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我们已经讲述过的那样,本章的中心论点在于家长在对孩子的不当行为提供反馈时,要有目的性。夸张的、情绪化的反馈不可取;忽视具体情境或孩子的发展阶段,对任何错误都一刀切的反馈也不可取。家长该采用的管教准则和方法,应该是既符合自身理念,又尊重孩子的独立个体身份的。去情绪化管教不仅看重立即应对即时的状况,纠正短期的行为,也看重培养能力,建立大脑连接,从长远的角度帮助孩子自主做出明智的决策,控制自身情感,这也就意味着我们越来越不需要管教孩子啦。
就这个问题而言,你现在是怎么做的?你在管教孩子的时候,有多大的目的性?
就现在,花点时间思考一下,对孩子的行为你习惯于怎样反馈吧。你是不假思索地打他屁股,还是让他坐冷板凳,抑或用上狮吼功呢?面对孩子的情绪,你还有其他不假思索就出手的高招吗?也许你只是简单地传承着你父母那一套,或者正好相反。问题在于,你的管教策略有多少成分是来自既定的成规旧习,又有多少成分是受着有目的性和一致性的方法论指导呢?
在反思自己整个的管教理念时,可以问问自己这些问题:
(1)我有一套管教理念吗?我对孩子的行为表示不满时是有目的性和一致性的吗?
(2)我正在做的事情管用吗?不管是对改变即时的行为,还是对辅助孩子的成长来说,我用的方法能让我教会他们那些我想教的东西吗?我有没有发现他们的行为越来越不需要家长干预了?或是发现对同样的行为我还是要一遍遍地管教?
(3)我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感觉良好吗?我的管教方法能让我对亲子间的关系更加满意吗?我会经常反思管教的过程,肯定我的自控能力吗?我是否经常觉得还有进步的空间呢?
(4)我的孩子对这些感觉良好吗?很少有孩子欢迎管教的,但是他们能理解我使用的方法并且感受到我的爱吗?我是否以某种方式传达并且展现了我的尊重,使他们保持着良好的自我观感呢?
(5)我对传达给孩子的那些信息是否满意?我是否曾经教给了他们我并不想让他们学会的东西?比如,遵从我说的话比学会做对的决定、做对的事情更重要?或者权利和控制是让人们服从的最好办法?或者只有在他们讨人喜欢的时候,我才愿意和他们在一起?
(6)我的方法在多大程度上类似我父母的方法?我父母是怎么管教我的?我能回忆起一次具体的管教经历吗?那时候有什么感觉?我是否只是在重蹈他们的覆辙?抑或完全背离了他们的方针?
(7)我的方法是否曾经让孩子真诚地道过歉?虽然这并不常发生,但我的方法是否至少允许这种可能性?
(8)我的方法是否能让我担起责任,为自己的行为致歉?在孩子面前,我对自己也会犯错这件事有多坦然?我是否愿意以身作则,爽快地认错?
在问了自己这么多问题之后,你现在感觉如何?许多家长在认识到很多东西自己一直都没有做到,做了的也没做到最好时,都会自责、内疚,感到惭愧甚至无望。但其实,你真的已经做到最好了。如果你曾经有能力做得更好的话,你自然会做到。你已经学了这么多新的理论和方法,自然明白我们的目标不在追悔已逝的机会,而在努力创造新的机会。懂得越多,就能做得越好。作为专家,笔者真希望自己能在孩子还小时就明白,或者至少思考过那些这几年才了解到的东西。所幸孩子的大脑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它们会随着经历的增多而发生构造上的改变,所以孩子对新事物的反应是非常敏捷高效的。你能在多大程度上谅解自己,就能在多大程度上谅解孩子。即使是最优秀的家长,有时也会感觉到他们在管教孩子时,本可以做得更有目的性、更高效、更礼貌的。
在接下来的章节里,我们会帮助你思考,你想引导和教育孩子变成什么样。没有人可以是完美的。但我们可以慢慢地让孩子在陷入困境时也能保持镇定和自制。我们可以自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我们可以避开一刀切的管教办法。我们可以向着双重目标——约束外在的行为、学习内在的技能前进。我们可以努力减少不假思索进行反馈(抑或是过度反馈)的次数,增加在某种清晰而包容的理念指导下进行反馈的次数,我们相信,孩子们在由童年到青春期再到成年的漫漫路途上,需要的总是后一种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