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为政第二

【本篇提要】

《为政》篇共二十四章。本篇孔子阐述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涉及政治、教化、学习、道德修养等。

开篇孔子提出德治主张,可以收到“众星共之”的效果。他将“德治”与“刑治”作了鲜明对比,阐明德治的优越性,发展了古代“明德慎罚”的重要思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百姓是有利的。孔子对历史上夏、殷的礼制作出正确评价,认为有继承,也有革新,符合辩证法。

孔子从不同角度回答了什么是真正的孝,孝的社会标准。强调诚信的重要意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在认识论上,他“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著名言论,盛传了两千多年。他还提出“学”与“思”的辩证关系,“故”与“新”的内在联系。他主张做人应倡导先做,做了再说,反对夸夸其谈。考察一个人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全面审视。孔子自述他个人成长、成熟的过程,他勤奋的一生,对后人有重要的启迪与教益。

篇中也反映了他的历史局限性,他认为《诗经》全部属“思无邪”,不符合实际。对周礼的评价也有偏见,认为周礼完美无缺,即使传之一百代也是可以知晓的。

2.1子曰:“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译文】

孔子说:“运用道德治理国政,就好像北极星安静地处在它的星位上,而其他的星都环绕着它。”

【点评】

孔子主张用道德的力量感化人民,不用严刑重罚就可以治理好国家。这里他用生动的比喻,形象地展示出推行德治所达到的理想效果。北极星比喻当政者,众星比喻民众。众星环绕北辰,表明民众心悦,拥护当政者。孔子的德治主张,是针对统治者繁刑重罚提出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人民有利。

2.2子曰:“《诗》三百 ,一言以蔽之 ,曰‘思无邪’ 。”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没有邪念’。”

【点评】

孔子评价《诗经》,用“思无邪”一句话来概括它的全部思想内容,是不切实际的。其中不少反对剥削压迫的诗篇,属于“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主题。如《诗经·魏风·伐檀》是伐木的劳动者,对养尊处优、不劳而获的贵族统治者的冷嘲热讽。《硕鼠》篇是农夫对沉重剥削的仇恨与控诉。《诗经·召南·野有死麕(jūn)》是大胆表露爱情的诗作。这些都不符合贵族的礼义。以上仅是举例,远非全诗的内容。

2.3子曰:“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 ,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 。”

【译文】

孔子说:“用政令来训导百姓,用刑罚来整齐百姓,百姓只是暂时避免了刑罚,但并没有羞耻心;如果用道德来训导百姓,用礼教来整齐百姓,他们不但有了廉耻之心,而且人心还归顺。”

【点评】

孔子主张德治,并将德治与刑治作了鲜明的对比,阐明了德治的优越性。其中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是人心的向背。滥施刑罚,虽然暂时得到所谓治理,但人心却背离。针对贵族统治者滥施刑罚,孔子提出的德治主张,使百姓受益,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总观《论语》,孔子并不排斥必要的刑罚,而是主张以德治为主。

2.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踰矩 。”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懂得礼仪〕而立足社会。四十岁〔学得各种知识〕而不迷惑。五十岁而理解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的言语,〕便能分辨真假对错。到了七十岁,随心产生的各种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点评】

孔子概述他一生成长、成熟的过程。每隔十年进德修业达到预期的奋斗目标。刻苦研修是他不断进步的基础。掌握了礼仪方能立足社会,进而学得渊博知识而不迷惑,直到古稀之年老练成熟,使自己的思想行为完全符合道德规范。

2.5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 ,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 ,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 ?”子曰:“生,事之以礼 ;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译文】

孟懿子向孔子问孝道。孔子说:“不要违背礼仪。”一次,樊迟给孔子赶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向我问孝道,我回答说:‘不要违背礼仪。’”樊迟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仪服侍他们;死了以后,要按礼仪安葬他们,按礼仪祭祀他们。”

【点评】

儒家重视孝道,认为是仁的根本。通过师生对话,孔子阐述了合乎礼仪的孝道,即父母在世时要尽服侍之孝;死后要尽安葬、祭祀之孝。这不仅使老人得到安慰,而且能净化社会风气,陶冶子女的道德情操。

尽孝,是做子女的义务,是做人的基本品德。凡对社会对国家能尽职尽忠者,一般都是孝子。在社会主义国度里,要营造养老、敬老的社会风气,它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2.6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

【译文】

孟武伯向孔子问孝道。孔子说:“做父母的只是为子女的疾病发愁。”

【点评】

这是尽孝的一个方面。子女尽孝,不仅在衣食上关照老人,而在精神上还要让父母宽心。父母疼爱子女,无所不至,而最使父母挂牵的是儿女的疾病。《孝经》上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鉴于此,应爱护身体,力求不生病或少生病,使父母健康愉悦,无忧无虑。

2.7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 ,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 ,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 ?”

【译文】

子游请问孝道。孔子说:“如今的所谓孝,讲的是能养活父母就行了。说到狗马都能得到人的饲养,如果孝顺父母不是发自内心恭敬,那养活父母和饲养狗马又从哪里加以分别呢?”

【点评】

孔子认为真正的孝亲,不在形式,不只是供养衣食,而应该突出一个“敬”字。这“敬”字含意深刻,指子女对双亲行孝要诚心诚意,发自内心,严肃认真。体会父母操劳一生,风里雨里,养育之恩重如泰山。到了晚年,父母在世之日不久,子女孝亲之日不长,更应及时尽孝。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人的孝亲。

2.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 ;有酒食,先生馔 ,曾是以为孝乎 ?”

【译文】

子夏请问孝道。孔子说:“〔儿女服侍父母始终保持〕和颜悦色最难。有了事情,儿女替父母操劳;有了酒食,让父母吃喝,竟然认为做到这样就算是孝了么?”

【点评】

孔子提出什么才是真正的孝。真正的孝,不只是替父母操劳,好吃好喝让父母享用,而是任劳任怨,始终保持和颜悦色。遇不顺心事,脸色骤变,甚至出口不逊,这不能算是好的孝子。做到和颜悦色,有一颗赤诚的孝子之心,这才是真正的孝。

2.9子曰:“吾与回言终日 ,不违 ,如愚。退而省其私 ,亦足以发 ,回也不愚 。”

【译文】

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出不同意见,好像很愚笨。他退回去以后,考察他独自钻研和实践的情况,却也能够发挥所学。颜回呀,并不愚笨。”

【点评】

孔子高度称赞颜回。说他虚心向学,全心投入,不知疲倦。他貌似愚笨,实际是尊重老师的讲授,深刻理解孔子的学说,而且对孔子的学说还有所发挥。

2.10子曰:“视其所以 ,观其所由 ,察其所安 。人焉廋哉 ?人焉廋哉 ?”

【译文】

孔子说:“察看他现实的所作所为,观察他以往的经历表现,考察他安心在什么方面,这个人哪里隐藏得了呢?这个人哪里隐藏得了呢?”

【点评】

这是春秋时代孔子知人的方法。他从三个方面考察人: 一是从他现实的所作所为考察;二是从他以往的一贯表现考察;三是从他心理倾向,即在什么方面安心考察。孔子认为,经过这样全面考察便能了解人,任何伪装都能被识破。

善任必先知人,知人必须考察,孔子提出的知人经验,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11子曰:“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

【译文】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却能有新的体会,新的发现,〔这样的人〕便可以做老师了。”

【点评】

孔子提出“故”与“新”相互关系的命题。所谓“故”是指已经学过的知识。为什么还要温习?因为通过复习巩固所学,从而加深理解,有新的领悟,新的发现,也为接受新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学业的提高是循序渐进的,日积月累的,由量变到质变,到融会贯通,如子夏所说:“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要求“新”必须掌握已有知识,底子越厚,求“新”越实,培育起创造性思维。“温故而知新”符合辩证法。

2.12子曰:“君子不器 。”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能像器皿一样,〔 只有一种用途。〕”

【点评】

孔子治学主张培养多种才能,不能局限一技一艺。他曾评价子贡,说子贡像宗庙里的瑚琏,虽然贵重,但用途单一,非通才,不可取。也有人批评他“博学而无所成名”,他仍坚持“君子不器”。因为掌握多种才能是社会的需要,今天我们还提倡“一专多能”、“多面手”、“文理渗透”等,这些符合当今的教育理念。事实上许多理工科院士,在人文方面也造诣颇深。

2.13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

【译文】

子贡问怎样才能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先把自己要说的话实行起来,等待实行以后再把话说出来。”

【点评】

孔子一贯强调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要言行一致,做到“敏于事而慎于言”。不但要求说了便去做,而且要求先别说,等做完了再说,极为看重实践。尤其反对只说不做,说多做少,夸夸其谈,认为是一种不良作风。不但影响自身在群众中的声誉,而且误国误民。孔子曾批评弟子宰我不用功,白天睡大觉,言行不一。他说从前我是“听其言而信其行”,打从宰我的表现,我改为“听其言而观其行”。

2.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 ,小人比而不周 。”

【译文】

孔子说:“君子相互团结,却不勾结;小人相互勾结,却不团结。”

【点评】

孔子认为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在人际关系上是“义”字当头,与人往来,不徇私情,光明磊落,团结互助;相反,小人在人际关系上是“利”字当头,彼此勾结,互相利用,于己于公都有害。

2.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

【译文】

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惘昏乱;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

【点评】

孔子从治学的切身实践中总结出“学”与“思”的辩证关系,指出二者不能脱节,不可偏废。

2.16子曰:“攻乎异端 ,斯害也已 。”

【译文】

孔子说:“钻研那些不正确的学说,这是祸害啊。”

【点评】

春秋时代虽然没有形成诸子百家,但不同学说、学派是存在的。这些学说、学派分别代表一定的社会思潮,自以为是,以他为非,视为异端邪说。孔子认为儒学是正确的,儒学以外杂学皆为异端,对个人和社会都会构成危害,所以告诫人们不要接近和研习它们。但历史上各派学说的功过是非,不能由某一派判定,更应避免门户之见。

2.17子曰:“由 !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译文】

孔子说:“由!教给你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智慧啊!”

【点评】

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训说极为珍贵,这便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对人对事对学问知道就是知道,不说不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能装知道。不夸大,不缩小,不走样。这种诚实的态度,表现了对国家和人民的高度负责,是最为宝贵的。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是我们永恒的信条!

2.18子张学干禄 。子曰:“多闻阙疑 ,慎言其馀 ,则寡尤 ;多见阙殆 ,慎行其馀 ,则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 ,禄在其中矣。”

【译文】

子张向孔子学习谋求官职俸禄的方法。孔子说:“多听听,把有怀疑的地方姑且保留,谨慎地说出有把握的部分,就减少了错误。多看看,把有怀疑的地方姑且保留,谨慎地去做有把握的部分,就减少了懊悔。说话少了错误,行动少了懊悔,官职俸禄就在这里面了。”

【点评】

子张向孔子请教谋求官职的方法。孔子回答的关键是“多闻”、“多见”,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尽量使主观符合客观实际。做到择实而言,适实而作,免得误言妄为,减少错误与懊悔。此外的关键点便是“慎言”、“慎行”,要做到谨慎地说,谨慎地做,严格要求自己,是任职施政的基本条件。

2.19哀公问曰 :“何为则民服 ?”孔子对曰 :“举直错诸枉 ,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译文】

鲁哀公问道:“要做些什么就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选拔正直的人,把他放在邪曲人之上,百姓就会服从了;若是选拔邪曲的人,把他放在正直人之上,百姓就不会服从了。”

【点评】

孔子主张选拔正直的人治国理政,百姓才能顺从,国家才能安宁。如果任用邪曲的人,就会害国乱政。任人唯贤是中华民族正确的用人路线。

2.20季康子问 :“使民敬、忠以劝 ,如之何 ?”子曰:“临之以庄 ,则敬;孝慈 ,则忠;举善而教不能 ,则劝。”

【译文】

季康子问道:“使百姓严肃认真、尽心竭力而又互相劝勉,应该怎么办呢?”孔子说:“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他们,〔他们对待你的政令〕就会严肃认真了;你孝敬父母,慈爱幼小,他们也就会对你尽心竭力了;选拔贤能的人,教育无能的人,他们也就会互相劝勉了。”

【点评】

季康子向孔子问政,怎样才能使百姓做到敬、忠、劝。孔子认为必须从当政者自身做起。当政者对百姓的事严肃认真,百姓自然会听从你的政令;当政者带头孝敬父母,慈爱幼小,百姓自然会尽心竭力;当政者选拔贤能的人理政,教育无能的人,百姓自然会互相劝勉。总之,当政者必须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反映了孔子用道德的力量治理国家的一贯思想。

2.21或谓孔子曰 :“子奚不为政 ?”子曰:“《书》云 :‘孝乎惟孝 ,友于兄弟 ,施于有政 。’是亦为政 ,奚其为为政 ?”

【译文】

有人对孔子说:“你为什么不参与政治?”孔子说:“《尚书》上说:‘孝呀,只有孝顺父母,对兄弟友爱,〔并将这种风气〕影响到政治上去。’这也算是参与政治了,为什么一定要做官才算参与政治呢?”

【点评】

孔子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什么才算从政、参政。他认为从政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不是非得做官任职才算从政、参政。他引经据典,诸如倡导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使社会风气纯朴敦厚,并把这种风气带到政治方面去,这就算是从政、参政了。

我们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宣传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团结互助,无私奉献,树立起良好的道德风尚,这些都影响到政治,这也算是广义的参与政治活动。

2.22子曰:“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 ,小车无 ,其何以行之哉 ?”

【译文】

孔子说:“作为一个人,却没有信用,不知道这怎么能行。就好像大车没有固定横木的,小车没有固定横木的,车靠什么行走呢?”

【点评】

孔子用大车、小车的“”和“”来比喻人必须讲信、守信。车没有、不能行走;人而无信就不能立足社会,也就失去做人的资格。“信”是儒家提倡的社会公德之一,人与人之间如果不讲信、守信,甚至行诈欺骗,那社会必将解体。古语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形容信诺的庄重性、严肃性。《颜渊》篇上孔子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所以“信”是作为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品德。

2.23子张问:“十世可知也 ?”子曰:“殷因于夏礼 ,所损益 ,可知也;周因于殷礼 ,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 ,虽百世 ,可知也。”

【译文】

子张问道:“今后十代〔的礼仪制度〕可以知道吗?”孔子说:“殷代沿袭夏代的礼仪制度,所减损的,所增加的,是可以知道的;周代沿袭殷代的礼仪制度,所减损的,所增加的,也是可以知道的。那以后如有继承周代礼仪制度而当政的人,即使经历一百代,〔周代礼仪制度的基本情况〕也是可以知道的。”

【点评】

孔子谈及夏、商、周三代礼制的沿革。礼在继承的基础上,淘汰不合时宜的,发展丰富当代需要的,揭示了礼制沿革的一般规律。他认为周代的礼仪制度是繁盛而完美的,将会永远传承下去,即使经历一百代,它的基本情况也是可以预知的。

作为上层建筑的礼制,将会随着经济基础的变迁而调整,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会一百代保持不变,这不符合历史发展的辩证法。

2.24子曰:“非其鬼而祭之 ,谄也 。见义不为 ,无勇也。”

【译文】

孔子说:“不是自己的祖先而去祭祀他,这是谄媚。遇见应该维护正义的事,却没有挺身而出,这是胆怯。”

【点评】

古人重视祭祀,认为是大事之一。祭祖的目的是为了缅怀祖先,也是为了祈福,求得祖宗的保佑。而且规定不能祭祀别家的祖先,否则称作“淫祀”,淫祀是不会得福的。

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敌寇入侵,面临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多少志士仁人,奋不顾身,舍生取义,可歌可泣;和平时期,当人民的利益受到侵害时,挺身而出,与歹徒作英勇斗争,舍生忘死,战胜邪恶,使民族正气发扬光大。 cJtQgSpU02EYPPX1g0+l9KSzNTMoaGy3SEPm+3d3wBA+HE1M4VoPXv5UbfyDn8J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