过日常言行而表现。“巧”和“令”,本都是褒义。这里说的巧言令色,是专求讨好他人,待人没有真情实意。虚情假意,自然谈不上仁,所以就成为贬义。这也说明,“仁”要落实在日常的一言一行,真诚待人上。

1·4 曾子 1 曰:“吾日三省 2 吾身。为人谋而不忠 3 乎?与朋友交而不信 4 乎?传 5 不习乎?”

【注 释】

1 曾子:孔子晚年的学生,名参 (shēn) 。 2 三省:省 (xǐng) ,察看、检查。三省有几种解释。一,三次检查;二,从三个方面检查;三,多次检查。 3 忠:古注:“尽己之谓忠。”对人尽心竭力的意思。 4 信:古注:“以实之谓信。”诚实的意思。 5 传:古注:“传,谓受之于师。”老师传授给自己的。

【大 意】

曾子说:“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

孔子教人,重视修养的自觉性,要求“君子求诸己”;自省是体现了“求诸己”精神的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可谓“为学之本”。三省,过去有的解释为三次检查;有的解释为从三个方面检查;有的解释为多次检查。总之是说要经常反省自己。关于自省,还可参读4·17、5·26、7·21、12·4各章。

本章提到曾子自省的三方面内容。传,指自己传授给他人的;忠、信是孔子重视的两项道德要求,是传的内容,旧注“忠信为传习之本也”。《论语》多处讲忠信,说君子要“主忠信”(1·8),以忠信为主,可以与5·27、7·24、9·24、12·10、15·5各章参读。

“为人谋而不忠乎”的“忠”,是泛指对一切人,并不专指忠君。《论语》里讲“忠”大都是作为一般的道德规范,与“信”相连讲“忠信”;并不专用于君臣关系。这与后世儒家提倡的忠君思想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儒家思想在汉以后被定为统治思想,后世儒家对孔子的思想作了许多解释、发挥。经后世儒家解释发挥的孔子思想,与《论语》里记载的孔子本来的思想,在许多问题上也是既有联系,又有不同。这是在读《论语》和了解、研究孔子思想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的一个问题。

1·5 子曰:“道 1 千乘之国 2 ,敬 3 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4 。”

【注 释】

1 道:有的本子写作“导”。治理的意思。 2 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指当时的诸侯国。乘 (shèng) ,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这里指兵车。 3 敬:谨慎专一的意思。 4 使民以时:时指农时。役使百姓要按照农时,即在农闲时役使。

【大 意】

孔子说:“治理一个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处事要谨慎专一而有信用,要节约财用而爱人,役使百姓要在农闲时。”

本章谈为政治国。孔子提出的几点:谨慎专一,讲信用,节约财用,爱护百姓,依农时使用民力。看来简单浅近,却是治国最基本的要求,一切当政者不可不注意。

1·6 子曰:“弟子 1 入则孝,出 2 则弟,谨而信,泛 3 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4 。”

【注 释】

1 弟子:一般有两种含义,一指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一指学生。这里是指前者。 2 入、出:古时父子住在不同住处,学习则在外舍,入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出指到外舍就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悌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 3 泛:广泛的意思。 4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古注:“余力犹言暇日。”文,古代文献。

【大 意】

孔子说:“弟子在家要讲孝,出外要讲悌,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要广泛地爱众人,而亲近其中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还有余力和闲暇,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本章谈对少年弟子的教育。孝悌、谨信、爱众、亲仁是仁德的几点基本要求;“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要求弟子们致力于德行修养,有余力再学习文献知识,说明孔子是把德行的教育放在首位。但“行有余力”主要是从为学次序说。不能认为可以专重德行,忽视学文。力行而不学文,就会只知要怎么做,不知为什么要这么做的道理;看起来是做了,却并不能真正学会做人。

文和行是孔子之教的两个方面。从学习的次序说,要从德行开始;从做人的要求说,学文是根本。力行和学文不可偏废。这个本末终始的问题,是传承传统文化、进行道德教育中的重要问题,要认真研究和解决。19·12章就是讨论这个问题,可参考阅读。也可与1·7、6·25、7·24、9·10等章一起参考阅读。

6·25章谈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也是说文和行的两个方面,可联系阅读,仔细领会。

1·7 子夏 1 曰:“贤贤易色 2 ,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3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 释】

1 子夏:孔子晚年弟子。姓卜名商,字子夏。 2 贤贤易色: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贤贤,尊重有才德的贤人。易,有两种解释。一作改变讲,尊重贤者而改变好色之心;一作轻视讲,看重贤德而轻视女色。有一种解释说,这一句专指妇女而言,全章四句分指夫妇、父子、君臣、朋友四伦。 3 致其身:致,尽的意思。把生命奉献给国君。

【大 意】

子夏说:“一个人能看重贤德而轻视女色,侍奉父母能竭尽全力,服事国君能献出生命,与朋友相交说话诚实可信。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是已经学习了。”

这一章与前一章联系起来看,更可以看到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特点。不过,如果以为只要能做就可以了,忽略了对经典文献的学习,就会陷入另一种片面性。朱熹就说:“力行而不学文,则无以考圣贤之成法,识事理之当然,而所行或出于私意。”这个问题,要把本章、上章和19·12等章联系起来,全面理解。

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1 。主忠信 2 。无友不如己者 3 。过,则勿惮 4 改。”

【注 释】

1 学则不固:有两种解释。一,固作坚固解,与上句相连,不厚重就无威严,所学也不坚固;二,固作固陋讲,见闻浅少的意思。学则不固自成一句,学了就可以不固陋。 2 主忠信:以忠信为主。 3 无:同“毋”,不要。不如己,一般解释,交友是为了辅助自己修养,择友如择师;与高于自己的人交友,体现了见贤思齐的精神;与不如自己的人交友,无益而有害,所以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友。另有一解释说:如果大家都不和不如自己的人交友,你愿与他交而他不愿与你交,就会找不到朋友。所以“如”是“似”的意思;不如己,是指不和自己同道、同类。“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 4 惮 (dàn) :怕,畏惧。

【大 意】

孔子说:“君子不厚重就没有威严;学了,就可以不粗鄙浅陋;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失不要怕改正。”

“君子”,古时有两种含义,一指在位的人,一指有道德的人;《论语》中的“君子”,主要是在后一个意义上用,是孔子理想中完善人格的代表。《论语》论及君子品德的内容,是《论语》思想的重要部分。

“主忠信”,为人行事要以忠信为主。《论语》多处讲忠信,如1·4、5·27、7·24、9·24、12·10、15·5等,可参考阅读。

“过则勿惮改”,指出了对待过失的正确态度,是闪烁着真理光辉的格言。还可与6·2、15·29、19·8、 19·21等章一起参考阅读。

“无友不如己者”,可与4·1章“里仁为美”联系起来理解。

1·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大 意】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百姓的道德风尚就会日趋淳厚了。”

孔子和儒家不信鬼神,却很重视丧祭之礼。孔子赋予丧祭之礼以道德的意义,把丧祭之礼看作内心孝的情感的寄托和表现。17·21章孔子解释“三年之丧”的必要,对这一点作了具体的说明。3·4章强调哀和敬,也是反映了这一点。这一章说的是另一方面:认真实行丧祭之礼,又可潜移默化地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感,使“民德归厚”,社会安定。这是理解礼的意义和仁礼关系的重要方面。可与2·5、17·21等章参读。

1·10 子禽 1 问于子贡 2 曰:“夫子 3 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 4 异乎人之求之与?”

【注 释】

1 子禽:陈亢,字子禽。孔子学生。 2 子贡:孔子学生,姓端木,名赐,字子贡。 3 夫子:古代对男子的敬称。《论语》中,孔子的学生称孔子为夫子。 4 其诸:语气词,表示揣度的语气,相当于“或者”“莫非”。

【大 意】

子禽问子贡说:“我们夫子到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是去求得来的呢?还是人家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我们夫子是靠温和、善良、庄敬有礼、节俭、谦逊而得来的。我们夫子去求的方法,或许是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孔子周游列国,虽然没有得到各国国君的任用,但他每到一地都能了解到当地的政事。子贡说这不是孔子去求来的,而是因为他温、良、恭、俭、让的道德仪容赢得人们的尊敬,人们主动告诉他的。这是孔子和一般人不同的地方。一般人为了参与政事,往往费尽心机,用各种手段,拉关系、送礼行贿等等,以求达到目的。而孔子的温、良、恭、俭、让,只是自己的修养,没有刻意的追求;得以了解当地政事,是自然的结果。这里反映的孔子的形象和精神,值得仔细体会。

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1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2 ,可谓孝矣。”

【注 释】

1 观其志、观其行:其,指儿子。父亲在,儿子不能独立处事,所以观其志;父亲死了,儿子独立处事,所以要观其行。 2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这里的“道”是指父亲生前的所为,包括其思想和行事。古注:“必能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乃见其孝,不然,则所行虽善,亦不得为孝矣。”

【大 意】

孔子说:“父亲在,看儿子是观察他的志向;父亲死了,是观察他的行为。在三年之内能不改变父亲生前的所为,可以说是孝了。”

《论语》讲到孝的具体要求的有多处,这是其一。

这一章多有不同解释。父死后要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宋儒注说,如不能无改于父之道,“所行虽善亦不得为孝”。把无改于父之道看作孝的第一位的要求。清人批评这一说法,认为不是以不改为孝;所以不改,是因为它是正确的。“何以不改也?为其为道也。若其非道,虽朝死而夕改可也。”《论语新解》则认为:“其实孔子此章,即求之于近日之中国家庭,能遵此道者,尚固有之。既非不近人情,亦非有乖大义。孝子之心,自然如此。孔子即本人心以立教,好高骛远以求之,乃转失其真义。”前二解侧重于道义是非方面讲,后者侧重于人情人心方面讲。当代社会下,孝更应与创新精神相协调和结合。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 1 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2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注 释】

1 和:和谐,协调。 2 斯为美:斯,这、此。这里指礼,也指和。

【大 意】

有子说:“礼的运用,以和谐为可贵。先王治国之道的好处正在这里,不论小事大事都照这样去做。但也有不能这样做的,只知道要和而一意求和谐,不用礼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和为贵,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代表了中国人最高的价值追求,几乎家喻户晓,是日常引用最多的语句之一。但人们往往没有认真思考和真正理解它的含义。它并不只是人们一种善良、美好的愿望和追求,而是反映了中国人的根本世界观,又贯彻落实到日常生活中成为待人处事的基本原则,有着丰富的内涵。传统文化中对此有多方面的论述,有丰富而宝贵的思想资源,需要认真学习研究。

这一章着重强调了“和”是最高价值追求,同时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之,说明“和”不是无原则的调和。13·23 章“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以“和”与“同”对举,提出“和而不同”为待人处事的根本原则,以“和而不同”与“同而不和”为区分君子小人的标志。两章分别说了“和”的两个方面含义,可以联系起来读。

1·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 1 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 2 不失其亲,亦可宗 3 也。”

【注 释】

1 复:古注:“复,践言也。”实现诺言的意思。 2 因:依靠,凭借。3 宗:有两种解释:一,宗犹主也。二,尊崇,宗敬。以后一解为好。

【大 意】

有子说:“说话有信用而近于义,那么说的话就能兑现;态度恭敬而近于礼,就可以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亲的,也就值得崇敬了。”

“信”和“恭”都是德行的重要要求。但只有合于义、礼,才能成为真正的善;不义之信不可复,非礼之恭自取辱。具体的德行要求必须合于义、礼的原则。8·2、17·23章都讲到这一点,可联系起来读。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 1 而正 2 焉,可谓好学也已。”

【注 释】

1 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2 正:正其是非。

【大 意】

孔子说:“君子吃饭不求饱足,居住不求安逸,对工作勤快敏捷,说话却谨慎,又到有道的人那里去辨正自己的是非,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是说对待物质生活的态度。怎样对待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是人生的大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孔子的基本思想是“义以为上”(17·23),把精神生活的追求放在第一位。“不求安饱”,是说既志于道,用心也就不在物质生活的安饱;如一意追求安饱,则将无暇顾及道义了。可联系下章及4·5、4·9、6·9、7·15等章来把握。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 1 ,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2 。’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3 。”

【注 释】

1 贫而乐:有的本子“乐”下有道字,作“贫而乐道”。 2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见《诗经·卫风·淇奥》。有两种解释:一说切磋琢磨分别指对骨、象牙、玉、石四种不同材料的加工,不加工不能成器;一说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有精益求精的意思。 3 告诸往而知来者:诸,这里同“之”。往,过去的事,这里指已经告诉他的话。来,未来的事,这里指还没有说出的话。

【大 意】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怎样呢?”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不如贫穷而还乐于道,富有而还好礼。”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加工牙骨玉石那样切呀、磋呀、琢呀、磨呀。’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现在可以和你谈《诗》了。”

人处贫穷,易自我卑贱,谄媚于人;处富贵,则易骄肆傲慢。能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说明他能正确对待贫富,所以孔子予以肯定。贫而乐道,富而好礼则超越了贫富的考虑;不论贫富,都一心向道。这是孔子希望人们做到的理想境界,也是他进行道德教育想要达到的目标。可参读上章及4·5、4·9、6·9、7·15、14·11等章。

孔子回答子贡的问话,在表示“可以”之后,又提出更高一层的要求。子贡从这里又联系到《诗经》,悟到《诗经》这几句正是说明学问要不断切磋琢磨,得到孔子的赞许。这段对话生动地表现出孔子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重视学生的主动思考,要求学生能“告诸往而知来”。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很有价值的部分。可与7·8章参读。

1·16 子曰:“不患 1 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注 释】

1 患:忧虑。

【大 意】

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啊。”

“不患人之不己知”可与首章“人不知而不愠”参读,《论语》中说明这一思想的还有4·14、14·32、15·18、15·20等章,可参读。

“患不知人”,不能分辨人的是非善恶,会有许多麻烦,是值得忧虑的。12·22章孔子还用“知人”解释“知”,并解释说“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可见知人又是为政治国、任用贤才的要求;不知人,无以识贤才。《论语》多处说到“知人”,可与2·10、5·9、12·22、13·24、15·22、20·3等章参读。 VtPqenSGskJvGCqWfSwDFlphI+j2chp8Amu62kcDvf223Xy3kIvShS51yfhIz6H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