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导读

丁如明

《白香词谱》是一部浅易的、简明的词学入门书。100首名家词、100种常用词调、100种词的格律,把它读熟了,背出了,再去读其他唐宋元明清诸家词作,至少就可以减去不少读不断、自然也就读不懂的麻烦;如果有兴致,还可以依样画葫芦学着填词,试试自己的才情。100种、100首不算多,要全部背出也不难,所以自从它问世之后,就流传不衰。在旧时代,只要不是死抱住四书五经不放、也看点杂书的读书人,是没有不知道《白香词谱》的。不说别的,过去发行量很大的、供学生习字用的字帖《星录小楷》,共收28首词,首首都是从《白香词谱》中选录,于此可见其在社会上影响的深远与广泛。叶圣陶、夏丏尊合著的《文心》里曾向当时的中学生推荐过它,陈毅元帅在《荣宝斋画谱》序文里也说起过它,并把它与《唐诗三百首》相提并论。如果中国的科举考试不仅考八股、考五言八韵,也要考词的话,那么这部《白香词谱》肯定也会与《千家诗》、《唐诗三百首》一样大行其市。这些书同样是最基本的启蒙读物。高明者固然不屑,但普通人读了它却可以终身受用。

词是唐代才开始有的,流行于五代。起先只是在酒边、花间唱唱,多是即景生情之作,写点哥哥妹妹、流连光景的东西,就像当今的流行歌曲,形制很短小。有时文人也写点有关个人身世的感慨,但不多见。南唐的末代皇帝李煜(他实际上并未称过帝),又称李后主,后来做了大宋的俘虏,成天以泪洗面,写了许多思念故国的词,词的内容才开始扩大起来。宋代统一中原以后,天下太平,文人们用词赞美歌颂,所以宋初的一些词作,内容大抵与唐五代相差不多,风格也近似。后人编宋前期词人的集子,就常将五代人的作品掺进去,或是将他们的词作列于唐五代人名下。其中市民歌词作家柳永,经常出入秦楼楚馆,加上他个人的怀才不遇,心有不平,他的词中就常写歌妓们的内心世界和自己飘泊不定的生活,在靡靡之音中加点感慨,使词的题材进一步扩大开来。待到苏轼出现,词的作法才一改故辙。他什么都写,又不喜受声律束缚,性情豪放,写下了不少优秀的有个性的词作,开一代风气。围绕在苏轼周围的一些文人,像秦观、黄庭坚、贺铸等,多少都受了点他的影响,而且凡是跟着苏轼的人都有点倒霉,于是在词中也常有不少个人身世的感叹,这些作品一出来,就被人争相传布。稍后一点的周邦彦精通音律,在制订调式和写作技巧上,有很多创造和讲究,但在词的内容上并无多大扩展,相思、离别、飘泊是他作词的主题。后来金兵打了过来,北宋灭亡,大批作家与普通老百姓一样,受到了国破家亡的巨大冲击,而且他们在这场灾难中失去的可能比普通老百姓更多一些,这样就使词的题材又有了新的拓展,追怀昔日欢乐、思念故国、立志恢复等内容成了这一时期词的主旋律。代表作家有李清照、张元幹、张孝祥、岳飞等人。过了一段时期,南宋小朝廷安顿下来,人们逐渐忘记了亡国之痛,大家又是歌舞升平、熙熙攘攘,“直把杭州作汴州”。一些有志气的文人对此很看不入眼,于是大声疾呼要抵抗外侮,恢复河山,发之于词,慷慨激烈。辛弃疾、陆游、陈亮等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同时,也有些文人用深情曲笔,表达一点故国之思,他们所赋者小,怀念的是青楼梦好、桥边红药,但总是爱国情思的一种寄托。姜夔、史达祖一些人就是这样。这种爱国的、浅斟低唱的声音一直唱到南宋灭亡。南宋灭亡,自然引起词人们的很大震动,但是除了几个爱国志士和民间无名词人之外,正统词人并没有发出高亢的强音来。凉蝉咽露,声音嘶哑,词意非常曲折隐晦,显得有气无力,似乎大家都很疲倦了。不过,经过两宋词人的努力,词的创作无论在意境的开拓方面,还是写作技巧、音律完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达到了全盛时期。然而词到了南宋后期,这一源自民间的歌唱,与原来生动活泼、粗犷通俗的原型距离越来越远了。词人追求用词典雅,考究音律,甚至以牺牲词意去迁就音律,词由此变成了文人手中的玩物,渐渐地走上绝路;一些词作含义隐晦,无人能解。小家碧玉一旦变成了贵妇人,她就失去了原来的天真烂漫,缺少了活力。金元时期,除了元好问、萨都剌之外,也再无人写出更好的作品。萨都剌等作家是异族人,较少沾染传统汉族文人的习气。明清两代的文坛是八股、小说、戏曲、民歌的天下,词在清代号称中兴,但也是词人词作多而优秀作品少。以朱彝尊为代表的浙西词派主清空,师法白石、玉田,末流却只剩下一个“空”字。以张惠言为代表的常州词派主寄托,将词的地位抬高,然而所寄托的意思常令人莫名其妙;看他对14首温庭筠词的解说,真像在听梦话。尚可以读读的倒是不主派别的陈维崧与纳兰性德两人的作品。前者曾经历明亡劫难,中年学词,尽多风云之色;后者是一异族贵公子,词作以白描深情见长,赢得了无数读者的心。词到了清代,创作再怎样繁荣,毕竟已是明日黄花;而词学研究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词律、词话、辑订前人词集的著作多了起来,意义也比创作本身来得大。清代,词的创作方法和理论都进入了总结时期。文学史上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凡一种文学形式到了它应该总结的时候,它本身也就要消亡了。

虽然如此,词却依然受到人们的喜爱。

词是中国传统诗歌与外来音乐相结合的产物。它那长短不一的句式,比诗更善于表达细腻的感情,因此一旦出现,就迅速蔓延流传,受到文人、市民的热烈欢迎。词最初是以“酒吧音乐”、“舞蹈音乐”的副产品面目登上歌坛、文坛的。词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它的音乐性,词原先都可以歌唱;二是它的短小形式(最长的词牌也只有240字);三是词句错落,不像近体诗那样死板,又有各种词牌调式,可任人选择;四是有些不便于在诗中诉说的隐秘之情,可以在词中表达出来;五是一般不用来表达重大题材,是小夜曲式的,很适宜普通人写作。因此词到了清代之后,固然在消亡下去,可是爱好读词、偶尔写写的人从来没有少过。但是词到金元以后,有关乐谱多已散失,不再能歌唱,变成了别一种诗体,所以又被人们称为“诗余”。

词怎样作法?尤其是在乐谱散失、只能依靠前人的作品去捉摸它们的平仄规律后,人们迫切需要有一部统一的词谱来让人填写。

据现在所知,最早的词谱是明代人张綖所著的《诗余图谱》,但《四库总目提要》说它“校雠不精”,平仄“亦多混淆”,“殊非善本”。后来有程明善的《啸余谱》、赖以邠的《填词图谱》,但也不佳。以后清道光年间还出了一种词谱《碎金词谱》,旁注工尺(古代的音阶符号),可以唱。但那是根据昆曲制订的,是个假货。不过,清康熙年间曾出过两种大型词谱:《词律》和《钦定词谱》。两书在纠谬补漏、排比声律等方面立了规矩,成为填词必须参照的工具书。后人填词,即均以这两本书为准。但是两书所收词调实在太多,初学者是难以取用的。初学者一般只需要简易的词谱,好学好记。《白香词谱》正好满足了这种需求。

《白香词谱》著者舒梦兰,字白香,南昌靖安(今属江西)人。诸生,有诗名。他在《山村》诗中写道:“耳目不外惊,声色等枯草。养气如洪河,万古春浩浩。”可见其平生志趣。著有《白香集》、《天香词》、《香词百选》及《白香词谱》。《白香词谱》选常见词调100种(实为99调),每调录词一首,自唐至清代作者共59人。谱以词长短为序编次,字数从少到多。词旁用黑白圈标注平仄,并有表示句逗的符号。每首词调下,舒梦兰分别加了简明题目。此书最早刊印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出版在《词律》与《钦定词谱》之后,谱中平仄格律当用两书校过。一般读者喜其简便,既可当作词谱用,又可当词选读,因此出版后很快就流行起来。到了同治、光绪年间,广东南海人谢朝徵为此书作笺,搜罗了许多与作品相关的材料,并改变原书以词长短为序的编次,改用按作者生活年代为序,还删去了一首词,成为98调、99首词,并去掉声谱,刊印出版。这样《白香词谱》就完全成了一本词选读物,失去了词谱的意义。这书也很流行,一再重印。据我所知,1949年后有两家出版社就出了谢笺的《白香词谱》,有一种还参照《词谱》,另订了词谱。

作为一部词谱简编或词选,《白香词谱》并不是完美无缺的。首先,有些该收的常用词调没收,而不该收的一些稀见词调却收了进去,如《荆州亭》、《春风袅娜》等。其次,选词不用初制名作(尤其是自度曲),如《暗香》、《疏影》、《翠楼吟》不用姜夔原唱,却选了朱彝尊与张炎、黄之隽的词作。第三,某些入选作品格调不高,流于色情恶俗,如秦观的《河传》。第四,作者与作品之间有张冠李戴的情况,如王观的《卜算子》却挂在苏轼名下。虽然有以上种种阙失,但它仍不失为一部较好的简易词谱和启蒙词选。为此,我在同仁的鼓励怂恿下,不揣谫陋,着手对《白香词谱》加以整理评订。

这次整理评订,增加了“注释”、“评析”、“说明”三部分内容。“注释”与“评析”相辅相成,此详彼略,此略彼详,目的是疏解词意,便于读者理解;“评析”中写了一些赏析性文字,目的也是如此。“说明”是指对词的格律说明,如词调得名由来,适于写哪一类题材,关于词的平仄、四声、用韵、句式等方面的补充说明。同词调名下,又补充了少量的常用格式。

书中正文用上海古籍书店影印的振始堂本《白香词谱》,并用其他总集、别集校勘。对明显错字,径行改正,不出校。对于异文,即使是优于原文的亦不改。因为一字之改,有时会牵涉到字的平仄。有些作品的作者,原书有误,也径行改正,并在“评析”中加以说明。对有些作品的作者迄无定论者,则仍依原书。

词谱重行订正,附注于该词字下。〇代表可仄,●代表可平。◎代表平韵,△代表仄韵。①②代表不同的平声韵部,意味着换韵;△△也是如此。可平可仄则据《词律》、《词谱》执衷而定,有时据同词调中句式、字数一致者的作品酌定。词的格律定得太严,固然束缚性灵,不便初学;但订得太宽,也会使人觉得无所适从。常见某些词谱,一首词下面除了韵脚之外,几乎都是可平可仄,这就使人有点依违失据了。词的平仄是有规律的,无非是律句与拗句两种。如四字句,不外乎“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四式,偶然还有“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两式。示人以法,总要有规矩可循。初时走狭路,后来走大道,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这是学习者的必由过程。给开始学习的人以太多的自由,这样也可以,那样也可以,反而会使他不知怎么做才好。我不采用这字字可平可仄的订谱方法,而采用在“说明”中指出有几种格律可遵的方式加以介绍。

前辈词学大师常认为,在词的转折跌宕处要多用去声,甚至规定某处某处一定要用上去或去上;但本书只是指出除了某些领字要用去声之外,一般不作过严的要求。古今声韵大变,现在好些地方已无入声字,而且多将上声字读成了去声字,要严也难。冒广生先生曾在《四声钩沉》中举出了许多例外现象,指出许多大家,甚至是很讲究音律的词人作词,也并不完全遵从这种四声规则。昔贤尚且如此,何况今人呢?我在本书“说明”中用了“例”和“宜”、“多”、“一般”等词。“例用去声”表示规定用去声,“宜用对偶”、“一般用入声”则表示前人规定如此,但可以不全遵从之意。此外还有一个“以入代平”的问题,在这次订谱中我发现这种现象在宋词中很普遍。我想有些入声已消失的地区,如果作词时遇到平入两可之处,一律用平声字就可以了。

振始堂本《白香词谱》原书后附《增订晚翠轩词韵》,本书未予收入,而以收字更多、更权威的清人戈载的《词林正韵》替之。《词林正韵》分词韵为十九部,其中收字有因一字分属不同的韵部(读音、意义完全相同)而重出的情况;也有因一字根据它的不同意义、用法,形成读音(包括声调)不同而分属两个至数个韵部的情况;甚至有一字在同一韵部中重复出现的情况,如“朝”(朝气)与“朝”(朝廷),因此,读者在使用它时,应注意这几种情况的区别。

原书后还附有《词人姓氏录》,相当于“作者简介”,按笔划编排,但它将唐宋元明清的主要词人都介绍了(其中一半以上词人的作品《白香词谱》中根本不收)。我重新编写了“词人简介”,只将《白香词谱》选到的词人作了简单介绍,按词人的生卒年或生活年代为序编排,材料则大多取自《唐五代词》、《全宋词》、《全金元词》及其他参考资料。

本人对词也只是处于学习阶段,尤其对声韵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因此本书要求之高与自己所知之少,是有很大反差的。就我本人来说,只是尽量做到言之有据而已。书出版后,读者如发现问题,进行批评指正,我当竭诚欢迎。在写此书时,无论在词意的阐释方面,还是词律的审订方面,都参阅汲取了不少前人和时贤的研究成果,恕不一一指明,谨在此一并致谢。此书交稿后,又承史良昭、曹明纲、聂世美诸兄认真审阅,帮助改正了不少错误,这份友情是令人难忘的。 jr2wPRx6DYMV9Qg+mhxdkK1wPuQAZ5MZvgSjqBCxPP8o41m9oGUIZaFaVpDRN4a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