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种葵第十七

【题解】

17.1.1—17.1.4为篇标题注。

“种葵”是贾思勰介绍蔬菜类栽培方法时选择的又一典型,叙述详细、周密。当时人们对葵的栽培,极为重视:一年中要种三期(春葵、夏葵、秋葵)来供应消费。本篇对葵的栽培技术的安排,从整地作畦起,下种、下基肥、浇灌、锄治、追肥,不断更新地里的葵菜,到收菜、加工。这完整的一套,每一步骤,都作了精细的记述。17.2.3对治畦的讲究,再次反映了我国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

其中,17.5.1—17.5.10重点介绍了冬种葵菜的方法。17.5.10介绍的种葵时,若缺粪肥,可以先密密地种上绿豆,然后将豆犁翻,闷在土中,当作绿肥的方法,说明我们的祖先虽还不能清楚地认识到这就是利用固氮微生物增加土壤中含氮量的科学原理,但已从长期的观察、实践中摸索到了有效的增产方法。另外,贾思勰非常注意在干旱的黄河流域解决蔬菜缺水的办法。如:在菜圃中作井,压雪保墒。17.5.5介绍的如竟冬无雪,则在腊月汲井水将地浇透。这正是1500多年前,黄河流域实行的“冬灌”。

17.5.7—17.5.8对种葵的经济收益作了具体的记述,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的目的已不单纯为了自给自足,有时也以交易为目的。这样的记载在《齐民要术》中还有一些,是研究我国经济史的极有价值的史料。

只是当时在蔬菜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葵,现在已从大多数菜圃中退了出来。元朝以后就迅速蜕变了,李时珍就因为“今不复食矣”,把它移入草部隰草中。到了清代,简直就不知道葵是一种什么植物。吴其浚在《植物名实考》中,把湖南的冬苋菜(冬葵)认作古代的葵;引了许多古书,作了许多推测;但古来的葵,是否就是锦葵科的冬葵,目前还无法作结论。

17.1.1 《广雅》曰:“蘬,丘葵也 1 。”

【注释】

1 蘬(kuī),丘葵:蘬,即葵菜。丘,大。

【译文】

17.1.1 《广雅》说:“蘬就是葵。”

17.1.2 《广志》曰:“胡葵,其花紫赤。”

【译文】

17.1.2 《广志》说:“胡葵,花紫红色。”

17.1.3 《博物志》曰 1 :“人食落葵,为狗所啮,作疮则不差 2 ;或至死。”

【注释】

1 《博物志》:笔记。西晋张华撰。十卷,多取材于古书,分类记载异境奇物及古代琐闻杂事,也宣扬神仙方术。原书已佚,今本由后人搜辑而成。

2 差(chài):痊愈,使病愈。

【译文】

17.1.3 《博物志》说:“吃了落葵的人,遭狗咬后,长的疮,一辈子也不会好,甚至可能因此而死亡。”

17.1.4 按今世葵有紫茎、白茎二种,种别复有大小之殊。又有鸭脚葵也。

【译文】

17.1.4 现在(后魏)的葵,有紫茎和白茎两种,每种都有大有小。此外还有鸭脚葵。

17.2.1 临种时,必燥曝葵子。 葵子虽经岁不浥 1 ;然湿种者,疥而不肥也 2

【注释】

1 浥(yì):燠(yù)坏。按:本书“浥”、“裛”两字常常混用(参看卷二《黍穄第四》注解4.5.2)。沾湿后密闭生霉以至朽坏,称为“裛郁”。本书惯例用“裛”字(如本卷《种韭第二十二》中22.2.1,《胡荽第二十四》中24.3.2和《杂说第三十》的30.10.16),但也常写作“浥”。

2 疥:“疥”是有瘢痕。按:《渐西村舍》本,“疥”作“瘠”,比较合理;但未说明根据。更可能原书本是“瘠”字,抄错成“疥”。

【译文】

17.2.1 葵在下种之前,必定要把种子晒干。 葵子虽然可以过一年不会燠坏,但是湿的种下去,瘦而长不肥。

17.2.2 地不厌良,故墟弥善,薄即粪之。不宜妄种。

【译文】

17.2.2 地越肥越好,种过葵的地连作更好,瘦了,就加粪。不要随便种。

17.2.3 春必畦种水浇。 春多风旱,非畦不得;且畦者,省地而菜多,一畦供一口。 畦长两步,广一步。大则水难均,又不用人足入。深掘,以熟粪对半和土覆其上,令厚一寸;铁齿杷耧之,令熟;足蹋使坚平 1 ;下水,令彻泽 2 。水尽,下葵子;又以熟粪和土覆其上,令厚一寸余。

【注释】

1 蹋(tà):即践踏的“踏”字原来的写法。本书一般已改用后来通行的踏字。

2 彻泽:即湿透。彻,通透。泽,润湿。

【译文】

17.2.3 春天,一定要开畦种下,用水浇。 春天不下雨和吹干风的日子多,非开畦种不可;而且开畦种的,省地面,收菜多,一畦地可以供给一口人。 畦:长十二尺,阔六尺(后魏的尺)。畦大了,水难浇得均匀;而且菜畦里是不许人践踏的,太大的畦,这一点就办不到了。掘得深些;再用熟粪和掘起的土,对半和起来,在畦面上,盖上一寸厚的一层;用铁齿耙耧过,混和均匀;再用脚踏过,让泥土贴实而且平匀;浇水,让地湿透。水渗完之后,撒下葵种子;再用熟粪和泥土对半和匀,在种子上面盖上一寸多厚的一层。

17.2.4 葵生三叶,然后浇之。 浇用晨夕,日中便止。

【译文】

17.2.4 葵苗出土,共长了三片叶时,才开始浇水。 只在早上和晚上浇,太阳快当顶时便停止。

17.2.5 每一掐,辄杷耧地令起,下水加粪。

【译文】

17.2.5 每掐一次,就把土地杷松、耧松,浇一次水,上一次粪。

17.3.1 三掐更种。一岁之中,凡得三辈。 凡畦种之物,治畦皆如种葵法,不复条列烦文。

【译文】

17.3.1 掐过三次,就拔掉再种过。一年要种三批。 所有开畦种的作物蔬菜,都像种葵这样的开法,以后不再作详细叙述了。

17.3.2 早种者必秋耕;十月末,地将冻,散子劳之。一亩三升。正月末散子亦得。人足践踏之乃佳。 践者菜肥。 地释即生 1 ,锄不厌数 2

【注释】

1 释:冰冻后坚硬了的地,春初解冻后,渐渐松软。

2 数(shuò):多次重复。

【译文】

17.3.2 早种的,必须在秋天,先把地耕好;十月底,地快要结冻时,撒上子,摩平。每亩地三升子,正月底撒子也可以。这时,要人踏过才好。 踏过的,菜长得肥些。 地解冻后,就发芽了,以后,总不怕锄的遍数多。

17.3.3 五月初,更种之。 春者既老,秋叶未生,故种此相接。

【译文】

17.3.3 五月初,再种一批。 春天发芽的已经老了,秋季吃的还没有发芽,所以种这一批来接上过渡。

17.3.4 六月一日,种白茎秋葵。 白茎者宜干;紫茎者,干即黑而涩。

【译文】

17.3.4 六月初一,种白茎的秋葵。 白茎的才可以作成葵干;紫茎的干了就发黑而且粗糙。

17.3.5 秋葵堪食,仍留五月种者取子 1 春葵子熟不均,故须留中辈。 于此时,附地翦却春葵,令根上枿生者 2 ,柔软至好,仍供常食,美于秋菜。 留之亦中为榜簇 3

【注释】

1 仍留五月种者取子:是指“秋葵堪食”的时候(秋播的葵已经可以采取供食时),仍要在地里留下一些五月初播种的植株,以供收取种子。

2 枿(niè):植物主干切断后,下部近根的腋芽、不定芽或潜伏芽,迅速生长所形成的新条称为“枿”,也写作“蘖”、“ ”、“不”。

3 留之:指将这时剪下的春葵老枝留下来。榜簇:将成束的枝条,作成支架,供晾晒之用。种秋葵时剪下的春葵枝条,正好留到霜降后。全部摘取葵叶来晾干时,作晾(只能是晾而决不是“晒”,因为下文说明“榜簇”皆须阴中)干的支架。榜,高高提出。现在所谓“标榜”的“榜”字,作动词用的,是这个意义;“发榜”、“出榜”等作名词的“榜”字,也是这个意义。簇,一束枝条。由本节末所引崔寔“九月作葵菹干葵”的话,可知从前葵有干藏的办法。

【译文】

17.3.5 秋葵可以吃的时候,还要将五月间种的留下一些来收子。 春葵种子,成熟不均匀,所以必须用第二批的来留种子。 这时将春葵平地面剪掉,让它从根上生出新枝条;这样的新枝条,嫩而肥,很好吃,比秋葵还好。 剪下的茎,也可以留着作晾葵干的支架。

17.3.6 掐秋菜,必留五六叶。不掐,则茎孤;留叶多,则科大。凡掐,必待露解。 谚曰:“触露不掐葵,日中不翦韭。”

【译文】

17.3.6 掐秋菜时,必须留下五六片叶。不掐,只有一条孤单的主干;留的叶多,长的侧枝也会多,结果科丛大。要等露水干后才掐。 俗话说:“不要趁露水掐葵,不要在太阳当顶时剪韭菜。”

17.3.7 八月半翦去 1 留其歧 2 。歧多者,则去地一二寸;独茎者,亦可去地四五寸。 枿生肥嫩;比至收时,高与人膝等,茎叶皆美。科虽不高,菜实倍多。 其不翦早生者,虽高数尺,柯叶坚硬,全不中食。所可用者,唯有菜心;附叶黄涩至恶 3 ;煮亦不美。看虽似多,其实倍少。

【注释】

1 翦(jiǎn):用剪刀铰。

2 歧:明钞和明清刻本都作“岐”。“岐”是山名,无意义;这里应当是作分叉讲的“歧”字(参看卷二《种瓜第十四》中14.7.2“蔓广则歧多,歧多……”四句中的四个“歧”字)。

3 附叶:菜心上着生的叶子。或为“跗叶”,即近苔的叶子。附,依、近、着、旁……

【译文】

17.3.7 八月半,剪除, 留下分叉的底部。分叉多的,离地面一两寸剪;单茎的,也可以在离地面四五寸的地方剪,让下面的侧枝长出来。 长出的新枝条,又肥又嫩;到收的时候,齐人膝头那么高,茎和叶子都好。科丛虽然不太高,菜的分量却加了一倍。 早生出来,没有剪过的,虽然有几尺高,下面的粗枝大叶,又老又硬,不能吃。能够供用的,只有菜心;甚至于靠苔的叶,都是萎黄而粗糙的,很坏很坏;煮也不好吃。看起来分量好像很多,事实上有用的非常的少。

17.4.1 收待霜降; 伤早黄烂,伤晚黑涩。 榜簇皆须阴中。见日亦涩。其碎者,割讫,即地中寻手糺之 1 待萎而糺者必烂。

【注释】

1 糺:将许多条形的东西曲折地结聚组织成为一束。“纠合”、“纠集”以至于“纠察”,都有组织聚合义,也可写作“糺”。右边的乚或丩,是象形而兼指事的符号。

【译文】

17.4.1 下过霜后,就开始收; 收得早了,容易发黄烂掉;收得晚些,会变黑而且粗糙。 要支架在阴处来晾干。 见了太阳,也会粗涩。 剩下的零碎,在割完后,就在地里随手收集后结起来。 等到不新鲜了再结,必定会破烂。

17.5.1 又,冬种葵法:近州郡都邑有市之处,负郭良田三十亩。九月收菜后,即耕;至十月半,令得三遍,每耕即劳,以铁齿杷耧去陈根,使地极熟,令如麻地 1

【注释】

1 麻地:即适合于种麻的地。

【译文】

17.5.1 又,冬天种葵的方法:州、郡的大城市与集镇,有市场的地方,近郊,取得三十亩好地。九月收过秋葵后,就耕翻;到十月半,一共要耕三遍,耕一遍就摩平,用铁齿杷把枯死的根耧掉,让土壤细软均匀,和种麻的地一样。

17.5.2 于中,逐长穿井十口; 井必相当 1 ,邪角则妨地 2 。地形狭长者,井必作一行;地形正方者,作两三行亦不嫌也。 井别作桔槔、辘轳。 井深用辘轳 3 ,井浅用桔槔 4 柳罐令受一石 5 罐小,用则功费。

【注释】

1 井必相当:井一定要打成直线。当,相对,即排成直线。

2 邪:意思是不正。现在都写作“斜”,与上文“井必相当”相连,即是说,使所开凿的井,横直都排成直线,不要让联结各井的线,彼此斜交,形成“邪角”。

3 辘轳(lù lú):一种利用轮轴的汲水器械;用绳挽起汲水容器的。(图十一:仿自《图书集成》)

4 桔槔(ɡāo):一种利用杠杆的汲水器械;用一个或两个直立的木柱,作为支架,另用一条长的横木,中央固定在支架上,横木的一端,装上汲水的容器,另一端,绑一重物。将重的“坠子”向上推,汲器就下到井里;再将坠子向下一拉,汲的水,就出井了。(图十二:仿自《图书集成》)

5 罐:汲器。即从井里汲水出来“灌”地用的容器。有些地方,用柳枝编成,轻而易举并可免在撞击中碰破,名曰栲栳(kǎo lǎo)。

【译文】

17.5.2 在地里面,依地的长向,打十口井; 井一定要打成直线,如果成斜线,就糟踏了地。如果地形窄长,就成直线打井;正方形的地,打成两三行也不错。 每口井都作一个桔槔或辘轳。 深井用辘轳,浅井用桔槔。 用可以容一石水的柳条栲栳汲水。 太小的栲栳,费的功夫多。

图十一 辘轳

图十二 桔槔

17.5.3 十月末,地将冻,漫散子,唯穊为佳 1 亩用子六升。 散讫,即再劳。

【注释】

1 穊(jì):稠密。

【译文】

17.5.3 十月底,地快结冻时,撒播种子,愈稠愈好。 每亩下六升种子。 撒过,摩两遍。

17.5.4 有雪,勿令从风飞去; 劳雪,令地保泽,叶又不虫。 每雪辄一劳之。

【译文】

17.5.4 下雪,不要让雪被风吹走; 雪摩到地里,可以使地保墒,叶也不会生虫。 下一次雪就摩一次。

17.5.5 若竟冬无雪,腊月中汲井水普浇,悉令彻泽。 有雪则不荒 1

【注释】

1 有雪则不荒:有雪就不会多杂草。按:这个小注,疑应在上节(17.5.4)“每雪辄一劳之”的后面;否则,“雪”字应是“泽”字或者“荒”是“浇”字。

【译文】

17.5.5 如果一冬没有下过雪,腊月里,汲出井水来,普遍地浇一次,让地湿透。 有雪就不会多杂草。

17.5.6 正月地释,驱羊踏破地皮。 不踏即枯涸,皮破即膏润。

【译文】

17.5.6 正月,地面冻的冰融化了,赶着羊在地里跑一遍,把地面踩开。 不踩开,就干枯了,踩开才有润泽。

17.5.7 春暖,草生,葵亦俱生。三月初,叶大如钱,逐穊处拔大者卖之。 十手拔乃禁取 1 。儿女子七岁已上,皆得充事也 2 一升葵还得一升米。日日常拔,看稀稠得所乃止。有草拔却,不得用锄。一亩得葵三载 3 。合收米九十车 4 ;车准二十斛,为米一千八百石。

【注释】

1 禁(jīn):胜任。

2 充事:即“满足要求”。充,填满。

3 载:一车所能载得下的。

4 合收米九十车:三十亩共收九十大车葵。按:“米”字必定是“菜”字刻错。

【译文】

17.5.7 春天暖和的时候,杂草发芽,葵也都发芽了。三月初,葵叶长到了像铜钱大小,拣稠密的地方把大的拔出来卖。 要十个人拔才来得及。七岁以上的男女小孩,都适合做这种工作。 一升葵可以换得一升米。天天间拔,到稀稠合适时才罢手。有杂草,拔掉它,不要用锄。一亩地可以出三大车的葵,三十亩共收九十大车葵;每车可以换二十斛米,共换得一千八百石米。

17.5.8 自四月八日(?)以后,日日剪卖 1 。其剪处,寻以手拌斫 2 ,㔉地令起,水浇粪覆之。 四月亢旱,不浇则不长;有雨即不须。四月已前,虽旱亦不须浇,地实保泽,雪势未尽故也。 比及剪遍,初者还复;周而复始,日日无穷。至八月社日止,留作秋菜。九月指地卖,两亩得绢一疋。

【注释】

1 日日剪卖:天天剪下来卖。上文“四月八日”,“八日”两字怀疑是“入月”写错;“入月”,即初一日,月的开始。“四月八日”虽有“浴佛节”这么一个解释,但很牵强;此外还找不出单独指明这一天的理由。

2 手拌斫(zhuó):一种手用的有刃的小形农具。拌,即“判”。

【译文】

17.5.8 从四月初八日(?)起,天天剪下来卖。剪过的地方,随即用“手拌斫”把地掊松,浇上水,盖上粪。 四月很旱,不浇水就不生长;有雨便不须要浇水。四月以前,天不下雨,也不必浇,地里实在有墒,去年冬天积下的雪,力量还没有消耗完毕。 等到每亩地都剪过了一遍,开始剪的地方,已经又长出来了;像这样循环地剪,每天都有可剪的。到八月社日止,留下来,作为秋菜。九月,就地“盘卖”(整片地的葵菜全盘卖出)出去,两亩地的菜,可以卖得一匹绢。

17.5.9 收讫,即急耕,依去年法;胜作十顷谷田。止须一乘车牛,专供此园。 耕、劳、辇粪、卖菜,终岁不闲。

【译文】

17.5.9 九月中菜全部收清之后,赶快又耕翻,依照去年的办法再种;这样三十亩地,比一千亩地谷田还强。只须要一辆牛车,专门供这菜园用。 耕地、摩地、运粪、卖菜,一年到头够忙的。

17.5.10 若粪不可得者,五、六月中穊种绿豆,至七月、八月,犁掩杀之 1 ,如以粪粪田 2 ,则良美与粪不殊,又省功力。 其井间之田,犁不及者,可作畦,以种诸菜。

【注释】

1 掩:应当是“䅖(yān)”,耕作中以土盖种、盖肥。

2 如以粪粪田:意思是“如粪以粪田”,即:把处理䅖杀过的绿豆当粪一样用来肥田。

【译文】

17.5.10 如果没有粪,每年六月里,密密地种下绿豆,到七月八月犁翻,闷下去,像用粪一样来肥田,地也就和上过粪一样的肥,而且省功夫。 两井之间的一条地,牛犁不到的,可以作成畦,种其他各种菜。

17.6.1 崔寔曰:“正月可种瓜、瓠、葵、芥、薤,大小葱,苏 1 。苜蓿及杂蒜亦可种(此二物皆不如秋)。”

【注释】

1 苏:明清各刻本均作“蒜”,明钞本独作“苏”。据《古逸丛书》刻旧钞卷子本《玉烛宝典》所引,是“蓼、苏”,即这句应读作“……大、小葱,蓼、苏”。

【译文】

17.6.1 崔寔说:“正月可种瓜、瓠、葵、芥、薤、大葱、小葱、蓼、苏。苜蓿和杂蒜也可以种(这两样都不如秋天种的好)。”

17.6.2 “六月六日可种葵;中伏后,可种冬葵。”

【译文】

17.6.2 “六月六日可以种葵;中伏后可以种冬天吃的葵。”

17.6.3 “九月作葵菹、干葵。”

【译文】

17.6.3 “九月腌葵菹、晒干葵。”

17.7.1 《家政法》曰:“正月种葵。”

【译文】

17.7.1 《家政法》说:“正月种葵。” ysSpIM9QZSC2eWCgZWX3rWDd2A3bK+WVvi/JKRVEFQhwsKDNid73d+EayHTrfBU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