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13.1.1—13.1.4为篇标题注。
胡麻即芝麻(又称“脂麻”)。本篇介绍了它播种的时令,播种的方法。贾思勰对不同的农作物要用不同的方法收获,才能得到最理想的收成,是再三强调的;本篇13.4记述的收胡麻的方法就很具特色。
13.1.1 《汉书》张骞“外国得胡麻” 1 ,今俗人呼为“乌麻”者非也。
【注释】
1 《汉书》:又名《前汉书》。东汉班固(32—92)所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张骞(?—前114):西汉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固县)人。“张骞外国得胡麻”句,其中省去一“自”字。但今本《汉书》中未见此句,也没有见到“胡麻”这个名称,不知其所本。
【译文】
13.1.1 《汉书》记载:张骞从外国得来胡麻;现在(后魏)人称为“乌麻”是错误的。
13.1.2 《广雅》曰:“狗虱、胜茄,胡麻也。”
【译文】
13.1.2 《广雅》说:“狗虱、胜茄,就是胡麻。”
13.1.3 《本草经》曰:“胡麻,一名巨胜,一名鸿藏 1 。”
【注释】
1 胡麻,一名巨胜,一名鸿藏:《秘册汇函》系统版本,作“菁蘘一名巨胜”。据《本草纲目》所引,陶宏景《名医别录》,是“胡麻又名巨胜;‘菁蘘’巨胜苗也”。
【译文】
13.1.3 《本草经》说:“胡麻又名巨胜,又名为鸿藏。”
13.1.4 案今世有白胡麻、八棱胡麻。白者油多,人可以为饭。柱治脱之烦也 1 。
【注释】
1 柱治脱之烦也:“柱”字不可解,应当是“但”或“惟”。两字都有些和“柱”字相像,写时混了。治,整治。
【译文】
13.1.4 案:现在(后魏)有白胡麻、八棱胡麻。白的油多,种仁可以作成饭吃。不过脱皮很麻烦。
13.2.1 胡麻宜白地种。二、三月为上时,四月上旬为中时,五月上旬为下时。 月半前种者,实多而成;月半后种者,少子而多秕也。
【译文】
13.2.1 胡麻该种白地。二、三月种是最好的时令,四月上旬是中等时令,最迟五月上旬。 月半以前种的,种子多而饱满;月半以后种的,子少而空壳多。
13.2.2 种,欲截雨脚; 若不缘湿,融而不生 1 。 一亩用子二升。
【注释】
1 融而不生:消融而不发芽。融,融和,消融。胡麻种子很小,留在耕过的干燥土壤中,可能由于被鸟类啄食或地里面的小动物吃掉搬走,尚未发芽便“自然消灭”了。
【译文】
13.2.2 要趁雨还没有完全停时,就播下; 如不趁湿播下,就化掉了,不发芽。 一亩用二升种子。
13.2.3 漫种者,先以耧耩,然后散子,空曳劳 1 。 劳上加人,则土厚不生。 耧耩者,炒沙令燥,中和半之。 不和沙,下不均;垄种若荒,得用锋耩。
【注释】
1 空曳劳:拖着上面不坐人的空劳。劳,是一种用牲口拉着(曳)来荡平耕地的农具,上面可以坐人。
【译文】
13.2.3 撒播时,先用耧耩,然后撒子,再用空劳摩平。 劳上加了人的重量,盖的土就嫌厚,不出芽。 用耧耩下种的,先把沙炒干,和上沙,一半一半地下。 不加沙,不容易下均匀;垄种时,如果地里已经长了杂草,可以锋或者耩。
13.3.1 锄不过三遍。
【译文】
13.3.1 锄,不过三次。
13.4.1 刈束欲小, 束大则难燥,打手复不胜。 以五六束为一丛,斜倚之。 不尔,则风吹倒,损收也。
【译文】
13.4.1 收割后,作成的把要小, 把太大不容易干,打时手也不容易握住。 五六把作成一丛,斜斜地彼此靠着。 不然,风一吹倒,子就损失掉一些了。
13.4.2 候口开,乘车诣田斗薮 1 , 倒竖,以小杖微打之。 还丛之。三日一打,四五遍乃尽耳。 若乘湿横积,蒸热速干,虽曰郁裛,无风吹亏损之虑。裛者,不中为种子;然于油无损也。
【注释】
1 斗薮:现写作“抖擞”,即提起来敲打。
【译文】
13.4.2 等果皮裂开,乘着大车到田里去“斗薮”, 倒竖着,用小棍轻轻敲打。 再堆成丛。三天打一次,打四五遍,才收得完。 要是趁湿横着堆积,郁闷着有热气,反倒还干得快些。这样,虽说“燠”过了,究竟不怕有风吹散去的损失。燠过的,不能用来作种子;但油量不会损失。
13.5.1 崔寔曰:“二月、三月、四月、五月,时雨降,可种之。”
【译文】
13.5.1 崔寔说:“二、三、四、五月,下了合时的雨,可种胡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