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大小麦第十
瞿麦附

【题解】

10.1.1—10.1.4为标题注。

本篇正文详细讲述大小麦播种的时令、方法,田间管理,收获和储藏。10.13专门介绍了氾胜之的“区种麦法”。10.11.2记述遇到“天旱无雨泽”,而种麦的季节又到了,可用酸浆水浸上蚕粪泡麦种的“粪种”办法。10.11.4中讲到的秋天锄麦后,向麦根壅土的“黄金覆”和10.11.6再次介绍的冬天下雪后,用器具将雪压进地里,不让它随风吹去的保墒办法。这些我们祖先创造的极其宝贵的农业生产经验,展现了我国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

10.4.4介绍的“窖麦法:必须日曝令干,及热埋之”,很值得注意。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科学院植物生理研究所赵同芳同志,研究仓储中种子的生理情况时,发现农民在收割后随即晒热着“热进仓”是很好的办法;可以避免虫害,而且发芽力不受影响。15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在应用这一方法了。10.4.5介绍的“劁刈”的办法,即利用火将麦粒上附着的虫卵和虫蛹清除,在当时也的确是防止储藏的粮食长虫的有效办法。

本篇所附“瞿麦”即燕麦(又称“雀麦”)。

10.1.1 《广雅》曰:“大麦,麰也 1 ,小麦,䅘也 2 。”

【注释】

1 麰(móu):大麦。

2 䅘(lái):小麦。

【译文】

10.1.1 《广雅》记载:“大麦称为麰,小麦称为䅘。”

10.1.2 《广志》曰:“虏小麦,其实大麦形,有缝。 1 ,似大麦,出凉州 2 。旋麦 3 ,三月种,八月熟,出西方。赤小麦,赤而肥,出郑县 4 。语曰:‘湖猪肉,郑稀熟 5 。’山提小麦,至黏弱 6 ,以贡御。”“有半夏小麦,有秃芒大麦,有黑穬麦 7 。”

【注释】

1 (wǎn):麦名。

2 凉州:古地名。三国魏国黄初元年,魏文帝置凉州。今甘肃武威。

3 旋麦:今年种,今年随即收的麦。即春麦。旋,随即。

4 郑县:秦汉时代的郑县,即今日陕西华县西北,不是郑国所在的今河南郑州。下文“湖猪肉”的湖,也应当是汉代京兆的湖县,在现在河南的阌乡县。从前这两县是邻县,所以谚语中把这两县的名产联了起来。

5 郑稀:郑县稀植的小麦。稀,稀植的庄稼。

6 山提小麦,至黏弱:山提小麦,很黏很软。弱,软。《渐西村舍》本“山提”作“朱提”(朱提是古代蜀中的地名),但未举出根据,因此暂乃存疑。

7 穬(kuànɡ):稻麦等有芒的谷物。

【译文】

10.1.2 《广志》说:“有虏小麦,它的子实,形状像大麦,有缝。 麦,也像大麦,出在凉州。有旋麦,是三月种,八月就收的,出在西边。有赤小麦,子实红而肥,出在关中的郑县,俗话说:‘湖县的猪肉,郑县的红麦。’山提小麦,很黏很软,是进贡给皇帝吃的。”“还有半夏早小麦,有秃芒大麦,有黑穬麦。”

10.1.3 陶隐居《本草》云 1 :“大麦:为五谷长;即今‘倮麦’也,一名‘麰麦’,似穬麦,唯无皮耳。”“穬麦,此是今马食者 2 。”然则大穬二麦,种别名异;而世人以为一物,谬矣 3

【注释】

1 陶隐居:即陶弘景(456—536),南朝梁齐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曾仕齐,梁时隐居勾曲山(今苏南茅山),自号华阳隐居,人称陶隐居、华阳真人。主张儒、释、道三教合流。工草隶,行书尤妙。对历算、地理、医药等都有较深研究。曾整理古代的《神农本草经》,并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新药,成《本草经集注》七卷,共载药物七百三十种(原书已佚,现存有敦煌卷子残本)。

2 马食(sì)者:疑为“食马者”。食,作动词,即“饲”字。

3 “然则大穬二麦”几句:这似乎是贾思勰对陶弘景的说法推得的结论。

【译文】

10.1.3 陶隐居《本草》说:“大麦是五谷之长;就是现在(南朝齐)所谓‘倮麦’,又叫做‘麰麦’,和穬麦很相像,只是没有皮。”又说:“穬麦,这是现在喂马的。”这样看来,大麦和穬麦,是两种不同的谷,名称也彼此相异;现在的人,以为是一种东西,就错误了。

10.1.4 按世有落麦者,秃芒是也。又有春种穬麦也。

【译文】

10.1.4 现在(后魏)有落麦,即无芒的麦。也还有春天下种的穬麦。

10.2.1 大小麦,皆须五月六月暵地 1 。不暵地而种者,其收倍薄。 崔寔曰:“五月六月菑麦田也 2 。”

【注释】

1 暵(hàn)地:利用太阳热力,提高土壤温度的“晒翻”;今日称“烤田”(浙江的说法)、“烘田”(福建的说法)。

2 菑:灭茬。

【译文】

10.2.1 大麦小麦,都要在五、六月,先把地耕开来晒过。不晒地就种,收成加倍地少。 崔寔《四民月令》说:“五、六月麦田要灭茬。”

10.2.2 种大小麦:先㽟 1 ,逐犁䅖种者 2 ,佳。 再倍省种子,而科大。逐犁掷之亦得,然不如作䅖耐旱。 其山田及刚强之地,则耧下之。其种子宜加五省于下田 3

【注释】

1 㽟(liè):耕田起土。犁铧头所翻出的土块行列像肋骨般排列在地面上。

2 䅖(yǎn):耕作中以土盖种盖肥。

3 加五省:即减省到“一百五十分之一百”,也就是用三分之二。

【译文】

10.2.2 种大小麦:先耕成“㽟”,随犁点播盖土的最好。 种子省了两倍,而且科丛大。犁后撒播也可以,但不如䅖种的耐旱。 山地和刚强的地,用耧下种。用的种要比低田省去三分之二。

10.2.3 凡耧种者,匪直土浅易生,然于锋锄亦便。

【译文】

10.2.3 用耧下种的,不但盖的土不厚,容易出芽,锋地锄地,也比较方便。

10.3.1 穬麦,非良地则不须种。 薄地徒劳,种而必不收。凡种穬麦,高下田皆得用,但必须良熟耳。高田借拟禾、豆 1 ,自可专用下田也。

【注释】

1 借拟:即“假定已准备作为……”。

【译文】

10.3.1 穬麦,如果不是好地,就不必种。 瘦地种穬麦,白费气力,种下没有收获。种穬麦,高地低地都可以,但是必需要好地熟地。高地如果打算种谷子和豆子,就可以专用低地。

10.3.2 八月中戊社前种者 1 ,为上时; 掷者,亩用子二升半。 下戊前,为中时; 用子三升。 八月末九月初为下时。 用子三升半或四升。

【注释】

1 社前:指祭祀社神的节日之前。社,传说中的土地之神。

【译文】

10.3.2 八月中旬的戊日,赶社以前种,是最好的时候; 撒播时,每亩用二升半种子。 下旬戊日,是中等时候; 每亩用三升种子。 八月底九月初是最迟的时候。 每亩用三升半至四升种子。

10.4.1 小麦宜下田。 歌曰:“高田种小麦,稴不成穗 1 。男儿在他乡,那得不憔悴?”

【注释】

1 稴(liàn shān):禾穗空而不实。亦用来形容细弱,有气无力、瑟瑟缩缩等有欠缺的情况。现在两粤方言中,还保留着这个用法,例如形容“丧家之狗”的情形,称为“稴狗”。

【译文】

10.4.1 小麦要种低地。 有首歌:“高原田里种小麦,有气无力不结穗。正像男儿在他乡,怎能欢喜不憔悴?”

10.4.2 八月上戊社前为上时; 掷者,用子一升半也。 中戊前为中时; 用子二升。 下戊前为下时。 用子二升半。

【译文】

10.4.2 八月上戊日最好; 撒播的,每亩用一升半种。 中旬戊日是中等时候; 用二升种。 下旬戊日最迟了。 用二升半种。

10.4.3 正月、二月,劳而锄之。三月、四月,锋而更锄。 锄,麦倍收;皮薄面多。而锋、劳、锄各得再遍,为良也。

【译文】

10.4.3 正、二月,摩平,锄整。三、四月锋过再锄。 锄了,麦收成可以增加一倍,皮薄面多。锋、摩、锄都来上两遍,就好。

10.4.4 今立秋前,治讫。 立秋后,则虫生。 蒿艾箪盛之 1 ,良。 以蒿艾蔽窖埋之,亦佳。窖麦法:必须日曝令干,及热埋之。

【注释】

图八 箪

1 箪(dān):盛种子的草织容器(见图八,仿自王祯《农书》)。

【译文】

10.4.4 今年立秋以前,一定要整治完毕。 过了立秋,就会生虫。 用蒿艾茎秆编成的篓子盛很好。 埋在窖里,用蒿艾塞住窖口也好。窖藏的方法:必须先在太阳下晒干,趁热时进窖。

10.4.5 多种、久居供食者 1 ,宜作劁 才雕切 2 :倒刈,薄布;顺风放火。火既著,即以扫帚扑灭,仍打之。 如此者,经夏虫不生 3 ,然唯中作麦饭及面用耳。

【注释】

1 久居:预备长久储存,并不一定指人久住一地。居,停积。

2 劁(qiáo)麦:将麦子割倒,放火燎过,再脱粒。劁,割。

3 经夏:经过夏天。

【译文】

10.4.5 种得多,预备长久储存来供给食粮的,应当作成劁麦:割下放倒,铺成薄层;顺风放火。火着了以后,用扫帚扑灭,然后脱粒。 这样可以经夏天可不生虫;不过,这种劁麦,只可作麦饭,磨面粉。

10.5.1 《礼记·月令》曰 1 :“仲秋之月,乃劝人种麦,无或失时。其有失时,行罪无疑。” 郑玄注曰:“麦者,接绝续乏之谷,尤宜重之。”

【注释】

1 《礼记·月令》:汉代戴圣撰。将一年四季及十二个月,分别按孟、仲、季逐月记载物候和礼仪政令。

【译文】

10.5.1 《礼记·月令》说:“九月,就劝人种麦,不要稍微失了时机。如果失掉了时令,可以不考虑就行罚。” 郑玄注解说:“麦是联接断绝渡过缺乏的谷物,更应当重视。”

10.6.1 《孟子》曰:“今夫麰麦,播种而耰之。其地同,树之时又同。浡然而生 1 ,至于日至之时 2 ,皆熟矣。虽有不同,则地有肥、硗 3 ,雨、露之所养,人事之不齐。”

【注释】

1 浡(bó)然:今本《孟子》作“勃然”。“勃然”与“浡然”,都是借用的形容语。推究起来,都与“孛”字有关:“孛”是彗星或大流星群;也就是一大堆细小的东西,同时爆炸式地表露出来。因此,同时放出一阵粉末称为“勃”(见8.5.2);一阵小气泡从水中冒出,称为“浡”(就是今日的“泡”字)。

2 日至:即夏至、长至。

3 硗(qiāo):土地坚硬不肥沃。

【译文】

10.6.1 《孟子·告子章句上》说:“大麦小麦之类,种下去,耨过了。土地是一样的,种下去的时间也是一样的。一样地蓬蓬勃勃地生长起来,到了夏至,便都熟了。虽然还是有差异,那是由于地有肥瘦,雨露的营养,人力培植等种种原因不能完全一致之故。”

10.7.1 《杂阴阳书》曰 1 :“大麦生于杏;二百日秀;秀后,五十日成。麦生于亥,壮于卯,长于辰,老于巳,死于午,恶于戌,忌于子、丑。小麦生于桃;二百一十日秀;秀后,六十日成。忌与大麦同。”

【注释】

1 《杂阴阳书》:一部已散佚的古代占候书。

【译文】

10.7.1 《杂阴阳书》说:“大麦在杏出叶时生出,二百天孕穗,孕穗后五十天成熟。麦生日在亥,壮日在卯,长日在辰,老日在巳,死日在午,戌日是恶日,子、丑是忌日。小麦在桃出叶时生出;二百一十天孕穗,孕穗后六十天成熟。忌日和大麦一样。”

10.7.2 “虫食杏者,麦贵。”

【译文】

10.7.2 “虫吃伤杏实的一年,麦贵。”

10.8.1 种瞿麦法 1 :以伏为时。 一名“地面”。良地,一亩用子五升;薄田,三四升。 亩收十石。

【注释】

1 瞿麦:石竹科的瞿麦,种子虽有些像麦,但并没有用作食物的。怀疑是“燕麦”;燕麦有时误称为“雀麦”,“雀”字和“瞿”字容易混淆。

【译文】

10.8.1 种瞿麦的方法:以起伏为下种的时令。 又名为“地面”。好地,每亩用五升种;瘦地,三至四升种。 每亩可以收十石。

10.8.2 浑蒸 1 ,曝干,舂去皮;米全,不碎。炊作飧 2 ,甚滑。细磨,下绢簁 3 ,作饼,亦滑美。

【注释】

1 浑蒸:连壳带仁一齐蒸。浑,整个。

2 飧(sūn):熟饭,用汤汁泡着吃,称为“飧”。

3 簁(shāi):筛子。“簁”即现在的“筛”字。

【译文】

10.8.2 整粒蒸过,晒干,再舂去皮;米就是整粒的,不破碎。炊熟后用汤水泡着吃,很滑。如果磨成细粉,用绢筛筛过,再做成饼,也很滑很好。

10.8.3 然为性多秽:一种此物,数年不绝;耘锄之功,更益劬劳。

【译文】

10.8.3 但瞿麦是一种容易变成杂草的植物,种了一次,几年还不能断绝;往后锄草的工夫,就要增加劳苦。

10.9.1 《尚书大传》曰 1 :“秋,昏,虚星中,可以种麦。” 虚,北方玄武之宿;八月昏中,见于南方。

【注释】

1 《尚书大传》:解释《尚书》的书。旧题西汉伏生撰,可能是伏生弟子张生、欧阳和伯或更后者杂录所闻而成。其书除《洪范五行经》完整外,其余各卷只存佚文。有郑玄注本三卷,已亡佚。这节引文后的注文即为郑玄注。

【译文】

10.9.1 《尚书大传》说:“秋天,黄昏时,虚宿当顶,是种麦的时候。” 虚宿是北方玄武星宿;八月黄昏时当顶,在南方出现。

10.10.1 《说文》曰:“麦,芒谷。秋种厚埋,故谓之‘麦’。麦金王而生,火王而死。”

【译文】

10.10.1 《说文》说:“麦是有芒的谷。秋天下种,厚厚地埋在地里,所以称为‘麦’。麦在金旺的季节生出,在火旺的季节死去。”

10.11.1 《氾胜之书》曰:“凡田有六道,麦为首种。种麦得时,无不善。夏至后七十日,可种宿麦 1 。早种则虫而有节 2 ;晚种,则穗小而少实。”

【注释】

1 宿麦:即冬麦。种下去,要过一年才能收获,所以称为宿。

2 虫而有节:石按:这句,意义很难了解。怀疑应作“免虫而有息”,和下文“穗小而少实”对举。卷一《种谷第三》,说明早熟的谷子可以免虫(迟熟的“有虫则尽矣”),而且(整治成粒时)耗折少(多息);似乎也可以应用到麦上。加一个“免”字,句法可以和下句相称;“有息”也和“少实”相对。据日本大阪市立大学天野元之助教授函告,他所见的《太平御览》,所引《氾胜之书》,这一句是“穗强而有节”,则“虫”是“强”字烂成。

【译文】

10.11.1 《氾胜之书》说:“田地可以接连种六期作物,麦是第一期。在适当的季节种麦,收成没有不好的。夏至后七十天,就可以开始种越冬的麦。种得太早,也许可以不遭到虫害,而且秆节坚硬;种得太迟,穗子不大,子粒不饱满。”

10.11.2 “当种麦,若天旱无雨泽,则薄渍麦种以酢 且故反 浆并蚕矢。夜半渍,向晨速投之,令与白露俱下。酢浆 1 ,令麦耐旱,蚕矢,令麦忍寒。”

【注释】

1 酢(cù)浆:熟淀粉稀薄液经过适当的发酵变化,产生了一些乳酸,有酸味也有香气;古代用来作为清凉饮料。古代将浆和水、醴(发酵所得醅汁,带有原来的饭粒的)、凉(漉清了的醴加上水)、医(刚起酒精发酵的稀粥汤,酒味不浓,更没有酸味的)和酏(稀粥),合称“六饮”。酢,古同“醋”。浆,熟淀粉的稀薄悬浊液。

【译文】

10.11.2 “该种麦的时候到了,遇到干旱不下雨,地里又没有足够的墒,就用酸浆水浸上蚕粪,稀稀地泡着麦种。半夜泡,在天没亮以前赶快播下,让种子和露水一齐下到地里。酸浆水能使麦耐旱,蚕矢可以使麦耐寒。”

10.11.3 “麦生,黄色,伤于太稠。稠者,锄而稀之。”

【译文】

10.11.3 “麦苗出土后,如果颜色黄,是太密所引起的损害。太密,可以锄稀一些。”

10.11.4 “秋,锄,以棘柴耧之(以壅麦根)。故谚曰:子欲富,黄金覆!‘黄金覆’者,谓秋锄麦,曳柴壅麦根也。”

【译文】

10.11.4 “秋天锄麦后,用酸枣柴拖一遍,把土壅在麦根上。俗语说:你想致富,用‘黄金覆’。‘黄金覆’,就是秋天锄过麦,拖着酸枣柴向麦根壅土的意思。”

10.11.5 “至春冻解,棘柴曳之,突绝其干叶。须麦生 1 ,复锄之。到榆荚时,注雨止 2 ,候土白背 3 ,复锄。如此,则收必倍。”

【注释】

1 须麦生:等待麦回青。“须”是等待,这里的“生”,不能解作“出芽”,“生苗”,而只能是“回青”。

2 注雨:即“大雨如注”。注,倾泻。

3 白背:土壤湿时,地面是黑的;表面现出白色时,便是表面已干,但里面还有潮湿的情形。

【译文】

10.11.5 “到春天解冻后,用酸枣柴拖过,把干枯的叶子拉断去掉。等到麦回青后,再锄。到榆荚生成,连绵大雨停止后,等地面干到现白色时,再锄。作到这些,收成可以增加一倍。”

10.11.6 “冬雨雪,止,以物辄蔺麦上,掩其雪,勿令从风飞去。后雪,复如此。则麦耐旱多实。”

【译文】

10.11.6 “冬天,下雪,雪停止后,总要用器具在麦地上辊压,把雪压进地里,不让它随风吹去。再下雪,又这样压。这样,麦就能耐旱,而且种实多。”

10.12.1 “春冻解,耕和土 1 ,种旋麦 2 。麦生,根茂盛,莽锄如宿麦 3 。”

【注释】

1 耕和土:将和解的土耕出。和土,指和解的土。

2 旋麦:今年种,今年随即可收的春麦。和今年种明年才能收的“宿麦”,即冬麦相对。

3 莽锄:粗锄。莽,在这里解作“粗”,是“鲁莽”、“莽撞”的意思。也写作“莾”。

【译文】

10.12.1 “春天解冻后,将和解的土耕出,种当年可收的春麦。麦发芽后,根茂盛的时候,像锄冬麦一样地粗锄。”

10.13.1 氾胜之区种麦:“‘区’大小如‘中农夫区’。禾收,区种。凡种一亩,用子二升。覆土,厚二寸;以足践之,令种土相亲。”

【译文】

10.13.1 氾胜之区种麦:“区底大小,和‘中农夫区’一样,即‘方七寸,相去二尺’。禾收了之后就开始区种。种每一亩,用二升种。种子上,盖二寸土;用脚踏实,使种子和土紧密接近。”

10.13.2 “麦生根成 1 ,锄区间秋草。缘以棘柴律土 2 ,壅麦根。秋旱,则以桑落时浇之 3 。秋,雨泽适,勿浇之!”

【注释】

1 成:《齐民要术》各版本都作“成”。“成”字不易解;参照10.12.1条旋麦“麦生,根茂盛,莽锄如宿麦”的“茂盛”,应改作“茂”或“盛”。“盛”或“茂”两字,都很容易误写作字形相似的“成”。

2 缘以棘柴律土:各本都作“缘”。“缘”字不可解;可能应改作字形相近的“還”。律,本条中有两处“棘柴律之”。“律”字的解释,应当和10.11.4条的“棘柴耧之”的“耧”字,10.11.5条的“棘柴曳之”的“曳”字,相似。现在粤语系统的方言中,用手排除障碍向前推进,称为“律(1at)过”,可以作这里“律”字的解释。这是用汉字为粤语记音,与字义无关。“t”是入声标记。

3 桑落时:即桑树落叶的时候,是很明显的物候。

【译文】

10.13.2 “麦出苗,根长好之后,把区间的秋草锄掉。又用酸枣柴拖过地面,把泥土壅在麦根上。秋天天旱,待桑树落叶时浇水。秋天雨好,或地里还有墒,就不要浇。”

10.13.3 “麦冻解 1 ,棘柴律之,突绝去其枯叶。区间草生,锄之。”

【注释】

1 麦冻解:石按:比照10.11.5和10.12.1各条,“麦”应当改作“春”字。解释为春天解冻。行书的“麦”字和“春”字很容易相混,可能就是这样引起的错误。

【译文】

10.13.3 “春天解冻后,用酸枣柴拖过,把枯叶拉断去掉。区间长了草,要锄。”

10.13.4 “大男大女治十亩。至五月,收;区一亩得百石以上,十亩得千石以上。”

【译文】

10.13.4 “成年男女劳动力,每人管十亩。到五月,收割;一亩地可以得到百石以上,十亩就是千石以上。”

10.14.1 “小麦忌戌;大麦忌子。除日不中种 1 。”

【注释】

1 除日:我国古代历法兼顾了太阳(日)和太阴(月)两种周期,作了妥善的安排,因此,对于气候、物候、日月躔道等,都可作正确的预告。甲骨文字中已存在的干支,一直就沿用着作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次第。由干支配合所演生的“六十甲子”,记载着年、月、日的循环,也很便利。但是在演进的过程中,逐渐沾染了许多唯心的成分。于是乎就有岁占、月占、日占等附会迷信的附加物。所谓“建除”,便是其中之一。这里所谓“除日”,是指“日建”逢“除”,不是指“大年夜”(阴历每年最后一日)的“岁除日”(除夕)。中(zhònɡ):可以。

【译文】

10.14.1 “小麦,忌逢戌的日子;大麦,忌逢子的日子。日建逢除,都不可以种。”

10.15.1 崔寔曰:“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种薄田;秋分,种中田;后十日,种美田。”

【译文】

10.15.1 崔寔说:“种大麦和小麦,白露节过后,薄地就可以开始种;中等地,秋分后开始;好地,秋分后十天开始。”

10.15.2 “唯 1 ,早晚无常。”

【注释】

1 (kuànɡ): 麦。又名“穬麦”。大麦的一种。芒长,成熟时自然脱粒,粒外有皮。

【译文】

10.15.2 又说:“穬麦没有一定的早晚。”

10.15.3 “正月,可种春麦、豍豆 1 。尽二月止 2 。”

【注释】

1 豍豆:上面《大豆第六》条末了,也引有崔寔的话,是“正月可种豍豆,二月……”却没有“春麦”两字。可能现在这一句,才是崔寔《四民月令》的原文。

2 尽(jǐn)二月:二月底。“尽”字读上声,在这里作介词用,表示以某个范围为最大限度。

【译文】

10.15.3 又说:“正月,可以种春麦和豍豆。到二月底止。”

10.16.1 “青稞麦, 治打时稍难 1 ,唯伏日用碌碡碾 2 右每十亩 3 ,用种八斗。与大麦同时熟。好,收四十石,石,八九斗面 4

【注释】

1 治打:即脱粒。治,整治。

2 碌碡(liù zhou):碾压用的农具。

3 右:在此处无任何意义,是衍字。

4 石,八九斗面:明钞、金钞都只上句末了有一“石”字;《群书校补》所据钞本同。《秘册汇函》系统版本,“石”字重叠。依文义说“八九斗面”上如果有这“石”字(意思是“每石”,说明面的来历),便交代得清楚些,所以依明清刻本补一“石”字。但面用斗(容量)作为计算单位,颇为离奇;恐怕还有其他问题。

【译文】

10.16.1 青稞麦, 脱粒比较难些,只有在伏天晒透,用碌碡碾。 每十亩地用八斗种子。和大麦同时熟。种实很好,十亩地可以收四十石,每石可以得八、九斗面。

10.16.2 堪作麨及馎饦 1 ,甚美;磨尽无麸。

【注释】

1 麨(chǎo)及馎饦(bó tuō):炒面和饼。

【译文】

10.16.2 可以作炒面、烙饼,味好;磨尽不出麸皮。

10.16.3 锄一遍,佳;不锄亦得。

【译文】

10.16.3 锄一遍固然好,不锄也可以。 b/MH5lrcblMoHkH62TTepoJXkOon5eowdqxGBnQ6wStWdGyZ3axIccneuxZFokZ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