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自我意识与人的确证

易中天

当代学者,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1947年生于湖南长沙。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长期从事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著有《<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类学》《闲话中国人》《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读城记》《品人录》等。

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易中天先生出了一本书,叫作《人的确认证》。他在书中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他说,艺术是什么?艺术是人通过艺术品实现人与人之间情感传递的过程。通过情感传递,我们确认了自己和其他的人类有共同的感受。由此,艺术家和观赏者也就最终确立了自己是一个能与他人、能与全人类息息相关的人。

——题记

在开始之前我想问一个问题,当过爸爸妈妈的知道小孩子学会的第一个动词是什么吗?小孩子学会的第一个动词是“不要”。你看一个小孩子他要东西,比方说他要喝水,他说水水,他要吃奶,他说奶奶,够了。他不用说要吃水,要喝奶,他不用那个“要”字。但是你给他水喝,他不想喝,他怎么说呢?“不要”。也用不着说水水。所以小孩子是很节约的,他懂得节约成本,懂得效益最大化,懂得产出投入比。

好了,从刚才这个例子里面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呢?我可以得出两个结论。第一个结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最重要的关系。因为小孩子学会叫妈妈,然后学会叫爸爸、爷爷、奶奶、哥哥、姐姐、叔叔、阿姨,都是称呼,所以他首先要解决的是人际关系问题。第二个结论,“不要”是人的基本人权。因为儿童学会的第一个词是“不要”,所以基本上可以说它是一种天赋人权了。事实上我们看一个社会有没有人权,看一个社会是不是人权社会,很简单,只要看这个社会的成员有没有说“不要”的权利。咱们中国古代就没有这个权利。谁都知道中国古代有一句话叫“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个大家都知道。还有一句话不知大家知不知道,叫作“君有赐,臣不敢不受”,就是他给你东西,你也不能不要。生杀予夺都在万岁爷。他杀你固然是没有价可讲;他给你,你也不能讲价。比方说我刚刚撮了一顿,酒足饭饱;这个时候太监来了,说万岁爷有赐,赐你一只烧鹅,这么大一只鹅,这个时候我怎么办呢?我只能跪下来,一个头磕下去说“谢主龙恩”,然后在太监、在使者的监视之下,一口一口把这只鹅吃下去,没有拒绝的权利。因此,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专制主义政治下的社会,它是没有人权的。

小孩子称呼自己都是用自己的名字。比方说有个小孩叫贝贝,你给他水喝的时候,他不要,他怎么说呢?“贝贝不要”,他是用自己的名字来称呼自己的。这个问题早在两百多年以前德国的哲学家康德 在他的《实用人类学》这本书里面已经谈到了,当然他也可能说“不要”,但是如果一定要表示这个主语的话,他是用别人称呼他自己的那个称呼来称呼他的。他不会说“我不要”,他不会说“我”,很小很小的孩子都不会说“我”。如果这个时候大人给他水,他说“贝贝不要”,大人就会教他说“我不要”,他就会说“我贝贝不要”。如果说他要一个什么东西,大的孩子不给他,大人在旁边说“给他、给他”,他也会说“给他、给他”,他也不会说“给我”。这时候大人会教他说“给我”,他会怎么说呢?“给我”,他声音会很低,他没有底气。为什么呢?因为小孩子不知道“我”是什么。儿童最先学会的字、词都是名词,而且是一些感性的、具体的和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那些名词,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水水、果果、蛋蛋,都是和他有关系的、很具体的、可以辨认的这些事物的名称。“我”是个什么东西呢?“我”是爸爸吗?“我”是妈妈吗?“我”是水水吗?“我”不是东西呀。但是他又发现“我”这个最不是东西的东西,他最是东西。爸爸也说“我”,妈妈也说“我”,哥哥也说“我”,姐姐也说“我”,他们都是“我”,那么到底谁是“我”?他不明白,他弄不明白这个问题,而且他弄不明白既然妈妈是“我”,那么我要妈妈抱我,怎么不能说“我抱”呢?我还得说“妈妈抱”,“我”到底是什么?他不明白。而且大人和他说话也不说“我”,说“我们”。当妈妈的知道,你带小孩子出去买衣服,会说“宝宝我们出去买衣服”。然后给他买了衣服、帽子,给他穿上,“我们漂亮”、“我们乖”、“我们出去玩儿”、“我们喝水”,她就是不说“我”。所以儿童是不会说“我”的。这证明一个什么问题呢?儿童没有自我意识。

突然有一天,这个小孩子学会说“我”了。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对一个人来说,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康德有一个说法,他说,在这个时候,他的心中就像是升起了一道光明。而且康德说,他从此再也不会回到他从前说话的那种状态去了。康德说,从前他只是感觉到自身,现在他是思维到自身了。康德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在一个儿童学会说“我”,也包括我们人类学会说“我”之前,他是没有自我意识的。他不能思维到自身,他只有自我感觉,也就是说他只能感觉到自身。这种感觉是动物也有的,动物也能感觉到自身的存在。比方说一只猫,它不会去咬断自己的尾巴,因为这个时候它会疼。当它疼痛的时候,它会感觉到自己的存在。但是动物只是在它的有机体受到外界刺激的时候,它才能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它想不到自己的存在,它也看不到自己的存在。所有的动物都不会照镜子。人要照镜子的,“镜子里面不是我吗?脸儿长得多么漂亮”,人会照镜子。动物不会,动物也不认识自己的照片、自己的画像。

人比动物厉害的还在于什么呢?人不但不用照镜子,也不用在身上捏一把,他就知道自己存在。那么我想问大家,人是怎样知道自己存在的?是想到的,是通过思想和意识知道自己存在的。这就是人有自我意识的第一个概念,就是能够通过思想和意识知道并证明自己的存在。有一个笑话:一个差人押解一个和尚上路,每天出发之前这个差人都要清点人数,包袱、雨伞、和尚、我。有一天晚上这个和尚把这个差人灌醉了,然后把他头发剃掉,换上和尚的衣服,第二天早上这个差人起来,点包袱、雨伞、和尚,我呢?“我”没有了。这个笑话之所以是笑话就在于“我”是不可能没有的。请大家想一下,“我”没有了是什么意思?

死了,死了就是“我”没有了,而人怕死的原因正在于此。人为什么怕死?请大家想一想,他们说死很可怕呀。你死过?谁死过?你没有死过,你怎么知道死是可怕的呢?死不一定可怕呀,“安乐死”就不可怕,怎么就可怕呢?可怕的是“我”没有了,他想不通这个问题,“我”怎么会没有了,“我”没有了,“我”到哪儿去了?“我”怎么知道我没有了?非常可怕。所以,人下定决心,即便“我”死了,“我”也得弄清楚“我”死了以后是怎么回事儿,“我”死不瞑目。这是人才能做到的,动物做不到,动物不能意识到自己的死亡;但是人可以,人可以做到。人可以拒绝死亡,人可以选择死亡,比方说是死得重于泰山,还是死得轻于鸿毛;是死得轰轰烈烈,还是死得窝窝囊囊。这个我是可以选择的,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我们有自我意识,我们能够由我们自己来决定我们这一生,我们要活得像个人样,我们要死得像个人样,我们用我们的行为、我们的选择来证明我是一个无愧于真正的人的称号的一个人。这样的一个意识、这样的一个思想,以及我们这样的一个行为,我就称之为“人的确证”。

人的确证也是只有人才有的需要。动物没有这个需要,动物不需要证明自己是动物,一只猫它用不着特地去抓一只老鼠证明我是猫。现在的猫都不抓老鼠了。我们家原来养了一只小黑猫,养尊处优,整天优哉游哉的,我们说这只猫也太不像话了,得培养它抓老鼠。于是我们有一天就把这只小黑猫送到楼下去,当时我们住的那个地方楼下有很多老鼠,把它放在地上,让它去学习抓老鼠,然后我们就上楼;刚走到二楼,就听见楼下一声惨叫,掉头一看,看见一只硕大的老鼠“鼠视眈眈”看着那只猫,我们的小猫吓瘫了,我们只好跑下楼去救猫。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说“你看你真不是只猫”,不能说这个话。但是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如果太不像话,我们就会说“你他妈的真不是个人”。当然这是一句骂人的话,但是这句话显然只能用来骂人,不能用来骂自然。你不能说这座山,“你看这座山真不是座山”,你看那只狗,“哎呀它真不是只狗”,这个话是不通的。那么,为什么只有人一定要证明自己是人呢?因为人本来不是人,人本来是动物,是属于自然界的。《圣经》里面说,人偷食了禁果背叛了伊甸园 。这个事情在我看来,人所谓背叛伊甸园就是人背叛了自然界,选择了做人。那么,人既然原本不是人,自己选择了做人,那好,请你付出代价来,终其一生证明你是人。如果你不能做到这一点,人们就有理由说,你真不是个人,甚至骂他说你不是东西。不是东西这个话是不通的,因为一个人再坏,他再不是人,他总是个东西吧,怎么会不是东西呢?就因为说他原本应该是人,而他居然不像一个人,那么就连东西都不是了。所以,我们必须终其一生来证明自己是人,而且首先是自己证明自己是人。这样一个事情,我称之为“自我确证”。

人的确证是通过两个方面,或者说用两种途径来实现的。第一种就是创造一个对象,并在这个对象上或者通过这个创造的过程证明自己是人,这种方式我称之为自我确证。第二种就是通过和他人的关系,在他人那里确证自己是人,这个我称之为相互确证。我只讲自我确证。大家会问,自我确证是不是很难呢?不难。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习,都要工作,都要做很多事情。

下面我就要问一个问题,人又为什么能够自我确证呢?因为人有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什么呢?自我意识不仅是能够意识到自我,更重要的是,自我意识是一种心理能力,是能够把自我当作对象来看待的能力。把自我看作一个对象,把自己一分为二,变成两个人面对面,人有这个能力,所以人能够照镜子。照镜子是为什么呢?就是自我认识。你看看我怎么样,这样,认识了,知道我是什么样了。照镜子,然后看一看头发不太好,梳一梳,这就是自我完善。头发梳好了以后,挺漂亮,这叫作自我欣赏。人为什么能够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欣赏?因为他有自我意识,他能够把自己划分为二,甚至他能够不需要一个物质的镜子,他可以假设一个镜子,把自己放到自己的对面去认识、去改造、去欣赏。这是只有人才有的一种能力。

所以,人有一种冲动,就是把自己对象化,把自己变成一个对象。通过什么样的手段呢?通过创造,通过劳动,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在这个劳动的产品和劳动的过程当中确证自己是一个人。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凤凰卫视的一期节目,是他们的一个主持人叫梁东,在三峡工地采访。他采访一个电焊女工,这个电焊女工是个非常年轻的小姑娘,戴着安全帽,穿着工作服。梁东说你看你呀,一个女孩子做电焊工又脏、又累、又苦、又重,干这样的活你就不怕嫁不出去吗?女孩说怎么会呢?当然嫁得出去。非常的自豪,充满了自豪感。当时我看了这个片子以后非常感动。我从这么一个普普通通的三峡工地的电焊女工的脸上,看到了一种灿烂的光辉。这是劳动者的光辉,是自我确证的光辉,我称之为确证感。确证感是一个人能不能得到确证的确证。就是说你是不是确确实实证明了自己是人,靠什么来证明?靠你的确证感。这个确证感很简单地说就表现在我们学习、工作和劳动中的那种快感。所以,看一个劳动是不是创造性的劳动,看什么呢?就看你在这个劳动过程中能不能得到一种快感。一般地说,它是有比例的,就是劳动越是困难,这个课题越是难,比方说我们同学们学习,给你出一个题目,这个题目越是难做,一旦你把这个题目做出来以后,你的成就感,也就是确证感那就越强。所以,越是能够自由地发挥我们的智力和体力,我们得到的确证感就越是强烈。所以很多人都有这样一种感觉,做家务宁肯做饭不愿意洗碗。为什么呢?做饭多少有点创造性,洗碗它是简单重复劳动。洗一堆碗以后,你说大家来看看,我这个碗洗得多漂亮,这个比较困难。但是我如果做一手好菜,色、香、味俱全,端上来,“哇,这么好的菜呀,好好吃”,他非常有成就感。所以,我们又可以发现一个现象,就是几乎所有的劳动者、创造者,他都要出示、展览、炫耀自己的作品和产品。做妈妈的,没有一个妈妈不把自己的孩子抱出去给人看的。一满月,就抱出去给别人看,看我们贝贝。这个时候你千万说漂亮,一定要看。任何画家都要办画展,任何音乐家都要开音乐会,也就是说任何人都要自我炫耀,都要他人欣赏。为什么?因为人的确证需要证据,这和在法庭上审理案件是一样的。而且人的确证就和民事诉讼一样,有个规矩叫作“谁主张谁举证”。你现在主张说我是人,那请你拿出证据来。而且你出示的证据必须为法庭所采信,也就是说你的证据必须得到他人认可,因此你还必须让他人欣赏。也就是说,炫耀自己就是出示证据,他人欣赏就是确认证据。所以,应该说每个人实际上内心深处都是有表现欲的。而且我是非常肯定这种表现欲的,因为你没有表现欲,就意味着你没有人的确证的冲动,而且每个人也是要得到他人欣赏的,得不到他人欣赏也意味着你不能够得到他人的确证。

提问一: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是越来越强调一种含蓄的文化。比如说我们在原始社会的时候,我们是通过打到一个猎物来展示自己的肌肉,来向异性表示自己的能力;但是当中华文明发展到五千年的时候,中华文明是在强调一种含蓄的文化。虽然说人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实现自我价值,但为什么人类越来越发展,人却越来越要隐藏自己的自我价值?

易中天: 首先我要反问一句,是不愿意还是不敢和不准?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这个现象有正反两个方面的原因。正面的原因是由于文明的演进,原始的、野性的生命的活力衰竭了。什么是文明?文明是对野蛮的镇压。人类要前进,他不可能不进入文明社会,不可能不用文明来镇压野蛮,同时也使我们原始的、野性的生命活力走向衰竭。我们现在,包括我们人的自然机能在很多方面已不如原始人类,而我们的“富贵病”,比方说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越来越多,这是一个方面的原因。第二个方面,不让我们充分自由地表现自我,是中国几千年专制社会的罪恶,也是中国社会在全世界先富起来最后弄到一穷二白挨打的原因之一。含蓄是一种美学风格,是一种品格,但含蓄绝不意味着压抑。我们现在已经走进新时代了,我希望我们走进新时代的新青年能够充分地、自由地、纵情地表现自我。

提问二: 您说学习、生活、工作中自我意识可以给我们带来一种快感。自我意识和相互意识对我们做人确实很有帮助,在今天这个人才济济的社会中,人们的压力都很大,俗话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有时候我们真的是没有自我确证的那种勇气,这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

易中天: 你刚才说了一个“天外有天、人外有人”,那我也回你一句话“天涯何处无芳草”。一个真正懂得美的人,他用不着特地到某一个所谓著名的景点去发现美,他随时随地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发现美。同样,一个真正能够确证自我的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工作中都能确证自我。比方说我刚才说到做家务,大家都宁肯做饭,不喜欢洗碗;也有喜欢洗碗的,他同样能洗出一种他的确证感来。曾经有一个青年教师来跟我说,他说我不想在这个学校当老师了,因为我上的这个课很没有意思。然后我回了一句,我说世界上没有没意思的事,只有没意思的人。只要你是一个有意思的人,哪怕是洗碗,那都能做出意思来。

提问三: 人通过镜中之我,真能认识自己吗?举了个例子:我上大学时的一位女同学一直不知道自己是我们班里最丑的人,当其他女生买了一件红风衣,她就抢过来试着穿,在镜子前照,丝毫看不出自己的腿全班最短、自己的眼睛全班最小、自己的脸上青春痘全班最多。我觉得这是上帝赐给她的一套心理支撑系统,让她即使是在镜子里也真的看不出自己丑,以为自己是天下最有资格活下去的人;如果真的确证自己难看,她只有自杀。

易中天: 在自我意识之外还有一个系统,除了自我确证和相互确证以外,自我意识同时还有一个东西我没有讲,就是有意识的自我欺骗。有意识的自我欺骗是人能够存活下去的心理原因。从理论上讲,任何人都需要有意识的自我欺骗,简称有意的自欺。比方说如果你没有这个心理能力,今天晚上回去就睡不着,因为你马上就要想,我睡下去以后明天能醒来吗?我凭什么证明我今天睡下去明天就准能醒来?你不能说人家睡下去都醒来了,也有睡下去不醒来的,我怎么就不可能是那个睡下去不醒来的那一个,而一定是睡下去就醒来的那一个呢?所以,人必须欺骗自己,包括欺骗自己说我是不会死的。所有的人文的结论,它一定是二律背反的。因为人本身就是一个悖论,是一个矛盾体,他一定是矛盾的。一方面人必须要意识到我一定是会死的。我们可以想一下,一个人如果说他确确实实知道他永远不死,他会活得一点意思都没有。他什么事情都不想做,干吗要做,我反正不死,我来得及,我明天再做呀,最后他什么都不想做了,吃什么东西都没有滋味了。

他生活没意思了。你以为神仙日子好过,神仙日子是不好过的,我是不要做神仙的。他必须意识到终归是要死的,但是同时他又要不断地欺骗自己,我是不会死的。如果他老想着我反正是要死的,我反正是明天就要死,他也什么都不做了。所以,一方面我们要自我认识,另一方面我们还要自我欺骗。

提问四: 我想我们人之所以成为人,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因为我们是有思维的、情绪化的高级动物。所以我想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在走自己的路的时候是不怎么管别人的意见的。

易中天: 这个其实也有一个选择的过程。因为我们面前只有两种选择,一个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还有一个是走别人的路,那就只好让自己说了。实际上我的选择非常简单,我就是不愿意让自己说,不愿意和自己过不去,所以我选择了这样一条道路。当然,我今天坦率地跟大家说,这很难,非常之难,我只能说我自己这么做,我并不提倡这么做,因为实在是太难了。我们在目前的情况下,还不能够做到人们不再奴隶般地服从社会分工。如果大家读过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 ,就知道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里提出共产主义的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物质财富的源泉充分地涌流,就是这个东西多得不得了,根本就用不完;第二个就是人们不再奴隶般地服从社会分工;第三个条件是劳动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人的第一需要。为什么劳动不再是人的谋生手段,是人的第一需要呢?就因为它是人的确证。这个问题我已经论证过了,但是现在我们还做不到不再奴隶般地服从社会分工。恐怕你只能在达到一定的层次以后,才能够完全不管人家怎么说,自己爱怎么做就怎么做。那确实是很难,我不敢在这里提倡。

提问五: 人要完成他的社会化其实也是一个人的不断自我确证、一个需要他人确证的过程。那么,人的社会化这个概念和人的确证的概念,它们的容量是相同的,还是说他们有交叉也有区别?

易中天: 明白了,就是社会化和人的确证之间的关系。理想的就是社会化的过程即人的确证过程。这是理想化的,这是我们的理想。但是,理想之所以称为理想,就在于它不是现实。但是,人又不能没有理想;没有理想,人就活得不像一个人。但是,我们必须记住,这个理想实际上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但是,我们要朝着这个理想去做,努力去做,把我们的社会建设得更好、改造得更好,让我们的社会真正能做到它既是社会化过程又是每一个人的自我确证和人与人之间相互确证的过程。这样的一个社会就是使人成其为人的社会,这样一个社会就是无限美好的社会。 TW33yIGdqD2m/gIiEvC6xaaBb2HftVkRCHxakEao61LTsGvM28HB1Q0W1NPrgiv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