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南怀瑾先生是近年来享誉国内外,特别是华人读者中的文化大师、国学大家。先生出身于世代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遍览经史子集,为其终身学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而其一生从军、执教、经商、游历、考察、讲学的人生经历又是不可复制的特殊经验,使得先生对国学钻研精深,体认深刻,于中华传统文化之儒、道、佛皆有造诣,更兼通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等等,对西方文化亦有深刻体认,在中西文化界均为人敬重,堪称“一代宗师”。书剑飘零大半生后,先生终于寻根问源回到故土,建立学堂,亲自讲解传授,为弘扬、传承和复兴民族文化精华和人文精神不遗余力,其情可感,其心可佩。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南怀瑾先生在台湾、香港等地开始讲述“四书”,其中他对《论语》和《孟子·梁惠王》的讲述整理成《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分别于1976年、1984年出版。1996年南先生用讲话的语气撰写《原本大学微言》,经周勋男整理后于1998年出版。1998年南先生寓居香港时又亲自撰成《话说中庸》,约9万字,本拟继《原本大学微言》之后出版,可惜因人事变迁和其他种种因素一拖再拖,直至南先生离世仍未得出版。悲痛、遗憾之余,一直负责整理南先生书稿的刘雨虹老师经过再三考虑,决定将南先生所撰书稿一字不变出版,另将她整理后的书稿作为附录印出。同时,她们整理出南先生简单年谱,一并附于书后,虽简单,但这可能是南师第一个年谱。2015年3月,台北南怀瑾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了《话说中庸》繁体字本,经南先生子女独家授权,由我社在大陆出版简体字本。

作为“四书”之一的《中庸》原为《礼记》之一篇,相传为孔子之孙子思所作。因不满意宋儒对《中庸》的解释,南怀瑾先生亲自撰写了《话说中庸》一书,澄清了人们对“中庸”的误解,指出《中庸》是发挥圣学的宏文,子思旨在阐明孔子之所以为圣人的学养和造诣,既为传统的儒学辩护,又表达自己亲受孔子的教诲而别传圣学心印的精义;《中庸》的要点在于指出学问修养必须先至“中和”的境界,才能明白天人之际心性相关的道体和作用。

南先生在讲述《中庸》时,先“依文解义”,即先消化文句表层的意义,然后再做深入的研究。他指出,《中庸》涵盖了许多重要概念,如天人之际,鬼神之说,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五达道”,智、仁、勇“三达德”,“温故”、“知新”、“敦厚”、“崇礼”四重品德等,再由这些概念进行阐发,触类旁通,广征博引,列举中外历史故事,结合自身的阅历和感受,对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剖析。他采用一贯主张的“以经注经”、“以史证经”的方式,将《中庸》与《大学》、《易经》、《论语》等儒家经典相结合,尤其着重阐发了《中庸》与《大学》的密切关系。他指出,曾子的《大学》是从《易经·乾卦文言》的发挥,子思作《中庸》是从《易经·坤卦文言》及《周易·系传》发挥的继起之作,意在阐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的“内明”和“外用”之学。具体而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是直指天人之际性命互通的基本原理,学养到达“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中和境界是“内明”性天风月的第一义谛,然后依性起修,可以从事“外用”于治国平天下的功勋事业,这是《中庸》的上论。《中庸》的下论说明下学上达的途径——从反身而诚做起,实证天人之际的大机大用,从而达到复性境界的真正造诣。

南怀瑾先生融会贯通儒释道,在讲述时,将《中庸》等儒家学说与佛、道进行对照,如以佛家唯识法相学中所谓的“率尔心”解释“率性之谓道”的“率性”,以禅宗六祖慧能所说“下下人有上上智”解释孔子所谓“唯上知与下愚不移”;用比较哲学、比较宗教学的方法,以佛学大小乘“闻、思、修”的修行理念,“信、解、行、证”的修行次第,“教、理、行、果”综合的教法,来解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等等。

我社与南怀瑾先生结缘于太湖大学堂。出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同认识和传扬中华文明的强烈社会责任感、紧迫感,承蒙南怀瑾先生的信任和厚爱,独家授权,我社将陆续推出南怀瑾先生作品的简体字版,其中既包括世已有公论的著述,更有令人期待的新说。作为一代国学宗师,南怀瑾先生“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毕生致力于民族振兴和改善社会人心。我社深感于南先生的大爱之心,谨遵学术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原则,牢记出版人的立场和使命,尽力将大师思想和著述如实呈现读者。其妙法得失,还望读者自己领会。

东方出版社
二〇一五年八月 MsYVTnNiYZODTjGzgGTc+8ylo1wPvqkez4bIfhEiYhO66H76O3d4YqVpUIh2Zo7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