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收种第二

【题解】

2.1.1 为篇标题注。

贾思勰对种子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认识得很清楚。本篇对种子的选优,包括选种的具体标准,选种的操作以及选得后保纯、防虫和收藏的办法,都作了简单扼要的介绍;记录了我们祖先年年选种,经常换种,避免种子混杂的优良传统。篇中记录的在播种前,用动物骨汤和上兽粪来处理种子的“粪种”办法,实际上是在种子的外面,附加了一层合于理想的微生物培养基,使种子新出的幼根,获得旺盛的生长机会,效果是肯定的。

但2.6.1强调不同的土壤要用不同的动物的骨汁来“粪种”,阴阳五行谶纬的气味,浓重到了极点。《今释》的作者在自己的论文中曾指出:《齐民要术》引用的《周官》“草人”这一条,究竟是周秦之交时代的“原文”;还是西汉末年,王莽的朝臣,依据《氾胜之书》造假掺入《周官》的,要待进一步考证。可与卷三中3.18.4—3.18.5所引《氾胜之书》有关“粪种”的记述做对比。后者明显更简洁、朴素、精确。

2.1.1 杨泉《物理论》曰 1 :“粱者,黍稷之总名;稻者,溉种之总名 2 ;菽者,众豆之总名。三谷各二十种,为六十。蔬果之实助谷,各二十。凡为百种。故《诗》曰:‘播厥百谷’也 3 。”

【注释】

1 杨泉《物理论》:杨泉,魏晋之际哲学家。字德渊,梁国(今河南商丘南)人。一生隐居著书。反对当时流行的清谈风气。从研究天文、地理、工艺、农业、医学等科学知识出发,认为宇宙万物统于“气”或“水”。所著《物理论》集中反映其唯物主义思想。共十六卷,已亡佚,今存为清人辑佚本。

2 溉种:需要灌溉才能种。

3 厥(jué):代词。相当于“其”,起指代作用。

【译文】

2.1.1 杨泉《物理论》说:“粱,是黍稷等(小粒谷类)的总名;稻,是水种粮食的总名;菽,是各种豆类的总名。三类谷类,各二十种,合起来共六十种。草本、木本植物的果实,可以辅助谷类的,也各有二十种。总共一百种。”所以《诗经》有“播种这百种谷类”的话。

2.2.1 凡五谷种子,浥郁则不生 1 ;生者,亦寻死。

【注释】

1 浥(yì):湿,湿润。郁:阻滞,闭塞,即不通风,不透气。

【译文】

2.2.1 谷类的种子,湿着在不通风的地方收藏,就会坏而不发芽;即使发芽后,也长不好,很快就会死去。

2.2.2 种杂者:禾,则早晚不均;舂 1 ,复减而难熟;粜卖 2 ,以杂糅见疵 3 ;炊爨 4 ,失生熟之节。所以特宜存意,不可徒然。

【注释】

1 舂(chōnɡ):用杵臼捣去谷物的皮壳。

2 粜(tiào):卖出谷物。

3 糅(róu):混杂,混和。疵(cī):嫌弃,挑剔。

4 爨(cuàn):烧火煮饭。

【译文】

2.2.2 如果用混杂的谷种,出的苗会迟早不均匀;得到的种实舂的时候,有的便舂得过度收回量减低了,有的还没有熟,难得均匀;卖出去,人家嫌杂乱;煮饭,也会夹生夹熟,难得调节。因此,特别要注意,不可以随便。

2.3.1 粟、黍、穄、粱、秫,常岁岁别收:选好穗纯色者,劁 才雕反 1 ,高悬之。至春,治取别种 2 ,以拟明年种子 3 耧耩䅖种 4 ,一斗可种一亩;量家田所须种子多少,而种之。

【注释】

1 劁(qiáo):收割。《玉篇》卷十七刀部解为“刈获也”。

2 治取别种:整治后另外种下。治,读平声,整治义。别,另自,分开。

3 拟:准备。本书常用“拟”作“准备作……用”的意思。

4 耧耩(lóu jiǎnɡ):用耧车播种。

【译文】

2.3.1 无论粟、黍子、穄子、粱米、秫米,总要年年分别收种:选出长得好的穗子,颜色纯洁的,割下来,高高挂起。到第二年春天打下来,另外种下,预备明年作种用。 用耧耩着地种下去,一斗种可以种一亩地;估计自己的田里需要多少分量的种子,然后按照需要来施种。

2.3.2 其别种种子,常须加锄。 锄多则无秕也 1

【注释】

1 秕(bǐ):中空或不饱满的谷粒。

【译文】

2.3.2 这样另种的种子,要常常锄。 锄得多,就不会有空壳谷粒。

2.3.3 先治而别埋; 先治,场净,不杂;窖埋又胜器盛。 还以所治蘘草蔽窖 1 不尔,必有为杂之患!

【注释】

1 蘘(ránɡ):整理庄稼所剩下的禾秆、枯叶、稃壳……合称为“穰”,也可写作“蘘”。本书多用“穰”字。整理留种用植株,所得的蘘,立即用来塞盖留种用的种实,的确是“保纯”的最好办法。

【译文】

2.3.3 收回来,先整理,另外埋藏。 先将场地整理干净,不会搀杂;用窖埋,又比用器具盛的好。 随即就用打剩的藳秸,来塞住窖口。 如果不这样,必定免不了搀杂的麻烦。

2.4.1 将种前二十许日,开出,水洮 1 浮秕去则无莠。即晒令燥,种之。

【注释】

1 洮(táo):“淘”字的古写法。以水冲洗,除去杂质。

【译文】

2.4.1 预备下种之前二十多天,开窖,取出种子,用水淘洗。 淘去浮着的空壳,就不会有杂草。随即晒干,再去种。

2.4.2 依《周官》相地所宜 1 ,而粪种之。

【注释】

1 《周官》:即《周礼》。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相传周公所作,定型在战国时期,是一部描述理想中的政治制度与百官职守的书。

【译文】

2.4.2 依《周官》所规定的,观察适合当地土壤的种类,用粪种的方法来种。

2.5.1 氾胜之术曰:“牵马,令就谷堆食数口;以马践过。为种,无虸蚄等虫也 1 。”

【注释】

1 无虸蚄(zǐ fānɡ)等虫也:石按:“虸蚄”所指昆虫,参考西北农学院周尧教授及南京农学院邹树文教授的观点,可以完全确定:虸蚄应当就是黏虫(Cirphus unipuncta)。是谷类作物的害虫。直到现在,“虸蚄”这个名称,在山东、河南的两省农村中,还在应用。虸蚄为害“禾稼”,可以成灾。“虸蚄”这个名称,虽然是古已有之的;但两个从“虫”的字,作为标识字,却似乎并不很早。在三国时代,这两个字仍为不加虫旁的标音字“子方”;从虫的“虸蚄”,在《齐民要术》以前的书中,暂时还没有见过,在后魏到北齐,便已在书籍中通行。可以假定,在那时,“虸蚄害稼”,已经是颇为常见的一种灾害。此处描写的一套预防“虸蚄”等害虫的保藏种子的措施,很明显地是两汉以来一直很流行的迷信的“厌胜之术”(“厌胜术”∶古代方士的一种巫术,用某种事物去抑制另一种事物)。注意:《齐民要术》中这里写的是“氾胜之术”,而不是《氾胜之书》。它虽记在氾胜之户名下,但是否真出自氾胜之,暂还无法作定论。

【译文】

2.5.1 氾胜之术说:“牵着马,让它就着谷堆吃几口谷;再牵着它从谷堆里踏着走过。用这样的谷作种,可以免除虸蚄等害虫。”

2.6.1 《周官》曰:“草人,掌土化之法 1 。以物、地,相其宜而为之种 2 。” 郑玄注曰:“土化之法,化之使美,若氾胜之术也:以物、地,占其形、色,为之种;黄白宜以种禾之属。” “凡‘粪种’:骍刚用牛 3 赤缇用羊,坟壤用麋,渴泽用鹿,咸舄用貊 4 ,勃壤用狐,埴垆,用豕 5 ,强㯺用蕡 6 ,轻票用犬 7 。” 此草人职。郑玄注曰:“凡所‘粪种’者,皆谓煮取汁也。赤缇,縓色也 8 ;渴泽,故水处也;潟,卤也 9 ;貊,貒也;勃壤,粉解者 10 ;埴垆,黏疏者;强,强坚者;轻票,轻脆者。故书,‘骍’为‘挈’,‘坟’作‘蚠’ 11 ;杜子春‘挈’读为‘骍’,谓地色赤,而土刚强也。郑司农云:‘用牛,以牛骨汁渍其种也,谓之“粪种”;坟壤,多蚠鼠也,壤,白色,蕡麻也。’玄谓坟壤润解。”

【注释】

1 土化:照郑玄原注的字面讲,是改变土壤性质。

2 相(xiànɡ):此处作动词用,即体察。

3 骍(xīnɡ):赤色。

4 咸舄(xì)用貊(mò):盐碱地用貒骨汤。石按:“貊”,金钞作“貆”,今本《周官》同;明钞讹作“貊”(可能是因为南宋避钦宗“桓”的名讳,凡右边从亘的字,都缺末笔,看上去像“貊”,所以钞错)。现在一般都写作“貛”或“獾”,古代另有写作“貒”的。

5 豕(shǐ):猪。

6 强㯺(jiàn)用蕡(fèi):坚硬的土,用麻子汤。㯺,同“壏”,坚硬的土壤。蕡,麻的种子。

7 票:这里“票”是指土壤疏松易流动。现在“票”,用来专称标明价钱的纸张如:钞票、车票、船票、税票、邮票……;原有的轻而易流动的意义,则分别用漂、飘、僄、慓等字代替了。

8 赤缇(tí),縓(quán)色也:《说文》解释“缇”,是“丹黄色”;即和黄丹相似的红黄色。縓,是“一染”,即不很浓的红色。

9 潟,卤(lǔ)也:“潟”现在都写作“泻”;“泻卤”又作“斥卤”,即钠质土壤,包括盐土、碱土、盐碱土。

10 勃壤,粉解者:“勃”字一般用来形容轻而易飞散的粉末状物质;粉解,即容易分解成粉末状。

11 蚠(fén):蚠鼠,即蚠鼹鼠,又叫“鼹鼠”、“ 鼠”。

【译文】

2.6.1 《周官》里有:“草人,掌管‘土化’的方法。针对着作物的种类与土地,看它们怎样配合才适当,定出该种哪一种庄稼。” 郑玄注解说:“‘土化’的办法,是使它变好,如氾胜之所用的技术:针对作物与土地,决定地形土色与作物种类;像黄白色土壤该种‘禾’(谷子)之类。” “‘粪种’的办法是:红黄色的硬土,用牛骨汤;淡红土,用羊骨汤;一泡就散开的土,用麋骨汤;干涸的沼泽,用鹿骨汤;盐土,用貒骨汤;干时像粉末一样散开的土,用狐骨汤;黏土,用猪骨汤;坚硬的土,用麻子汤;轻松的土,用狗骨汤。” 这是草人的职务。郑玄注解说:“凡用来‘粪种’的,都是说煮过取汤汁用。赤缇是淡红色;渴泽是从前有水的地方;潟是盐碱地;貊是貒;勃壤是像粉一样散开的;埴垆是黏的;强㯺是坚硬的;轻票是轻而松脆的。古书上‘骍’字原来是‘挈’,‘坟’字原来是‘蚠’;杜子春将‘挈’改读为‘骍’,解释成地面颜色红黄而土质刚硬。郑众说:‘用牛,是用牛骨煮出汤来泡种子,所以叫做“粪种”;坟壤,是地里有许多鼹鼠在;壤是白色土;蕡是麻。’我(郑玄自称)以为坟壤是加水后便会散开的土。”

2.7.1 《淮南术》曰 1 :“从冬至日,数至来年正月朔日:五十日者 2 ,民食足;不满五十日者,日减一斗;有余日,日益一斗。”

【注释】

1 《淮南术》:《淮南子》中,有所谓《万毕术》和《变化术》两部分讨论巫术的东西,本书还引用了一些《万毕术》。这些部分,都已失传。但目前这几句,则出自现存的《淮南子·天文训》而不是“术”。

2 五十日者:即“恰够五十日的话”。

【译文】

2.7.1 《淮南子·天文训》说:“从冬至起,数到第二年正月初一,如果刚够五十日,百姓就有足够的粮食;如果不满五十日,少一天,便缺一斗;超过五十日,每多一日,便多余一斗。”

2.8.1 《氾胜之书》曰:“种伤湿郁热 1 ,则生虫也。”

【注释】

1 种伤湿郁热:潮湿、郁闷和温热,都会使储藏的种子生出虫害。

【译文】

2.8.1 《氾胜之书》说:“在储藏中的种子,如果嫌潮湿、郁闷和热,就会生出虫害。”

2.8.2 “取麦种:候熟可获,择穗大强者,斩,束立场中之高燥处,曝使极燥。无令有白鱼 1 !有辄扬治之。取干艾杂藏之:麦一石,艾一把。藏以瓦器竹器。顺时种之,则收常倍。”

【注释】

1 白鱼:此处指麦穗最尖端一些不很饱满的、甚至空的籽粒。《今释》原注释为:白鱼,又名衣鱼、银鱼、蠹鱼、蟫。能利用稿秸、纸张等作为食物;也有在储存种子中出现的可能。在1963年脱稿的《农桑辑要校注》中作者将其改为但据沈阳孟方平同志和山东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王子英等同志所说,山东地区,将麦穗上最后两个空小穗称为“白鱼”,因为颜色白,形状像鱼尾。则《氾胜之书》这里所说的“白鱼”应当是这种空小穗。在麦穗晒到极干后再脱粒时,加以簸扬,“白鱼”是容易扬去的。

【译文】

2.8.2 “收麦种:等麦熟可以收获时,选取穗子中粗大健全的,割下来,缚成长束,竖立在打谷场中高而干燥的地方,晒到极干。不要让它有白鱼!有,就立刻簸扬赶走。用干艾和杂着收藏:一石麦子,用一把艾。用瓦器或竹器储存。按时令去种,收成可以得到加倍。”

2.8.3 “取禾种:择高大者,斩一节下,把悬高燥处。苗则不败。”

【译文】

2.8.3 “收禾(谷子)种:选高大的,将头上一节斩下来,扎成小把,挂在高而干燥的地方。这样收藏的种子,可以保证苗的健全。”

2.9.1 “欲知岁所宜,以布囊盛粟等诸物种,平量之,埋阴地。冬至后五十日,发取,量之。息最多者 1 ,岁所宜也。”

【注释】

1 息:随时间缓缓增加的东西。“子息”是后代,“利息”是利钱,都是这个意义衍生出的。此处作“涨出”解。

【译文】

2.9.1 “想知道明年年岁最合宜的谷类,可以用布袋装上各种粮食种子,平平地量好,埋在不见太阳的地方。冬至后五十天,掘开取出来,再量。涨出量最多的,就是明年年岁最合宜的。”

2.9.2 崔寔曰 1 :“平量五谷各一升,小罂盛,埋垣北墙阴下……”(余法同上)。

【注释】

1 崔寔:东汉政论家。撰《四民月令》,记载了各种农作物的种植方法。此书已亡佚。贾思勰引载《齐民要术》。有今人佚本。

【译文】

2.9.2 崔寔说:“将五谷,每种平平地量出一升,分别装在小瓦器里,埋在围墙北面墙根阴处……(其余,和上面的方法相同)。”

2.9.3 《师旷占术》曰 1 :“杏多实不虫者,来年秋禾善。”“五木者,五谷之先 2 。欲知五谷,但视五木。择其木盛者,来年多种之,万不失一也。”

【注释】

1 《师旷占术》:书名。据《后汉书·方术传序》中师旷之术注云:“占灾异之书也。”今书《七志》师旷六篇。《隋书·经籍志》五行类著录有《师旷书》三卷,又有注称梁有《师旷占》五卷。则《师旷占术》与这些书当是同一书,只是流传中出现了不同的名字。书已亡佚。

2 五木者,五谷之先:五木、五谷,依上面所说的:“杏多实不虫者,来年秋禾善。”看来,所谓“五木”,应当指“五果”。五果与五谷所应包含的种类,书上的说法很分歧:五果,包含的有桃、李、梅、杏、枣、栗、梨;五谷有黍、稷、麦、菽、稻、粱、麻……(后来佛经中所说的“五谷”,是古印度传统,差异更多)。“禾”,古代多半专指“粟”。

【译文】

2.9.3 《师旷占术》说:“今年杏树果实多,又不生虫,明年秋天谷子的收成一定好。”“五木是五谷的先兆。要知道五谷的收成,只须看五木。当年某种木特别茂盛,第二年就选择与它相当的那种谷,多种一些,一万回也不会有一回失误。” w4REsIQyNtD13Z7wUqLrP6LzMocO6Pyt0LdRNofj65iuJZHZRJ3shjglo1PuFze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