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9月,慈禧太后重新摄政,时年64岁,但精力充沛、思维敏捷。那一年,她的囚徒皇帝28岁。此后的很多年里,她时而入住紫禁城,时而到颐和园度假。为防止发生意外,无论她走到哪里,都要带上她的囚徒作为随行人员。
“帝遇疾,皇太后复训政。”
京城百姓无法知道紫禁城里发生了什么,但觉得这条诏令意味深长。在他们看来,光绪皇帝危在旦夕,但并不是由疾病引起的。
一个离奇的谣言开始在全国流传,信者甚众。谣言说,当“老佛爷”从颐和园杀回紫禁城时,光绪皇帝化装逃到了英国公使馆。这样的事情并不是没有可能,但后面的情节却难以令人置信。据说,英国公使粗暴地拒绝了光绪,把他赶回紫禁城去面对监禁。这样的事情是不大可能的,即便真有这回事,北京还有其他很多国家的使馆,如果光绪皇帝向其他使馆求助,是绝不会求助无门的。
更可能的事实是,光绪皇帝本来打算逃走,但宫内的太监出手阻拦。多年以后,有几个太监跟我聊起此事,印证了这种说法。当时宫内太监约有3000人,他们不仅敬畏太后,而且出于个人私利而反对皇帝的改革。这些阉人最害怕改革,因为改革一旦成功,那么至少在紫禁城内会引起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会摧毁他们赖以生存的腐败制度。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他们只能拥护慈禧太后。
与顽固派的私心相比,光绪皇帝光明正大得多。尽管自身难保,光绪仍然没有忘记朋友,想方设法给康有为送了一封信,向他们通告危险的来临。慈禧太后上台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下令逮捕所有维新党人,而这时康有为及其弟子梁启超等人早已逃之夭夭。
在维新运动的领导人中,没有人比康有为和梁启超的命运更好了。御史徐致靖被判终身监禁,而他唯一的罪状是举荐康有为做官;湖南巡抚陈宝箴运气不错,仅被革职;御史宋伯鲁也被革职,而且终生不得为官。皇帝的师傅翁同龢在此之前已被革职,现在又被剥夺了荣誉,地方政府奉命严密监视他的一举一动。翁同龢在朝廷里为官多年,根深叶茂,朋友众多,其中很多人位高权重,保守派不敢轻易得罪,如果不是因为这些朋友,翁同龢早就被处以极刑了。他算是捡了一条性命,最后在穷困潦倒之中死去。1908年,慈禧太后和囚禁中的光绪皇帝双双去世,翁同龢的功业才重新得到承认。1909年,宣统皇帝即位后,翁同龢被平反昭雪,恢复了头衔和荣誉,宣统皇帝追谥他为“文恭”,意为学者和绅士。
在被野蛮杀害的维新人士中,有六人的名字应该永远被记住,他们是谭嗣同 、杨深秀、杨锐、林旭、刘光第和康广仁。在他们受刑之前,刑部大胆地向太后提出一个请求,要求组织一个特别法庭审理此案。但“老佛爷”一声令下:“毋庸审判,即刻处死。”
与“戊戌六君子”的命运相比,光绪皇帝的结局也许更为悲惨。他苟活的十年,是在凄风苦雨之中捱过的。“老佛爷”重返紫禁城之后,北京立即开始流传光绪即将去世的消息。中国皇帝病危的消息常常是这样散布开的:朝廷一纸公文,诏令全国各地名医进京,当各省奉命寻找最出色的医生并将其送往紫禁城时,人们便纷纷猜测皇帝即将“龙驭上宾”。光绪皇帝即将驾崩的消息越来越确切,不久之后又被盛传的另一条消息所证实:这位无嗣皇帝的继承人,已从皇族的合格成员中选出。
没有人真的相信皇帝病重,但也没有人敢站出来替皇帝说话。少数自由派官员对这种明显忽略皇帝的做法表示不满,两江总督刘坤一给直隶总督荣禄写了一份措辞激烈的建议,要求清查此事;还有许多人通过别的方式表示抗议,包括不止一封的恐吓信。抗议的浪潮从全国各地汹涌而至,主力军是在通商口岸做买卖的中国商人,以及不少海外华侨。上海商人进行抗议活动的领袖叫徐元善,朝廷很快下令逮捕他。他逃到了澳门,在葡萄牙国旗下躲避朝廷的悬赏。与此同时,康有为在海外成立了保皇党,在华侨居住的各国设有支部,共同反对罢黜皇帝。这些中国人不怕朝廷的报复,放言无忌,使朝廷寝食难安。抗议的风暴越来越猛烈,慈禧及其党羽东倒西歪,最后不得不妥协。他们不愿意放弃继立的打算,但是再也不敢废黜并杀害光绪皇帝了。
光绪皇帝并没有因此而活得更轻松。他在一种濒临崩溃的境地中苟活着,僵尸般熬过了漫长的十年。他曾经破釜沉舟地拯救中国,希望中国人生活得更好些。出卖他的袁世凯从未表示过一点歉意,更没有伸手帮帮他,哪怕放松一下对他的严密监视。中国缺少真正的男子汉,直到今天,也很少有人慷慨大度地对光绪表示尊敬和怀念。
1898年9月,慈禧太后重新摄政,时年64岁,但精力充沛、思维敏捷。那一年,她的囚徒皇帝28岁。此后的很多年里,她时而入住紫禁城,时而到颐和园度假。为防止发生意外,无论她走到哪里,都要带上她的囚徒作为随行人员。慈禧太后热热闹闹地从一处宫殿搬到另一处宫殿,所到之处极尽奢华;对光绪而言,却是从一处监狱奔波到另一处监狱,沿途所见的一切饱含忧愁。在慈禧最喜欢的颐和园里,光绪被囚禁在玉澜堂。波澜如玉,拍打在囚禁他的围墙上,他却有耳不能听,有目不能望。他在紫禁城内的囚室建在一座小岛上,小岛名为瀛台,位于紫禁城西墙边三个湖(三海)中最南边的湖(南海)中。“瀛台”也叫瀛洲,在中国神话中是神仙居住的场所。中华民国成立后,“三海”作为紫禁城的一部分移交给总统。作为民国总统的客人,我有机会多次参观光绪皇帝曾经被囚禁的屋子,他就死在这个小小的“仙境”中。我曾向一些朋友建议,把它作为一处纪念地而永久保留,以怀念那个孤独的灵魂。
慈禧重新摄政之后几个月,觉得自己的地位已经稳固,就开始实施蓄谋已久的立嗣计划。她选中了端亲王之子溥儁。端亲王是太后的亲信,像太后一样愚昧无知、顽固不化,而且像太后一样痛恨所有的外国人和改革者。溥儁被选定为皇位继承人后,慈禧决定不让他接受自由思想,不让他上学堂,而是由她亲自教养,并派了两个狂热的顽固派学究负责对他的教育。
皇位继承人一经公布,关于皇帝生病的传闻就重新流行。这一次慈禧不想再捅马蜂窝,决定在皇帝的健康再次急转直下之前保持沉默。就在这个时候,紫禁城外发生了惊心动魄的大事,迫使慈禧太后及其党羽不得不转移注意力,从纯粹的宫廷问题转向另一个新问题。在这里,我不准备详细探讨义和团运动及围攻使馆事件,中国的现代史学者已经详细掌握了这些事件,我的记述最多只能作为注释。
很多人认为,义和团运动的初期只是反对清王朝,后来才转变为排外。这种说法不完全准确。事实上,这场运动一开始便是反抗外国人和排斥基督教的运动。这场运动首先爆发在山东绝非偶然。德国人控制的胶州湾发生了一些极端事件,这使山东人民认为,正是因为德国人的侵占和统治,中国人的生活才变得越来越困苦。虽说中国人被欺负的深层原因是大清王朝自身的衰败,但是没受过教育的大众只是模模糊糊地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可以确认的是,中国之所以一再受辱,罪魁祸首就是“洋鬼子”。要拯救中国,必须铲除洋鬼子那些精巧的发明,废除他们古怪的宗教,消灭他们令人难以容忍的优越感 。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朝廷鼓励义和团排外。毫无疑问,如果义和团没有得到更愚昧无知的朝廷的支持,他们会被轻而易举地镇压下去。当时荣禄和袁世凯的军队都很强大,而义和团只不过是靠弓箭武装起来的几千农民,政府军要镇压他们是绰绰有余的。然而,正如一个美国人所说,北京的朝廷“暗中支持这些被称为爱国者的人,并把他们看作将来赶走外国人的强大同盟”。
1899年义和团运动爆发时,山东巡抚是毓贤。在此之前,义和团被看作危险的白莲教的后裔,该教曾多次掀起叛乱运动,朝廷对它又恨又怕。1897年,两名德国人在毓贤的辖区内被杀,此事给了德国口实,德国迅速出兵占领胶州湾,并迫使朝廷解除了毓贤的山东巡抚之职。但毓贤并没有失去朝廷的青睐,从山东出来后立即就任山西巡抚。1900年,他在山西残杀了不少西方传教士,并因此而著名。义和团是排外的,毓贤也排外,这个共同点使他全力支持义和团的事业。他上奏朝廷说,义和团是正义的,他们所拥有的力量令人吃惊,朝廷可以利用他们抵抗外国的侵略,拯救大清帝国。他认为,如果镇压义和团,将是一个灾难性的错误,“如折己羽翼也”。
义和团声称拥有超凡的魔力,很多人信以为真。首先相信这种神话的大臣是刚毅和端亲王,然后是慈禧。而袁世凯则权衡了一下,公开宣布义和团所谓的刀枪不入纯粹是骗人的鬼话。可惜,当时的宫廷里乌烟瘴气,弥漫着“宁信毋疑”的古怪气氛,开明的大臣如荣禄等人呼吁大家保持清醒,但无济于事 。
1900年6月20日,德国公使和一名日本外交秘书被杀,这件事标志着义和团围攻使馆的开始。8月14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 。
慈禧太后仓皇逃出北京。出逃之前,她摆出一副宽容的姿态,表示相信光绪皇帝的“孝心”,宣布撤除摄政,让光绪复位。此举何其下流,自己惹了麻烦却让光绪来承担!慈禧太后很害怕外国军队的打击报复,而光绪皇帝则不怕,这一点让慈禧充满愤怒和嫉妒,于是又强迫光绪随自己出逃,决不允许这个反叛的外甥 幸灾乐祸。为了不让光绪看自己的笑话,慈禧太后对于八国联军掠夺中国的惨状置若罔闻,一心逃跑;如果实在无法摆脱追击,她将拉着皇帝一起进入阴曹地府。
光绪请求留在北京,但徒劳无功。光绪最宠爱的珍妃跪在太后面前,乞求她不要强迫光绪随其出逃。珍妃知道,光绪希望留下来面对联军的司令官。大清王朝危在旦夕,阴险歹毒的独裁者自身难保,除了珍妃,谁敢向慈禧提出请求呢?当时,在紫禁城北门,正停着一辆普通的农家马车,悄悄等候着高贵的逃亡者们。洋鬼子随时都有可能抓住他们,必须立即出发。据说,太后没有理会跪在面前声泪俱下的珍妃,而是对随从太监大发雷霆,命令他们把珍妃扔进井里。
多年之后,我有幸进入紫禁城,亲耳听几名太监说起一种传闻,他们小心翼翼地强调说,这仅仅是传闻而已,因为他们未曾亲身参与这一悲剧,也没在现场(没有一个人承认自己是参与者或目击者)。据此说法,慈禧太后并没有对珍妃的乞求置之不理,而是回答道:“我们全都要留在这里,但绝不能让西洋强盗活捉。摆在你我面前的只有一条路,就是去死!你先走一步,我随后就来。”语毕,太监们抓住珍妃,扔到井里。
这口井自从1900年以后就荒废了。它位于紫禁城的东部,正对着1889年以来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宁寿宫。我做宣统皇帝英文老师的时候,曾多次伴随皇帝路过此井。我们坐在井边,谈及他降生前不到六年时发生的这场悲剧。在紫禁城里,有许多地方据说被孤独的鬼魂萦绕,这口井应该也算一个吧。如果我们要在瀛台小岛或玉澜堂摆放光绪皇帝的神龛,就不应该忘记在这口井旁摆放另一个神龛,以纪念他那被杀害的妃子。
慈禧太后在外面流亡了几个月,见没什么大的动静,就回到了北京。她先是取消了原先所有支持义和团的诏令,然后还屈尊追授珍妃为皇贵妃,并授谥号为恪顺皇贵妃。毫无疑问,此举并不是为了抚慰珍妃的亡灵,而是为了让太后摆脱谋杀的罪责,寻求一丝安宁。
可是,她真的能在宁寿宫中找到安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