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约前1101年——前1076年

中国大事记

帝乙在位约二十余年,曾亲征人方、孟方等诸侯国,均获大胜。

周公辅政

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是孔子最崇拜的古代圣贤之一,他不惜顶着“篡位”的恶名辅佐年幼的侄儿成王,又多次平定叛乱,使周朝得以稳步发展。周公制定的礼乐制度对儒家及后世历朝历代都影响深远。曹操曾写诗赞颂道:“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宗法制的确立

姬发将周王朝定都在镐京(今陕西西安以西),后世尊称姬发为“武王”。

在周王朝,周王姬发最为尊贵,其次是贵族,包括诸侯(封国君主)、卿(政府最高级官员)、大夫(政府次高级官员)、士(武官)。再其次是平民,即自由民,也被称为“庶人”。最低一级是奴隶,多是被征服部落的俘虏。

周武王

周武王在统治期间,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

这种划分被周王朝用法律的形态加以巩固,使贵族永远是贵族,平民永远是平民、奴隶永远是奴隶。如果不安分守己,企图逾越已定的界限,就是违犯了法律,要受到严厉的制裁;同时也违反了礼教,要被人所不齿。

在这种社会基础上,周王朝以首都镐京为中心,沿着渭水下游和黄河中游划出一块广大的土地,称为“王畿”,由周王直接统治。王畿以外的所有土地则全部分封。封国的面积很小,二三十个封国联合在一起,也没有王畿大,各封国像群星捧月一样,环绕着王畿。封国的君主对封国内的平民、奴隶具有绝对的权力,对周王则每年要到首都觐见并进贡。当周王对外作战时,各封国的君主都要率领部队,听候调遣。

各封国之间地位平等,但由于封国的面积不一样,所以国君的爵位也有高低。爵位,是周王朝新生事物之一,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级。封国的王位也是世袭的,实行“嫡子继承制度”,即以母亲的身份把所有的儿子划分为“嫡”和“庶”。在众多儿子中,只有嫡长子才是唯一有权继承爵位的人。庶子即使比嫡长子年龄大,比嫡长子有才能,也不能继承王位,即“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假使嫡长子死了,则由嫡长子的嫡长子(即嫡长孙)继承。所有庶子和嫡次子都不能问津王位。如果嫡长子没有留下后代,那么嫡次子才有可能继承王位。

约前14世纪

世界大事记

法老阿蒙霍特普四世改名为“埃赫那吞”,推行改革。

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图

宗法制是按照宗族血统的远近区别亲疏与国家制度相结合,以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制度。

周朝建立的这个宗法制度,防止了各级贵族对爵位、财产的争夺,有效维护了社会秩序,因此被此后的历代王朝所接受,一直到20世纪清王朝覆亡,这种宗法制才跟着消亡。

敬天保民

在辅佐武王伐纣的过程中,周公看到了残暴统治对国家统治的巨大危害,所以他总结了殷商王朝兴亡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创新。

周公认为天命与人的命运是相统一的,要从民情中知天命。他提倡明德慎罚,不主张以严刑酷法统治人民,认为只有感动了上天,上天才会转而降天命保佑周王朝。《尚书·大诰》记载,周公评论周代商得天下时说:“予惟小子,不敢替上帝命,天休于文王,兴我小邦周。”大意是说,我不敢违抗天意,上天护佑文王,致使周这个小国兴盛。既然周克殷是上天的意志,所以,周人也就不敢放弃天命的保佑。在周公看来,周灭商并不取决于自己,而是取决于天命。他这样说有两层含义,一是要求周王谨慎治理国家,以免失去上天护佑;另一方面是要告诫商朝遗民服从天命,接受周王的统治。

武王伐纣,建立周朝,以封建方式制定了一种合乎当时农业扩张的统治形态,又以宗法制度使封建统治更加稳固。八百年的统治中,影响之深远,常使历史学家难以区分,究竟某些特色是周朝的还是中国人的性格?

——黄仁宇

约前1075年

中国大事记

帝辛即位,因统治残暴,被称为“纣王”。

籍田之礼

每年春耕前周天子都要在田边主持“籍田”,表示开始破土耕田了。

周公认为“敬天”的关键在于“保民”。周朝虽然推翻了商朝的统治,但并不能从此就一劳永逸,周朝一旦失德,也会遭到上天的惩罚。《尚书·君奭》还有一条周公的言论:“天降丧于殷,殷既坠厥命,我有周即受,我不敢知曰:厥基永孚于休,若天棐忱,我亦不敢知曰:其终出于不祥。”这段话的大意是,我们周人虽然继承了原来殷人所有的天命,但是我却不敢说我们的基业永远是这样地牢固美好。

周公还强调体察民情的重要性。《尚书·无逸》上记载周公的言论说:“自殷王中宗及高宗及祖甲,及我周文王,兹四人迪哲,厥或告之曰:小人怨汝詈汝,则皇自敬德。”大意是说,在周公看来,每一个君主都应该像商王高宗武丁和周文王那样,每当体察到民众有不满情绪的时候,都不迁怒于民众,反而求诸于自己,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这样民众才能安居乐业,国家的政治秩序才能安定。

除了敬天保民,周公还主张明德慎罚。周公认为,刑罚是国家用来维持秩序的手段,如果使用不当,就会招致民怨。商朝后期滥用刑罚,导致覆亡,是应该总结的历史教训。国家动用刑罚的目的在于惩恶扬善,所以,在使用刑罚时应该以善为怀,要设法使民众心悦诚服,就像医治自己的疾病一样对待犯罪者的过错,从而使犯罪的臣民能够改过自新。

周公一方面主张敬从天命,另一方面又强调从民情知天命,开启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先河,对儒家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决定性作用。

约前1350年

世界大事记

亚述王亚述乌巴利特一世与赫梯联姻,自称“大王”。

周公摄政

姬发在位六年就逝世了,留下儿子姬诵继位。姬诵当时只有十二岁,由他的叔父姬旦摄政。姬旦是一个非常有才能的政治家,后人尊称他为周公。

《史记》载,周公自谓:“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贤。”周公旦辅佐周成王时,日理万机。忙的时候,吃饭、洗澡都有人打搅,但周公从没因此耽误公事。以至于洗头的时候,只要听说有公事需要处理,周公就握着湿头发从浴室跑出来处理,完了再回去接着洗,如此反复多次。吃饭也是这样,刚吃进一口肉,不等嚼完又得吐出来,因为三教九流的客人来求见了,所以一饭三吐哺。封国的其他君主看到周公才能卓越,不免担心他会杀死姬诵,自己称王。于是,管国的姬鲜(史称管叔)、蔡国的姬度(史称蔡叔)、霍国的姬处(史称霍叔),联合原来商朝的遗民武庚,起兵征讨周公。他们先制造谣言,散布说周公要杀死姬诵,自立为王,闹得镐京沸沸扬扬,大家都对周公产生了怀疑。

周公心里很难过,他找到召公奭,披肝沥胆地谈了一次话,表明自己绝没有野心。周公说:“我所以不顾个人得失而承担摄政重任,是怕天下不稳。如果江山变乱,生灵涂炭,我怎么能对得起列祖列宗和武王对我的重托呢?”召公奭被他这番诚恳的话感动,决定和周公合作。

周公旦和召公奭调动大军,亲自东征。临行之前,周公旦又对将要袭其爵,到鲁国封地居住的儿子伯禽说:“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论身份地位,在国中是很高的了。但是我时刻注意勤奋俭朴,谦诚待士,唯恐失去天下的贤人。你到鲁国去,千万不要骄狂无忌。”嘱咐完儿子,周公旦便出征了。

周公旦

周公旦原名姬旦,是武王姬发的弟弟。

周公东征

武庚一直不甘心商朝的灭亡,他看准时机,利用了武王新死、成王年幼,以及管叔、蔡叔、霍叔与周公的矛盾,纠合了东方的徐、奄、熊、盈、薄姑等过去商王朝的属国,发动了大规模的武装叛乱。

周公旦授权给太公望,各国诸侯,有不服周朝的,都由太公望征讨。这样,太公望控制了东方,周公则全力对付武庚。

这次东征前后用了三年时间,周公旦终于平定了叛乱,又有一大批商朝的贵族成了俘虏。因为他们反抗周朝,所以叫他们是“顽民”。周公旦觉得让这批人留在原来的地方不大放心,又觉得镐京在西边,要控制东部的广大中原地区很不方便,于是在东面新建了一座都城,叫作洛邑(今河南洛阳),把殷商的“顽民”迁到那里,派兵监视他们。

从此以后,周朝有了两座都城。西部是镐京,又叫宗周;东部是洛邑,又叫成周。周王朝也逐步实现了对东方广大地区的控制,势力一直延伸到海边。

约前1075年——前1046年

中国大事记

商纣攻伐有苏国,得到美女妲已,纵情声色,不理政事。

周公三诰

当年消灭商朝后,武王姬发为了“屏藩周室”,进行了一次分封,被封的兄弟之国有15个,姬姓之国有40个,并向参加牧野之战的诸侯分发了商朝宗庙彝器和宝物。

周公东征后,又在武王分封的基础上,进行了第二次的大规模分封诸侯。据传周公分封的71国之中,姬姓子弟就占了53人之多。这些被封的大小姬姓诸侯,都是文王、武王和周公的后人。

分封之后,周公又制定了许多政策,其中最有名的是《康诰》、《酒诰》、《梓材》三篇诰文。

周公与祭祀

南宋的马和之根据《诗经·周颂·清庙之什》作画

《康诰》

《康诰》是写给康叔的,即武王和周公旦最小的弟弟姬封,目的是安定殷民。

康叔被封在黄河、淇水之间的殷墟,得到了大批的商人奴隶,建国号“卫”,“康”则是姬封的谥号。因为这里过去是商王朝活动的中心地带,因此周公旦很担心康叔年纪轻,没有经验,因此一再告诫他,定要向殷朝遗民中有威望的贤人请教,问问他们殷朝是怎样兴起,又是怎样灭亡的?要经常吸取这些教训,但最根本的一条是要爱惜民力。

在《康诰》中,周公旦殷切地对年轻的弟弟说道:“你要好好考虑!现在臣民都在看着你,是否恭敬地遵循你父亲文王的传统,依据他的遗训来治理国家。你到殷后,要广泛寻求殷商遗民的心态,懂得怎样使他们顺服。另外,你还要访求古时圣明帝王的治国之道,使臣民得到安宁。要比天还宽宏,使臣民体验到你的恩德,不停地完成王命!年轻人啊!治理国家要经受痛苦的磨难,可要小心谨慎啊!威严的上天辅助诚心的人,这可以从民心表现出来,小人却难以治理。你去那里要尽心尽力,不要贪图安逸享乐,才能治理好臣民。我听说:‘民怨不在于大,也不在于小;要使不顺从的人顺从,使不努力的人努力。’年轻人,你的职责重大,我们君王受上天之命来保护殷民,你要协助君王实现上天之命,革新改造殷民,谨慎严明地施用刑罚。如果一个人犯了小罪,而不是过失,还经常干一些违法的事,这样,虽然他的罪过最小,却不能不杀。如果一个人犯了大罪,但不是一贯如此,而只是由过失造成的灾祸,这是偶然犯罪,可以按法律给予适当处罚,不应把他杀掉。如果你能照这样去做,就会使臣民顺服,臣民就会互相劝勉,和顺相处。要像医治病人一样,尽力让臣民抛弃自己的过错。要像护理孩子一样保护臣民,使他们健康安宁。除了你可以惩处人,任何人都无权惩罚人、杀人。除了你可以下令割罪人的鼻子和耳朵外,任何人都不能施行割鼻断耳的刑罚。你宣布了这些法律后,要依据它们来惩治罪犯。根据殷商的刑罚来判罪时,该用刑的就用刑,该杀的就杀掉,不要照你的意思来行事。如果完全按照你的意思行事才叫顺从,那么就没有顺从的事。唉!虽然你还是个年轻人,但我的心愿和德行,只有你才能了解。”

康叔到卫国后,果然小心谨慎地按照周公的办法行事,得到了不少殷朝旧贵族的支持。由于康叔治理卫国很出色,成王亲政后,康叔被提拔为周王朝的司寇,并得到了周王朝车、帛、旗、钟等许多礼、乐器和财宝的赏赐。

王若曰:“孟侯,朕其弟,小子封!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庸庸,祗祗,威威,显民,用肇造我区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惟时怙冒闻于上帝,帝休,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诞受厥命越厥邦民。惟时叙,乃寡兄勖。肆汝小子封,在兹东土。”

——《尚书·康诰》

周公

周公退位后,把主要精力用于制作和完善各种典章法规。

约前1304年——前1237年

世界大事记

吉埃及的底比斯城建立设有图书馆、学校、宝物库的卡尔纳克神庙。

《酒诰》

《酒诰》是周公旦针对殷民饮酒成风而写的。酿酒要用去大量粮食,这种饮酒风习在以农业起家的周人看来,简直无法容忍。周公旦宣布,只有在祭祀庆典的时候可以喝一点酒,像纣王那样群饮烂醉是不被允许的,一旦发现要严惩。

周公旦在《酒诰》中这样说道:“现在,要在卫国宣布一项重大命令。你那尊敬的先父文王,在西方创建了我们的国家。他从早到晚告诫诸侯国君和各级官员说:‘只有祭祀时才可以用酒。’上天降下旨意,劝勉我们的臣民,只在大祭时才能饮酒。上天降下惩罚,因为我们的臣民犯上作乱,丧失了道德,这都是因为酗酒造成的。那些大大小小的诸侯国的灭亡,也没有哪个不是由饮酒过度造成的祸患。文王还告诫担任大小官员的子孙们说:‘不要经常饮酒。’并告诫在诸侯国任职的子孙:‘只有祭祀时才可以饮酒,要用道德来约束自己,不要喝醉了。’文王还告诫我们的臣民,要教导子孙爱惜粮食,使他们的心地变善良。要好好听取祖先留下的这些训诫,发扬大大小小的美德。人们啊,你们要一心留在故土,用你们自己的手脚,专心致志地种好庄稼,勤勉地侍奉你们的父兄。努力牵牛赶车,到外地去从事贸易,孝敬和赡养你们的父母亲;父母亲一定很高兴,会自己动手准备丰盛的饭菜,这时你们可以饮酒。各级官员们,希望你们经常听从我的教导!只要你们能向老人和国君进献酒食,你们就可以酒足饭饱。只要你们能经常反省自己,使自己的言行举止合乎道德,你们还可以参与国君举行的祭祀。如果你们自己能限制饮酒作乐,就可以长期成为君王的治事官员。这也是上天赞美的大德,王室将永远不会忘记你们是臣属。”

从周公旦发布的这篇戒酒令中,我们仿佛读出了这样一个信息:人们对酒的偏好已到了难以收拾的地步,尤其是王公贵族和政府官员,酗酒误国,放纵得失去了控制,狂欢得忘乎所以,因此周公才要严令禁酒。

约前1075年——前1046年

中国大事记

商纣囚禁西伯姬昌于羑里。

《梓材》

《梓材》是一篇提倡“明德”的诰文,要求人们彼此和睦相处,不要互相残害、虐待,无论君王还是百姓,都要勤勉从事自己的工作。

就这样,康叔控制了殷商遗民的七族,即陶氏、施氏、繁氏、祺氏、樊氏、饥氏、终葵氏,使他们都成为卫国的臣民。康叔建都朝歌(今河南淇县),从此努力发展生产,王国一度十分富足。不过,因为卫国处在周王朝的北方,与狄为邻,常遭到狄人的入侵,多次迁都,因此一直没能强大起来。

折觥

折觥是一种盛酒器。此器出土于陕西扶风,属于西周早期。 6Gw+U96PNeElexJkffheqb7SshkH8mKRw9PFjoUtc1oQyFicogKKkTtW1l6PDDs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