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与包拯相关的文学作品

自宋朝以来,包公的形象就活跃于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张,有小说,有戏剧,包公也成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历史人物。民间关于包拯故事的颇为丰富,在通俗文学中可以说是独一无二。包拯去世后,包拯故事就在民间流传,并被不断再创造。

(一)小说

比如又名《包公案》的《龙图公案》,包拯既维护皇权,又刚正不阿,替民众伸冤,显示了一个清官所具有的正直品质和内在魅力,他有智有刚,是日断阳夜断阴的下凡星宿,与元曲逐渐神化的包拯相比,明代的包拯神通广大,上至玉帝,下到阎罗,对包拯有求必应,有的地方神,更受他驱使。

而在《三侠五义》中的包拯形象,集民间包公形象之大成,使包拯不畏强暴、刚正嫉恶、处事干练的形象最为饱满、得以更广泛的流传。特别是小说中详细增加了包拯的身世、包拯的三口铜铡由来、开封三宝(古今盆、阴阳镜、游仙枕)的由来,开封四勇士(王朝、马汉、张龙、赵虎)的来历,开封师爷公孙策的来历,展昭、白玉堂等人的来历等内容,及其大量包公断案和侠义之士游行乡里除暴安良、为国为民的故事,把包拯形象推向顶峰。以《三侠五义》为基础,人们对其续写或改编,最终成书《续侠义传》、《小五义》、《续小五义》、《七侠五义》等作品。

(二)戏剧

元代吏治腐败、政治黑暗,人民期待清官,元杂曲里大量包公戏流传,保存下来的有完整剧本的清官断案戏有十六、七种,其中包拯断案的就有十一种之多,这就是无名氏的《陈州粜米》、《合同文字》、《神奴儿》、《盆儿鬼》,关汉卿的《蝴蝶梦》、《鲁斋郎》,郑廷玉的《包待制智勘后庭花》,李行道的《灰阑记》,曾瑞卿的《留鞋记》,武汉臣的《生金阁》,还有一种是科白不全的《张千替杀妻》。元杂曲里包拯被塑造成半人半神、可以上天入地的判官形象。到了后世又创作出京剧《铡美案》、《打龙袍》、《赤桑镇》、《铡判官》、《探阴山》,评剧《秦香莲》等作品。主持正义又无所不能的包拯,体现了人们对清明政治的渴望和期待。同时,这也是生活在朝不保夕的元代百姓的呼声。平民呼唤包公,实际上是对黑暗现实的极度不满而导致的一种心理幻想。 iOTvtIrNL6gorX70JWWWDSjenJaxuopX3FUVe6qyvAkIwz/lQMNwwpM53OqZlVe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