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约前1620年

世界大事记

赫梯国王穆尔西利斯一世即位。

商代的文化艺术

商朝最闻名遐迩的文化成就是甲骨文,这种刻在甲骨和铜器上的文字共有四千以上的单字,并且体现出了“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假借、形声、转注)构字原则。商朝的天文历法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当时的历法与今天的阴历已经十分接近。青铜器皿是商代雕塑艺术的最高代表者,许多出土的殷商青铜器上面装饰有绚丽的花纹。考古发现还显示,商代已经出现了埙、磬、革鼓和铜铙等乐器,还可能已有了琴瑟之类的弹拨乐器。

殷墟与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代文化成就的代表。这种雕刻在龟甲和铜器上的文字之所以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是因为它是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古代文字,而且,它本身已经具有了较为完整的体系。

殷墟遗址

殷墟的浩大,让发掘它的考古人员惊叹不已,而要想知道商朝时的城市面貌,最好的遗迹则是郑州商城。据考证,它是我国第一座具有规划布局的都城。

郑州商城是一座拥有宫城、内城、外郭城和护城壕的规模庞大的城址,其防御体系是通过外郭城和护城壕与东部湖泊内的大面积水域构成的。城内分布着手工作坊、祭祀窖藏、青铜礼器、防御设施和配套的供排蓄水系统。

这座庞大的都城,城墙是坚实的夯土墙,护城壕与城墙走向平行,防御的性质十分明显,内城内部均为宫殿遗址,规划的比较规整。内、外两个城的建筑年代不同,内城建于先商时期,外郭城的年代略晚于内城,说明郑州商城是逐渐扩大的。

内城除了宫殿基址外,还发现有宫城墙、规模宏大的蓄水池、排水沟、大型夯土水井等。而外郭城内则不同,主要为手工业作坊和墓地、祭祀坑等。

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背面 商

远古时代,人们每遇大事都要占卜吉凶。

约前1250年——前1192年

中国大事记

武丁任用在民间相识的甘盘、傅说等人,政治大有起色。

甲骨文

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是一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绝大部分甲骨文发现于河南安阳殷墟。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纪录。

之所以把字刻在龟甲、兽骨上,是因为商代人好占卜,崇拜祖先,也崇拜鬼魂和管理鬼魂的神灵,乃至于鬼魂所居住的山岳河流都是他们崇拜的对象。他们用火烧炙龟甲或者牛的肩胛骨、肋骨,甲骨因为受热不均表面会出现形态多变的裂痕,商代人根据这些裂痕来占卜。商王对占卜相当迷恋和依赖,其政治生活和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往往都要通过占卜来判断吉凶。从战争征讨到疾病婚嫁,无论大事小事,商朝人在做决定之前都要征求祖先的意见,即向鬼神请示。请示的方法依靠占卜,占卜必须在隆重的祭祀典礼中举行,才能得到祖先的喜悦和赐福。于是祭祀就成了国家的第一级要政,比军事和政治都重要。

商朝人把占卜的结果,也就是祖先鬼神的重要指示,刻在乌龟甲壳上或其他兽类的骨骼上,作为记录保存,这就是我们今天见到的甲骨文。

甲骨文献的内容庞杂,文字已经比较成熟,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我们现在对商朝历史的了解,很大程度上要得益于殷墟的发掘,也就是盘庚迁殷后,殷商都城的遗址。

公元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偶然在北京的中药店鹤年堂中发现,有一些出售的药材龙骨上,刻有一些很古老的文字,他意识到这是很珍贵的文物,于是开始重金收购。著名学者罗振玉得知这些甲骨来自于河南安阳的小屯村,于是多次派人去那里收购甲骨,并对其上文字作了一些考释,认为小屯就是文献上所说的殷墟。其后,王国维对这些甲骨文上的资料进行了考据,进一步证实这里就是盘庚迁都的都城。

龟甲骨卜辞 商

商人在占卜时,先用钻子和凿子在龟甲或兽骨的一侧钻凿出槽孔

约前1674年——前1567年

世界大事记

埃及进入第十七王朝时期。

公元1928年到1937年间,为了寻找更多的甲骨,中央研究院组织考古队对殷墟进行了十五次科学发掘,后来由于抗日战争而停止,直到1950年后又重新开始发掘工作。在殷墟发现的甲骨中,已经辨认出五千多个单字,能够认出来的汉字大约一千七百多个,甲骨文中所记载的资料将中国的有文字记载的可信历史提前到了商朝,现代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中演变而来的。而且对于甲骨的研究,也产生了一门新的学问——甲骨学。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从殷商的甲骨文看来,当时的汉字已经发展成为能够完整记载汉语的文字体系了。甲骨文中既有大量指事字、象形字、会意字,也有很多形声字。目前已经识别的甲骨文单字数量已超过了四千,其中既有大量指事字、象形字、会意字,也有很多形声字。

这些文字和我们现在使用的文字,在外形上有巨大的区别。但是从构字方法来看却是基本一致的,都遵循“六书”构字方法体系。因此说甲骨文是后世中国文字的始祖绝不夸张。除了构字法已经比较成熟,甲骨文这种用刀刻成的文字还显示出了对书法艺术的追求。甲骨文虽然由于用刀刻制,不能够像用笔写一样随心所欲控制字形,以至于大小不一、错综变化,但已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有人认为,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不同时期的甲骨文的风格类型可分为劲健雄浑型、秀丽轻巧型、工整规矩型、疏朗清秀型和丰腴古拙型。尽管甲骨文是契刻出来的文字,但多有书法之美。

文字的雏形

这是发现的殷商时期较为初期的甲骨卜辞,上面的刻画符号成为中国最为古老的文字的雏形,奠定了汉字的基础。

约前1250年——前1192年

中国大事记

武丁东征西讨,实现商朝中兴。

这些文字和我们现在使用的文字,在外形上有巨大的区别。但是从构字方法来看,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其主要的特点是:在字的构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实物的特征,而笔画多少、正反向背却不统一。甲骨文的一些会意字,只要求偏旁会合起来含义明确,而不要求固定。因此甲骨文中的异体字非常多,有的一个字可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写法。甲骨文的形体,往往是以所表示实物的繁简决定大小,有的一个字可以占上几个字的位置,也可有长、有短。因为字是用刀刻在较硬的兽骨上,所以笔画较细,方笔居多。

在甲骨文发现之前,甲骨是作为药材“龙骨”出售的。龙骨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山海经》一书中。中草药中也有龙骨这一味药,明代大医药家李时珍对其药效的描述是:龙骨味甘平,能生肌防腐。当然,龙骨并不是龙的骨头,而是古生物化石或上古时期的兽骨。

据传闻,最早把龙骨当药材送进药铺的,是一位叫李成的剃头匠。李成常年背着剃头挑子走街串巷,生意却不好,这时身上又生了疥疮,没有钱买药。李成见河边地头有许多甲骨,就用石头砸碎,碾成粉末涂在身上的疥疮处以止脓水。出乎意料的是,这甲骨的粉末不但止住了流淌的脓水,疥疮也结痂、消退了。李成把这些甲骨拿到药店出售,当场演示了一番,药店的掌柜收下后翻阅医术,终于明白这些甲骨就是中药里所谓的龙骨。从此,甲骨就作为药材在药店出售。

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及拓片 商

商代的宗教和艺术

殷商以来,形成了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天地崇拜,承前启后,成为中国古代固有宗教观念的发展模式。宗教观念的渐渐形成,又对商代的艺术产生一定的影响,许多艺术形式都与宗教有关。商朝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明,这些艺术成果是当时人们智慧和汗水的结晶。

自然神崇拜

人类对于自然的崇拜产生于远古时代,进入殷商文明时代以后,依然保留着很多自然崇拜的痕迹,并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随着农业的出现,人们为祈求风调雨顺的好年景而产生对天的崇拜,商朝人对于日、月、星辰以及风、云、雨等自然现象都有祭祀和崇拜的宗教活动,人们的宗教观念也已经从万物有灵的原始自然崇拜发展为自然人格神崇拜。

日神和月神是商朝重要的自然神,商人视日神为自然界的天神之一,它具有变幻天象、刮风鸣雷等等神力,是一位有着善与恶两面性的中性神,但它往往能够预示灾警。对于日神的崇拜和信仰,其祭祀的礼仪有两类,一是在发生日食的非常时机,二是以礼拜日出日落为特殊内容。对于月亮,从卜辞来看虽然也作为神加以祭祀但是其隆重程度远远不如日神。

约前1595年

世界大事记

赫梯灭古巴比伦。

月神羽人画像砖

这是出土于四川彭县的东汉时期的月神羽人画像砖。

上古时代因为雨水直接关系到农作物的生长收成和其他生产活动,对于社会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都有非常直接的影响,所以在气象诸神之中是最受重视的。商朝还有一种祈雨之礼,是先奏乐然后舞蹈,有时会连续多天举行。商人曾经排列四方之名和四方风名,“四方”之地和“四方”之风都在神灵的行列之中。祭祀云神也变得更加重要,因为商人已经注意到云和雨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对于天上的诸自然神如云、雨神的作用是一整套综合的宗教观念,它们并不是独立发生作用,而是要祭祀各种有关的神灵,譬如祭云是和祈雨有关系,各种颜色与形态的云出现的时候,都是特定的灵性征兆。从原始社会一直到商,对于各类气候现象都有迷信和崇拜,风、雨、雷、电、云、雪等等都是人们心目中的各种天神,除了这些自然现象的神灵,还有一些自然神也逐渐人格化,例如土神、河神、岳神。

虽然自然崇拜并不是一种成熟的宗教观念,并且其中大多是迷信的成分,但是当时留下的相关资料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古人对自然现象的仔细观察和思考,尤其是甲骨文卜辞中保留了大量商人对于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等的观察和纪录,对于时辰的划分、计时法和历法的掌握,对于日照状况、水汽状况等等气象的纪录,都有很宝贵的价值,同时反映了当事人的农业生产、田猎等等事情,保存了商人对于气象长期观察和分析的结果。

甲骨文记载

甲骨文中记载商王田猎出行、战争、祭祀等等,十分关注雨情的影响,如:

乙卯贞,侑岁于祖乙,不雨。

甲寅贞,在外有祸,雨。

贞不雨,唯兹商有乍祸。

约前1191年

中国大事记

商王祖庚即位。

祖先崇拜

祖先崇拜又叫灵魂崇拜,源自对先人怀念。原始人把做梦理解为先人的灵魂作祟所致。从夏代开始,家族统治成为定制,这就使原始宗教的内容发生很大变化。由于帝王是世上最高的统治者,为了维护他的统治,就把祖先崇拜与自然崇拜结合起来,商王在祭祀祖先时,用五种祀典,对上甲微以后的历代祖先轮番地、周而复始地进行祭祀。在安阳殷墟王陵区的祭祀场中,发现了上千个祭祀坑,武丁时一次使用了人牲达数百人,这反映了商王对祖先崇拜的重视。

人们祭祀祖先,为的是求得先人的保佑,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教观念,在构成和维系当时的国家结构和社会组织结构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考古资料显示,到了商代后期,整个殷墟的结构反映了宗教对国家的巨大影响力,譬如宗庙宫殿、墓葬区和大面积的祭祀坑,从卜辞所记载反映的情况来看,商王和他下面作为家族长的贵族是占卜的主体,掌握着国家和家族的最高宗教权力,只有贵族统治者掌握着这方面的祭祀权,因而各种各样的宗教活动进一步强化了王权,完善了公共事务管理机构及其运转的机制,巩固了国家结构的等级性,是确保了最高统治集团阶级利益的精神支柱,也塑造了中国早期国家的特点。

人面纹方鼎 商末

这尊属于商晚期的人面纹方鼎出土于湖南宁乡。

应该说,祖先崇拜是商朝人宗教信仰中的重中之重。比如,现在关于祭祀上甲微的卜辞有一千一百多条,祭祀成汤的卜辞有八百多条,而祭祀祖乙和武丁的分别是九百多条和六百多条,仅从数量上来看,祭祀祖先的卜辞就超过其他任何一类,而且在祭奠的规模、祭品的数量等方面也是极为隆重的。其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用人牲来祭祀,极为隆重,就连诸侯方国也要献猪牛羊等牺牲来助祭。可见,商王室的祖先神不仅是商王朝的保护神而且是各个方国和部族的保护神,商朝的祖先崇拜是一个以商族祖先神为中心的各部族祖先神并存的系统。在他们的观念之中,祖先神具有很大的威力,不仅能够保佑商王和民众,而且可以降下灾祸给予惩罚,是商朝人社会观念的一个重要表现。对于祖先的崇拜和祭祀,其实是对于他们的功绩的崇拜,尊奉他们为农耕、田猎、畜牧、生育和作战的能手,或者对于摒除自然灾害有很强的能力,或者具备很好的德行。

对于祖先崇拜随之而来的就是制度上的周密和完整。商朝开创了宗庙制度的先河,把祖先的神主放入庙中供奉,并命名为某祖、某宗,如汤为太祖,武丁为高宗。有时单独祭祀某一个先祖,有时分组轮番祭祀,但是都反映了商人对于祖先的极高的崇敬和敬畏,这些繁复的崇拜与祭祀理解,不仅仅成为了王权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发挥着维系部族团结的教化作用,对于四方的各个诸侯、方国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也不容小觑。《礼记》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约前1580年——前1085年

世界大事记

古埃及建立研究和传授天文、数学、测量学等知识的海立欧普立斯大寺,也称日神大寺。

雕塑和音乐

商朝的雕塑艺术已经发展到较高的水平,就其种类而言,有平面的浮雕或浅刻,有半立体的动物形雕像,也有立体的雕像与塑像。

浮雕或浅刻多半是器物上的花纹,最常见的有饕餮纹、夔龙纹和云雷纹,有强调王权神圣的意义。这些纹饰常常从动物形象借以取材,所以常见的有蝉纹、鸮纹、鸟纹、蚕纹、龟鱼纹,牛头纹、鹿头纹、虎头纹等等,构思巧妙,特色鲜明。安徽阜南的龙虎铜尊,上面的肩、腹浮雕龙虎纹都是一首双身,虎纹张口露齿欲食人,形象传神,制作精美。商朝的动物雕塑有半立体和立体的,半立体的动物形雕像一般小巧玲珑,通常见于奴隶主贵族的的带钩等佩饰,所以质地通常是玉、石、蚌,有鸟、鱼、蝉、鸮、兔、虎以及其他不知名的兽面等造型。

立体动物的塑像在商朝初期只有泥塑,到了商代后期,其他玉、石等等多种质料才多了起来,题材也更加广泛。有的遗址中还发现大批的动物形白石雕像,坐式立雕有的高约30多厘米,通常被用于房柱旁的装饰,但这些产生于三千多年前作品今天看来依然是非常出色的艺术珍品。众所周知商代的青铜技术十分的发达,所以商代后期的铜器制造上也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譬如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已经成为青铜器的精品,四只羊的造型和布局同方肩尊的器形特点巧妙地结合起来,将青铜的铸造技术与造型艺术推向了极致。此外还有发现的其他鸟兽尊、觥、异形卣等都是仿效动物形象而造型,也都体现了很高的艺术价值。

以人像为题材的雕塑品,在商代前期只发现一件泥塑残品,但是到了商代后期,浮雕、半立体和立体人物雕塑品均有出土。在殷墟发现的雕塑遗物中,有十件玉石全身人像和人头像,姿态丰富,有的跪坐戴冠、腰束宽带;有的赤脚盘发,裸体文身;还有著名的三件戴枷男女的陶俑,形象都是免冠而着圆领衣,衣裙连在一起,雕塑作品都十分清楚地表现了不同的社会身份。

四羊方尊

作为酒器的“尊”一般为圆形,只有少数方尊。四羊方尊是我国现存商器中最大的方尊。

约前1148年

中国大事记

商王康丁即位,只在位一年。

商代各种雕塑品虽然都是为了满足奴隶主的需要而产生,渗透着奴隶主的思想,但是这些精湛的艺术作品却都出自于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因此表现了劳动人民极高的智慧和非凡的艺术才能。

虎噬人浮雕 商

虎噬人浮雕又称为龙虎尊

商代音乐被认为属于巫文化的一部分。巫原本是原始社会之中拥有较多知识、能歌善舞的神秘人物,他们和史、卜、贞等一样,掌握着占卜的职务,传说能传达鬼神的话、交通神人。从字形上看,“巫”的上下两横是指天和地,中间的人沟通天地两界,这种人就是“巫”。巫在当时对国家的一切政治生活都发挥着有很大的影响,因为占卜、祭祀的时候,巫都要唱歌跳舞来配合自己的行为,所以巫也是商朝精通音乐与舞蹈的人。

在盘庚迁殷前之前,商还处于奴隶制的早期阶段,在郑州二里岗等早商遗址中出土了二音孔和三音孔的埙,说明当时的音乐文化并不特别发达。而在祭祀等重大场合,由巫所主持表演的本部族的传统乐舞《桑林》和赞颂汤代夏立商武功的乐舞《濩》等等可以说是早商的音乐代表。《左传》记载着一则故事:商朝的后裔宋襄公在楚丘为晋侯举行盛大的宴会,晋侯提出想要看看宋国祖先的传统乐舞《桑林》,据说这个舞蹈是由用鸟羽化装成玄鸟的舞师与化装成简狄的女巫进行表演的。这段内容与《诗经·商颂》中“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辞句正好相符。结果看了这个乐舞之后,晋侯十分害怕不得不躲到房中去,因为他十分讲究礼法,而这个乐舞看起来却荒诞不经十分粗俗,这正说明早商的音乐是带有浓厚的原始古风。

在甲骨卜辞中有“乐”字,“乐”的繁体字偏旁为“木”,可见木质琴瑟之类的乐器当时也已存在。甲骨文又有“舞”字,象人身挂有饰物翩翩起舞的形态。当定都安阳以后,商朝的文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从出土于安阳殷墟的墓葬来看,包括有饕餮、夔龙等纹样的各类乐器,已经精细了很多,说明当时商朝已经有比较发达的音乐文化了。

到了商代的后期,乐器的品种就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了,而且制作的工艺水平也更高,打击乐器有铙、铎、磬和鼓等等。其中的铙与铎,本来是象征氏族贵族权力的礼乐器,用陶土制作,而现在保存在陕西长安客省庄龙山文化的商代素面铎却是用青铜铸造的,或手持演奏,或放置在座位旁演奏。多枚商铙组合在在一起就可以组成一套“编铙”。大型编铙则比较稀少,现存实物仅见于湖南宁乡一带。商代的磬有石制、玉制和青铜制等多种,也分为两种,一种是单磬,一般体积比较大,现在在安阳武官村殷代大墓中出土的遗物就又虎纹石磬,不仅外形有瑰丽的纹饰,演奏出的声音也极为悠扬。另一种是编磬,一般也是三枚一套。商代的乐器还有鼓。其实早在原始时代已经有了鼓,叫作“土鼓”,鼓框可能是用陶土制成的。还有一种大鼓,鼓腔用木制成,外施彩绘,鼓面蒙有鼍(扬子鳄)皮,又称鼍鼓。商代的鼓品种繁多,一般鼓身下面有鼓座,上面有羽毛作为装饰。有一种大鼓叫“豐”,卜辞记载“旧豐用”说的就是使用豐鼓来演奏。

约前1567年

世界大事记

埃及开始新王朝时期。

编铙 商

商在祭祀等重大场合,会有由巫主持表演传统乐舞《桑林》和赞颂汤代夏立商的乐舞《濩》的习惯。

最早的吹奏乐器在浙江河姆渡遗址中就已经发现,是出土的骨哨和埙,到了商代,吹奏乐器的类型已经十分多了,包括埙、籥、和、言、竽等等。埙有大小两种形制,均有五个按音孔,一般大小三枚组为一套;籥则是一种编管的旋律乐器;和,据推测可能是一种小笙;言,很像一种单管的吹乐器,专家推测可能是后世萧的前身。根据甲骨文卜辞记载,当时为了要新制一支竽,要在祖先面前占卜吉凶。从乐器的发展就可以看出,商朝的音乐还是比较发达的。

双鸟鼍鼓 商

双鸟鼍鼓制作于商后期,鼓形状像横置的筒形,两侧为鼓面,略向下倾斜。

《尚书》书影

《尚书》是我国最古的官方史书。

约前1147年

中国大事记

商王武乙即位。

商代的科学技术

商代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天文历法和冶炼技术。天文历法上比夏代进步,天象学上也有新的发现,人们发现了火星、彗星,此外还有数学和疾病的记载。

天文历法

商代日历已经有大小月之分,规定三百六十六天为一个周期,甲骨文中有多次日食、月食和新星的记录。在商代甲骨文中,有大致三万的数字,明确的十进制制,奇数、偶数和倍数的概念。

最令人惊诧的是,光学知识在此时也得到了应用。商代出土的微凸面镜,能在较小的镜面上照出整个人面。

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最大成就,也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纪日方法。商朝甲骨文保留了我国最早的观测日食、月食和发现新星的记录。

商代甲骨文中有多次日食、月食和新星的记录。虽然不知道商人是否使用到占星术,但他们已经懂得通过观察天象来制定历法。卜辞中关于日食的记载,目前已知的仅两条:一:“癸丑贞,日夕食……田?癸酉贞,日夕又食,佳若?” 二:“癸酉贞,日夕又食,非若?”

甲骨卜辞中记载月食的比较多些,有的还记有月份,比如说:“癸未卜,争贞,旬亡祸?三日乙酉,月食,闻,八月。”“癸未卜,争贞,翌甲申,易日?之夕月食?甲,不雨?”

出于农业生产的需要,商代已经有了比较完备的历法,规定三百六十六天为一个周期,已经有大小月之分,并用年终置闰的方法来调整朔望月和回归年的长度。从甲骨卜辞的记录来看,当时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一年是十二月,然后用闰月来调整一年的天数,使一年中的四季变化能在一定的时间内。这个闰月,在早期卜辞中是放在应当置闰那年最后的一个月即十二月之后,所以叫“十三月”。这种历法既不是根据太阳运动所测得的以一年为周期的阳历,也不是以月亮阴晴圆缺的朔望月为基础的纯阴历,而是一种阴阳合历,所谓“以闰(月)定四为成岁”。春夏秋冬四季的分法,是起于春秋时代以后,在此之前,据推测只有春、秋两季。甲骨卜辞中所出现的“春”和“秋”两字,实际上都是一年的意思,“春秋”一词也有一年之意。另外商代的记日方法是用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字相配合来表示,具体来说是从甲配子(甲子)到癸配亥(癸亥),逢六十循环一次。

新星的记载

甲骨卜辞记载,在“辛未”这天晚上,天空出现了一颗新星。有人解释认为,新星当是天文学上所说的变星,即本来亮度不大的星,平时用肉眼看不见,但是由于它的内部起了激烈变化,亮度突然增大,古人用肉眼看见了它,就叫它为新星。此外,卜辞中又常有“星”、“其星”等说法,推测都是星辰之星。

约前16世纪上半叶

世界大事记

迈锡尼奴隶制国家形成。

甲骨卜辞中的日和夕是相对的,日指白天,夕指天黑以后至天亮以前的黑夜。夕字在甲骨文中和月字的形状完全一样,只有在辞例中才能区别出哪个是夕,哪个是月。所以商代的一天内的时间分段,都是各有专名的。例如“明”和“旦”一样都是指天亮以后的时间。《说文》里面解释说:“旦,明也。”《淮南子·天文篇》则分“明”为晨明、明、旦明三段时间。而旦、明以后的时间叫作大采、大食或朝。大采、大食、朝以后的时间叫作中日,也就是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正午”。中日以后的时间叫作昃,这个字的意思是太阳已经偏西,人们需要侧头去看太阳的形状。“小食”,则是下午吃饭的时间,大食、小食其实也就是当时人朝夕两餐的时候。小食以后的时间叫作小采或昏、莫(暮),就是傍晚和夜晚。

除了天文历法以外,商代的数学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商代甲骨文中记载的数字有最大计数达三万,并以产生了十进制,有了奇数、偶数和倍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计算能力。

青铜冶炼技术

人类文明在5000多年前开始进入青铜时代,即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文化发展阶段。我国的青铜时代大体上与夏商周同期。

最早的青铜器是一些体积较小的工具和装饰物。夏朝开始出现青铜酒器和兵器,但体积也都很小。到了商朝中期,青铜器的器型已朝多元化发展,并出现了精细的花纹和极具史料价值的铭文。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青铜器种类繁多,外形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缛富丽。早期青铜器以供贵族使用的礼器、饮食器、车马器、乐器等为主,为强化王权至上观念,纹饰多以神秘色彩浓重的云雷纹、饕餮纹为主。

中原地区的青铜文化以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和安阳的殷墟最为著名,反映了夏商周时期中国青铜文明的繁荣景象。

月建天干、地支释名图

到了汉代天干、地支演变成了“干支纪年法”。

约前1147年——前1113年

中国大事记

武乙授周侯季历以征伐大权,征伐一些不服王命的方国。

青铜是铜、锡合金,也有加入铅成分的,因为呈现青灰色,所以被称为“青铜”。商朝的青铜器制造工艺十分发达,其制作的青铜器“以其优美雄伟的造型、古朴 富丽的花纹、典雅丰富的铭纹、精湛的铸造工艺而闻名于世”,被称为青铜器的“黄金时代”。商朝时期,在青铜冶炼、铸造技术进步的推动下,逐渐形成了几个工业制造中心,譬如安阳、洛阳和郑州等等。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商业在较大程度上的发展,所以出现了“肇牵牛车,远服贾”、“大车以载,利有攸往,无咎”的场面,都是当时商业兴盛的证明。

铜器的制作,根据考古的发现和技术推测,冶炼铜器的程序,一般是经过选矿-配合-掺锡-铸范-修饰等五个过程和复杂精准的技术。在殷墟和郑州商城遗址之中,还发现有数以千计的大小陶范。大型器物,采用复合范,分成几部浇铸,然后合成整体,铸造工艺相当复杂。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青铜器司母戊鼎,重约一吨,没有千人共同参与,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估计很难完成铸造。商代的青铜冶炼技术,已经达到相当纯熟的程度,掌握了青铜合金的特点和性能,并且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使得不同用途的器物各有不同的合金比例。例如前面提到的司母戊鼎,其合金比例是:铜84.77%,锡11.64%,铅2.79%,表面上形状雄伟,但是仔细看就发现花纹秀丽,十分精致。能作出如此巨大却又精细的工艺品,是需要极其丰富的经验和高超纯熟的技艺才能创造出来的。

司母戊方鼎 商

司母戊方鼎也称为后母戊方鼎,属于礼器。

其他青铜文化遗存

而与中原的青铜文化遗址同时期的一些非中原文明也异彩纷呈,表明中华文明发展的多源性。

内蒙古赤峰的夏家店文化是我国北方金石并用时代早期青铜文化的典型,根据考古发掘发现,夏家店文化遗址分为下层和上层两个年代层,下层处在公元前2000-公元前1500年之间,上层处在公元前1000-公元前300年之间。遗址内出土有大量石器、陶器、铜器、玉器、骨器等遗物,其中以在夏家店下层文化层内发现的青铜器最为重要,其生产技术水平足以与同时代中原地区最发达的文化相媲美,有力地驳斥了中国北方青铜文明“西来说”。

司母戊方鼎的出土传奇

1939年3月19日,司母戊鼎在河南安阳武官村一户农地中出土,因其腹部著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王送给母亲的礼物。司母戊鼎被挖出不久,消息走漏,日本人来当地搜索,当地的人们连夜将司母戊鼎转移埋至别处,巧妙地在原地埋下另外一个鼎,蒙混了日本宪兵,这才得以将司母戊鼎保存下来。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指示将司母戊鼎交由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保存。后来,国民党政府曾想将此鼎运往台湾,终因过于困难,才打消了这一念头。1959年,司母戊鼎交中国历史博物馆保存,成为镇馆之宝。

约前16世纪

世界大事记

埃及出现脚踏风箱,为冶金鼓风装置。

在江西樟树发现的吴城文化属于江南地区商朝青铜文化的代表,有“赣之魂”的美誉。根据专家的研究和分析,确定吴城文化分为三期,相当于商朝中期、晚期和商末周初,距今三千多年。该遗址属于一座古城邑,遗址内有房址、陶窑、墓葬、水井、宗教祭祀场所等,设施较齐全,还出土有石器、陶器、青铜器、玉器、牙雕等器物。吴城文化的发现证明了商文化对长江流域同样发挥了巨大影响。

我国青铜时代的文化遗存中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四川广汉的三星堆遗址了。与夏家店文化和吴城文化不同的是,三星堆文化与中原文化的渊源就没那么深了,所以这里产生了很多至今也解不开的谜团,有“第九大奇迹”之称。四川广汉是古蜀国所在地,三星堆遗址的发现使这个在战国时期被秦国所灭的小国的历史推至5000年前。三星堆青铜文明的巅峰期与商朝所处时代大体相同,但出土器具却极富异域色彩。

青铜人物造像 三星堆

专家在三星堆遗址中发现了一座城址,其建造年代至少在为商代早期。城址东墙长1100米,南墙180米,西墙600米,均为人工夯筑而成。遗址内部已经清理出房屋基址、灰坑、墓葬、祭祀坑多处,房屋多为地面木构建筑。自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这里多次发现祭祀坑,坑内出土有大量青铜器、玉石器、象牙、贝壳、陶器和金器等。金器中的金杖和金面罩制作最为精致。金权杖长1.42米,直径2.3厘米,重700多克,上有刻划的人头、鱼鸟纹饰,疑似象形文字。青铜器除罍、尊、盘、戈外,还有人头像、立人像、铜树、铜鸟、铜鹿等。其中,青铜人头像形象夸张,高64.5厘米,两耳间相距138.5厘米,双眼突出,极富神秘色彩。立人像身高超过两米,大眼直鼻,方颐大耳,顶冠左衽,两脚佩镯,是难得的研究蜀人体质与服饰的资料。祭祀坑的年代约当商末周初,被认为是蜀人祭祀天地山川诸自然神祗的遗迹。三星堆的青铜树最令人叹为观止,一号大铜树残高3.96米,顶端部件已缺失,估计原高度至少为5米。树枝头栖息着九只神鸟,反映了古蜀人的太阳崇拜观念。青铜树的原型是哪种树至今并无定论。 tLRci2A8IaUfB/lakdgodw+I/D0t0J3biPe3y3SfWoy/PBjvge9RVcMiaQBCkw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