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脸谱之下的包公

在无数文学及影视作品中,铁面无私的包青天往往以身材魁梧、面如锅底,额间月牙的形象示人,那么真实的包拯确实长了如此惊世骇俗的一张面孔吗?“断阴阳案”、“三口铡刀”、“刚正不阿”、“屡破奇案”……关于包公的种种传闻,究竟哪些是杜撰的,哪些又是真实存在的呢?

(一)包公形象

提起包公,最让人津津乐道的便是他奇异的长相,尤其额间的月牙和漆黑的皮肤,随着戏剧和影视形象的传播而深入人心。然而根据清殿藏本包拯画像及包孝肃公祠所陈石刻来看,真实的包拯却是个白面有须、身材较矮的普通书生。为何会有这样的差异?这里虽然有戏曲、传奇的的推广和演变,归根结底还是广大民众的人心所向。

在古代的颜色中,黑色有庄重肃穆之意,因此我们看到的包公形象,往往是穿着一身黑色官袍立于明镜高悬的牌匾之下。高大的形象和威严的“黑面”是铁面无私的代表,也是对罪犯的震慑。这对于期待公理公正的平民百姓来说不啻是一种精神安慰,黑面是戏剧舞台上为了使角色性格外现化而做出的特殊设定。如红脸代表忠义,白脸代表奸邪,黑脸代表公正严明,我们所熟悉的包公正是黑脸的典型角色,象征着清廉、公理和正义。包公的事迹在历史流传中被不断被加以演绎和神话,其角色形象也在不断变化,早期的包公脸谱上并无月牙,只有黑面上两道白眉,从明代中叶以后,随着包公戏的不断丰富,有人便在两道眉下画了一块白,额上画一个“日月太极图”,最后逐步演变成白月牙,以表现他为官清正廉明的“青天”形象。

(二)包公身世之谜

演绎故事里的包公是文曲星下凡,匆忙中错拿了一张武生脸谱,因此生来一张黑脸,被父母遗弃在沤麻坑中。兄嫂怜他将他抚养长大——虽然细节上略有偏差,但无疑大部分文学作品是选择了“长嫂如母”这样一个较为引人同情的身世背景。

历史上的包拯是楚国忠臣申包胥第三十五代孙。按照《宋史》中记载:“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裴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包拯几次任官却辞而不就,都是因为父母的原因,因此所谓“嫂娘”之说纯属杜撰。

(三)护卫和铡刀

御猫展昭及四大护卫出现在包青天的故事里,是在《三侠五义》时,而值得一提的是,在《包公案》“包公降妖”一节,记叙了五只鼠妖为祸人间,包公上天庭借神猫降妖的故事,也许就是“五鼠闹东京”的原型。

同样出自《三侠五义》的,还有赫赫有名的“青天三铡刀”,即:

龙头铡——可铡皇亲国戚、凤子龙孙。

虎头铡——可铡贪官污吏、祸国奸臣。

狗头铡——可铡土豪劣绅、恶霸无赖。

自此三口铡刀便广泛地流传开来,成为包公戏的“标配”。如京剧《花蝴蝶》(《盗御马》)一开场,包公上场自表:“铜锣开道人呐喊,谁人不知包青天。我身边随带着张龙、赵虎、王朝和马汉,三口铜铡神鬼寒。”很多戏曲更是直接将包公戏最后一场定为“开铡”。如“四大铡”:即《铡包勉》、《铡美案》、《铡国舅》、《铡郭槐》,都是包公戏里的经典剧目。

除了铡刀,另一个曾出现在包公戏中的处刑利器叫做“势剑铜铡”。如郑廷玉的《包待制智勘后庭花》中,包公请求审理疑案的全权,于是廉访使赵忠答应:“与你势剑铜铡,限三日便与我问成这桩事”,无名氏《叮叮当当盆儿鬼》中也提到“俺则见狠公吏把荆杖挝,恶曹司将文卷押,两边厢摆列着势剑铜铡,中间里端坐个象简乌纱”。不过自元代以后,象征权威和惩罪的“势剑铜铡”便消失在包公戏中,直到被三口铡刀所取代。

(四)阎罗老包

在古代民众眼中,包拯是公正的化身,人们对他的推崇逐渐累积,以致于达到了神化的地步。而“阎罗”的称号,实际上在包拯还在世时就已经流传开来。在《宋史·包拯传》中云:“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侍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讲包拯执法严明、铁面无私,就像阎罗王一样。民间传说包拯死后做了十殿阎罗中的“轮转王”,在阳间主持公正的他继续审理阴间的案件。也有传说认为他“日断人间,夜判阴间”,元明戏曲小说中就有不少包拯下阴司审案故事,当然这些案子和公案小说中为了塑造“断案如神包青天”形象而设计的桥段一样,绝大部分是民间杜撰的,但不管怎么说,包拯对待律法条文公正严明的态度和不畏惧权贵的精神,都当得起后世的赞扬和敬仰,也使得包公成为一个特殊的文化符号,流传千年而经久不衰。 N/1DhBMoHyNKoJ0+g647d6y6KNbLr24XL+e31TGjEJPr7z2foem0/ujhAV3wMzJ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