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种芋第十六

【题解】

16.1.1—16.1.4为篇标题注。

有些植物,根和地下茎中,储藏了大量淀粉,作为无性蕃殖的器官。这些种类,我国古老的称呼是薯类或芋类。其中我国自己驯化的,应以芋为最早。

本篇介绍了芋的种类,种芋的方法及其田间管理。一贯重视救荒的贾思勰在16.4.1的“按”中强调了芋可以救荒,谴责不重视救荒的现象。

16.1.1 《说文》曰:“芋,大叶,实根骇人者,故谓之‘芋’。齐人呼芋为‘莒’。”

【译文】

16.1.1 《说文》说:“芋,叶大,实根也大得骇人,所以叫做‘芋’。齐人把芋称为‘莒’。”

16.1.2 《广雅》曰:“渠,芋,其叶谓之‘菆’ 必杏反 1 。”“藉姑,水芋也;亦曰‘乌芋’ 2 。”

【注释】

1 渠,芋,其叶谓之“ 必杏反 :“渠”就是芋,它的茎称为“ ”。“ (ɡěnɡ)”究竟是“叶”是“茎”,是值得推究的。王引之《广雅疏证》中,引下文“青芋、素芋……茎可以为菹”,说明“ 之为言,茎也”;即是说读音相似的字,代表同一物。其实,“茎”字本身,虽然正读为“牼”,一般口语中,都称为“梗子”,简直就和“ ”同音。而芋供食的除了块茎外,普通称为“芋蒿”(云、贵、川)“芋荷”(两湖)“芋㭘(gé)”(两广)的,虽是叶柄,在一般看法中,仍应当算“茎”不算“叶”。作“茎”是正确的。下面注音切的三个小字“必杏反”应是“公杏反”。

2 亦曰“乌芋”:今本《广雅》“乌芋”上无“亦曰”,而直接连在“水芋”下“也”字上面;因此王引之认为《齐民要术》误引。其实,藉姑是慈姑,乌芋是荸荠,根本都与芋无关,不过同有“芋”名而已。

【译文】

16.1.2 《广雅》说:“‘渠’就是芋,它的茎称为‘ ’。藉姑,就是水芋,也称为乌芋。”

16.1.3 《广志》曰:“蜀汉既繁芋,民以为资。凡十四等:有君子芋,大如斗,魁如杵 1 。有车毂芋,有锯子芋,有旁巨芋,有青边芋,此四芋多子。有谈善芋,魁大如瓶,少子,叶如散盖 2 ,绀色;紫茎,长丈余;易熟,长味;芋之最善者也;茎可作美臛;肥涩,得饮乃下。有蔓芋,缘枝生;大者次二三升 3 。有鸡子芋,色黄。有百果芋,魁大,子繁多;亩收百斛(种以百亩,以养彘)。有早芋 4 ,七月熟。有九面芋,大而不美。有象空芋,大而弱,使人易饥。有青芋,有素芋;子皆不可食,茎可为菹。凡此诸芋,皆可干腊;又可藏至夏食之。又百子芋,出叶俞县 5 。有魁芋;旁无子,生永昌县 6 。有大芋(二升),出范阳、新郑 7 。”

【注释】

1 魁:“魁”本义是“羹斗”,即盛汤的大木碗。碗的大小大概和人的头差不多,所以“魁”字便也“假借”去代替“馗”(字形也多少有些相似),作为“头”解;这就是“魁首”、“渠魁”等“魁”字的解释。芋魁,即芋的地下部分(块茎)中的主干。

2 散盖:王引之《广雅疏证》引作“伞盖”是对的。“伞盖”即现在湘中方言中所谓“罗伞”、“统伞”的一种“仪仗”用具,用绸或布作的,圆形、平顶而周围下垂,中间用一个长柄撑着,和一般的雨伞不一样。

3 次二三升:大的到二三升。怀疑“次”字是“及”字写错。

4 早芋:明钞及《秘册汇函》系统版本均作“旱芋”,依金钞改正。七月熟,是相当早的早熟种。

5 叶俞县:由汉到晋,叶俞是属于犍为郡的县,在今四川。

6 永昌县:永昌是属于僰道的县,即今四川叙州府治。

7 范阳:地名。秦初设范阳县,因在范水之阳而名。治所在今河北定兴县固城镇。新郑:地名。秦置,晋省。故城在今河南新郑县北。

【译文】

16.1.3 《广志》说:“蜀汉芋很繁盛,百姓用作生活物资。共有十四种:(1)有君子芋,像斗那么大,中心大块有饭桶大小。(2)有车毂芋。(3)有锯子芋。(4)有旁巨芋。(5)有青边芋。这四种,侧面的小块茎子多。(6)有谈善芋,中心块茎有汲水瓶大,但子少,叶像伞,红色;叶柄紫色,有丈多长;容易熟,味好,是最上等的芋,可作汤煮肉,很肥,很腻人,要有好清凉饮料才能解口。(7)有蔓芋,缘枝条生子;大的到二三升。(8)有鸡子芋,色黄。(9)有百果芋,魁大,子也多,一亩地可以收一百斛(种一百亩,可以养猪)。(10)有早芋七月熟。(11)有九面芋,大而不好。(12)有象空芋,大而软,吃了容易饿。(13)有青芋。(14)有素芋,这两种芋,块茎都不能吃,只有叶柄可以腌作菹。这些芋,都可以晒干;也可以藏到夏天来吃。此外,叶俞县出一种百子芋。有一种魁芋,没有侧生的芋子,出在永昌县。范阳和新郑出一种大芋,有二升大。”

16.1.4 《风土记》曰:“博士芋,蔓生,根如鹅鸭卵。”

【译文】

16.1.4 《风土记》说:“博士芋,蔓生,根像鹅蛋、鸭蛋。”

16.2.1 《氾胜之书》曰:“种芋区,方深皆三尺。取豆萁内区中,足践之,厚尺五寸。取区上湿土,与粪和之,内区中萁上,令厚尺二寸。以水浇之,足践令保泽。”

【译文】

16.2.1 《氾胜之书》说:“种芋:区三尺见方,三尺深。掘好后,在区底上铺上豆萁,踏紧,要有一尺五寸厚。将区里掊出来的湿土,和粪拌匀,在区里豆萁层上,铺一尺二寸厚的一层。浇上水,踏过,让水分可以保存住。”

16.2.2 “取五芋子,置四角及中央。足践之。旱,数浇之。萁烂,芋生,子皆长三尺。一区收三石。”

【译文】

16.2.2 “取五个小芋,搁在区四角和中央。踏紧。天旱时多浇几次水。到豆萁烂后,芋发芽子,都可有三尺长。一区可以收三石芋。”

16.3.1 “又种芋法:宜择肥缓土,近水处。和柔,粪之。二月注雨,可种芋。率:二尺下一本。”

【译文】

16.3.1 “种芋法:应当选肥、松而靠水近的田地。细锄到调和松软,再加粪。到二月,下连绵雨时,种芋。标准的株距是二尺。”

16.3.2 “芋生,根欲深,㔉其旁 1 ,以缓其土。旱则浇之。有草锄之,不厌数多。”

“治芋如此,其收常倍。”

【注释】

1 㔉(zhú):以㔉松土除草,锄地。

【译文】

16.3.2 “芋头出芽后,根要长得深。可在根四围用小锄锄,使土疏松。旱时就浇。有草就锄,锄的次数越多越好。”

“像这样整理芋,常常可以得到加倍的收成。”

16.4.1 《列仙传》曰 1 :“酒客为梁丞,使民益种芋。‘三年当大饥!’卒如其言,梁民不死。” 按:芋可以救饥馑,度凶年。今中国多不以此为意。后生有耳目所不闻见者,及水、旱、风、虫、霜、雹之灾,便能饿死满道,白骨交横。知而不种,坐致泯灭,悲夫!人君者,安可不督课之哉?

【注释】

1 《列仙传》:书名。我国第一部神仙传记集,共二卷。记载了从神农时雨师赤松子至西汉成帝时仙人玄俗,共七十一位仙家的姓名、身世和事迹,时代跨度较大。旧题西汉刘向所撰,应为伪托。

【译文】

16.4.1 《列仙传》说:“酒客,在梁作丞,叫大家多种芋。‘三年后有大饥荒!’后来果真像他所说的,梁的百姓因为有准备,所以没有饿死。” 按:芋可以救饥馑,度过荒年。现在(后魏)中国的人,都不考虑它。年轻人见闻不广,等到水、旱、风、虫、霜、雹等天灾一来到,就可以见到路上有饿死的人,白骨到处堆积。也有人知道,却不去种,因此招致灭亡,实在可悲。作皇帝的人,怎么能不督促大家种呢?

16.5.1 崔寔曰:“正月,可菹芋。”

【译文】

16.5.1 崔寔说:“正月,可以作芋菹。”

16.6.1 《家政法》曰 1 :“二月,可种芋也。”

【注释】

1 《家政法》:书名,已亡佚。胡立初分析了贾思勰所引的该书内容,认为其书应为南朝人所撰。

【译文】

16.6.1 《家政法》说:“二月可以种芋。” XOhXR2gJBXLeCHA3+teFWKHUUZdCGPD5WqJK5/8Ij0Tm8n8FudtwIKIOBu0PF0G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