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种蒜第十九
泽蒜附出

【题解】

19.1.1—19.1.7为篇标题注。“泽蒜附出”这四个字明钞本有,在篇标题下面;明清刻本没有。明钞本卷首总目中也没有。这就说明,本文中关于泽蒜的记载,似乎是成书后临时添的;因此,在篇标题下虽然记下了新添材料,总目中却未注明。

本篇介绍了蒜的种法,田间管理及其收获、收藏的方法。19.2.3引用民间谚语:“左右通锄,一万余株”,清楚地说明了每亩蒜的植株数。

贾思勰在本篇19.4.1—19.5.1中特别介绍了自己做的两个实验。(1)用蒜薹顶上,花序中夹着的“珠芽”(条中子)来蕃殖大蒜,第一年只能得到独蒜;第二年再蕃殖,得到的大蒜头有拳头大。(2)将蒜头放在瓦片上,埋种在沟里,结果长出的蒜头扁而阔,形状奇特。由此可以了解贾思勰是如何通过实践,努力寻找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技术的。

19.5.2—19.5.3是贾思勰自己记下的注,他通过自己亲身经历和观察:取朝歌的大蒜,在并州种下,一年后蒜瓣变小;而他州的芜菁种子种在并州,一年后根却变大。从而总结出同一作物在不同地区生长情况各异,是因为“土地之异也”。说明他在1400多年前对“风土条件”(即气候与土壤等环境条件)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已有了足够的认识。

19.1.1 《说文》曰:“蒜,荤菜也 1 。”

【注释】

1 荤(hūn)菜:有特殊熏人气味的蔬菜。如葱、蒜、韭、薤之属。

【译文】

19.1.1 《说文》说:“蒜,是有熏人气味的菜。”

19.1.2 《广志》曰:“蒜,有胡蒜、小蒜。黄蒜长苗无科,哀牢 1 。”

【注释】

1 哀牢:地名。汉置哀牢县。故治在今云南保山县东。西汉到晋,将现在云南西南部称为“哀牢夷”。明钞本“哀牢”前原空一格,由文义看来,应补“出”字。

【译文】

19.1.2 《广志》说:“蒜,有胡蒜、小蒜,有一种黄蒜,苗很长,没有蒜头,出在哀牢。”

19.1.3 王逸曰:“张骞周流绝域,始得大蒜、蔔 、昔 1 。”

【注释】

1 蔔 :显然是“葡萄”写错。昔 :显然是“苜蓿”写错。

【译文】

19.1.3 王逸说:“张骞在离中国极远的地方旅行,得到了大蒜、葡萄、苜蓿等植物带回中国。”

19.1.4 《博物志》曰:“张骞使西域,得大蒜、胡荽 1 。”

【注释】

1 胡荽(suī):即芫荽,俗称“香菜”。

【译文】

19.1.4 《博物志》说:“张骞出使西域,得到了大蒜和胡荽。”

19.1.5 延笃曰 1 :“张骞大宛之蒜 2 。”

【注释】

1 延笃(?—167):人名。字叔坚。东汉南阳犨(今河南鲁山东南)人,学者、文学家。少从唐溪典受《左氏传》,又师从马融,博通经传及百家之言,善著文,名于京师。《隋书·经籍志》有《延笃集》一卷,已佚。今存七篇,清人严可均辑入《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2 大宛(yuān):葱岭附近的一个古代国家。为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北通康居,南面和西南面与大月氏接,产汗血马。大约在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

【译文】

19.1.5 延笃说:“张骞从大宛带了蒜回来。”

19.1.6 潘尼曰 1 :“西域之蒜。”

【注释】

1 潘尼(约251—约311):字正叔。西晋荥阳中牟(今河南中牟县东)人。晋代文学家。潘岳之侄,与岳同以文学著名,世称“两潘”。《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十卷,已散佚。明人辑有《潘太常集》。传附《晋书》卷五十五《潘岳传》。

【译文】

19.1.6 潘尼赋中有“西域之蒜”句。

19.1.7 朝歌大蒜甚辛 1 ,一名“葫”;南人尚有齐葫之言。又有葫蒜,泽蒜也。

【注释】

1 朝歌:地名,殷代的都城,约在今河南淇县附近。

【译文】

19.1.7 朝歌的大蒜很辣,大蒜又称为“葫”;现在(后魏)的南方人,还有“齐葫”的说法。另有一种“胡蒜”,则是“泽蒜”。

19.2.1 蒜宜良软地。 白软地蒜甜美而科大;黑软次之;刚强之地,辛辣而瘦小也。 三遍熟耕,九月初种。

【译文】

19.2.1 蒜宜于种在肥好软熟的地里。 白软地,蒜味甜,蒜头也大;黑软地就差些;坚实的地,蒜的味道辣,蒜头也瘦小。 细细地耕三遍,九月初种。

19.2.2 种法,黄墒时,以耧耩,逐垄手下之。五寸一株。 谚曰:“左右通锄,一万余株。” 空曳劳。

【译文】

19.2.2 种法:地里有“黄墒”的时候,用耧耩过,跟着垄一垄垄地用手贴种。株距五寸。 俗话说:“种蒜,左右锄头通得过,一亩地一万颗。” 用不加人的空劳摩一遍。

19.2.3 二月半锄之,令满三遍。 勿以无草则不锄,不锄则科小。 条,拳而轧之。 不轧则独科。

【译文】

19.2.3 二月半,开始锄,一共要锄满三遍。 不要因为没有草就不锄,不锄蒜头就长不大。 把蒜薹卷起来,压一遍。 不压就只能得到独瓣的蒜头。

19.3.1 叶黄锋出,则辫,于屋下风凉之处桁之 1 早出者,皮赤科坚,可以远行;晚则皮 而喜碎 2

【注释】

1 桁(héng):屋梁上或门窗框上的横木。今称檩子、桁条。即两头固定,中间悬空的横木。

2 (chuò):表皮破损、剥落。

【译文】

19.3.1 叶子发黄了,用锋锋出蒜头,结成辫,挂在屋里有风凉爽的地方,两头都固定着,中间悬空。 早锋出来的,皮色红,蒜头紧密,可以运到远处;锋出较迟的,皮会自己破碎剥落,蒜头也松碎。

19.3.2 冬寒,取谷䅞 奴勒反 布地 1 ,一行蒜一行䅞。 不尔则冻死。

【注释】

1 䅞(nè):谷穰,即谷物脱粒后所剩的茎秆稃壳。

【译文】

19.3.2 冬天天气冷时,将谷稃铺在地面,谷上面,再一层蒜一层稃壳地铺着。 不然蒜就会冻死。

19.4.1 收条中子种者 1 ,一年为独瓣;种二年者,则成大蒜,科皆如拳,又逾于凡蒜矣。

【注释】

1 条中子:蒜薹顶上,花序中夹着的“珠芽”,形状像小蒜瓣;种下,第二年也可以长出苗叶。

【译文】

19.4.1 用蒜薹中的蒜子来种,第一年只能得到独瓣的蒜头;种到第二年,才成为大蒜,蒜头有拳头大,又比普通的蒜强。

19.5.1 瓦子垄底,置独瓣蒜于瓦上,以土覆之,蒜科横阔而大,形容殊别,亦足以为异。

【译文】

19.5.1 在垄底上放一片小瓦片,将独瓣蒜放在瓦片上,再盖上土,蒜头就长成扁而阔的,看起来很大,形状特别,也很新奇。

19.5.2 今并州无大蒜 1 ,朝歌取种,一岁之后,还成百子蒜矣;其瓣粗细,正与条中子同。芜菁根其大如碗口,虽种他州子,一年亦变。大蒜瓣变小,芜菁根变大,二事相反,其理难推。又八月中方得熟,九月中始刈得花子。至于五谷蔬果,与余州早晚不殊,亦一异也。

【注释】

1 并州:地名。西汉武帝置。东汉时治所在今山西太原西南。

【译文】

19.5.2 现在山西并州没有大蒜,都得向河南朝歌去取得蒜种。种了一年,又成了百子蒜——蒜瓣只有蒜薹中珠芽那么小。而并州的芜菁根都有碗口大,就是从旁的州郡取子来种,种下一年,也会变大。蒜瓣变小,芜菁根变大;两个变化,方向相反,不容易推测理由。此外芜菁八月才长得成,九月中才有花和种子可以收割。至于五谷,其他蔬菜、果实,成熟的早晚,却又和其他州郡同样,也很特别。

19.5.3 并州豌豆,度井陉已东 1 ,山东谷子入壶关、上党 2 ,苗而无实,皆余目所亲见,非信传疑。盖土地之异者也。

【注释】

1 井陉:地名。在今河北。

2 壶关:地名。北魏置,在今山西长治东南。上党:今山西东南部,主要为长治、晋城两市。

【译文】

19.5.3 还有并州产的豌豆,种到井陉口以东,山东的谷子,种到山西壶关、上党,便都徒长而不结实,这都是我亲眼见到的,并不是单听传说。总之,都是土地条件的不同。

19.6.1 种泽蒜法:预耕地,熟时,采取子漫散劳之。

【译文】

19.6.1 种泽蒜的方法:先把地耕翻。到蒜子熟后,采取种子,撒播,摩平。

19.6.2 泽蒜可以香食(吴人调鼎,率多用此) 1 。根叶解菹 2 ,更胜葱、韭。

【注释】

1 香:此处作动词用,即将具有香气的“调和”或“作料”,加到烹调着的或已烹好的熟食物中,使食物得到香气。现在长江流域各省方言中,还有很多保存有这个用法的;如“香点葱”与“香料”、“香头”之类。

2 解菹:依卷八70.4.5,73.1.10等处“解”字的用法,作调和稀释讲。

【译文】

19.6.2 泽蒜可以作烹调时的香料,江南吴人烹调食物,一般都用它。根叶用来调和菹,比葱和韭菜都强。

19.6.3 此物繁息,一种永生,蔓延滋漫,年年稍广。间区.取,随手还合;但种数亩,用之无穷。种者地熟,美于野生。

【译文】

19.6.3 这种东西蕃殖很快很多,种一次,以后就常有,蔓延散布,一年比一年多。分区轮流地掘来用,随即又长满了;种得几亩地,就用不完。种的,因为地熟,比野生的好。

19.7.1 崔寔曰:“布谷鸣,收小蒜;六月七月,可种小蒜;八月,可种大蒜。”

【译文】

19.7.1 崔寔说:“布谷鸟叫的时候,收小蒜;六月七月,可以种小蒜;八月,可以种大蒜。” zEmygcPRGqKC9WqVol4nwU/D/qTyoVZ6qNLc6afPJpe65W4jp948g242/Ywslm+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