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水岭,或者破水而出,或者永当潜水艇。
如果没有1904年,汪精卫可能依然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而不是现在绝食寻死。但人生从来就没有如果,无论是生死、贵贱,就如你我相遇,我不得不写这篇文章,你逃不过我文笔的诱惑。
穷则思变,汪精卫思来想去造福民众无门。
1904年两广总督岑春煊在广州招考前往日本政法速成科的公费留学生,清政府每月资助每个公费留学生30日元,让他们生活有保障,学习有质量。思想决定出路,位置决定高度。关键时刻,还得靠政府。汪精卫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日本的国土。
速成是个好东西,这东西不仅见效快,还省时省力省成本。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不一会儿工夫就到了,也不用交什么“天价高速过路费”。日本虽小,什么明治还是有一壶,一个变法就能人模狗样,如果现学现卖,大清王朝也可以立马扬眉吐气,立即伟大起来。留日学生也不用过什么ABC四六级,看日语哗哗地,七分猜八分骗,语言也不再是个大问题。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速成的人才呢?
1906年,政法速成科的人才功德圆满,汪精卫同学在毕业考试中斩获第二名。书中自有黄金屋,两广总督岑春煊向汪大人才伸出了橄榄枝,邀请他回国办广州政法学堂,被拒。
拒绝是种态度,也是一种勇气。如果说拒绝的背后是对利好的放弃,勇气的背后则是对信念的坚定。
此时的汪精卫已不再是两年前的汪精卫,他不再是孤独的人,而是有信念、有组织的人了。汪精卫后来曾经回忆:“留学法政,从宪法中得知国家观念及主权在民的概念。从前所谓君臣之义,撇至九霄云外,固有的民族思想勃然而兴。与新得的民权思想会合起来,便决定了革命的趋势。”
楼脆脆,这就是20世纪初大清政府的地位的真实写照。拆迁办的人很多,革大清政府命的人如潮,拆迁办主任孙中山虽然一时找不到拆掉这栋老楼的办法,但在拆迁界已经是大大有名。
1906年,惊鬼神、泣大清的孙中山来到日本。此时的汪精卫有才气、无名气,听说先生到来,不胜激动:山不过来,我过去。
1906年8月,中国同盟会在赤板区霞光阪本金弥子爵的府邸成立,孙中山当仁不让成为总理。令汪精卫意外的是,自己竟然担任了同盟会的评议长。意外惊喜,喜悦,无从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