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旱稻第十二

【题解】

旱稻是对水要求较低的品种,耐旱也耐涝。它适宜在春旱而夏秋易涝的低洼地区种植,即“旱稻用下田”。本篇介绍了如何整治种旱稻的田土,旱稻播种的时令、方法以及它的田间管理。最后还介绍了高地种旱稻的注意事项。

12.1.1 旱稻用下田,白土胜黑土。 非言下田胜高原,但夏停水者,不得禾、豆、麦。稻,田种,虽涝亦收;所谓彼此俱获,不失地利故也。下田种者,用功多 1 ;高原种者,与禾同等也。

【注释】

1 “非言下田”至“用功多”:怀疑这段小注有脱漏和错字的可能,整个小注,应当是“非言下田胜高原,但夏停水者,不得禾、豆、麦。下田种稻,虽涝亦收;所谓彼此俱获,不失地利故也。下田种豆、麦者,用功多;高原种者,与禾同等也”。上面《大小麦第十》,曾说明小麦需要下田;但夏天停水的下田,仍不宜于种麦,因为麦是究竟怕夏涝的。稻,无论水稻旱稻,都能耐涝,所以“虽涝亦收”,与小麦不同。这样反复着重地说明稻特别适宜于下田,其他作物,在下田中没有像稻那么有利,是“用下田”的理由所在。

【译文】

12.1.1 旱稻用低地,白土比黑土好。 用低地,并不是说低地比高原好,只是因为夏天积水的地,不能种谷子、麦或豆子。稻,种在低地,就是有涝水,也有收成;这样,两种地都有收获,不会有损失地力的情形。低地种豆、麦,用的人工多;高原种的,用的人工和谷子一样。

12.1.2 凡下田停水处,燥则坚垎,湿则污泥,难治而易荒,硗埆而杀种(其春耕者,杀种尤甚!) 1 。故宜五六月暵之,以拟麦。麦时,水涝不得纳种者,九月中复一转;至春种稻,万不失一。 春耕者,十不收五,盖误人耳。

【注释】

1 硗埆(qiāo què):田土瘠薄,现在习惯写作“硗确”。杀种:即耗费种子。

【译文】

12.1.2 有积水的低田,干时硬而板结,湿时成浆,难于耕种,容易长草;地瘦,耗费种子很多(春天耕的,耗费种子的分量更大)。应当在五月、六月翻开来,让太阳晒过,预备种穬麦。到了种麦时,潦水存留着不能下种的,九月间再翻转一遍;到第二年春天种稻,便万无一失。 春天才耕的,十次难有五次收成,就会误事了。

12.2.1 凡种下田,不问秋、夏,候水尽,地白背时,速耕,杷、劳,频烦令熟 1 过燥则坚,过雨则泥,所以宜速耕也。

【注释】

1 频烦:即重叠多次。

【译文】

12.2.1 种低下地,不管秋天或夏天,等水干后,地面发白时,赶快耕翻、杷、摩平,多次地整治,使它和熟。 太干是硬的,雨多时是浆的,所以要赶快耕翻。

12.2.2 二月半种稻,为上时,三月为中时,四月初及半为下时。

【译文】

12.2.2 二月半下种,是最上的时令,三月是中等,四月初到四月半,便是最迟的。

12.2.3 渍种如法,裛令开口 1 。耧耩掩种之 2 掩种者,省种而生科,又胜掷者。 即再遍劳。 若岁寒早种,虑时晚,即不渍种,恐牙焦也 3

【注释】

1 裛(yì):通“浥”,沾湿。

2 掩种:依卷一《耕田第一》中1.3.4的用法,“掩”字应作从“禾”的“䅖”,即耕时将耕翻的土块,盖在种子上面。

3 牙焦:牙,即“芽”字。芽焦,是已发芽的稻种,如果撒种后遇了寒冷,可能枯焦,反不如用未浸过而没有发芽的,抗寒力大。

【译文】

12.2.3 浸种像前篇所说的办法,保湿保温,让种被裂开。耧耩点下,盖土, 䅖种的,种子用得省,科丛大,比撒播强。 跟着,摩两遍。 如果某年春天还很寒冷,需要早些种,担心时令迟,就不要浸种;浸过的种子,发了芽的,可能受冻而枯焦。

12.2.4 其土黑坚强之地,种未生前遇旱者,欲得令牛羊及人履践之。湿,则不用一迹入地。稻既生,犹欲令人践垄背。 践者茂而多实也。

【译文】

12.2.4 土黑而坚实的地,种下去没发芽,遇着天旱,要叫牛羊和人踏过。湿时,就不可有一只脚进地里去。稻发芽后,还要有人从垄脊上踏过。 踏过,苗就长得茂盛,结实多。

12.3.1 苗长三寸,杷、劳而锄之。锄唯欲速。 稻苗性弱,不能扇草 1 ,故宜数锄之。 每经一雨,辄欲杷、劳。苗高尺许,则锋。

【注释】

1 扇草:生长比草快,能将草荫盖压倒。扇,荫蔽妨碍。

【译文】

12.3.1 苗有三寸长时,耙、摩平,再锄。锄务必要快。 稻苗柔弱,不能将杂草荫盖下去,所以要多锄,除草。 每下过一次雨,就要耙、摩。秧苗到一尺左右高,就改用锋。

12.3.2 天雨无所作,宜冒雨薅之。

【译文】

12.3.2 天下雨,作不了其他活时,就冒雨去薅稻田。

12.3.3 科大,如穊者,五六月中,霖雨时,拔而栽之。 栽法欲浅,令其根须四散,则滋茂;深而直下者,聚而不科。其苗长者,亦可捩去叶端数寸 1 ,勿伤其心也。 入七月,不复任栽 2 七月百草成,时晚故也。

【注释】

1 捩(liè)去叶端数寸:把叶尖拧掉几寸。捩,拗折,折断。这样纠正过盛的营养性生长,来催促开花,是稻农们所熟知的一种补救办法;凡氮肥过多,稻叶长得太旺时,都可以这样做。又这样地“分科”,应当就是上篇末了11.16.2所引崔寔《四民月令》中“五月可别种(稻)”所指的办法。

2 任:在此当“可能”、“有可能”、“作得到”等解。

【译文】

12.3.3 稻科丛长大了,如嫌太稠,五六月里,下大雨时,拔起来另外栽。 栽要浅浅地着土,叫根须向四面散开,就长得茂盛;如果深栽,根直往下长,攒紧着的科丛长不大。苗太长时,可以把叶尖拧掉几寸,但注意不要扭断了花序。 到七月,便不能再移栽了。 七月草本植物已经停止生长,时间太晚了。

12.4.1 其高田种者,不求极良,唯须废地。 过良则苗折 1 ,废地则无草。

【注释】

1 折:倒伏。

【译文】

12.4.1 高地种旱稻,不要求极肥的田,只须用刚种过的地。 太肥的地容易倒伏,种过的地没有多少杂草。

12.4.2 亦秋耕,杷、劳,令熟;至春,黄场纳种 1 不宜湿下。余法悉与下田同。

【注释】

1 黄场纳种:赶黄色墒下种。场,即“墒”(参看《黍穄第四》4.3.2注1)。“纳”字是本书不常见的字;第一段12.1.2和这一段,连用了两次“纳种”。

【译文】

12.4.2 也是秋天耕翻,杷过、摩平,要匀要熟,到春天赶黄色墒下种。 不要太湿时下。 其余办法,和低地种的一样。 pmRtPVDXifqhb+E/Rvh6NBxM13qlZFNLi3Grga64XdypTKiphMRLYWdDVHRXnVx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