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前1147年——前1113年
中国大事记
武乙用皮囊装血而射,称为“射天”,破神权,加强了王权。
如果说商朝是以畜牧业起家的,那么周朝就是靠农业壮大的。周氏族以善于经营农业著称,是一个古老的部落。其先祖后稷曾为尧的农官,并与夏禹、商契一起服侍过舜。在陕西的周原,周氏族最终建立了国家,并迅速发展壮大起来。
被丢弃的后稷
周族的始祖是后稷,原来的名字叫“弃”,意思是“被丢弃的孩子”。
相传,弃的母亲姜嫄一天出去游玩,看到一个巨人的脚印,出于好奇,便把自己的脚踩了上去,回家后不久就发觉有了身孕,后来生下一个男孩。姜嫄并不想要这个孩子,于是把孩子丢弃到了一个狭窄的小巷里,想让过往的牛马把他踩死,可是当牛马通过小巷时,都小心地避开,没有一头牲畜踩到这个孩子。姜嫄于是又想把孩子扔到山里,可事有凑巧,偏偏这天有许多人在山里,姜嫄只好抱着孩子远远躲开。没办法,姜嫄索性把孩子丢在了河面的冰上,想让他冻死。哪里知道,一群鸟儿飞来落在孩子周围,用羽毛盖在孩子身上。
弃母姜
这幅版画讲述的就是姜嫄丢弃孩子,孩子却总能安然无恙,于是她决定接受这个孩子。
饕餮纹斝
这件饕餮纹斝制作的年代大约在商朝前期。
约前1539年
世界大事记
埃及第十七朝代灭亡,第十八朝代开始。
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
——王国维
看到这里,姜嫄认为这孩子一定有神灵保佑,决定把他抚养成人。因为一生下来就想把这个孩子丢掉,因此姜嫄给孩子取名为“弃”。
弃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就喜欢收集各类野生植物种子,自己钻研种庄稼的学问,因此他的庄稼总能获得好收成。随着年龄的增大,弃开始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氏族里的同伴,周氏族的庄稼因此都长得很好。
尧听说弃的这个本事,任命他为管理农业的官——稷正,号曰后稷。弃把他种庄稼的一套办法向全国推广,果然获得了大丰收。由于弃管理农业有功,被舜封在邰,因封地靠近姬水,所以又称姬氏。由于弃对发展农业的巨大贡献,后人便尊崇他为农业之神或谷神,享受人间的祭祀。
造窑
此图概括地介绍了建造窑洞的基本步骤。
不窋兴农耕
弃死后,夏王只顾打猎游玩,不但不重视农业生产,连农官都一并废除了。弃的儿子不窋丢了官,索性带着族人放牧去了。不窋率领周部族迁徙到今天的甘肃庆城一带,这一带古称北豳,当时主要是以狩猎游牧为生的戎狄部族的活动范围。
不窋在当地定居后,发现这里的土地更适合耕种,而不是放牧,就决心发扬后稷重视农耕的好传统。不但如此,不窋还提倡饲养家畜、家禽,为周族早期的农业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定居下来后,不窋带领大家开挖窑洞,有崖的就直接打洞,无崖就挖坑,上面覆盖厚土,他们把这叫作“陶复陶穴”。据说不窋就出生在窑洞里,因此父亲为他起了不窋这个名字。“不”通“丕”,是大的意思,“窋”是洞穴,通“窑”。至今,关中一带的人还喜欢住在窑洞里。这种建造简单、居住舒适实用的房屋,延续了数千年的历史。
为此,不窋为民众所拥戴,大家修不窋城而居,以纪念不窋的功绩。不窋城遗址在今甘肃庆城县城东南三里处。据《庆阳府志》载:“周祖遗踪,即府城东山周祖不窋所居也。高阜平衍,远眺俯览,城郭山川豁然在目,遣怀寄兴者可以发幽思而宣湮郁。”历经数千年风雨洗礼的故城,如今只剩下掩映在荒草与灌丛中的断垣残壁。然而,从这些仅存的物证中,依然不难想见当年不窋在此筑土修城时的艰辛与决断。
约前1147年——前1113年
中国大事记
武乙在打猎时被雷电击死。
公刘迁豳
到了弃的曾孙公刘担任氏族首领后,一心将周氏族重视农业的好传统发扬光大。为了种出好庄稼,公刘一天到晚在田野上忙个不停。为了让农业得到更大的发展,公刘看中了比自己氏族所在地更加肥沃的、渭河另一边的豳地。
为了得到那片适宜农作物生长的土地,公刘将居住在豳地的氏族打跑,率领自己的周氏族在这里住了下来。虽然豳地土壤肥沃,但先前生活在这里的人过的是放牧生活,公刘于是率领大家伐树除草,开垦荒地。然后,公刘丈量规划了土地,将土地分给大家来耕种,还规定每个家庭根据分得土地的多少向部落交税和助耕。从此,豳地一天比一天繁荣起来。
豳地的劳动场景
这是豳风图所描绘的人们劳动的情景。“豳”同“邠”,古都邑名,在今陕西郴县,是周族的首领公刘带领族人居住的地方。
公刘的丰功伟绩,在《诗经·大雅·公刘》中占据了重要的篇章,那是他的后人在歌颂他,堪称是周氏族的史诗之一,诗中唱道:“好心的公刘,他不敢安居只顾忙。忙着修田界,忙着谷进仓。干粮忙备好,用各种袋子装。大家和睦扬美德。弓箭齐武装,盾牌、长矛、板斧手上扬,迈开脚步向前方。好心的公刘,察看了这块地方。选地要人丁兴旺,建房要民心归顺又舒畅,没有隐患来潜藏。他一会儿上山坡,一会儿走到平原上。腰里带着美玉和宝石,还有装饰的佩刀。好心的公刘,来到众多水泉边,观看宽广的平原。他登上南边山冈,发现了叫作京师的地方。京师之地多辽阔,于是定居建造住房,寄居的有了房,谈笑风生好热闹,到处闹嚷嚷。好心的公刘,在京邑安家停当。走路轻快好繁忙,叫群臣就座入席。待到宾主都坐定,命令开始祭神灵。把猪赶出宰杀,用瓢舀酒浆。有吃又有喝,公刘为君王。好心的公刘,开辟土地宽又长,观测日影上高冈,山南山北勘察忙,看看流泉去哪方。把军队分成三组来驻防,洼地平地都测量,开出田地种食粮。山的西面也丈量,豳人的土地真宽广。好心的公刘,在豳又把房屋建。横渡渭水河,去采磨石和砧石。房基墙脚都修筑,民众康宁欢歌笑语。住在皇涧岸,面向过涧边。定居大众人丁旺,一直住到芮水湾。”
公刘死后,被葬在豳地附近(今陕西彬县以东土陵村南),墓丘因地形庞厚,势如蟠龙,故有“周墓蟠龙”之称。传说公刘死后,他的两个女儿各用衣襟包土,携带酒壶,欲渡河封土祭奠,适逢泾河涨水不能渡,无奈之下,便把土就地倾倒,酒洒土上,第二天就变成土垄,并形成了泉泓。大家都说,这是公刘地下有知,仍在保佑周人。
关于后稷的故事,自然全是神话,但有几点我们应该注意:第一,“姜嫄”似是拟名,从这个名字可以知道周人推其种源于姜姓,姜即是羌(近人如章太炎、傅孟真诸氏皆谓“姜”、“羌”于字同源,在姓为“姜”,在种为“羌”……),是周人和羌人必有血统关系。第二,“后稷”乃是农神或农官之称,周人推他为祖,则周氏族必是以农业兴起的。第三,后稷建国于有邰,有邰地在西方,无甚异说,足见周人是西方的氏族。据近人的考究,他们或许与夏族是一大族下的两派分支。
——童书业《西周史略》
约前1525年
世界大事记
埃及第十五朝代灭亡。
建都周原
到了弃的第三十二代孙古公亶父成为首领时,周氏族已经非常兴盛了,其他氏族的人见到周氏族的富足,纷纷跑来归附。
这一来,临近的狄人獯育部族眼红了。他们高兴时明目张胆地来索要粮食,不高兴时索性就手拿长矛前来打劫。古公亶父不愿引起争端,每次都主动把粮食、牛羊等送给他们。獯育戎狄的首领一看,干脆提出要周氏族送给他们一块肥沃的土地作牧场,还要周氏族的一些壮劳力给他们放牧牛羊。
听到如此无礼的要求,周氏族的人一个个义愤填膺,表示要与戎狄决一死战。古公亶父面对前来请战的人群,大声说:“你们大家让我当君主,为的是让我给你们多办些好事。现在戎狄发动战争,目的是夺取我管理下的这个部落的土地与人。你们大家想想,你们在我治理下生活,与在戎狄那里生活不是一样的吗?你们要与戎狄打仗,还不是为了我?战争一打起来,你们当中有人的父亲或儿子就要战死。他们是为我战死的啊,这和我把他们杀了有什么区别?我不忍心干这样的事!”
尽管古公亶父劝了半天,怒火中烧的族人依然要求用武力解决问题。古公亶父无奈,带着一些愿意服从他的人悄悄离开了。经过一番长途跋涉后,古公亶父一行人最终在岐山(今陕西岐山东北)下的平原停下了脚步。这里土地肥美,据说即便是种下苦菜,长出来也是甜的。古公亶父和这里居住的姜姓羌族妇女结了婚,定居下来。
周氏族的人本就十分怀念古公亶父,听说他定居岐山后,都陆续赶来,依然和古公亶父生活在一起。见族人越来越多,古公亶父便营造城郭,建筑房舍,把大家分成邑落定居下来。
小铜马
周族的兴盛富足引得周边部族不断来袭扰,古公亶父为避战端自动奉上牲畜。
约前1112年
中国大事记
商王文丁即位。
周氏族的人从此在岐山繁衍壮大,他们赞颂古公亶父道:“拖拖拉拉,大瓜连小瓜,当初我们周族,杜水沮漆是老家。古公亶父,把山洞来挖,把地洞来打,那时候没把房子搭。古公亶父,早晨赶着他的马,顺着西水岸,来到岐山下。和他的姜氏夫人,来找地方重安家。周原土地真肥美,堇菜苦菜都像糖。大伙儿有了商量,神的主张刻在龟板上,说的是:‘停下、立刻,就在这儿盖起房。’住下来,心安稳,或左或右把地分,经营田亩划疆界,挖沟泄水修田塍。从西到东南到北,人人干活都有份。叫来了司空,叫来了司徒,吩咐他们造房屋。拉紧绳子吊直线,帮上木板栽木桩。造起一座庄严的大庙宇。盛起土来满满装,填起土来轰轰响。登登登是捣土,冯冯冯是削墙。百堵墙同时筑起,擂大鼓听不见响。立起王都的郭门,那是多么雄伟。立起王宫的正门,又是多么壮美。大社坛也建立起来,开出抗敌的军队。对敌的愤怒不曾消除,民族的声望依然保住。拔去了柞树和棫树,打通了往来的道路。混夷望风奔逃,他们尝到了痛苦。虞芮的争吵要我们来评,文王感动了他们的天性。我们有臣僚宣政策团结百胜;我们有臣僚在前后保扶我君;我们有臣僚睦邻邦奔走四境;我们有臣僚保疆土抵抗侵凌。”
友爱的兄弟
古公亶父的妻子太姜虽然是羌族女子,但十分贤惠。他们生有三个儿子,长子太伯、次子虞仲和小儿子季历。
季历长大后娶了太妊为妻,这也是一位像太姜一样品德高尚的女子,婚后不久便生下了儿子姬昌。据说姬昌出生之际,一只红色的小鸟落在了太妊屋子的窗户上,嘴里还衔着写满祝贺文字的帛。古公亶父非常高兴,说道:“我们家族有一代要兴旺起来,恐怕就在昌身上应验吧?”
父乙觚
父乙觚属于西周早期青铜器
约前16世纪——前1157年
世界大事记
古代西亚两河流域处于喀西特王朝时期。
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虞芮质厥成,文王蹶厥生。予曰有疏附,予曰有先后,予曰有奔奏,予曰有御侮。
——《诗经·绵》
太伯和虞仲知道父亲的心意是想让季历继位以便传位给姬昌,兄弟俩不愿季历为难,就一块儿逃到了南方荆蛮之地。古公亶父见他们兄弟友爱,心下安慰,可毕竟思念儿子,不久就病倒了。太伯和虞仲听说父亲病重,急忙赶回来探望,不想竟没有见到父亲最后一面。季历见两个哥哥回来了,再三让位于太伯。可太伯坚决不受,又和虞仲返回了南方。在遥远的蛮夷之地,他们断发文身,改从当地人的风俗,表示永不回归周氏族。相传正月初九是太伯的生日,因为太伯三让王位,在南方创建吴国,开创了吴文化,人们为了纪念他造福江南的业绩,在无锡梅里建有太伯庙,每年太伯生日这天,设有梅里太伯庙会。这是无锡一年中的第一个庙会,城乡百姓到此朝拜,盛况空前,经年不衰。人们怀着虔敬的心情,祈望得到太伯的庇护,所以乡间流传有“正月初九拜太伯,稻谷多收一二百”的民谣。
孝敬周姜
此图选自清代画家焦秉贞所作的《历朝贤后故事图》。
季历因此成为周氏族的首领,招抚流亡的人来自己的氏族开垦荒地,土地越辟越大。他沿用古公亶父的政策,凡来开辟荒地的人民,只须每年交纳十分之一的收成,其余一概归农人自己享用。见季历努力施行仁义,许多诸侯都表示归顺他。
季历与戎狄
自从古公亶父南迁岐山定居以后,狄人獯育部族乘机侵占了周氏族的祖居之地,远在固原草原地带的羌戎也越过六盘山,侵占了陇东的西部地区,在陇东形成戎狄杂居的局面。
季历执政后,为了防御戎狄的侵略,也为了收复失地,开始积极制造兵器,实行男子皆兵的政策,逐渐壮大了军事力量。等他们做了充分准备后,首先就攻打了远在固原的义渠部落,把义渠的首领捉来,献给了商王武乙。
这一次胜利让季历信心大增,更加积极地修整武备,准备再一次征讨西方邻近的戎狄。很快,战争又爆发了,季历率大军征伐西方的鬼戎部落,俘虏十二翟王。这个鬼戎部落,就是狄人獯育,季历终于报了仇,夺回了祖居之地。这次战争,迫使一部分鬼戎远逃内蒙古草原,一部分投奔了义渠戎。随着征伐的足迹,西方的许多部落都臣服了周氏族。
季历因战功卓著,引起了商王文丁的猜忌,不久后被杀。
周文王发粟图轴
约前12世纪末
中国大事记
文丁废新政复古。
姜尚遇姬昌
周族在西伯侯姬昌的时代空前兴盛。周人后来一直认为姬昌是唯一可以受命为灭商大业奠定基础的人,所以他们在诗篇和诰词里不厌其烦地颂扬姬昌的文治武功。
姬昌是季历的长子,即位时已经人到中年了。姬昌刚即位时,周的势力范围还比较小,据《孟子》的说法,姬昌是凭借方圆百里的小国开始创立丰功伟业的。周这时仍是商的属国,姬昌只得小心柔顺地与纣王周旋,包括忍受纣王的冤枉侮慢,以及在商王的祭祖活动中表现得毕恭毕敬。姬昌被商册命为西伯,即西方的诸侯之长。纣王的用意在于利用周来征服其他叛逆的国家,使他们重新归顺。姬昌也抓住机会,打着为商征服叛国的旗号,有计划、有策略地为自己东征西讨。事实上,周的确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增强力量,扩大势力范围。
他采取有力的举措,拓展周的势力。
首先是重视并大力发展农业,积蓄经济实力。《孟子·梁惠王》等篇都说周文王姬昌实行仁政,先从划分田地开始。大小官员都有分地,子孙可以继承作为俸禄。商贾往来,关市不收税,也不禁止在水泽里捕鱼,一人犯法,亲属不受牵连。
姬昌施行仁政,即是推行封建制度。在当时,周国的政治对邻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商及其他小国的民众和不得志的贵族,有不少逃入周国。一开始姬昌被商纣王封为西伯,晚年他受天命称王。
一天,姬昌出去打猎,按照惯例,在出行前进行了占卜。哪知这一卦和平时不一样,没有占出这天打猎的收获,而是显示姬昌会得到一个能帮助他成就霸王之业的辅佐之人。
约前1504年
世界大事记
埃及法老图特摩斯三世即位。
渭水河姬昌访贤
“渭水河”的故事出于《封神演义》。
姬昌将信将疑地出发了,走到渭水南岸,看到一个满头白发的老人在钓鱼。这老人见到姬昌打猎的大队人马,连眼皮都没抬一下,依然静静地坐在那里垂钓。姬昌想到早上的卦辞,心中一动,便上前与老人搭话。一谈之下,两人都感相见恨晚,愈谈愈是投机。于是,姬昌当即把这位钓鱼的老人请上了自己的车子,立为管理军队的太师。
这位钓鱼的老者名叫姜尚,字子牙。据说,姜尚的祖先曾帮助大禹治水,因功被封在吕地,姜为其族姓。到了夏、商时代,姜姓的子孙逐渐分化,古时常常“以地名氏”,因此姜尚也被叫作吕尚。姜尚的家里很穷,为了维持生活,年轻时曾在繁华的朝歌城里宰牛卖肉,当过屠夫。虽然他满腹经纶、才华出众,但却一直怀才不遇,只得混迹于市井,在失意中耗去了宝贵的年华。
直到遇上姬昌,姜尚的满腹才华才得以崭露。姬昌事事与姜尚商量,一方面用各种计谋悄悄地动摇商王朝的统治基础;一方面加强实力,整训军事力量。没用几年,周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都大大超过了商王朝。
姜太公钓鱼
相传姜太公在渭河钓鱼,开始的三年中一条鱼也没有钓到,因为他的鱼钩是直的,而且浮在水面之上。人们都嘲笑他是个疯子,姜太公却无动于衷,依然故我。神奇的是,后来有一条大鱼跃出水面咬住了直直的鱼钩,在鱼的肚子里,姜太公发现了一本兵书。所以中国有一句俗语就叫: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