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不能与不想:管教不能一刀切

简单来说,三连问能够点醒我们,自己的孩子是什么样的,他们需要什么。回答这些问题时需要考虑到每个孩子的年龄以及各种特殊需求。毕竟对某个孩子非常管用的办法可能对他的兄弟来说就完全不管用。而且即使是对同一个孩子,某个时刻管用的办法可能十分钟之后又不管用了。管教不能一刀切。我们反而应该时刻铭记这个重要的道理:只能给某一时的某一个孩子对症下一味药。

用自动航行模式来进行管教的时候,我们经常是从自己的情绪状态出发,对当下境况做出反应,而没有照顾到孩子这时的需要。我们总是轻易忘却了孩子只是孩子,对他们的能力和行为给出不符合成长规律的期盼。我们不该觉得一个4岁的孩子不会因为妈妈不管不顾扑在电脑上而生气,也不该觉得一个9岁的孩子从来不会写作业写到崩溃。

不久前,蒂娜看到一位妈妈和一位奶奶辈的女士在一起购物,她们的小推车里有一个看上去大概15个月大的小男孩。两位女士正在看鞋包的时候,孩子不停地在哭,明显是想离开小推车。他需要活动活动,探索一下这个商场。但他的家长完全没动脑筋,只是递给他一些东西来分散注意力,这让孩子更加不爽。小男孩还不会说话,但他传达的信息其实是很清楚的:“你们对我要求得太多了!我希望你们看清楚我到底需要什么!”他的行为和情绪其实很好理解。

我们其实可以这样假设:孩子们有时候会有叛逆的情绪,并且会把它展露出来,呈现的行为就是“叫往东偏往西”。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些情绪来自还没有完全构建好的大脑(详见第2章),所以孩子们确实不能时时刻刻保持我们所期望的那个样子。这就意味着,我们在管教孩子时一定得考虑到他这个成长阶段的能力局限、脾气秉性、情绪类型以及当下的情境。

区分不能和不想很重要。分清楚这两者可以从根本上帮助我们大大减少身为家长的挫折感。我们有时觉得孩子是不想如我们所期望的那样做,实际上他们只是不能,至少现在是不能。

而绝大部分不当行为都源自不能,而非不想。所以下次孩子难以自控时,首先你得自己思忖一下,“这个行为于她的年纪和此刻的情况来说讲得通吗?”回答多半是“是”。你要带个3岁小朋友在车上陪你跑业务,那就怨不得他每过几小时便开始抱怨不休;如果前一夜去看焰火,所以很晚才回家休息,而第二天又必须早起去洗车的话,一个10多岁大的孩子可能就会感到很崩溃。孩子不是不想保持良好的状态,他们只是不能。

我们总是会给家长说明这一点。而这个道理曾经在一个造访过蒂娜办公室的单亲爸爸身上发挥了巨大的效用。他有个表现特别乖、决策能力特别强的儿子,但这个孩子有时会因为最微不足道的事情就崩溃了,这让他百思不得其解。让我们看看蒂娜是如何展开与这位父亲之间的对话的。

首先,我试图给这位父亲解释:他的孩子有时不能调整好自己,不是因为他自己选择做个固执顽劣的孩子。这时,这位父亲用身体语言很清楚地表达了他对我这番解释的态度:他交叉着双臂,将背脊靠在椅子上。虽然他没有真的翻白眼,但是很明显,他不吃我这一套。于是我直说道,“我感觉你并不同意我这个说法。”

他回答道,“你的说法说不通。有时我的孩子能够将很大的负面情绪处理得很好。就比如上个星期,他没能去观看曲棍球比赛,也没难过。但有时候,可能就是因为某个放在洗碗机里的蓝色杯子暂时不能拿出来用这种事,他就崩溃了。在这样的小事上控制情绪,总不超出他能力之外吧。他就是被宠坏了,需要更加严格的管教。这孩子应该学习服从,也绝对学得会。他已经证明过自己完全知道该如何自控。”

为了“治疗”他这种观点,我决定冒个险,做件偏离既定轨道的事,尽管我不太了解这种谈话的最后走向是什么。我点头问道:“我敢打赌,大部分时候你都是一个充满爱心和耐心的爸爸,对吧?”

他回答道:“是啊,大部分时间吧。不过也有时候不是。”

我试图使自己的声音显得幽默又有趣,说道:“所以你是可以充满耐心和爱心的,但是有时候你就是不要做这样的父亲?”还好,这时他微笑了,他开始明白我的意思了。于是我趁热打铁,“如果你爱自己的儿子,不该是随时都做一个好爸爸吗?为什么有时候你会愿意自己是缺乏耐心、脾气暴躁的呢?”他开始点头,露出更明快的微笑。在感受到这份幽默的同时,他理解了我的话。

我继续问:“是什么让保持耐心成了一件难事?”

他说,“嗯,与我当下的状态有关,比如如果我累了,或者因为工作什么的一整天都不太痛快的话,保持耐心就不太容易。”

我微笑着说:“你知道我现在会说什么的对吧?”

他当然知道啦。于是蒂娜继续解释道,人们掌控局势和做出明智决策的能力大小是会随着具体情况而有所变动的。我们是人,人的自控能力是不稳定的。这对于一个5岁孩子来说自然不会例外。

这位父亲已经很明白蒂娜的意思了:只因孩子某一次的良好自控,就觉得他次次都能做到这个地步,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即使孩子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也不能说明他就是被宠坏了,需要严格管教。这时的孩子反而更加需要理解和帮助,而父亲此时能够提供的有助于提高孩子相关能力的好办法,是情感连接和行为设限。我们应该形成一个共识:人的能力大小会随着精神状态和体能状态而有所波动,而这些状态又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对正在发育的孩子以及他们正在发育的大脑来说,尤其是如此。

蒂娜和这位父亲又谈了谈,然后他就彻底明白了她的意思。他能够区分这其中的不能与不想了,他也明白自己一直以来给儿子强加的是严苛的、根本不符合成长规律(所谓“一刀切”)的期望。这种新认识驱使他抛弃了之前的自动航行管教模式,开始针对每一个孩子在不同时刻的特质和需求,与他共同做出有目的性并因时制宜的决策。这位父亲意识到他不仅仍然可以给予孩子严明的约束,还能做得更加高效又有礼貌,因为他现在会考虑到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脾气秉性、波动的能力值及他们所处的具体情境了。因此,他终于可以达成管教的双重目标:孩子越来越不叛逆,并且他也教会了孩子有益于成长的生存技能和人生课程。

这位父亲开始学着挑战自己固有的假设。比如,他以前会觉得孩子犯错误是因为他们想要这样做,而非因为他们在某一时刻实在难以管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与蒂娜的深入探讨不仅让他开始质疑这个假设,而且让他开始觉得自己以前总是强调儿女要无条件、无例外地服从的想法是不对的。为什么要管教呢?肯定是要让孩子听话嘛,这是再自然不过的想法。但是听话等于彻底的、无异议的服从吗?难道他想要孩子长成为一个终其一生只知道服从于每个人的人?或者,他还是想孩子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质,慢慢学会如何与人相处,遵守规则,自己作决定,自律自省,凭借自己的智慧来闯过人生的各种关卡,而非盲从权威。是的,他明白这其中的利害了,他的孩子也将因此迎来有着全新面貌的人生。

另一个被质疑的假设是,对孩子的任何行为及相关问题,我们都有像银子弹 或者魔术棒一般的妙方可施。我们当然也很希望真的存在包治百病的药,但就是没有啊。有的管教方法吹嘘说它何时何地都能管用,且可以在短短数日里让孩子彻底改变,听起来是很诱人。但是,我们与孩子间的交流比这种描绘复杂得多。行为问题是不能用一刀切的办法来对付的。

接下来让我们花几分钟来看两种最普遍的,家长们离不开的一刀切式管教办法:打屁股和坐冷板凳。 LdYsuNC3N2dOYrz223QXaztF29hFdP3BPacFYj1vb+O8eUlXbeARsua0qLCVqK0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