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学而第一

【本篇提要】

《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论语》全书共二十篇,每篇篇名取其首章开头两三个字,本篇以首章《学而》为名。

本篇共十六章,以教育开篇。孔子首创私人讲学,倾注一生心血,培养出大量人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教师。他提出“学而时习之”,巩固深化所学,符合教学规律,是他教学经验的总结。这虽然只是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却是他数十年教学生涯的反映。他所确立的教学原则,进德修业,以德为先,对父兄要做到“孝”与“悌”,这是仁学的根基。扩而大之,在社会上要做到“忠”与“信”,要求弟子修身明志,直率诚实,不做巧言伪善的人。曾参的“吾日三省吾身”便是杰出代表。孔子倡导学以致用,积极入世,做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他关心政事,每至一邦,必闻其政,并以“温、良、恭、俭、让”为准则。

弟子有若提出“礼之用,和为贵”,阐明礼的社会功用是使社会和谐太平,施政举事均须合于礼。孔子提出的“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反映了儒家的民本思想,有利于发展生产,减轻百姓负担。

1.1子曰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

【译文】

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复习,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自己,而自己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点评】

孔子提出“学而时习之”,即学习以后,通过及时复习,巩固深化所学,是一条重要的学习规律,也是孔子长期从事教学的经验总结,至今仍有实践意义。有志同道合的学友从远方来,齐聚一堂,研讨切磋,相互启迪,增益修养,是一大乐事,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

1.2有子曰 :“其为人也孝弟 ,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 ,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 !”

【译文】

有子说:“他为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是个喜好触犯尊长的人,这种人是很少的;不喜欢触犯尊长,却喜欢造反的人,这种人是从来没有过的。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道便会从中产生出来。孝、悌这两种品德,大概就是仁的根本吧!”

【点评】

有若提出孝悌是为人的基本品德。儒家认为一个真正有道德修养的君子,必须做到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只有具备这两种品德,在社会上才能敬长合群,尽忠亲礼,维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秩序。所谓治国必先齐家,齐家必有孝悌,所以孝悌乃是仁道的根本。

今天,我国社会制度已发生根本的变化,但孝敬父母、尊重兄长的优良传统不能抛弃,而且应赋予新的内涵。“万善德为本,百行孝为先”。父母辛劳一生,抚育子女,实属不易。作为礼仪之邦的炎黄子孙应当成为孝亲敬长的模范。

1.3子曰:“巧言令色 ,鲜矣仁 。”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伪善的面孔,这种人仁德是很少的。”

【点评】

“巧言令色,鲜矣仁”是孔子从长期社会实践中得出的结论。孔子崇尚为人正直,敦厚纯朴;反对花言巧语,口是心非。而且告诫人们要提高警觉,善于识别这种伪善的人,切勿被其假象所蒙蔽。

1.4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替别人办事没有尽心竭力吗?与朋友交往而不诚信吗?老师传授的学业没有复习吗?”

【点评】

曾参在孔门弟子中品学兼优,尤以孝道著称,威望很高,弟子们都尊称他为“曾子”。他每天能做到多次自我反省,充分表现了自我修养的主动性、自觉性。他围绕三个方面省察自身: 为别人办事要做到尽心竭力,不偏私;与朋友交往要做到真诚信实,不虚伪;对师传学业要做到刻苦勤奋,不苟且。“三省吾身”体现了孔门弟子严于律己、一丝不苟的进取精神,也应成为我们修身自律的座右铭。

1.5子曰:“道千乘之国 ,敬事而信 ,节用而爱人 ,使民以时 。”

【译文】

孔子说:“治理拥有千馀辆兵车的国家,严肃认真地对待工作,信实不欺,节省用度,施惠人民,要在农闲时节役使百姓。”

【点评】

孔子提出五项治理国家的方略,即敬事、守信、节用、惠民、使民以时。这五项举措对春秋时的诸侯国都很重要。但当时的诸侯国不守信,奢侈无度,频发徭役,民不聊生,孔子是针对诸侯国存在的问题有感而发的。节省用度,可以减轻百姓负担。不违农时,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

1.6子曰:“弟子入则孝 ,出则弟 ,谨而信 ,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馀力 ,则以学文 。”

【译文】

孔子说:“年少后生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敬重长辈,言行谨慎,诚实守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身体力行,如果还有剩馀的精力,就去学习礼射等技艺。”

【点评】

孔子提出对年轻后生进德修业的基本要求。首先做到在家要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是道德的基础。进一步扩大,博爱众人,而重点放在亲近仁德的人。足见这里的爱是有差等的,不是等同的。而且孔门治学把德育放在首位,把学习文化技艺放在第二位。

1.7子夏曰 :“贤贤易色 ;事父母,能竭其力 ;事君,能致其身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 ,吾必谓之学矣 。”

【译文】

子夏说:“看重妻子的品德,不看重她的容貌;侍奉父母,能够竭尽自己的能力;事奉君主,必要时能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守信。〔这样的人〕虽然说自己没有学习过〔《诗》、《书》、礼、乐〕,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点评】

子夏所言,表达了孔门治学的原则,先要学会做人。他提出正确处理亲、君、友三方面的伦常关系: 首先要处理好夫妻关系,因为这是“人伦之始”;侍奉双亲要竭尽全力;事奉君主能致其身,必要时可献出生命;与朋友交往“信”字当头。子夏认为这几方面做好了,即使说自己没有学过《诗》、《书》、礼、乐,也认定是学习过了。

1.8子曰:“君子不重 ,则不威 ,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仪,即使学习,也不会把所学巩固下来。要把忠诚和信实这两种品德放在主要位置。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不要怕改正。”

【点评】

孔子谆谆教导弟子,举止要庄重,把握忠和信,有了错误不怕改正。其中特别珍贵的话是知过必改,而孔子做到言教身教。他曾说:“丘也幸,苟也过,人必知之。”他为此也发出过慨叹:“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人的一生错误难免,可贵的是知过必改,不拖延,不文过饰非。这条遗训,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至于“无友不如己者”,有其局限性。今天我们不但不拒绝与不如己者交友,而且还主动帮助后进者一同进步。

1.9曾子曰:“慎终 ,追远 ,民德归厚矣 。”

【译文】

曾子说:“谨慎地料理好父母的丧事,虔诚地追祭远代的祖先,百姓的道德便会归于敦厚了。”

【点评】

慎终追远,是生前孝亲的延续。父母活着时尽孝,临终时尽哀,即使过世的远祖也要祭祀缅怀。儒家倡导丧祭的目的,就是通过丧葬、追祭这种方式,使百姓道德敦厚,世风民俗归于纯朴。后来贵族统治者凭藉他们的地位和财富,发展成厚葬,走向了反面。百姓衣食尚忧,没有条件操办,只能从简,但哀亲真诚。孔子在《八佾》篇说过:“丧,与其易也,宁戚。”是说丧事与其仪节周到,宁可尽情哀戚!

1.10子禽问于子贡曰 :“夫子至于是邦也 ,必闻其政,求之与 ?抑与之与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 ,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

【译文】

子禽向子贡问道:“老人家每到一个国家,一定听取那个国家的政事,是求来的呢?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老人家用温和、善良、恭敬、节制、谦逊的态度得闻那个国家的政事。老人家求得政事的方法,大概和别人求得政事的方法不相同吧?”

【点评】

孔子周游列国,每到一个国家,一定听取它的政治情况。由于他态度谦恭,因而取得信任,所到之国都愿意把本国的政事告诉给他。应该赞许孔子关心国政、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然而各国均未采纳他的政见,恐怕是由于他的政见不合时宜。

1.11子曰:“父在 ,观其志 ;父没 ,观其行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可谓孝矣。”

【译文】

孔子说:“父亲活着的时候,要观察儿子的志向;父亲死了的时候,就要观察他的行为表现;如果很长时间不改变父亲在世时候的行为准则,就可以说是尽了孝道了。”

【点评】

孔子提出父与子的伦理关系和孝的标准。父亲在世的时候要尽孝,父亲死后不忘他正确的教导,长志气,走正路,这是应该的,是对得起父亲的。但不辨是非,要求晚辈长期遵守父道,不能加以改变,是有害的。谁能说父亲的思想行为都是正确的?子女只能择善而从。要求不辨是非、真伪,一概接受,是守旧的思想表现。社会要发展,青年要进步,子女与时俱进才是科学的,才是真正的孝!

1.12有子曰:“礼之用 ,和为贵 。先王之道 ,斯为美 ;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 ,不以礼节之 ,亦不可行也。”

【译文】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重要。先代君主治理国家,好就好在这里,大事小事都遵循‘和’的原则加以处理。如果遇有行不通的地方,只知道和为贵而一味求和,不用礼加以节制,那也是不可以的。”

【点评】

有子提出礼的应用,以社会和谐为贵。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对保持社会稳定,发展社会生产,维持百姓正常生活是有利的。所以那些开明的封建统治者,在实施礼的时候注重社会和谐,认为这是美好而宝贵的。但必须看到,这种“和”是在维系贵族等级制的前提下的“和”。如果超出这个范围,一味为和而求和是不允许的,就必须用礼来加以节制和约束。

1.13有子曰:“信近于义 ,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 ,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 ,亦可宗也 。”

【译文】

有子说:“信守的诺言符合道义,这样的诺言便可以兑现,便可以实践了。恭敬符合于礼,就可以避免耻辱了。所依靠的人中没有失掉亲族里的人,也就靠得住了。”

【点评】

有子认为许下的诺言要合乎道义,对己、对人、对社会都有益处。合乎道义的诺言叫作大信,这样的诺言方能付诸实践。不合道义的诺言去兑现是有害的。恭敬也要合乎礼,要发自内心的诚意,表里一致。不能只注重外在的容貌仪态,表现过分,流于虚伪的“足恭”,那将招致耻辱。在宗法亲亲的社会里,认为任用亲族中的人才可靠,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

今天我们决不可“任人唯亲”,而是“任人唯贤”,放眼五湖四海,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主的用人原则。

1.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贪求满足,居住不贪求舒适,对工作勤敏,说话谨慎,去到有德才的人那里端正自己,这样可以说他是好学的了。”

【点评】

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远在春秋时代,就提出作为真正有道德的人应该具备的素质: 不计较生活艰苦,不贪图舒适享乐,做事勤敏,说话谨慎,虚心好学,主动到有德才的人那里接受教育,不断求得进步。这是一种崇高的精神。时代虽已变迁,但这种精神仍有生命力,值得我们发扬光大。

1.15子贡曰:“贫而无谄 ,富而无骄 ,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 ,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 ‘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告诸往而知来者 。”

【译文】

子贡说:“贫穷却不谄媚,富有却不骄横,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是还比不上虽然贫穷却自乐于道,即使富有却谦逊好礼呢。”子贡说:“《诗经》上说:‘像切骨、磋象、琢玉、磨石一样,〔精益求精。〕’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如今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告诉你已知的一件事,你却能够推出未知的一件事。”

【点评】

本章生动地再现了孔子启发式教学的一个侧面,通过师生对话的形式来实现。子贡提出“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孔子说“可以”。但只是有所不为,高一个层次应该是“乐道”、“好礼”。在孔子启发下,子贡联想到《诗经·卫风·淇奥》篇上的“切磋琢磨”,加工成器的过程便是精益求精的过程。可以说这是不断提高的必由之路,比喻治学、修身需要这种精神。孔子热情地肯定了子贡的恰当比喻。

我们从中应吸取有益的启示: 治学、修身均须“切磋琢磨”,精益求精。下定决心,十年寒窗,勤学苦练,铁杵磨针,就一定能攀登到学业的顶峰。

1.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 ,患不知人也 。”

【译文】

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却要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点评】

儒家一向主张作为君子要严格要求自己,向内下工夫,不要埋怨别人不了解自己。《学而》篇:“人不知而不愠。”《宪问》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说的都是这个意思。君子努力进德修业,自强不息,创造别人了解自己的条件。而且更应该把主动去了解别人挂在心上,以便见贤思齐,知人以自广。 cvDnP3oSPMYz25Lrl8qpWIfXtq1FhabWLKXIVMDU9HNslWX7TGVl4hVDMknhZxp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