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蔓菁第十八
菘芦菔附出

【题解】

18.1.1—18.1.3为篇标题注。蔓菁又叫“芜菁”,本篇正文就称之为“芜菁”。原书卷首总目,本篇篇标题下,有“菘、芦菔附出”一个小字夹注,我们据此亦加上。

本篇强调了种芜菁要选择合适的土壤,记述了栽种的时令和方法。芜菁是一种叶和根都可以食用的蔬菜,篇中详细介绍了芜菁叶和根的收获及加工、保存的办法。

18.5.2—18.5.3讲到芜菁的根与叶可卖钱获利时,为我们留下了当时人口买卖中奴婢的价格:三大车芜菁叶得一奴,二十大车芜菁根可以换一婢。18.6.1将种蔓菁与种谷的收益作比较,突出其经济效益;则体现了贾思勰善于经营,很有经济头脑。这些也都是有价值的经济史料。

当时芜菁是一种重要的蔬菜,从春到秋,可以种得三批。可是现在我们餐桌上的主要蔬菜白菜(本篇的菘)和萝卜(本篇的芦菔)在当时却是次要的品种,仅作为本篇的附出提了一下。现在,经过劳动人民创造性的努力提高,我国培育了许多优良的白菜、萝卜品种,其中一些,还是全世界有名的品种,已推广到许多国家。

18.1.1 《尔雅》曰“蕦,葑苁” 1 ;注:“江东呼为芜菁 2 ,或为菘”,“菘”、“蕦”音相近,蕦则芜菁 3

【注释】

1 蕦(xū),葑(fēnɡ)苁(cōnɡ):石按:这三个字,过去大家都认为该句读成“蕦,葑苁”。我怀疑这样句读是否正确?依我的推想“蕦葑”两字是一个名称,“蕦葑”两字连读,可以同化成“sōnɡ”或“zōnɡ”,即“菘”或“枞”。正像葫芦hulu可以连读成“瓠”hu。“松”字,现在湖南口语和粤语系统方言中正读“从(cōnɡ)”;“松”、“枞”古来也常混用。所以,这句该读作“蕦葑,苁”。

2 江东:长江在芜湖市、南京市间作西南、东北流向,是南来北往主要渡口所在。秦汉以后,习惯称自此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

3 蕦则芜菁:蕦就是芜菁。“则”字作“即”字用。本书“则”、“即”常互换使用;如1.3.1的“地则粉解”,应解为“地即粉解”。

【译文】

18.1.1 《尔雅》说:“蕦,葑苁”;(旧)注说:“江东叫‘芜菁’或‘菘’。”菘和音相近,蕦就是芜菁。

18.1.2 《字林》曰:“䒠1,芜菁苗也”,乃齐、鲁云。

【注释】

1 䒠(fēnɡ):芜菁苗。

【译文】

18.1.2 《字林》说:“䒠是芜菁苗”,正是齐鲁的方言。

18.1.3 《广志》云:“芜菁有紫花者、白花者。”

【译文】

18.1.3 《广志》说:“芜菁有开紫花的,有开白花的。”

18.2.1 种不求多,唯须良地;故墟新粪坏墙垣乃佳 1 若无故墟粪者 2 ,以灰为粪,令厚一寸;灰多则燥,不生也。 耕地欲熟。

【注释】

1 故墟新粪坏墙垣:新近用旧墙土当粪上过的、旧连作地最好。按:故墟是原来种过的地,现在“休闲”着,因此称为“墟”。“新粪坏墙垣”,是新近用旧墙土作粪上过。用旧墙土作肥料的意义,至少有两种可能,都是与土壤中微生物的氮循环活动有关的:一种,是非共生性固氮细菌和蓝绿藻,可能在这种长期休闲(版筑的墙,一般都是就地取土)的土壤里,得到了它们的合适生长条件,因此固定了一些大气氮,成为氮化物。另一种是硝化细菌群,在这样的墙土中,积累了一些硝酸盐。现在连微生物带土,带微生物加工所得氮化物,一并接种在土壤中,便可以提高土壤肥沃度。

2 若无故墟粪:如果没有旧连作地作粪。这与前面不一致,故疑“墟”字应是“垣”字;即用“故垣”(旧墙壁土)作的粪。

【译文】

18.2.1 种芜菁不要太多,但必须用好地;新近用旧墙土当粪上过的、旧连作地最好。 如果没有旧连作地(应是旧墙土)作粪上的,可以用灰作粪,要铺一寸厚;灰再多,地就嫌太干,不容易发芽了。 地要耕得细软均匀。

18.2.2 七月初种之,一亩用子三升。 从处暑至八月白露节,皆得。早者作菹,晚者作干。 漫散而劳;种不用湿。 湿则地坚叶焦。 既生不锄。

【译文】

18.2.2 七月初下种,每亩地下三升种子。 从处暑到八月白露节止,都可以种。早种的可以腌,迟种的作干菜。 撒播后摩平;种时,不要趁湿地。 湿时地面坚硬,出来的叶子会枯焦。 发芽后,不要锄。

18.2.3 九月末收叶, 晚收则黄落。 仍留根取子。

【译文】

18.2.3 九月尾,收取叶子; 收晚了,叶就要发黄凋落。 但仍把根留在地里,预备收种子。

18.2.4 十月中,犁粗㽟 1 ,拾取耕出者。 若不耕,则留者英不茂 2 ,实不繁也。

【注释】

1 犁粗㽟(liè):犁成粗大的土块行列。㽟,翻耕土地后犁铧头所翻出的土块行列。

2 英:英字历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不结实的花;所谓“落英”,是指花说的。另一种是花以外的嫩枝和叶;下文(18.5.2)所说“九英芜菁”,即用这个意义。“九”是“数之极”,即很多很多,九英则是分枝繁茂。现在长江流域方言中,还保存着“萝卜英子”这句话。

【译文】

18.2.4 十月中,犁成粗“㽟”,把翻出来的根捡起来。 如果不耕翻,留下来的明年长出的英不茂盛,结的果实也不多。

18.3.1 其叶,作菹者 1 ,料理如常法。

【注释】

1 菹(zū):腌菜。

【译文】

18.3.1 叶子,预备腌的,用寻常方法处理。

18.3.2 拟作干菜及䖆 人丈反 菹者 1 䖆菹者,后年正月始作耳,须留第一好菜拟之 2 。其菹法列后条 3 割讫,则寻手择治而辫之 4 ,勿待萎; 萎而后辫则烂。 挂著屋下阴中风凉处,勿令烟熏; 烟熏则苦。 燥则上在厨 5 ,积置以苫之 6 积时宜候天阴润,不尔多碎折。久不积苫,则涩也。

【注释】

1 䖆(niànɡ):腌制菹菜。

2 拟:各版本此字不同,按本书用字的习惯看来,应当是当“打算作……用”的“拟”字。

3 其菹法列后条:卷九《作菹藏生菜法第八十八》中,有“葵、菘、芜菁、蜀芥咸菹法”(88.1),“汤菹法”(88.2),“䖆菹法”(88.3),“作菘咸菹法”(88.7),“菘根㯼菹法”(88.26),“菘根萝卜菹法”(88.29)等各分条。

4 辫:此处作动词用,即编成辫。.

5 厨:同“橱”,房屋中搁藏各种物品的高架。“厨”字,现在几乎已成为做饭做菜的地方的专称了。

6 苫(shān):草或禾秸编成的箔盖。现在湖南、贵州、四川一些地区的方言中,还保存着“茅苫”这个名称。

【译文】

18.3.2 预备作干菜和腌制菹菜的叶, 作菹要第二年正月才动手,须要留头等好叶准备着。作法,后文另有专条说明。 割回来后,随即选择清理,结成辫,不要让它萎缩; 萎缩后再结辫,就会破烂。 结好,挂在屋里不见太阳而有风不热的地方,不要让烟熏; 烟熏过味道就会苦。 干了之后,搁在架子上,堆积好,用席箔盖住。 堆积的时候,应当等候潮润的阴天,不然,叶就会破碎折断。长时期不堆积起来盖好,就会粗老。

18.4.1 春夏畦种供食者,与畦葵法同。翦讫更种,从春至秋,得三辈,常供好菹。

【译文】

18.4.1 春、夏天,开畦种来作菜的,与开畦种葵(参看17.2.3)的方法一样。剪掉再种,从春到秋,可以种得三批。经常供给很好的菹。

18.4.2 取根者,用大小麦底 1 ,六月中种;十月将冻,耕出之。 一亩得数车,早出者根细。

【注释】

1 大小麦底:前作为大麦、小麦的地。

【译文】

18.4.2 预备收根的,用大麦小麦茬地,六月中种;十月间快要结冻时,耕翻出来收取。 一亩地可以得到几车根,早收的根小些。

18.5.1 又:多种芜菁法:近市良田一顷,七月初种之。 六月种者,根虽粗大,叶复虫食;七月末种者,叶虽膏润,根复细小;七月初种,根叶俱得。

【译文】

18.5.1 又:多种芜菁的方法:靠近都市的好地一顷,七月初种。 六月种的,根固然粗大些,但叶子易遭虫吃;七月底种的,叶子固然肥嫩,但根却细小;只有七月初种的,根和叶子都合适。

18.5.2 拟卖者,纯种九英。 九英叶根粗大,虽堪举卖,气味不美。欲自食者,须种细根。 一顷取叶三十载;正月二月,卖作䖆菹,三载得一奴 1

【注释】

1 三载(zài)得一奴:三载菜叶的市价,等于一个男性奴隶的身价。和下文18.5.3“收根”中“二十载得一婢”相对比,可以知道当时人口买卖中,男性奴隶与女性奴隶的买卖价值。载,量词,一车所载的容量。

【译文】

18.5.2 打算卖给人的,专种九英。 九英芜菁,叶和根都粗大,虽然好卖,气与味都不好。预备自己吃的,宜于种细根品种。 一顷地,可以收三十大车叶;正、二月,卖给人家作菹,三大车叶的价钱,可以换一个奴。

18.5.3 收根:依㽟法 1 ,一顷收二百载。二十载得一婢。 细锉,和茎饲牛羊;全掷乞猪 2 ,并得充肥,亚于大豆耳。

【注释】

1 依㽟(liè)法:此处应指“耕粗拾取”的方法。参见18.2.4所记。

2 掷乞:“乞”字可解作“予”,这是栾调甫先生的说法。本书卷八《作酱法第七十》70.3.1中,引有“《术》曰:乞人酱时”,也应解作“给予”。但这个用法,出于贾思勰自己的文章的,只有这一处。

【译文】

18.5.3 收根时,依“耕粗拾取”的方法(即18.2.4所记的),一顷地可以收二百大车,二十载根可以换一个婢。 斫碎,和茎一并喂牛羊;或整的扔给猪吃,都可以长膘,比大豆差一点。

18.6.1 一顷收子二百石。输与压油家,三量成米 1 ,此为收粟米六百石,亦胜谷田十顷。是故汉桓帝诏曰:“横水为灾 2 ,五谷不登,令所伤郡国,皆种芜菁,以助民食。”

【注释】

1 三量成米:可以换成三倍量的米。

2 横水:《太平御览》卷979所引《东观汉记》:“桓帝永兴二年,诏司隶:‘蝗水为灾,五谷不登’……”横字从前本读wánɡ,与“蝗”字同音(现在许多地区的口语中,横还是读“王”)。横字可能是因为同音而写错。但究竟是《东观汉记》写错,还是贾思勰写错,不能确定。这一点也是栾调甫先生提出的。另一方面,“横”可能是指名为“横虫”的行军虫,即食叶的鳞翅类幼虫。

【译文】

18.6.1 一顷地,可以收二百石子。把子转卖给榨油坊,可以换成三倍分量的米,也就是收得六百石米,也比十顷谷田强。所以汉桓帝下诏说:“虫和水成灾,五谷不收,让受了损害的郡国,都种上芜菁,接济粮食。”这就说明,它可以供人过荒年,救饥饿。

18.6.2 然此可以度凶年 1 ,救饥馑。干而蒸食,既甜且美,自可借口,何必饥馑? 若值凶年,一顷乃活百人耳。

【注释】

1 然:石按:怀疑“然”字下还应有一“则”字。

【译文】

18.6.2 而且,晒干蒸熟了吃,又甜又好,已经很成理由,何必一定要用来过荒年? 过荒年时,一顷地的芜菁,可以养活一百人。

18.7.1 蒸干芜菁根法: 作汤,净洗芜菁根,漉著一斛瓮子中。以苇荻塞瓮里以蔽口,合著釜上 1 ,系甑带。以干牛粪然火,竟夜蒸之。粗细均熟,谨谨著牙 2 ,真类鹿尾。蒸而卖者,则收米十石也 3

【注释】

1 合著釜上:即将装满芜菁根,用芦苇填了口的瓮倒覆在锅口上。“合”字这一特别用法,现在粤语系统方言中,还保留着,读作kap,是粤语的入声标记。

2 谨谨:细密。现在湖南南部方言中,还保存这个形容词。

3 “作汤”至“收米十石也”:都应当是大字正文,由18.5.1,24.9.1等条,可以证明。

【译文】

18.7.1 蒸干芜菁根的方法: 烧热水,把干芜菁根洗净,漉到盛一斛(旧时的一百升,约合今日二三斗)的瓦瓮中,将苇荻塞进去,遮住口,倒覆在瓦釜上,系上甑带使瓮固定。下面用干牛粪烧着,蒸一整夜。粗的细的都熟了,咬时,感觉细致紧密,像鹿尾一样。蒸熟出卖,一石可以换十石米。

18.8.1 种菘、芦菔 蒲北反 1 ,与芜菁同。

【注释】

1 芦菔(fú):现在写作“萝卜”、“莱菔”。今本《尔雅》“菔”字作“萉”。

【译文】

18.8.1 种白菜、萝卜法,和芜菁相同。

18.8.2 菘,菜似芜菁,无毛而大。《方言》曰 1 :“芜菁,紫花者谓之芦菔。”案芦菔,根、实粗大,其角及根叶,并可生食,非芜菁也;谚曰:“生啖芜菁无人情。”

【注释】

1 《方言》:语言和训诂书。西汉扬雄撰。全称是《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扬雄撰此书经二十七年,似尚未完成,体例仿《尔雅》,类集古今各地同义词语,大部分注明通行范围。材料来源有古代的典籍,有直接的调查,可以看出汉代语言分布情况,为研究古代词汇的重要材料。晋郭璞作《方言注》。

【译文】

18.8.2 菘,是像芜菁的菜,茎叶上没有毛,大些。扬雄《方言》以为:“开紫花的芜菁叫‘芦菔’。”案:芦菔的根和种子都粗而且大,它结的角,和它的根与叶子,都可以生吃,并不是芜菁;芜菁是不能生吃的,所以俗话说:“生吃芜菁,没有人情。”

18.8.3 取子者,以草覆之,不覆则冻死。

【译文】

18.8.3 预备收子的,冬天要用草盖着,不盖就会冻死。

18.8.4 秋中卖银 1 ,十亩得钱一万。

【注释】

1 银:石按:《渐西村舍》本改作“钱”。“卖银”的话,本书他处不见,明代以前银是否通用作为交易货币,颇有问题(卷五种树各条所记价格,都以缗钱为计算单位)。但改作“钱”字,下文“得钱一万”,又嫌重复。也许“银”字只是“根”(或“根叶”)写错了。

【译文】

18.8.4 秋天出卖根,十亩地可以得到一万文钱。

18.8.5 《广志》曰:“芦菔一名雹突 1 。”

【注释】

1 雹突:从前这两字是叠韵字。

【译文】

18.8.5 《广志》说:“芦菔又叫雹突。”

18.9.1 崔寔曰:“四月,收芜菁及芥、葶苈、冬葵子 1 。”

【注释】

1 葶苈(tínɡ lì):十字花科植物,一年生草本,为原野杂草。种子叫葶苈子,可入药。

【译文】

18.9.1 崔寔说:“四月,收芜菁子、芥子、葶苈子、冬葵子。”

18.9.2 “六月中伏后,七月可种芜菁,至十月可收也。”

【译文】

18.9.2 “六月中伏以后,到七月可以种芜菁,到十月就可以收了。” qVNkBgypEydUntHlnsA8mjN/5p7VDQXZPlFiwbmV9GTUCx8AwE8fhZu+vEnJ/Ny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