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怀师近来讲述的《大学》录音带,终于整理成册,定名《原本大学微言》。本书所以定名原本(又称古本),是为了有别于流行八百多年的朱子章句本。《大学》的原本是指西汉戴圣所传《礼记》的第四十二篇原文。自宋朝朱子的章句本流行以后,不只许多注解《大学》的书,如司马光的《大学广义》等,都已失传,甚至坊间连原本《大学》也久不流通。所以到明朝嘉靖年间,王阳明把原本《大学》刻印出来,当时的文士还惊怪起来,不相信还有这一种本子。甚至清朝的李惇还说:“学者有老死不见原文者。”因为大家既然只读朱子的章句,刻《礼记》的人索性就把其中的《大学》、《中庸》只存其目录,把文字都删除了。本书所采用的原文,是依据清末阮元重刊的宋本《礼记注疏》。

至于怀师为什么要用原本《大学》来讲述,详见本书《开宗明义篇》。至于其微言大义,更遍布全书,有待善为体会。怀师此次讲述《大学》,仿若悬河,滔滔不绝,又旁征博引,融会古今中外史实与学说于一炉,实难加以分段,但为便利读者阅读,勉强分为九篇,计含六十四章。现略述九篇内容如下,以便先有个概略印象:

一、开宗明义。首先请读者先熟读原本《大学》本文,以便阅读下去时,可以随时回到《大学》本旨,加以体会、印证。然后从一位教授的来访,谈到自幼诵读经书的受用,以及延续中华文化的多年心愿,因此而想到流传已久的“四书”本有其超越时空的价值,可惜长久以来只被当作考取功名的敲门砖,于今犹有其流弊。于是回想传统的农村教育的情景,而肯定《千字文》等启蒙读物对于奠定做人的良好基础,深具意义。

然后,对道、德、天、大人等关键字先作说明,并点出《大学》的思想是源自《易经·乾卦·文言》而来,而《大学》原为古代中原文化、文学的代表作,自有其理路脉络,而不必去篡改原文。对于朱子把“大学之道”竟说成“初学入德之门”,更不以为然。接下来谈到《大学》的纲目,以及内明外用的修养次第,使读者先把握住《大学》的重点。由此而进入《大学》本文的探讨,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个总纲。并为了恢复原本《大学》的真面目,先对朱子的把“亲民”当作“新民”,以及改编《大学》次序,提出了批判。对于朱子把“明德”说成“虚灵不昧”,更详加探究,而强调要从自知之明做起。

二、七证的修养功夫。本篇旨在阐释《大学》所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的道理,这七证(知、止、定、静、安、虑、得)功夫,实为中国原创的儒家心传,不只为后来的道家实修者所引用,也为佛家传入中土时借用,来说明禅定的方法,影响后世甚为深远。只是这七证的功夫如何修,曾子未加说明,而宋元明清以来的理学家,困于门户之见,也无法疏解得清楚,更谈不到发扬光大。故特借用佛、道两家学术来加以阐明。对于内证学养有兴趣的读者,此篇最宜深思体会。

三、内明之学。本篇先阐释《大学》所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并说明向来学者都把“诚意”前面的“格物致知”及“物格知至”的关键所在,略而不谈,而不知其中内明与外用之环环相扣的密切关系。进而讲到要做到“诚意、正心、修身”,就先须“格物致知”,以达到“物格知至”,故对“所知”与“能知”及“心”、“意”、“识”细加明辨,再讲到心物一元、心能转物的道理,而警醒世人,不要被物质文明带向自我毁灭之途。

总之,此篇阐明自“格物”至“正心”属内明之学,如果内明修养达到“明德”的境界,由此外用于“齐家、治国、平天下”,就须从“修身”做起,故“修身”为内明外用之间的重大关键,也就是《大学》所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四、外用之学。本篇旨在阐释“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的道理。首先说明“齐家”的“家”是家族的家,不是现代小家庭的家,并推崇中国历史文化中母德、母教的伟大。从东周以来直到清末,每个朝代的帝王家庭,大多是大有问题的家庭,本篇即以齐桓公(兼述管仲为政之道)、秦始皇(兼述吕不韦的“奇货”计划)、刘邦(兼述与他钩心斗角的吕后)为例,详加阐述。而给予正面评价的,则以虞舜、汉文帝为例,加以阐述。汉文帝得力于母教,而虞舜则成长于父母、弟弟都有心理问题的家庭,却能孝顺父母,友爱弟弟,尤为难得,故特推崇。

五、内外兼修之道。本篇从《大学》原文“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讲到“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止。这段原本《大学》的原文,被朱子抽调得最厉害。怀师则恢复其原来次序,就原本《大学》所说“诚意”内外兼修的“八正知”,详加阐述。再讲述“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并引述老子、管子、庄子、佛家、医家有关身心的学说来加以说明。

进而讲述“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有关“修身齐家”容易因“亲爱、贱恶、畏敬、哀矜、敖惰”的心理偏差而产生重大问题,并分别引述赵太后、武姜、弦章、齐景公与晏子、邴吉与汉宣帝、元帝,以及陶朱公及其儿子的史实,来加以说明,并阐释其带给现代人的启示。

六、齐家治国。本篇从《大学》所说“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讲到“此谓治国在齐其家”。首先谈到中国上古社会以“礼治”为主,并引述周室治国齐家的史实,来说明孝、弟、慈的道理,以及周文王以前,为何会有多人推位让国的原因。至于后来帝王讲求“法治”,则须把握治国当家的原则,从历史中得到教训。最后再从《大学》所引的《诗经》,详加阐释不论古今,妇德在齐家(或及治国)中的重要性。

七、治国平天下。本篇讲述《大学》最后一段,从“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至“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首先说明古代对“天下”的原义,以及“絜矩之道”的意义,以及当政者要先“立德”才能得到民心,尤其要注意一言一行。其次,讲述魏晋南北朝在“胡”、“华”民族混和中,那些“家天下”王朝更替的前因后果,以及秦缪公如何重用百里奚,如何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来阐述“治国平天下”之道。最后,对于事关国计民生的财经学说,则以曾子、子贡的故事,《史记·货殖列传》的观点,以及历史上注重财政的名相、名臣的言论、策略,为长期以来传统儒家学者陷于义利的矛盾纠结而解套,并期勉国人朝着“民富即国富,国富则民强”的大道前进。

八、儒学演化与国家发展。在依序讲述《大学》原文完毕后,本篇总论在佛教传入中土后,儒家学说,尤其是“四书”、“五经”,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演化,以及它与历朝盛衰的关系。从魏晋南北朝的玄学谈起,历经唐代的儒佛道,以及《原道》、《复性书》的出现,宋儒理学的兴起,元朝以藏密为主下的儒家,明清的科举利弊,阳明学说的兴起,最后谈到清朝的外示儒学,内用佛老,并以康熙、雍正、乾隆为例,加以说明。这是一篇非常生动的文化融会史。

九、西方文化与中国。本篇从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谈起,略述清初以来西方国家的重大变革,以及美国的兴起及其文化对世界的强力影响;进而提出国人应加反思、检讨的三大问题。最后的结语则在说明,在悠久的中国历史文化中,虽有所谓“诸子百家”之说,而立国的精神主要还是奠定在儒家的基础上,而儒家思想的精义,在国际之间向来是主张“兴灭国,继绝世”,尽力辅助弱小国家民族的。至于西方人会有“黄祸”的误解,则起自于非儒家文化所及的蒙古的西征,这是中国历史中的特案,有其特别的历史背景(详见第五十八章)。因此正告西方学者如亨廷顿之流,不应挑起文化之间的互相敌视,引起人类争战的悲剧。中国是由历史上许多民族混和而成的,而中国文化也在历史上融合了西域、印度等地的文化。“有容乃大”,中国及其文化永远是开放心胸,希望“礼运大同”,以达到和平共存、互相繁荣的世界。

以上九篇概要,只是给读者鸟瞰全书的来龙去脉,至于其中高山流水、柳暗花明之风光,处处引人入胜,时兴慧解,则有赖读者亲自一游。

最后应该说明的是,在把近百卷的录音带整理成初稿的过程中,曾经参与文字整理工作的有蔡策、李淑君、劳政武等先生。参与校订的有李素美、刘雨虹、来新国、李青原、韦志畅、赵海英、朱守正、彭嘉恒、马有慧、陈定国、陈美珍、杜忠诰、谢锦扬、陈照凤、欧阳哲、郭姮妟等先生、小姐。参与打字及校对的有宏忍法师,傅莉、李仪华、李茵丽等小姐。在如此群智群力合作下,终于完成文字初稿,最后交由我再作整理。虽自知学识粗浅,不足以荷任,只因退休下来,较有时间,而无理由可以推辞。而今兢兢将此怀师讲述大作出版,若仍有错误,其咎在我,敬祈各位先进不吝赐正为感。

周勋男 记
1998年3月 XqvcQ2Vn/cSKil7H+o50yC65qIInz9paQWp9n7ATGP1D5j6G9zAJ7JqUZdnu/YX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