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少年的烦恼——滕文公

从本篇开始,研究的方式也需要变更,才比较容易说明它的内容和道理。我们现在便采用了剧本式的对白来说明内文。

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世子自楚反,复见孟子。

你看这些内容,我们小的时候都要背的。那时候,老师告诉我们,把《孟子》《庄子》背熟,文章会写得好。你看古文,我们中国文化的方块字,把言语和文字脱开,几千年的事就这样记下来,使我们能了解几千年前的历史,没有阻碍。这是中国文字的特别。

“滕文公为世子”,这个时候,滕文公的父亲滕定公还健在,所以滕文公还不是诸侯,还没有接“公”之位。这一篇称《滕文公》,是以他就位后的称呼,父亲死了,儿子就“公”位。我们说就位,不说登位,是因为天子称登位,诸侯只是就位。

当时,滕文公是以世子的身份,派出去到楚国,到长江以南访问。滕国在济南隔壁,过了徐州,再过长江到南京这一带,都是楚国的地带了。“将之楚”,这个“将”,是准备的意思;“之”字,在古文里是到的意思,准备要到楚国去。不是从海路走,是从内陆经过宋国的边境,大概是安徽这一带。孟子这时候正好在宋国,滕世子听说孟子在这里,机会难得,赶快去见孟子。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滕世子晓得孟子是个大儒,很恭敬,很诚恳,请孟子告诉他,中国传统文化治国之道。他是世子,将来一定是诸侯,一定是国家的领导,以后应该读什么书?学些什么?孟子没跟他讲别的,就告诉他,人性是善的,现在这个战国的时代,搞得那么坏、那么乱,是文化教育的错误,政治习惯的错误。孟子告诉他,人性是本来善的,要做到上古道德的政治。而且,孟子还说,你是世子,将来父亲过世,你即位成功,那时候,你一定要效法中国传统,行尧舜之道,天下为公,不是家天下。尧舜禹三代,天下为公,是让位的。孟子对他的开导,特别强调“性善”的道理。换言之,孟子对他强调“人性本善”的学说,和他对梁惠王、齐宣王所说,动辄称扬汤武事业的用意不同。他对滕世子当时说的话,随时在称颂赞扬尧舜的大道,这点要特别注意。

讲到这里,且让我们穿插一个很微妙的感想。

这节古文的写作方法,当然是言简意赅,但是包含的内容实在很多。在这节的简洁文字之中,我们可以看到孟子对滕文公当时的教导,完全是处在长者教诲子弟的立场,以师道的诚挚,来教导一个后进有为的青年。所以看来非常亲切,而且是富于启发性的教授方式,绝不像前面四章对齐宣王、梁惠王的态度,是处在师道、臣道、友道之间的风格。这点也应当注意。而且由此可以了解,古人在行文、写作之间的技巧和风范。

至于我们要讨论的,便是孟子启发式的教授方法。由这短短的一小节,首先接触到的,便是孟子学说思想中主张“性善”的问题。当然,这个大问题在后面《告子》篇中,有专题的讨论,姑且不在这里详细申论。

可是孟子在这里,为什么对当时还是世子的滕文公,当头一棒,便来个“性善”的问题呢?这点,在本章本节的下文中,便有答案和启示,暂且也摆在一边再说。

最有趣也最微妙的,便是滕世子从楚国回来的途中,再来看孟子。孟子一见面,劈头一句便说:世子!你还在怀疑我上次告诉你的话吗?孟子是怎样看出来滕世子心中还存有疑问的?“诚于中者,形于外”,孟子一见他的态度神色,早已明白了他心中还是存疑不定的。

但存疑不定的是什么问题呢?当然是人性是否真是本善的问题。滕世子不但怀疑人类的天性是否本善,而且他更怀疑他自己的本性是否本善。何以见得呢?很简单,由滕文公就位前的行径记载就知道了。他年轻时,上受父兄遗荫,下有群小拥护,青春时期是贪图玩乐的,正如后面他自己所说的,“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真是一个标准世家公子哥儿。现在他父亲滕定公把国家大事的重担,渐渐加到他身上来了,他自己也感觉到严重性了。可是积习实在一时也改不过来,所以他也怀疑自己的禀性问题,是否真如孟子所说的“本善”呢?

我们可以想象,他在这个时候,觉得良师难得,明师难遇,他正要反求诸己,同时向学问的大道上迈进。但是积习难改,心中的天理人欲之争,实在很烦恼。所以他必须要回头再来看孟子,再深入地请教这个问题。其实,这种所谓的人欲,也就是后天环境所养成习性之一种。所谓天理,也就是人人本自具有的一种先天的功能,自然的禀性。

所以滕世子这个时候的问题,也便是古今中外,所有青少年心里共有的烦恼。 P4yeNDfv8nQuFIyDCOWvr2freJkMIJjuXM2ZX8S2Hu07rARkRz14jzUsqSLuNTK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