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十三

唯自﹃知﹄

千古难明

至于《大学》一书中,有关“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我所谓这是“大学之道”的“七证”(七个修证的层次),看来平平淡淡,其实,这不但是曾子特别提出孔门心法求证实验的修养功夫,同时也代表周秦以前儒道不分家的传统文化中,教化学养的特色。

如果我们对中国佛道两家的发展史略有了解,就知道这个“知、止、定、静、安、虑、得”的“七证”说法,从秦汉以后,就被道家修炼神仙之道所引用。到东汉以后,佛学传入中国,讲究修习小乘禅定的罗汉果位和修证大乘道菩萨地位的止观方法,也借用了“止、定、静、虑”的说法。直到现在两千多年,仍然犹如擎天一柱,屹立万古而不可毁。曾子著《大学》的时期,约在公元以前四百七十年之间,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还刚出生。而佛学开始传入中国,约在公元开始六十五年以后。距离曾子时期,约有五百多年的差距。

我们先要了解这个文化历史的差距,然后再借用佛道两家的学术来加以说明,就比较自然,以免有先入为主的观念,容易发生碍难接受的反感!

但《大学》所列举这七个修证层次,第一个便是“知”字。我们是中国人,当然都明白这个“知”字是“知道”的“知”。由知觉到知识,知己到知心,乃至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他知,都是假借这个“知”字而来。知就是知,还有什么问题呢?

如果你仔细研究,问题可多着咧!我们的生命,为什么会有一个作用,能自然知道一切事和一切物(东西)呢?自古以来,大家也都认为天生而知,或者说,因为我们有灵性、有心,所以便能知一切事物。依照现代人来讲,因为生物有脑的作用,所以便能知一切。但是无论你说是灵性也好、心也好、脑也好,这还只是人类文化文明所产生的,人们自己认定的学说。究竟“能知之性”的第一因,从何而来,如何产生,仍然还是科学、哲学上一个大问题。

这和宋儒理学家所主张“性理”或“理性”之知,以及明代著名理学家王阳明先生,特别从孟子学理中提出的“良知”、“良能”之说等,实在也还存在人类文化史上永远还未解决的基本大问题。

如果我们从中国哲学史来看,尤其是佛家的哲学传入中国以后,往往有把“知”和“觉”字,随便解释为同一义语。但从逻辑(推理)和科学分析来讲,这两个字义又不能随便含糊同用。所以在心理学和医学上,知觉与感觉,必须清楚地分别。

例如在初唐时期,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弟子、荷泽神会禅师,就直接提出“知之一字,众妙之门”。这是肯定地说,“知”,就是入德之门。“知”,便是明道悟道的最基本的作用。无知的,就如木头石块,与道无关了!

以现代人来说,一个人,如果变成了植物人,他的些许反应,算是有知无知呢?或只是生理的反射而已呢?可以说,这还是一个存有争辩的问题。人如死了,这灵知之性,究竟还存在不存在?这也还是一个重大的问题。即使不谈这些问题,这一“知”,就是人性生命的第一因吗?荷泽所说“知之一字,众妙之门”,以及王阳明的“良知”、“良能”之说的“知性”,完全对吗? LTMmfkfTZNKcoyt1salUMwKYm8WRtgArIswrYvV47LPbMtf80epTcx7liiNU6S+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