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180万年

中国大事记

山西地区已出现西侯度旧石器文化,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石器文化。

人类的出现

历史是人创造的。然而人是怎样产生的?中国的神话和考古发掘给出了完全不同的解释,一个答案浪漫得天马行空,另一个则艰苦得有些残酷。但如果仔细推敲,它们之间存在着惊人的相似以及千丝万缕的联系。

人类的起源

人类的起源问题,可以说是学术上最令人头痛的问题。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生物学家都对人类起源做过各种角度的研究和解释,但至今仍没有形成定论。

女娲

关于人类的起源,世界各地都有属于自己的传说

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世界各地都相当丰富。在我国几乎各个民族都有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例如侗族有“龟婆孵蛋”、土家族有“依罗娘娘造人”等,最广为人知的自然是盘古开天地和女娲造人的传说。

而在考古学上则一直存在非洲起源说和多地区起源说的争议。较早提出现代人非洲起源说的是美国科学家华莱士和威尔逊,他们认为现代人祖先可以追溯到大约15万年前非洲的一个女人“夏娃”。而“夏娃”的后裔则由非洲大陆向世界其他各洲迁移。那么其他各洲是不是就没有原始人类生存呢?一部分科学家推断他们被冰川严寒全部自然消灭;另一部分科学家则推断他们全部被迁徙而来的“夏娃”的后裔征服并取代。据这种说法推测,“夏娃”的后裔来到中国的时间大约是在五到六万年前。他们来到中国定居下来后生息繁衍,并取代了原来生活在中国大陆上的原始人。

尽管现代人的非洲起源说在欧洲被普遍接受,但是仍有一些科学家持不同观点,东亚及中国学者的反对声音最为强烈。这些科学家们提出“多地区进化说”,其主要观点认为在100万至200万年前,直立人由非洲扩展到其他大陆后分别独立演化为现代非洲、亚洲、大洋洲和欧洲人。也有观点认为,与非洲一样,亚洲、欧洲甚至大洋州都是人类起源的中心,他们完全是按照自己的历史来演化的。在中国,很多学者和专家都在寻找各种证据来反驳非洲起源说。他们的观点是,中国现代人是由本地的直系祖先传下来的。最主要的证据是,在中国目前发现的古人类化石有200多万年前的巫山人、湖北建始人、170多万年前的元谋人、115万年前的蓝田人、50万年前的北京人、35万年前的南京人、30万年前的和县人、十几万年前的长阳智人、2万多年前的山顶洞人等古人类遗迹。时间跨度从200多万年前到1万多年前,200多万年间的化石证据都没有间断过,可见从原始人类到现代人类的演化进展是连续的,这些证据可以证明中国人是自己演化而来的,而与“非洲人”无关。

前250万年

世界大事记

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已经有早期猿人活动。

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

每一个民族都有他们的神话作为宇宙起源或是民族起源的答案,中华民族的神话就是盘古开天辟地。

盘古

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一直流传到今天

传说在万物之初,一个鸡蛋包含着整个宇宙,鸡蛋里是一片漆黑混沌。龙首蛇身的巨人盘古就在这个大鸡蛋里慢慢孕育,他沉睡了一万八千年。醒来后,盘古发现自己看不见一丝光明,心里十分憋闷,决心捅破这个大鸡蛋。

于是,随着一声巨响,盘古用他的牙齿变成的神斧劈开了这个束缚他的鸡蛋,紧紧缠住盘古的混沌黑暗被慢慢分离了。轻的一部分飘动起来,冉冉上升变成了蓝天;重的一部分则渐渐沉降,变成了大地。盘古高举双手把天空向上托,他的身子一天长一丈,天地也一天分离一丈。当天终于高高定位于大地的上方后,盘古已疲惫不堪,他躺下身来,在熟睡中死去了。

盘古的死引起了一连串新生命的诞生:他的右眼变成太阳,左眼变成月亮,血液变成江河海洋,毛发变成树木花草,呼吸变成风,声音变成雷,欢喜时的笑容变成晴天,烦恼时的愁容变成阴天,他的头变成东岳泰山,腹部变成中岳嵩山,左臂变成南岳衡山,右臂变成北岳恒山,双足变成西岳华山。盘古开创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个美好世界。

巫山人

1985年,在重庆巫山县庙宇镇龙坪村龙骨坡发掘出一段带有2颗臼齿的残破直立人左侧下颌骨化石,以及一些有人工加工痕迹的骨片。次年,考古学者又发掘出3枚门齿和一段带有2个牙齿的下牙床化石。除此之外,遗址中还出土了包括步氏巨猿、中国乳齿象、先东方剑齿象、剑齿虎、双角犀、小种大熊猫等116种早更新世初期的哺乳动物的化石。这些出土物代表了一种直立人的新亚种,后被定名为“直立人巫山亚种”,距今约201万到204万年。“巫山人”是我国境内迄今发现最早的人类化石。这一发现揭示了人类发展的进程,填补了中国早期人类化石的空白。

前170万年

中国大事记

元谋人生活在今天的云南元谋县一带,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遗迹之一。

世界的产生

关于宇宙的起源,关于世间一切生物的来源,人类早就发挥过无数想象,以探究其奥秘。但是,由于所有的想象、创造都无法予以验证,所以最后不得不臣服于大自然的威力之下。于是,西方人创造了一个上帝,以上帝的存在来解释一切。而在中国,则创造了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以上两种关于宇宙的起源的神话,都是无须、也无法验证的,只需人类顶礼膜拜即可,所以,它能够被人类接受。

始祖鸟化石

这是始祖鸟的化石,始祖鸟是鸟类的祖先

现在,就让我们从现实角度看看这个蓝色星球吧。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颗在小小的银河系中不停旋转的小行星,与整个宇宙相比,就好像太平洋中的一颗水滴。

地球的形成大概在45亿年前,那时,它是一个燃烧着的巨大球体。直到几百万年后,地球的表面渐渐熄灭,出现了薄薄的岩石。空气中的氧气渐渐增多,升腾的热气形成雨水,无休无止地降落在寂寞的星球上,慢慢形成了海洋和湖泊。当雨水最终停下的那一刹那,阳光穿透云层,照射到了这个寂寥的世界。

这个过程大约持续了15亿年,然后地球上才出现了最早的生命,第一个活着的单细胞生物,无声无息地在大海里被孕育出来。

这个单细胞生物,就是自然界中的各种分子组成的有机化程度不等的聚合体中的某一类。

原始的单细胞生命在大海里飘荡了几百万年,从低等级不断地向高等级进化。有些细胞在海底的淤泥中扎根,慢慢进化成植物——海藻;有些细胞喜欢在海水里游荡,逐渐变成了水母;一些喜欢钻进岩石缝的细胞,后来变成了蠕虫。

前240万年——前160万年

世界大事记

卢尔多夫人生活在东非地区,属于能人向直立人过渡的类型。

还有一些细胞在海水中游荡,慢慢变成了鱼。一些“胆大”的植物不再满足于在大海里的生活,开始向陆地展开攻势。它们先是在距离海水不远处定居,然后慢慢适应陆地生活,后来变成了灌木和树林。由于海里的生物越来越多,一些鱼也上岸了,渐渐学会既用腮呼吸,又用肺呼吸,成为穿梭于海陆两地的两栖动物。

那些喜欢陆地生活的两栖动物,不愿意再返回大海,慢慢进化为爬行动物。它们拼命伸展自己的四肢和身体,让自己长得越来越大,以便可以在茂密的森林中穿梭,这些庞然大物,就是恐龙。

一些小型的恐龙觉得自己没有大恐龙跑得快,便开始爬到树顶,从一棵树跃到另一棵树。慢慢地,它们身体两侧和脚趾间的部分皮肤逐渐长出一层肉膜,这些薄薄的肉膜上又长出羽毛,它们开始在树林间飞行,最终进化成鸟。

不要小看这次进化,它足足花了27亿年!在距今3亿年前,我们的地球气候温暖潮湿,蔚蓝的大海和茂密的丛林中,各种鱼类、恐龙和鸟在那里繁衍生息,让这个蓝色的星球有了生命的喧闹。

恐龙蛋化石

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是恐龙活跃在地球上的时期

这时,一件神秘的事情发生了,所有恐龙都在短时间内悉数灭绝。地球上的主宰者从这些爬行动物变成了哺乳动物。在距今3000多万年前,在众多哺乳动物中,有一些比较聪明的,开始在觅食和寻找栖身之所方面领先于其他动物,它们就是灵长类的古猿。这些古猿过着群居生活,为了彼此间加强联络、提示风险,它们慢慢学会了发声。那些从喉咙里发出的“咕咕”声,加强了整个组群的联系。距今1500万年前,这些古猿学会了用两条后腿站立,并保持身体的平衡,用前肢采摘食物。

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马克思

前80万年

中国大事记

蓝田人生活在今天的陕西蓝田一带。

远古时代的分期

从地质学的角度来说,远古时期的分期是这样的:

太古代距今约45亿——24亿年,这时候,地球刚刚形成最初的永久性地壳,大气层、海水开始形成,晚期出现生命,存在菌类和低等蓝藻。

元古代距今约24亿——5.7亿年,这一时期也被称为“菌藻时代”,中期发生了全球性的大冰期,末期开始出现腔肠动物、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这些动物都没有坚硬的骨骼。

古生代距今约5.7亿——2.3亿年,包括了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又合称晚古生代。出现无叶植物和昆虫,海中鱼类动物和两栖动物繁盛。

中生代距今约2.3亿——6700万年,分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三个纪。中生代中爬行动物非常活跃,最引人注意的是恐龙。鸟类和哺乳动物开始出现并发展。被子植物在这个时期也开始发展。

新生代约为6400万年前至今,一般被分为古近纪和新近纪两个纪,以及七个世: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中新世、上新世、更新世和全新世。新生代是哺乳动物的时代。

沧源岩画牵牛图

沧源岩画是我国已经发现的最为古老的岩画之一。

前200万年

世界大事记

世界各地的人类都靠采集植物或狩猎维持生存。

三皇的漫长岁月

在人类还未最终形成之前,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曾统治这个世界很长时间,那时气候温暖潮湿,即使是恐龙这样的庞然大物,也能找到足够的食物。直到出现了一件神秘的事情,让所有恐龙都在短时间内悉数灭绝了。没有人知道这是什么事,后世的人们做过种种猜测,包括火山爆发、气候突变、外星人入侵、地球与其他星球相撞……可至今也没有得出答案。唯一可以肯定的是,那一定是一场灭顶之灾。否则,身体像大卡车一样高大的恐龙们,怎么会突然间全部死去呢?它们是被饿死的,冻死的,还是吓死的?这也许是一个永远的谜。恐龙们灭绝了,地球开始被这些爬行动物的子孙——哺乳动物所统治。哺乳动物没有它们的祖先那样高大,也不会下蛋,只好褪去了身上的鳞甲,长出浓密的毛发,用乳房哺育它们的后代。

不过,浪漫的中国人不这么认为,他们不能将这片美丽的土地交给动物掌管几百万年,于是,三皇出现了。

三皇就是三位伟大的神祇:天皇、地皇和人皇,他们统治的年代大约在200万年前到100万年前这段漫长的岁月里。神话中说,在三皇的时代,太阳和月亮开始有规律地起落,昼夜开始分明。

《补史记·三皇本纪》书影

关于三皇有不同的说法,有一种说法认为三皇是指伏羲、女娲、神农。

三皇的传说

在传说中,天皇又称天皇氏,据说有兄弟十三人,每人都带领自己的部族居于一方,立国称皇,各传国18000年。

当然,这完全是人类的想象,因为在100万年以前,人类还处在从古猿到早期智人的进化过程中,是不可能出现氏族的。至于说“天皇兄弟十三人”,则是一条很重要的远古人类社会的信息,说明当时的人类已经意识到,在这个地球上除了中国之外也还有其他国家。因此,古人把天下分成十三个部分,而中国仅是其中之一。中国当时最高的领导人是天皇,别国领导人叫什么古人不知道。但是古人认为,领袖都应该同出一源,所以便把他们说成是兄弟。

根据现代的推测,天皇时期的地质年代属于新生代第三纪的更新世早期,考古年代为旧石器时代早期,社会组织形式为血缘家族公社,婚姻形式为血缘群婚,即本族团内的群婚。中国云南的元谋人、山西芮城县西侯度村的西侯度文化,都属于“天皇时期”。

地皇又称地皇氏,传说有兄弟十一人,其功德在于发挥地力。

人皇氏兄弟则有九人,共同出生于仙家圣地刑马山,他们拜仙人为师,后来共同出山治理中国。其时天灾人祸横行,地裂山崩,洪水泛滥,人类再次面临灭顶之灾。人皇氏兄弟九人分大地为九区,每人各居一方,带领人类抗灾自救。经过多年奋战,人类终于战胜自然灾害,得以生存下来。于是人皇氏兄弟在各自居住的地区建都立国,共称人皇。

洪水与救世

无论是三皇的传说还是原始人的迁徙生活,结合神话,我们发现了一个共同的特点:灾难。在人类刚刚产生的那段日子里,肯定发生过一场大的自然灾害。无独有偶,中外神话都说到了这一点:洪水。西方关于这场洪水的神话是“诺亚方舟”,而中国则是“女娲造人”。

前70万年

中国大事记

举世闻名的周口店文化开始出现。

雷公车画像砖

这是东汉的雷公车画像砖。这块画像砖描绘的是雷公乘坐三只神兽所驾的车子出行的情景。

据说,天和地是雷公和其哥哥高比分别负责治理。一开始,倒也和睦相处,高比有一双儿女,就是伏羲和女娲。传说女娲是一位人首蛇身的美丽女神,她的哥哥伏羲也是人首蛇身。随着生活生产能力的增强,人类开始不敬奉天神雷公。雷公大怒,整整六个月不下雨,人们去求高比帮忙,高比偷来雨水滋润土地。雷公很生气,想用火雷劈死高比,却被高比用鸡罩活捉了。这种鸡罩,现代的农村中仍有使用,就是用藤条或竹篾子编成的,据说编法内含六爻八卦,十天干,十二地支,二十八星宿,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奇妙无比。高比捉到雷公后,把他关在铁笼子里,嘱咐儿女道:“记着,千万不要给他水喝。”

雷神布雷

我国古代神话里的雷神不止一个,最有名的一个

高比出门后,雷公做出十分痛苦的样子讨水喝,水的数量由一碗变成一口,伏羲和女娲还是不同意。最后雷公说:“那么请去把涮锅水给几滴也好,我快渴死了!”小兄妹犹豫片刻,决定用涮锅的涮把蘸几滴涮锅水,给雷公喝。

雷公喝了水,非常欢喜,一用劲,就听轰隆一声巨响,他撞破铁笼子飞了出来。伏羲兄妹吓呆了,不知如何是好。这时雷公拔了一颗牙齿交给他俩,说:“拿去种在土里,如果遭了灾难,你们就藏到长出的果实里去,可保平安!”说完,雷公就升天而去。待高比发现雷公逃脱,知道大祸将至,赶忙打造了一艘大船,以防灾难从天而降。此时,伏羲兄妹则依照雷公的吩咐,种下了雷公的牙齿。第二天,果子长成了一个大葫芦,兄妹俩锯开葫芦,掏出里面的葫芦籽,不大不小,正好容得下他们俩。

前190万年——前140万年

世界大事记

匠人生活在东非,又被称为“东非直立人”。

果不其然,第三天风云突变,飞沙走石,暴雨从天而降,洪水很快就淹没了平原、丘陵。高比钻进了大船,伏羲兄妹俩钻进了葫芦。洪水越涨越高,高比驾着大船,一直到达天门,喝令水神退水。顷刻间雨止风停,洪水一落千丈,大地露了出来,高比的大船从天空跌落到地上,摔得粉碎,高比也死了。而那葫芦落在了昆仑山上,伏羲和女娲从葫芦里出来,安然无恙。

当洪水吞噬了一切后,人类即将灭亡。女娲兄妹便想结为夫妇,繁衍后代,可又认为兄妹成婚是一件羞耻的事。于是二人来到昆仑山上,对上天说:“天若遣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话音刚落,天上的烟马上都聚拢起来。二人认为这是上天的旨意,女娲结草为扇,遮住自己的脸,与哥哥结成夫妻,繁衍了人类。

传说与现实

史书上说,天皇是盘古的后代,他的臣民“淡泊无为,而俗自化”。我们可以理解为,那时的人类头脑简单,思想单纯,生活方式和其他哺乳类动物没有太大差别。这种状况正与我们今天的科学考证相吻合,可见神话传说还是有一定根据的,并非空穴来风。

证明这一点的,就是考古发现:云南元谋人化石。

元谋人化石包括两枚上内侧门齿,当时定名为“元谋直立人”,生活的年代距今约170万年,使用简单的打制石器。

伏羲女娲图

此图表现了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类始祖的形象。

还有发现于山西芮城县西侯度村的西侯度文化,距今约180万年。西侯度文化共出土了打制石器数十件,制作简单而粗糙,有砍砸器、刮削器和一件三棱大尖状器。据分析,西侯度人很可能是云南东方人种的分支,由于当时全球气候转暖,冰川融化,寒冷的中国北方也充满生机,因此居住在元谋盆地的东方人因人口繁殖过剩,食物短缺,出现了生存危机。于是,东方人逐渐分裂成十几个支脉,陆续迁往新的地区开辟家园,其中的一支就迁到了今山西南部靠近黄河的芮城一带定居下来。可以说,这是中国上古时代,人类为了生存而进行的一次成功的分裂。

到了约二三十万年前,人类的体质有了进一步发展,猿人遗留下来的原始体质特征虽然没有完全消失,但有显著的进步,逐渐接近现代人了。此时即为“古人”阶段,“古人”又称早期智人,相当于考古学上的旧石器中期。

前70万年——前20万年

中国大事记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一带活跃着一支古人类,被称为北京人,属于典型的直立人,已经懂得用火。

中国境内所发现的古人遗迹很多,主要有蓝田人、大荔人、马坝人、丁村人、许家窑人等等。蓝田猿人的化石于1963——1965年在陕西省蓝田县公王岭更新世早期地层中被发现。他们生活在距今80万——75万年,拥有低平的前额,隆起的粗壮的眉骨,使用简单的打制石器。大荔人是1978年在陕西大荔县甜水沟的岩壁上发现的,有一具相当完整的头骨化石,是属于中青年男性的个体,是由猿人向古人发展的过渡形态的代表。马坝人是1958年在广东韶关马坝圩的山洞中发现的。其头盖骨化石属于中年男性个体,在形态上还有猿人的某些特征,是古人的最早类型。丁村人最初是1954年在山西襄汾丁村发现的,有属于一个十二三岁小孩的三颗牙齿化石。1976年又在同一地点发现一块属于两岁幼儿的右顶骨后上部化石。丁村人大约生活在十万年前,是介于北京猿人与现代蒙古人之间的中间环节。许家窑人是1976——1977年在山西省阳高县许家窑村附近的断崖上发现的,大约有十多个男女老少不同的个体,既有一定的原始性,又有接近现代人的特征,年代大约也在十万年前。

原始群前期

原始群前期的人类保留的猿类的体质特征较多,突出的眉骨,低平的额头,嘴部也明显前突,身躯的直立程度仍不够完全。因此,这种刚由古猿转变成人的原始人类,尽管已经学会了制造工具,但仍然处于半猿半人的状态,所以被称为“猿人”。在我国发现的属于这一时期的人类主要有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等。

元谋人

1965年夏天,几位地质学家在云南元谋县附近进行地质考察时,发现了两枚早期直立人的上门齿化石。这种猿人被定名为元谋人。科学家们认为元谋猿人化石地层是地质时代新生代第四纪的早更新世,用古地磁的方法测出元谋人的绝对年代是距今170万年左右。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期的直立人类型的代表。

阴山岩画人面纹

阴山岩画上的人面纹属于新石器时代

1973年冬天,考古和地质工作者们又在元谋人化石出土地点附近展开大规模的发掘。虽然没有再发现新的元谋人化石,但出土了一些打制石器、破碎的哺乳动物化石和零星的炭屑。这些材料是云贵高原上确有早期人类生存的有力证据。

前180万年

世界大事记

格鲁吉亚人生活在欧洲东南部地区。

仅发现的两枚元谋人上内侧门齿化石,一左一右,同属于一个成年个体。牙齿石化程度相当深,颜色灰白,齿根部稍有缺损,其他部分保存较好。将元谋人从形态上与周口店的北京猿人比较,可以明显看出,前者更具有原始性。比如,元谋人的牙齿比较粗大,唇面相对平坦,舌面模式也较复杂。另外,牙齿属于蒙古亚种的铲形上门齿,这说明元谋猿人与中国境内的其他猿人具有相近的人种特征。

元谋猿人牙齿化石是在元谋盆地东部边缘地带的一座小土丘中发现的。该土丘由褐色黏土构成,地层为河湖相沉积。元谋盆地内,第四纪以来的各种堆积物,总厚度超过了一千米,其中的元谋组厚度大约700米,从下至上,分为4段共28层,而元谋人化石及其他文化遗物、动物化石是在第4段第25层发现的。

从发现的动物化石的特征来判断,这里有爪兽、泥河湾剑齿虎、最后枝角鹿、纤细原始狍、轴鹿等第三纪残余物种,也出现了桑氏鬣狗这样的早更新世的代表种类,还有南方的犀牛和剑齿象。由此可以判断,当时的生态环境应是温暖的森林或者半森林半草原类型。

与元谋人牙齿化石同层还发现了六件重要石器,有三件属于刮削器一类,都是石英岩质的,其中两件用石块制作,一件基于石片加工。另外三件一件是石核,一件是石片,最后一件接近于尖状器。由于石器太少,所以尚不足以清楚表明当时石器制作业的全部情况。可以看出的是,元谋人基本上采用石英岩为材料,用锤击剥片法制作石器。石器的类型以刮削器为主,形体不大,做过进一步的复向加工。

元谋人刮削器

此刮削器出土于云南元谋县,属于石英质地较为粗糙的单刃刮削用具。

元谋人门齿化石

这就是发现于云南元谋的门齿化石之一。

前50万年——前40万年

中国大事记

沂源人生活在今山东沂源一带。

化石出土层位发现的炭屑掺杂在黏土中,大概分为3层,每层间距20——50厘米,分布不均匀。最小的炭屑直径1毫米左右,而最大的可达15毫米。因为这些炭屑是在人类化石和石器等出土的地层发现的,所以有的学者推测它们可能与人类使用火有关。但是这种看法目前证据不足。

阴山岩画围猎图

这是刻画在阴山岩壁上的围猎图

元谋人的化石和其他文化遗物虽然不丰富,但由于其伴出的哺乳动物群时代属于早更新世,所以一直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关于元谋人的时代,学术界有两种有代表性的意见:一种认为时代很早,属于早更新世,此观点的依据是地质科研部门测得的古地磁年代数据——距今170万年左右;持另一种观点的主要是一些研究第四世纪的地质学者,认为不会早过中更新世。他们对元谋盆地的地形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最后得出牙齿化石的时代是距今50万——60万年前的结论。

我们都知道,人类是灵长类的一种,是从古猿进化来的。正是古猿中一些较为聪明的,学会了用两条后腿站立,并保持身体的平衡,然后用前肢采摘食物。这就是最初的人类雏形,也就是云南元谋人的样貌。

元谋人要长到像我们现在这个样子,他们还有太多的路要走。他们生活在气候温暖的草原上,水、蛋、鸟、鼠和小羚羊遍地都是,那是些一遇到危险就伏在草丛中一动不动的家伙,只需要用石头和木棒制作成简单的工具,就能很容易捕捉到。

古地磁年代测定法,是一种根据地球磁性的变化规律来测定年代的方法。但古地磁法不能产生数值年代,只能产生相对年代,它只有与同位素法相结合时,才能测出较为准确的年代,所以一些学者对元谋人的年代提出质疑。

——周国兴

丰富的食物让古猿们的身体得到了许多营养,丰富的蛋白质促进了脑部的发育,让他们越来越聪明。这些古猿过着群居生活,为了彼此间加强联络、提示风险,他们慢慢学会了发声。那些从喉咙里发出的“咕咕”声,加强了整个组群的联系。

此时的元谋人虽然可以被叫作人类了,但还保留着许多古猿的特征。他们全身依然覆盖着厚厚的毛发,身材矮小,长得也不好看,都是窄窄的前额,突出的嘴巴。生存是艰辛的,用来果腹的食物主要是挖来的植物的根茎和猎来的鸟类、老鼠之类的小动物。要说到打牙祭,那需要许多人挥舞着石头和木棒,在大草原上没命地追逐,才偶尔能抓住一只鹿,多半还是老弱病残的。白天还好说,一到晚上,他们只能钻进漆黑潮湿的洞穴或是树洞,忍受寒冷与对野兽的恐惧。

前180万年

世界大事记

能人在非洲坦桑尼亚的奥度瓦伊峡谷一带活动。

正是在这种艰辛的生活中,原始人类动用全身的一切感知器官,感受着这个世界。他们发现,在经历了一段难熬的寒冷之后,温暖就会降临,食物开始丰富起来。然后天气越来越热,随之而来的是各种果子从树上掉下来,可以让他们不劳而获。等到一些动物开始长睡不出后,严寒又会再次到来。

为了抵御严寒,他们把捕获的动物的皮毛剥下来穿在自己身上;为了躲避风雨,他们把动物从它们的巢穴中赶出来,自己住进去;为了度过漫长的严冬,不让自己的孩子冻死,原始人将火种带进了山洞。火是闪电引起的,它烧起来的样子让原始人既害怕又兴奋。但火的温暖和光明让原始人壮起胆子走近了它,并把它带回家,小心地保存,不让它熄灭。从此以后,每当夜幕降临,原始人们都围绕在火堆前,再也不用担心被野兽侵袭了。黑夜变得不再可怕,他们可以聚在火堆旁,磨制白天没有完成的石器工具,用简单的语言彼此交流。

蓝田人

蓝田猿人比元谋猿人时代稍晚。1964年,科学工作者在陕西省蓝田县陈家窝附近和公王岭两处发现了猿人化石,即将其命名为“蓝田猿人”。

蓝田猿人一般指公王岭的直立人头盖骨和陈家窝的下颌骨化石。因为两地比较近,且都是在相同的土质中发现,所以最初的研究者将两者放在一起复原并研究。但是后来随着第四纪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公王岭和陈家窝两地的哺乳动物化石的时代相差比较远,两地猿人化石的原始特征程度也不一样。据较新的测定,公王岭的古地磁年代距今110万年左右,陈家窝距今65万年,二者的时间差距悬殊。

公王岭是灞河左岸最高的一级阶地。在一个古老的巨厚砾石层之上,堆积着厚约30米的棕红色砂质黏土,即地质学上所谓的“红色土”,直立人头盖骨和伴出的动物化石,就埋藏其中。在公王岭的直立人化石层中,还发现了哺乳动物化石42种,不但包括较多的华北早更新世到中更新世早期的种类如短角丽牛、土红鼠、丁氏鼢鼠等,而且存在少量的第三纪残存种如爪兽、泥河湾剑齿虎。至于现生种的比例仅为五分之一。这都表明公王岭直立人化石的时代比北京猿人的更早,属中更新世早期,相当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发现粗健直立人化石的哲蒂斯层或阿尔卑斯冰期系列的贡兹——明德间冰期。

剑齿虎头骨化石

蓝田人生活的时期,剑齿虎也生活在这一带,并且成为他们的主要敌人之一。

前20万年

中国大事记

和县人生活在安徽和县汪家山龙潭洞一带。

蓝田人手斧

蓝田人还在使用打制石器,此石斧出土于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化石发现地,位于陕西省蓝田县。

另外,公王岭动物群带有明显的南方动物群特色,如其中的大熊猫、东方剑齿象、华南巨貘、中国貘、水鹿、毛冠鹿和秦岭苏门羚等,都是华南及南亚更新世动物群的主要成员。公王岭动物群中存在着这么多的南方森林性动物,一方面表明当时蓝田一带气候温暖、湿润,属于亚热带森林环境;另一方面也表明那时秦岭不像今天这么高,还未隆起成为妨碍南北动物迁移的地理屏障。

公王岭直立人的头骨化石保存了额骨、大部分顶骨、部分颞骨、鼻骨和上颌骨,以及右上第二、第三臼齿和左上第二臼齿。头骨形态与北京猿人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一系列特征比北京猿人更原始。比如,一,头骨高度小,低于北京猿人,也低于爪哇直立人,是世界上已经发现的颅高最低的直立人化石标本;二,脑量小,复原后头骨脑量仅约780毫克;三,头骨壁极厚,平均12.4毫米;四,眶上圆枕极为粗壮,眉脊和眉间粗壮,左右两侧眉脊在眉间部相连,眉间部向前突出,圆枕的外侧段比北京猿人更为向外延伸,因而眶后缩较北京猿人和爪哇人标本的后缩程度都大;五,牙齿粗大,上二、三臼齿的宽度均超过北京猿人。从头骨的形态看,头骨所代表的个体多半为年龄30岁左右的女性。鼻额缝和额上颌缝的走向约在同一水平位置,这与北京猿人相同,而且也是后来的蒙古人种的特点。

一般所谓蓝田猿人文化是指公王岭地点及其附近红色土中发现的石制品。这些石器的共同特点是形体较大,类型上有砍砸器、石球和尖状器。砍砸器等大型工具是用粗大的砾石加工成的。尖状器是将整块的石英岩砾石用交互打击法制成的,呈长三角形,但底部仍保留较大的砾石面。当时蓝田地区的自然环境具有很明显的南方色彩,温暖湿润的森林环境为早期人类提供了方便的生存条件。形体粗大的石器应是早期人类适应当地自然环境、进行生产生活的产物。

陈家窝位于灞河右岸,化石也发现于最高一级阶地的红色土层中。“红色土”属华北中更新世堆积。在陈家窝共发现哺乳动物化石14种,它们多半见于公王岭,但也有晚更新世的动物。许多学者认为,陈家窝的时代晚于公王岭,大致和北京人的相当;也有学者认为可能与公王岭相同,但经过用古地磁法测定的年代数据表明,陈家窝地点晚于公王岭地点。

陈家窝出土的是一具下颌骨化石,据判断属于一个老年女性。该化石从形态特征上来看,它具有多个颏孔,有明显的联合部突起和联合棘,下颌明显向后倾斜并有明显的颏三角。从整体上看比北京人原始,但比公王岭的头骨要稍进步一些。

陈家窝与公王岭不同,缺少带有强烈南方色彩的哺乳动物。软体动物也基本上都是现代生活于华北的种类。有的学者认为,两个地点的直线距离只有22公里,动物群却存在如此大的差别,这一事实也反映了他们之间的时代的不一致。

前175万年

世界大事记

坦桑尼亚发现奥杜韦文化遗址,这是非洲早期直立人文化中最早的。

北京人

蓝田猿人在物质文化方面是比较模糊的,而猿人活动的史迹,目前材料最丰富的,首推北京猿人。

北京猿人的化石发现于北京市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里。从1927年开始发掘,这里所发现的北京猿人的骨骼化石,有头盖骨、面骨、下颌骨、牙齿、股骨、胫骨、肱骨、锁骨、肢骨等,根据科学家研究,认为是四五十万年前的原始人类。1976年,学者用古地磁方法对北京猿人洞穴堆积物进行研究,从而得出北京猿人的年代不早于距今69万年的结论。周口店所发现的这些北京猿人的骨骼属于四十多个男女个体,学者定其学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简称“北京猿人”或“北京人”。

北京猿人的体质结构已经具备了人的基本特征,但仍残留一些现代类人猿的特点。与现代人比较起来,他们身材较矮,男性平均身高1.62米,女性平均高1.52米。其面部较现代人稍短而向前伸出,前额低平,不像现代人那样隆起,脑壳大约比现代人厚一倍,鼻子扁宽,颧骨高突,眼眶上缘有两个互相连接的粗大眉骨,像屋檐一样遮着两眼。牙齿粗大,臼齿咀嚼面比现代人复杂得多,齿面上具有许多皱脊。上下腭骨向前突出,没有下颏。脑容量平均为1075毫升,比年代更早的蓝田猿人的780毫升要大得多了,比现代类人猿(415毫升)则大一倍以上,但是如果与现代人相比,只等于现代人(1400毫升)的80%。

北京猿人的下肢骨基本上具备了现代人的形态,只是骨壁厚,髓腔小。虽然可以肯定已经能直立行走,但多少还具有若干原始性质。至于上肢骨则发展得几乎与现代人极为相似了。这是由于北京猿人在长期劳动中促使手、足发生显著分化,尤其是双手为了适应各种需要,进行着复杂的动作,便日益变得灵巧,距离猿类就更远了。

北京人头部复原像

北京人头部复原像是根据北京人头骨化石复原而成的,使我们可以更为直观地了解北京人的外貌。

由此可见,北京猿人身体各部分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其进化的先后次序是,上肢骨发展得最先进,较早地进化到与现代人相近的程度,下肢骨次之,而头骨最后。这主要是由于北京猿人经常利用前肢制造和使用工具,前肢的劳动较多,因而这部分最早发达起来。前后肢的分工越来越明确,后肢要单独负担行走,腿和脚也跟着发展了。

人直立行走以后,颈椎支持着脑袋,头部才逐渐稳定下来,促进了脑量的发展,因而其发展落在四肢的后面,保留着较多的原始性。可见人类体质各部分的变化是由劳动决定的。

北京猿人自从在周口店生活时期,就进行着艰巨的劳动。当时他们已经掌握了两种征服自然的知识:一是制造石器,一是用火。

前20万年

中国大事记

大荔人生活在今陕西省大荔县一带,已具备早期智人的特点。

山顶洞遗址

这是位于北京周口店的北京猿人遗址,山顶洞高约四米,底部宽五米,洞口向北。

北京猿人制造的石器已有大量发现,原料以脉石英和砂岩为主,也有少量的燧石和水晶。

考古学家把北京猿人的石器勉强分为:锤状器、砍伐器、平圆器、尖状器和刮削器等。

北京猿人虽然能制造工具,但这些石器都很粗糙,带有很大的原始性。最主要的特征有三个:一是各种工具的用途未十分“分化”,一件工具既可以用于刮削与切割,也可以用于凿钻。二是彼此都有个性,每件工具有每件工具的式样。这是由于技术幼稚,不能打成一定的形状,用途相同的工具器形尚未规格化。三是使用时不加第二步工作,任选一片即能使用。

这种粗糙的用打制的方式制造的原始工具,考古学家称之为“旧石器”,使用这种石器的时代便称为“旧石器时代”。

我们现在称北京猿人为我们的老祖宗,但北京猿人的老祖宗又在哪里?我觉得应该到长江三峡一带探寻。

——裴文中

在北京猿人住过的山洞中,不但发现了大批石器,而且还发现了火烧过的成层、成堆的灰烬,以及一块块颜色不一的经火烧过的兽骨、石头,还有被火烧过的朴树籽以及紫荆树木炭块。这许多烧过的东西,并不是分散在地层里,而是堆积在一起。这就清楚地说明,这不是天然的野火所留下的痕迹,而是人类有意识地使用过的火的痕迹。

我们现在还不能够证明北京猿人已经发明人工取火的方法,很可能他们只知道利用和保管天然发生的火。从元谋猿人到北京猿人,在长期劳动中,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从认识火到利用和控制火,必然有一个长期实践的过程。他们可以把火带到洞中,经年累月地保存着火种,以便随时利用。火的使用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和温暖,扩大到生活领域,火使人类能够吃到熟食,结束了过去茹毛饮血的时代。熟食缩短了消化过程,有利于摄取食物的营养,促进人类体质尤其是大脑的发展。火还可以驱逐野兽,增强了人类的自卫能力。所以,火的发现和使用,确是人类进化史上的一个巨大的飞跃。

前170万年——前150万年

世界大事记

印度尼西亚爪哇的特里尼尔附近有人类活动,定名为直立猿人。

原始群后期

原始群后期大约在距今二十万年到距今十万年之间。猿人阶段的人类经历了大约几十万年的漫长岁月,到距今约十万年左右,就逐渐发展到早期智人,这段时期在考古学上相当于旧石器时代中期。我国境内典型的早期智人有马坝人、长阳人等。

活化石大熊猫

大熊猫又被称为大猫熊、竹熊等等。距今几十万年前是大熊猫的极盛时期,它属于剑齿象古生物群。

马坝人

马坝人化石于1958年在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狮子山石灰岩溶洞中被发现。他们是生活在中国东南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期的古人类,也是迄今为止广东省发现的唯一的古人类。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之末或晚更新世之初。

马坝人化石包括头骨的颅顶部分、右眼眶和鼻骨的大部分,属于中年男性个体。其额骨较顶骨要长,类似直立人类的原始性质。颅骨壁较薄,颅穹窿较为隆起,脑量可能较大(估计超过了北京人),具有早期智人的进步性质。但眉嵴较粗厚,眶后部位有明显收缩,口吻部阔平尖出。虽比5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已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仍保留了猿人的特征,而且有许多性状与北京猿人相似,说明与北京猿人有密切的亲缘关系。

同时这里也发现了一些动物化石,有鬣狗、大熊猫、貘、剑齿象等。1984年在洞内又出土了两件砾石打制的砍砸器,但未发现其他文化遗物。

长阳人的发现,不仅给江南动物群增加了新的种属,并为地层的划分提出了新的证据,同时给人类本身的分布与演化提供了新的资料。长阳人的问世,说明了长江流域以南的广阔地带同黄河流域一样,也是我国古文化发祥地,是中华民族诞生的摇篮。

——贾兰坡

前19万年

中国大事记

长阳人生活在今湖南省长阳县的一个石灰岩洞中。

长阳人

长阳人化石于1956年在湖北省长阳县(今长阳土家族自治县) 西南下钟家湾村一个称为“龙洞”的石灰岩洞穴中被发现,1957年由贾兰坡主持进行发掘。长阳人化石包括有两颗臼齿的上颌和一颗单独的臼齿。其鼻腔底壁与现代人相比较凸,与猿相似,犬齿比较发达。但颌的倾斜度没有北京人的显著,又有与现代人相近的特性。总体来看,长阳人所具有的进步特性比原始特性要多,明显地比北京猿人进步。长阳人生活的大山区,洞穴极多。这种环境为长阳人提供了生存条件。其地质时代为更新世中期之末或晚期之初。

同时发现的动物化石有豪猪、古豺、竹鼠、大熊猫、东方剑齿象、中国犀等。大熊猫化石的出现,说明当时这里有大片竹林;而东方剑齿象、中国犀和鹿类的存在,则说明附近还有开阔的草原和林边灌丛。以上动物都是喜温暖气候的,所以当时这里的气候是温和而湿润的。过去学者曾把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时代限定在和北京猿人的时代相当的中更新世。由于长阳人化石与该动物群共存,而长阳人又具有比北京人进步的体质特征,从而证明这一动物群的时代可延续到晚更新世,这对考古学、古人类学研究以及对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另外,长阳人化石及动物化石的发现,终止了以往研究长江中下游阶地形成的时代无动物化石可以借鉴的历史,提供了洞穴和阶地的对比资料,解决了长江各阶地形成的时代问题,为南方的地层划分提供了依据。

丁村人

丁村人化石包括1954年发现的3 枚小孩牙齿和1976年发现的一块小孩顶骨残片,距今约10万年,为晚更新世早期,旧石器时代中期,是中国北方的早期智人化石之一。丁村遗迹在山西省襄汾县南约 5公里的丁村一带,前后共有两次发掘。1954年进行大规模发掘时,在汾河东岸共发现十个石器地点,1976年又在汾河西岸发现了新的石器地点。

丁村人化石中,两颗门齿和一颗臼齿化石属于约十二三岁的小孩。两颗门齿化石都呈现铲形,特称铲形门齿。铲形门齿是黄种人和中国其他人类化石都具有的特征,与白种人显然不同。其齿根细小且缺乏纵行浅沟,是与现代人相近的特性。臼齿尖分布为十字型,相对高度比北京猿人高,但咬合纹理较北京猿人简单。从总体上来说,三枚牙齿的咬合面的结构形态介于北京猿人与现代黄种人之间。

化石中的另一块顶骨残片大约属于一个两岁的幼儿。这块顶骨化石,后上角有缺刻,这意味着小孩可能具有印加骨,与北京猿人的特征相近,但比北京猿人小孩的顶骨薄,这显示了人类体质的进步。

丁村人三棱尖状器

这是出土于丁村遗址的丁村人石器,是属于旧石器时代的三棱大尖状器。

前160万年

世界大事记

在非洲肯尼亚已有人类活动,在那里发现了一个完整的人的骨架。

丁村人的石器分布在汾河两岸,约有2000件,主要用角页岩制成。石片一般角比较大。石器中第二步加工的不多,加工方法为碰砧法或锤击法。代表性石器为大棱角尖状器和石球。大棱尖状器的横断面近似等边三角形,可能作挖掘植物根茎之用。石球制作颇为粗糙,被认为可能供投掷之用。从石器类型的多样性和打造技术来看,丁村人的石器已经有了明显的分工。

同时发现的动物化石有纳玛象、野驴、斑鹿、羚羊、短耳兔、鲤鱼、厚壳蚌等。

许家窑人

许家窑古人类化石遗址是目前我国旧石器中期古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最丰富、规模较大的遗址,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山西阳高许家窑村和与其紧临的河北阳原侯家窑发现,距今约10万年至6万年,属于中更新世末或更新世初。在1974——1975年间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发掘。所发掘出的古人类化石主要有顶骨、枕骨、附有4颗牙齿的左上颌骨、右侧下颌枝、牙齿等。这些化石分属于十多个男女老幼不同的个体,既有幼儿,又有年过半百的老人,平均寿命在30岁左右。

许家窑人嘴部不突出,牙齿齿冠结构复杂,牙齿粗壮。纹理与北京猿人牙齿相近。但更多的特征与早期智人相同。并且头骨骨壁较厚,大于北京猿人的平均值。顶骨内部也比较复杂,头骨最宽大部分比较靠上。脑量估计比北京人大。总的看来,许家窑人的体质特征既具有一定的原始性,又比较接近于现代人。有的专家推测许家窑人是北京猿人向智人过渡的一个类型,是曾在周口店地区居住数十万年之久的北京猿人后裔外迁的一支。他们大约在10万年前迁徙西行,遇“大同湖”阻隔,遂在此定居。这一发现弥补了从“北京人”到“峙峪人”之间的空白,有很高的价值。

尖状器

此尖状器出土于河北省阳原县东谷坨,虽然是打制石器,但是边缘已经修整得十分细致、整齐。

许家窑遗址的石器至今发现大约有3万多件,所发现的文化遗物中,石制品、哺乳类动物化石和骨器的数量都很多。其石器类型虽然和北京猿人属同一传统,但大多都是细小的,且在技术上有很大进步。石器类型有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钻孔器、砍斫器和石球等多种。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石球,约有1000多个,最大的重达1500克以上,最小的不足100克。大量的石球反映了石器制造技术的进步。据推测,比较小的石球可能是狩猎工具“飞石索”上的弹丸,大的可能是一种投掷武器。这也反应了当时狩猎业的迅速发展。

刮削器

此刮削器属于细石器,是可以进行双面加工的工具,石材的质地也属于坚硬的石英。

前13万年

中国大事记

马坝人生活在今广东韶关马坝镇的一个石灰岩洞中。

许家窑人生活时期,现在的大同盆地还是一个面积达9000平方公里的大湖。许家窑人主要活动在湖的北岸,这里地势平坦,有溪流注入湖内,北边是低山丘陵,盛产许家窑人制作石器的原料。且湖周围植物类型丰富,动物群中绝大部分适应寒冷气候条件,为许家窑人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

大荔人

大荔人因在陕西省大荔县解放村附近的洛河砂砾层中发现而得名。1978年和1980年前后两次发掘。出土的大荔人化石是一块不足30岁的男性头骨(缺下颌骨)。化石的特征是粗壮、厚实、骨质较厚;头顶低矮,前额扁平,上方有一横沟,这些表现出直立人的原始特征;眉脊粗壮,较北京人的稍低,比马坝人显著高突;但吻部不甚突出,面部扁平;枕骨隆凸位置下移,顶枕部较高,脑量较大,这些是智人的进步特征。故大荔人化石是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的早期智人化石。伴随出土的有石制品和哺乳动物化石,距今大约 20余万年。 y4anQMIhb4t1ntGRo4c7S1kSM0DOrPX81Z7guzTDPQVgYjwQM+Jtvcf+IMZXjk9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