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关系导向的、去情绪化的管教:鼓励孩子合作,构建孩子的大脑

你不是一个人。

如果你苦于该如何让孩子们少斗嘴或者说话有礼貌些;如果你不知道该怎样管住学步儿童攀爬架子床的痒痒心,或者不知道该怎样让他们在应门之前把衣服穿好;如果你因为有些话需要重复无数遍(“快点啊,上学要迟到啦”),或者因为无法停止孩子们在睡前、写作业以及看电影时的闹腾而感到沮丧:如果你有过以上的任何一种苦恼,那么你先得明白,你不是一个人。

事实上你的情况一点都不特殊。你的身份是什么?家长。首先,你是一个人;其次,你是一个家长。

管教孩子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个过程太容易发展成这样一种情况:孩子们做了不该做的,然后我们抓狂了,然后他们伤心了,然后我们气得眼泪掉下来(有时候,掉眼泪的是孩子)。

这个过程令人劳心费力,大动肝火。想想吧,咆哮、受伤、内疚、心痛、情感连接被破坏——好一出冲突迭起、精彩纷呈的戏啊。

你是否曾经觉得与孩子交流极其艰难?在那之后,你是否问过自己:“我就不能做得好点吗?我就不能好好地控制自己,做个称职的家长吗?我就不能让局面冷静下来再谈管教,以免火上浇油吗?”你想制止他们的不当行为,但你又想在重视且增进亲子关系的前提下来对他们的行为做出反馈。你想巩固,而不是损害你们之间的感情。你想让这个过程尽量少点冲突和情绪。

你可以的。

事实上,本书的核心观点就在于此:你的管教里可以既充满尊重和爱,又有着清晰一致的行为界限。换句话说,你完全可以做得更好。珍视感情,强调尊重,摒弃冲突,拒绝情绪化:你可以这样管教孩子。在这一过程中,你能促进良好亲子关系的形成;你能帮助提高孩子的决策能力、共情能力;你能使他们朝着成功和幸福的人生方向前进。

我们已与遍布世界的数以万计的家长倾谈过,我们教给他们有关大脑以及它对亲子关系影响的基本知识,我们也看到了家长们是多么渴望学会如何有礼有节地校正孩子的行为。家长已倦于大吼大叫,倦于让孩子们伤心失望,倦于眼睁睁地看着他们继续做错事。家长们清楚眼下使用的管教办法是他们打心眼里不愿意用的,但是他们不知道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可以取而代之。他们想要以一种温和而慈爱的办法来管教孩子,但是想要用温和慈爱来让孩子听话是那么费劲又收效甚微。家长们需要这样一种管教方法:既有效,又要让大家感觉良好。

在这本书里,我们会给大家介绍什么叫作去情绪化的、全脑的管教方法。针对如何去除老派管教里那些典型的冲突和情绪化的成分,我们有一套准则和策略。如此一来,家长就变得好当了,教育也会更有成效。更重要的是,你将在增进亲子关系的同时,帮助孩子们在大脑里建立起与情绪和社交技能有关的情感连接,这样的连接能够使他们受益终身。我们希望你明白,那些被称为管教的时刻,实际上是教育过程里最为重要的时刻:这种时候最适合磨炼孩子。这样的时刻一定会来临,而当它来临时,你得明白,我们不要充满愤怒、沮丧和各种情感冲突的可怕训诫,我们应该把这种时刻看作与孩子建立情感连接,并以对孩子和整个家庭有利为前提来引导其行为的大好机会。

如果你从事着教师、理疗师、教练或者顾问这样负责指导孩子健康成长的职业,你会发现这些方法其实也同样适用于你的班级、病患和团队。近来的大脑研究成果让我们对孩子本身、孩子的需要以及如何以最优的方式培育其成长等问题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这本书要献给所有关爱孩子,并有兴趣以爱、科学和效率来制定策略,辅助孩子健康成长的人。虽然通观全书,“家长”(parent)这个名词最为常用,但是这本书也同样适用于所有爷爷奶奶、老师或其他在孩子的人生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人 。从开始养育孩子的那天起,抚育者就该互相交流心得经验,这也是我们普及这些知识的意义所在。抚育者应该做到这两点:首先,与孩子间的交流应该更具目的性;其次,必要时的管教要能够提高孩子的能力,培养亲子间的感情。我们衷心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有很多这样的抚育者。

重新称其为“管教”

让我们从“管教”这件事的实际目的说起吧。面对孩子的不当行为,你想做点什么?对他们行为的回应等同于你的终极目的吗?或者换句话说,你的目的就是惩罚吗?

当然不是啦。虽然生气的时候我们总想惩罚一下孩子,怒气、急躁、沮丧或者仅仅是不确定的感觉就会让我们感到生气,这再正常、再普遍不过了。但只要我们冷静下来,把乱糟糟的情况稍稍整理一下,就能意识到:惩罚绝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所以我们到底想怎样呢?管教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我们先来看看这个词的定义。管教(discipline)这个词源于拉丁语中的“disciplina”,远至11世纪前,这个词的原义是教、学以及指导。简单来讲,刚被引进英语中时,这个词的意思是“教”。

可是现在,大部分人一提到“管教”,就只会把它和“惩罚”以及“后果”联系起来。有位妈妈有个一岁半大的儿子,于是有一次,她问丹尼尔:“我一直致力于教导山姆,什么时候我才能开始管他呢?”这位妈妈意识到她需要约束孩子的行为,而且她认为“管”就意味着“惩罚”。

希望你能在往下读时,牢记这一点:任何一次对孩子的管教,其最终目的都不是给予惩罚或类似的回应,而是“教”。“discipline”这个词的词根是“disciple”,意思是学生。接受管教的学生不是接受惩罚的囚犯,他们只是需要通过教导来获得长进。惩罚也许见效很快,但只有教育才能春风化雨,使孩子受用终身。

我们考虑了很久是否在本书标题里使用“管教”一词。其实我们一开始并不知道该如何称呼这样一种教育实践:它在给孩子设定行为界限的同时又始终照顾到其情绪,它的重点在教导孩子,与他们合作,从而帮助他们构建起决策能力。最后我们决定,还是称其为“管教”,并且要找回它的本意——“教”。我们得彻彻底底地把整个讨论重新审视一遍,将管教和惩罚区分开来。

首先,抚育者应该把管教看作他们能馈赠给孩子的最有爱和营养的东西。孩子们必须学会抑制冲动、管理愤怒以及思量自身行为对他人造成的影响。这些生活和人际方面的能力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如果你能教会他们,那你对他们,对整个家庭,甚至对这个世界,都是功德无量的。这样说一点都不夸张。在接下来的篇章里,我们将经常讨论到去情绪化管教 ,这种教育方式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增进其自控能力,培养其尊重他人的意识,鼓励其参与深入的人际交往,最终成为一个德行良好的人。这样的一代人有了子嗣之后,自然将这些珍宝般美好的德行和能力传授给后代,子子孙孙无穷尽,这便是你带来的无量功德。

让我们从重新思考“管教”的要义开始。我们还是使用“管教”这个词,但这个词现在所涉及的是出于爱、尊重和情感连接的教导和能力培养,而非惩罚和控制。

去情绪化管教的双重目标

有效的管教应该达成两个基本目标。第一个目标即让孩子们听话,去做对的事情。孩子正在餐馆里乱丢玩具,或者蛮不讲理地拒绝写作业的时候,我们肯定只是希望他能表现得听话一点。别乱丢玩具,说话有礼貌点,把作业做完,仅此而已。

如果是小一点的孩子,那么为了达成第一个目标,你可能得要求他在过马路时牵住你的手,或者在杂货店的过道里,帮助他放下正甩来甩去的橄榄油瓶,诸如此类。而如果是大一点的孩子,你可能需要和他一起及时完成分内的家务,或者一起讨论,被取笑为“肥屁屁宅女”,姐姐可能会有怎样的感受,等等。

在本书中,我们将反复强调这一点: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没有一种教育方法或策略是次次管用的。但是在上述所有状况中,显而易见,我们的目的就是让孩子们听话一点,行为合宜一些(如讲话要有礼貌,记得将脏衣服放到篓子里),以及避免去做不合宜的事情(包括攻击他人,玩别人在图书馆桌底下黏着的口香糖)。这就是管教的短期目标。

对许多人来说,达成这个短期目标他们就满足了。他们只想孩子停止做不该做的,开始做该做的,如此而已。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经常会听到家长们怒喝一声“别这样”或者时不时来一句“我说怎样就是怎样”。

我们难道不想孩子们更听话吗?我们当然不愿任由孩子们放肆地挥舞着餐叉,把它假想为武器。我们当然想要孩子变得懂事有礼,而非粗鲁霸道。

所以,第二个目标也是至关重要的。第一个目标是短期的,第二个才是影响深远的。这一目标专注于开发孩子灵活对付各种复杂情境、约束负面情绪以免失控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深藏于内心的力量,它不仅能应付当下的困境,对之后生活中要面对的各种困难,它都有办法。第二个目标旨在培养自控力和道德判断能力,所以即使少了权威人物在身边,孩子们还是能表现得深思熟虑且认真负责。孩子们将成长为善良可靠的人,他们因自身的美德,可以享受成功的人际关系和有意义的生活。

我们将这种具体的管教方法称为全脑。家长们开动全脑时,能同时顾及即时的管教约束和长期的深层教导。接受这样教育的孩子也能因此学会开动全脑。

数代以来,各种指导孩子如何“正确成长”的教育理论层出不穷。有“不打不成器”学派,也有对立的“自由成就你我”学派。而在近20年(包括“大脑的十年” 及往后的日子),对于大脑运作的问题,科学家已经有了可观的发现。这些发现极有助于我们了解什么是有爱、有礼、有原则的高效管教。

促进孩子成长的最好办法就是帮助他在全脑范围内建立那些有助于提高能力的大脑连接,而能力的提高意味着更和谐的人际关系、更健康的精神状态和更有意义的人生。你可以把这个过程称为大脑塑造、大脑培养或者大脑构建,什么都好。无论你使用什么词,其令人兴奋的点在于:有我们的一言一行相助,孩子的大脑机制真的会随着他们所遇见的新体验而发生改变,并如我们所期待的那样被构建起来。

高效的管教不仅是制止不好的行为,提倡好的行为,还包括教会他各种能力,以及在孩子的大脑里建立各种连接,以使他将来能够拥有更好的决策能力和自控能力。他要达到能够不假思索地运用这些能力的境界,因为大脑连接就是这么工作的。在这样的管教里,我们帮助孩子理解了什么叫情绪管理、冲动抑制、后果预测、与他人共情、做周详的决策,等等。大脑的发展最终能帮助孩子成为好朋友、好兄弟姐妹、好儿女、好的社会人,以及终有一天成为好父母。

这种管教方式还有一个大大的好处,那就是:越多用这种方法训练孩子的大脑,我们就越不用绞尽脑汁去取得使孩子听话的短期目标。让孩子听话和构建他们的大脑是全脑管教的双重目标,前者是浅层的,而后者是深层的。它们一起,给全脑管教指引了一条既有爱又高效的路。记住,抚育孩子靠大脑!

如何实现目标:对行为摇头,对孩子点头

实现管教目的的最典型方法有哪些呢?不用说,自然是威胁和惩罚。孩子们做错事的那一瞬间,家长就会像条件反射一样地开火了。

孩子们做错事,家长们反馈,孩子们对家长的反馈进行反馈,周而复始。对许多(可能是绝大部分)家长来说,坐冷板凳 、打屁股、剥夺某些权利、禁足,诸如此类的惩罚(再点缀几声吼叫)就是他们默认的管教策略。无怪乎他们的管教场面是如此闹闹哄哄、哭哭啼啼了!但如果从一开始,你就采用了我们将要详述的这种管教方法,你会发现,很多激起惩罚的原因都是无谓的。

进一步来看,在构建大脑和让孩子听话这两个方面,惩罚性的反馈帮的基本是倒忙。个人经验、临床试验和最近的大脑开发研究告诉我们,以直觉来反馈绝不是能达到管教目的的好办法。

那我们有什么好办法呢?简单概括就是情感连接和理性引导。这两者是去情绪化管教法的基础。

情感连接和理性引导

重申一次:每一个孩子,每一次管教,都不可能一模一样。但是我们有个适用于任何交流的准则,那就是:要想管教有效,第一步都得与孩子建立情感连接。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应该从亲子间的关系出发。在玩闹谈笑乃至管教中,我们想让孩子们深深感受到爱。情感连接意味着不管我们是否赞成孩子们的行为,都得给予他们关注,带着尊重去聆听他们的话,要称赞他们的决策能力,要站在他们的立场上进行沟通。

我们在管教孩子的时候,其实是想深入他们的世界,我们想以此告诉孩子我们有多爱他们。而事实上,那些犯错的时刻,也经常是孩子最需要与家长建立情感连接的时刻。根据孩子的年纪、脾气、发展阶段和具体情境,我们也得变换自己的反应,但是亲子间到位的沟通和深入的情感连接必须贯穿管教互动的始终。培养情感总是比约束行为更重要。

情感连接并不意味着放任纵容。在管教中重视情感连接不代表让他们为所欲为。正相反,真正的爱是给予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其中就包含了给他们的行为设定明晰的界限,帮助他们规划不远的将来,以及始终对他们充满信心。孩子们需要知道在这个世界生存,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熟知游戏规则对他们在人际关系和生活的其他方面取得成功大有裨益。如果能在家庭教育里学到这些规则,那么他们离家之后也会知道该如何在规则里行事。重复的管教训练可以帮助孩子在大脑里建立与各种优良品质,比如延迟满足、压制过激反应、灵活处事而非一意孤行等有关的连接。不知界限在哪里是很给人压力的,背负压力的孩子会更逆反。所以对孩子说“不”,给他们划定界限,其实是帮他们在喧嚣的大千世界中,找到预见性和安全感。所以,我们得帮孩子在大脑里建立连接,使他们在未来生活里可以独立解决问题。

换句话说,深入的、共情的情感连接可以也应该与那些严明的规则相结合,因为规则能够给孩子的人生搭起一个不可或缺的框架。“理性引导”的必要性由此而来。如果我们已经与孩子建立了情感连接,已经帮助他们冷静下来,开始倾听并充分理解我们说的话了,接下来我们就能引导他们去做更得当的事情,帮助他们找到掌控自己的更好方法。

谨记这一点:在孩子情绪激动时,这种理性引导很难成功。只要孩子还不开心,他就不会想听你给他上什么课,那么惩罚和教导就一点用都没有。这就像教一只正在打架的狗如何安坐一样,绝对没戏。但如果你能让孩子冷静下来,他就会变得愿意接纳,并试图理解你所教导的东西。这比冷冰冰的惩罚和说教有效多了。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必须与孩子建立情感连接。也许有人会说:用尊重和爱来管教,听起来是很好啊。我也知道长期来看,这对孩子有好处,还能让管教本身变得容易点。但是我还得工作啊!而且我不止这一个孩子!我得给他们做饭,送他们练琴、练芭蕾、去少年棒球联盟……我已经快被这些事压得透不过气了!哪能找到那么好的时机搞什么情感连接和理性引导啊!

这样说也有道理,我们得工作啊,我们的另一半也得工作,还得承担身为家长所必须承担的各种任务,这并不轻松。但是,在把后文讲到的管教准则和策略付诸实践之后,我们发现去情绪化管教并不是特别供给拥有大把闲暇时光的家长的(真的有这样的家长吗)。全脑管教法不需要你腾出很多时间来和孩子讨论什么是对、如何做对。它只需要家长能抓住普通的、即时的管教时机去靠近孩子,教导他们那些重要的道理和技能。你也许觉得大吼一声“住嘴”或者“少发牢骚”,或是马上让孩子去坐冷板凳,较之与他们进行情感交流,更为快捷简单又有效。但我们马上要解释道:为什么照顾孩子的情绪感受能够让他们更快地冷静下来,变得听话,而不是因生硬的家长干预而气上一层楼。

接下来到最重要的部分了。在管教中,如果能避免那些吵吵嚷嚷、哭哭闹闹的情节,将充满爱的同理心与一致的行为界限相结合,那对大家都有好处。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去情绪化的全脑管教法能让父母和孩子都轻松起来。在那些高度紧张的时刻,比如你的孩子正威胁着要把电视遥控器扔进厕所,而刚好你钟爱的电视剧几秒钟之后就播放大结局,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你可以试图与他高层次的、理性的那部分大脑沟通,而不是去刺激低层次的、更加逆反的那部分(这里面的技术问题详见第3章)。这样你才能避开管教常引起的咆哮、哭闹、愤怒,避免遥控器进水,并成功地在第一辆救护车来临之前收看到你的电视剧。

简单来说,情感连接和理性引导能够帮助孩子从此成为更好的人,这点比避免情绪和冲突更加重要。孩子将会拥有受益终身的能力。他们不再那么逆反,变得更加有包容心,更加虚心向学(管教的浅层目标,即让孩子听话达到了),与此同时,在他们的大脑里,那些连接也搭建起来了。它们能帮助孩子越来越懂得如何自制,如何为他人着想,如何管理情绪,如何做出明智的决定。你现在就是在给他们装好这些可靠的机制。相较于简单地告诉他们该怎么做,或者要求他们无条件服从,你现在是在给他们提供增强执行力、共情心、个人洞识和道德观念的机会。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深层目标,即构建大脑。

科学研究结果清楚地揭示了那些在情感、人际关系以及教育水平等方面取得卓越成就的孩子,都有着情感连接做得很好、非常体贴,但又能对孩子纪律严明、满怀期待的家长。在原则问题不动摇的前提下,这些家长仍能通过沟通交流,向孩子传达爱、尊重与共情。自然,他们的孩子会更为快乐,功课表现更好,更少惹麻烦,与人交往也更是融洽。

当然,不是每一次管教都能完美结合情感连接和理性引导的。对自己的孩子我们也无法做到完美。但是我们越多地去进行情感连接和理性引导,在对孩子的不当行为做出的反馈中,情绪化的东西就会越少。甚至孩子也会有所收获,他们会有更好的人际关系和平息冲突的能力,随着他们的成长,我们之间的亲子关系也会变得更加坚实。

关于本书

如何制定一个更注重亲子关系而少引起情绪的管教策略。这是本书接下来要讨论的问题。第1章提出了关于管教的一些基本问题,这些问题能帮助你在谨记“去情绪化”策略的基础上甄选、开发自己的管教方法。第2章介绍了管教中的大脑开发情况及其职责。第3章专注于管教中的“情感连接”部分,强调了即使是在管教中,也得让孩子们明白我们的爱与接纳是贯穿始终的,因为他们是我们的孩子。第4章阐述了本书的主题,围绕通过情感连接来使孩子冷静下来,去倾听和学习,从而为做出更明智的短期决定和长远规划这个话题,提供了一些具体的策略和建议。

第5章的主题是理性引导。本章着重强调了管教的唯一要义(教),介绍了两个核心原则(即等待孩子准备好,保持一致但不刻板),以及三个预期成果(洞察力、共情心、修复能力)。第6章着重强调具体的引导策略,家长能据此达成即时的目标,既让孩子马上变得听话,又培养出他们的个人洞识和人际共情心,使他们慢慢学会做出明智的选择。结语针对如何帮助家长摆脱管教带来的压力,给出了四点建议。正如我们将要阐明的那样,总有那么几次管教得不好,我们是人。世上没有所谓的“完美家长”。但如果我们能够给孩子示范如何面对自己的错误并对情感关系进行修复,那么对于不当行为的不完美反馈也是有其价值的,孩子们可以抓住这种机会学习如何对付麻烦的状况,从而开发出新的能力。(哟呵!)去情绪化管教无所谓完美。培养感情、修复不可避免要产生的裂痕才是重中之重。

书末收录了一些“延伸阅读”。我们希望这些附加信息能够于本书之外丰富你对情感连接和理性引导的了解,并将它们付诸实践。附录A叫作关于连接与引导的冰箱贴,本书中绝大部分重要的概念都会列举在此,目的是帮助你轻松地熟记去情绪化的核心原则和策略。如有需要,请把这一页打印出来,贴在冰箱门上,或者录进你的汽车收音机里,又或者放置在任何你觉得合适的地方都可以。

附录B叫作亲子教育专家的挫败时刻:你并不孤独,为人父母的笔者有时也不能自觉地采用去情绪化的、全脑的管教办法,也会抓狂和走歪路,这些故事都收录在本附录中。之所以拿来与读者分享,就是想告诉大家,没有人可以做到完美,我们所有人都会在孩子的问题上犯错。希望读者朋友在阅读的时候和我们一起笑笑就好,不要太苛责我们。

附录C是给抚育者的提示。家长可以将这几页拿给其他帮忙照看孩子的人读。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有时候还是要依靠爷爷奶奶、保姆、朋友或者其他人来帮助照顾孩子。这份提示把去情绪化管教的核心原则简明扼要地列举出来,因此有点像附录A,所不同的是,它是给没看过本书的人准备的。有了这个附录,你就不用要求所有帮忙照看的人都买回并且熟读本书了(当然你要是真的想这么做,我们也是非常欢迎的)。

附录D是即使是最棒的家长也会犯的20条管教错误。这个清单能帮助你把后文讲到的各种准则和问题思考透彻。

最后,本书以对“全脑管教法”的说明做结尾。读了这部分说明,你就能更好地理解我们所说的从全脑角度来进行教育是怎么一回事。当然,读一读这部分说明不意味着就得吃透这里面的奥妙,但是如果你有兴趣往深处挖掘,学习其他关于儿童大脑构建的理论和方法,以帮助他们变得更为健康、快乐、坚韧,本部分是很好的导入。

总体而言,本书旨在传达一个信念,这一信念将会改变人们对管教的固有认识和操作:亲子交流中最不愉快的那个部分,即管教,其实可以是最有意义的部分,并且不会招致亲子双方的强烈冲突和逆反情绪。孩子的不当行为正好有助于你俩的情感连接以及他自身的大脑构建。而全脑管教的观点能使我们完全摒弃以前那种与犯错的孩子进行互动的方式,意识到此时正是培养孩子的能力,以使他们受益终生,同时也使家里其他人都感到轻松愉快的良机。 8IYbHosrMuCuz1urlXeuuluTUnApWhG7nEKkbjEcMyi0jI7b0d/0XzwhLEs4wVF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