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高兴在实践定位理论多年后,借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推出《定位:争夺用户心智的战争》精装版之机,再献译作。
作为定位咨询领域的专业工作者,深深感受到这几年来,定位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如火如荼。
越来越多的企业家认识到定位的价值,将定位引入企业,应用到品牌打造中。很多早期的定位实践者在今天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如凉茶品牌王老吉和加多宝已经成长为世界级的饮料品牌;中华老字号东阿阿胶已成功摆脱边缘化危机,再创辉煌;地方餐饮品牌安徽老乡鸡、杭州新丰小吃发展迅速,成长为快餐行业的品牌新星……
与此同时,定位理论在营销界也逐步被接受,数年前还不为广告公司理解的大白话定位式广告,如今已经随处可见。
不仅如此,越来越多投资人也看到定位的价值,将其作为评估企业价值和提升品牌竞争力的工具,“定位”“心智”“品类”等一时成为投资界的热词。
定位在中国开始盛行,除了从业者对其的传播和企业界对其的实践之外,其实更多的是这个时代的必然。
多年前特劳特先生在给本书写序时曾说,中国处在一个十字路口上,而今天的中国,已经走在了转型的路上。经济由投资拉动转向消费拉动,需要品牌的出现,高效解决竞争带来的顾客选择难题。同时,品牌更是全球发展的必然趋势。据联合国统计,全球市场50%的份额由3%的优势品牌所占据。当今国际市场已从“商品消费”进入“品牌消费”阶段,提升品牌价值和影响力已经成为全球市场竞争必须争夺的制高点。创建品牌当然离不开人才、资金、技术、创新、市场等诸多要素,但首先需要的是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体系。而定位作为品牌打造最先进的工具和理论,恰恰可以帮助企业家精准地锁定竞争,配置资源,指导运营和创新,提升人、财、物的效率,从而差异化地创建品牌,最终赢得顾客选择而胜出竞争。定位的盛行,是当今品牌竞争时代的必然。
回到《定位:争夺用户心智的战争》一书,作为定位理论的起笔之作,虽不能称之为完善,但它却是定位理论的基础和原点。这本书中的许多观点也孕育出后来的诸多著作,使定位理论得以不断充实和丰富。随着定位在咨询领域的应用和积累,在企业界的实践中,定位理论已愈发成熟。
相信在中国经济向消费转型的大趋势下,会有越来越多的品牌涌现,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品牌打造中实践定位,相信我们将迎来一个定位时代。
我们的沟通存在问题。
这句陈词滥调,你经常听到吧?面对各种问题,不管是商业、政府、劳工方面的问题,还是婚姻方面的问题,人们找的最常见、最普遍的一个通用原因就是:沟通有问题。
人们总是假设,如果大家能花时间沟通彼此的感受,解释清楚各自的原因,那么,世界上的各种问题就会消失。人们似乎坚信,只要坐下来,好好谈一谈,任何问题就都能迎刃而解了。
但这只不过是一厢情愿罢了。
如今,沟通本身就是问题所在。美国社会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传播过度的社会。人们发出的信息逐年增加,而接收的信息却逐年减少。
这本书将介绍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定位。书中所举的例子大部分出自所有传播形式中最棘手的一个行业:广告业。
广告这种传播形式可不太受人待见。在多数情况下,人们不想要广告,也不喜欢广告。有时候,人们甚至十分厌恶广告。
对于许多知识分子而言,广告意味着把一个人的灵魂出卖给美国企业,根本就不值得进行严肃的学术研究。
尽管名声不好,也许,正因为名声不好,广告业才成了各种传播理论最理想的试验场。如果一种传播理论在广告业行得通,那么,在政治、宗教等各类大众传媒领域基本上就都适用。
当然,书中还举了一些政治的、战争的、商业的,甚至是追求异性这门“科学”的例子。任何影响他人思想的人类活动,不管是推销车,推销可乐,推销电脑,宣传候选人,还是推进个人事业发展,都可以拿来检验定位这种传播方式。
定位是一个概念,一个颠覆了广告业属性的概念。这个概念如此简单,以至于人们都很难理解为何它拥有如此强大的力量。
我们说过头了。“弥天大谎”从来就不是定位思维的一部分。不过,华盛顿的那帮政治战略家不停地给我们打电话,想进一步了解定位思维。
阿道夫·希特勒是定位策略的实践者(声明:此处坚决反对他的做法)。每位成功的政治家,还有宝洁这些企业也不例外。
定位始于产品。产品可以是一件货物、一项服务、一个公司、一个机构,甚至是一个人。也许,你自己就是产品。
然而,产品本身并不是定位的对象,潜在顾客的心智才是定位的对象。也就是说,定位就是确立产品在潜在顾客心智中的位置。
定位的最新定义是:如何在潜在顾客的心智中与众不同。
所以,把定位的概念等同于产品定位并不准确。这好像对产品本身做了什么似的!
但也不是说,定位就意味着一成不变,定位经常需要改变。然而,产品名称、价格、包装的改变并不等同于产品本身的改变。
从根本上来说,这些改变都是属于装饰性的,只是为了在潜在顾客的心智中占据一席之地而已。
在这个传播过度的社会里,“如何使声音被听到”是个难题,定位是首次被提出来应对这一难题的思想体系。
如果用一个词来标识广告业过去10年来的发展历程的话,那非“定位”二字莫属。
定位已经成为广告圈和营销圈的热词。不只是在美国,定位已经影响到了全世界。
人们大多认为,定位这个概念始于1972年。当时,我们在《广告时代》(Advertising Age)这本专业杂志上发表了系列文章,文章的题目就是:定位时代。
多亏《广告时代》的兰斯·克雷恩(Rance Crain)主编个人对定位很感兴趣,所以,在1972年4月24日、5月1日和5月8日这三期上分别刊登了“定位”系列文章。相比其他宣传,这三篇系列文章的效果最好,定位的概念一下子就火起来了。定位的流行也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公关的强大力量。
非常不幸的是,现在,模糊概念比定位概念更加流行。
自此,我们的足迹遍布了全球16个国家,向广告业内人士做了500多场关于定位的演讲,还将在《广告时代》上发表的系列文章印成橘黄色的小册子,分发了12万多份。
定位的概念彻底颠覆了当今广告业界的游戏规则。
山咖(Sanka)咖啡在广播上播的广告词是:“我们在美国的销量排名第三!”
销量第三?怎么不见“第一”“最好”“最优”那些百用不厌的广告老词呢?
是啊,那个美好的过去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当然,那个年代的广告词也随之而去了。现在的广告词里找不到“最怎么样”,用的都是“比较怎么样”。
“安飞士(Avis)租车,排名第二!选择安飞士,因为我们更努力!”
“霍尼韦尔(Honeywell),另一家计算机公司。”
“七喜:非可乐!”
安飞士租车原来用的定位广告的最后一句:“我们公司柜台前排的队更短。”这句是史上最有名的广告词。
用麦迪逊大道(Madison Avenue,纽约广告业的中心)上的话说,这些广告就是定位!这些广告人在写广告前,投入了时间和金钱,寻找产品在市场上的定位或突破口。
然而,定位所激发的兴趣远远超出了麦迪逊大道的范围。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谁都可以运用定位策略在人生这场游戏中领先一步。这样说吧,如果你不了解定位原则,不使用定位策略,你的对手可绝不会跟你客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