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小豆第七

【题解】

本篇介绍了小豆播种的时间,播种的方法以及锄、治等田间管理的注意事项。介绍的“豆角三青二黄,拔而倒竖笼丛之”的收获方式很有意思。至于7.6.1—7.6.3这三小节所说的避免瘟疫的办法则纯属迷信。

7.1.1 小豆,大率用麦底。然恐小晚;有地者,常须兼留去岁 1 ,谷下以拟之 2

【注释】

1 去岁:去年。

2 谷下以拟之:谷下,即“谷底”或“小米茬”,也就是前作是小米的地。拟,拟定。即准备、预定,或口语中“打算”。

【译文】

7.1.1 小豆,一般用麦茬地。但嫌太晚一些;有地多的,常常要留去年的谷子茬地准备种小豆。

7.1.2 夏至后十日种者,为上时; 一亩用子八升。 初伏断手为中时 1 一亩用子一斗。 中伏断手为下时; 一亩用子一斗二升。 中伏以后,则晚矣。 谚曰“立秋,叶如荷钱 2 ,犹得豆”者,指谓宜晚之岁耳;不可为常矣。

【注释】

1 断手:断是“停止”。“断手”即“停手”、“罢手”或“放下”。

2 荷钱:新出的幼小荷叶。

【译文】

7.1.2 夏至后十天种最好; 一亩用八升种。 其次初伏种完; 一亩用十升种。 最迟到中伏种完; 一亩用十二升种。 中伏以后就太迟了。 俗话说:“立秋时,豆叶像荷钱一样小,还可以收得豆子。”是指特别宜于晚的年岁说的只是例外,不可以认为正常。

7.1.3 熟耕耧下以为良。泽多者,耧耩,漫掷而劳之,如种麻法。 未生,白背劳之,极佳。 漫掷犁次之; 土历反 种为下 1

【注释】

1 (tì):稀疏点播。

【译文】

7.1.3 耕得很细很熟,用耧下种最好。地很湿的,用耧耩过,撒播后,再摩平,像种麻一样。 没发芽以前,地面发白时,摩平一遍最好。 其次是撒播后“犁”成㽟,稀疏点播最不好。

7.2.1 锋而不耩,锄不过再。

【译文】

7.2.1 小豆地只锋,不要耩,锄也只要两遍。

7.2.2 叶落尽,则刈之。 叶未尽者,虽治而易湿也 1 豆角三青两黄,拔而倒竖笼丛之 2 ,生者均熟,不畏严霜;从本至末,全无秕减,乃胜刈者。

【注释】

1 虽治:“虽”字应当是“难”字,错钞刻成“雖”。“难治”指操作困难,在此处是指“脱粒”困难。

2 笼丛:彼此相牵连相挂碍而合成一丛。笼,带有牵连的意义。丛,许多条干的累积。

【译文】

7.2.2 叶子落完就收割。 叶没有落完就收,难脱粒,又容易潮湿。 豆荚大半青小半黄时,拔回来,倒竖着,攒成堆,生的也就都熟了,这样,不怕霜;从根到梢,没有空壳或不饱满的子粒,比割的强。

7.3.1 牛力若少,得待春耕;亦得 种。

【译文】

7.3.1 牛力不够,可以等到春天再耕翻地;也可以直接撒播不犁不摩。

7.3.2 凡大小豆生,既布叶 1 ,皆得用铁齿 俎遘切 纵横杷而劳之 2

【注释】

1 布叶:子叶之后出来的真叶。布,展开。真叶和子叶不同:子叶一般比真叶小,而且形状也简单些;真叶长出来就是大形复杂的,而且展放着。只有这样解释,才可以和下文7.5.3的“生五六叶”调和。以后在关于麻的记述(8.3.1及9.6.2)中,麻的“布叶”,也应当解作生出真叶。

2 楱(lòuzòu):尖齿铁耙。

【译文】

7.3.2 大豆小豆,已经长出真叶,都得用铁齿耙,纵横杷过,摩平。

7.4.1 《杂阴阳书》曰:“小豆生于李;六十日秀;秀后,六十日成。成后,忌与大豆同。”

【译文】

7.4.1 《杂阴阳书》说:“小豆在李出叶时生出,六十日开花,花后六十日成熟。成熟后忌日和大豆相同。”

7.5.1 《氾胜之书》曰:“小豆不保岁,难得。”

【译文】

7.5.1 《氾胜之书》说:“小豆,不易保证当年的收获,种下去难有把握得到收成。”

7.5.2 “宜椹黑时 1 ,注雨种。亩五升。”

【注释】

1 宜:应当。

【译文】

7.5.2 “应当在桑椹熟到发黑时,跟着大雨种。一亩地用五升种。”

7.5.3 “豆生布叶,锄之;生五六叶,又锄之。”

【译文】

7.5.3 “豆苗长出真叶后,要锄;长了五六片叶,又锄。”

7.5.4 “大豆、小豆不可尽治也 1 。古所以不尽治者:豆生布叶,豆有膏;尽治之,则伤膏 2 ;伤则不成。而民尽治,故其收耗折也。故曰:‘豆不可尽治。’”

【注释】

1 治:整理。这里最好的解释是“指摘取叶子,整理作为蔬菜”。石按:“治”字作动词,一般读平声,即整理义。但“整理”的内容很广泛:由耕地、锄草、整枝,到脱粒、去麸……都可称为“治”;《氾胜之书》中“治”字的用法,共有:(甲)锄治(乙)扬治(丙)治种(丁)作成——“丁男长女治十亩”;“治肥田十亩”(戊)耕治,还有单用一个“治”字而不易确定是以上哪种操作的,即这里的“治”,与3.19.4中的“治地”,和16.3.2的“治芋如此”。“治地”和“治芋如此”的“治”,则可以解作“总结一切的操作”。

2 膏:固态脂肪。“膏”也就是“肥”的根据。

【译文】

7.5.4 “大豆小豆,不可尽量地采取叶子。从前所以不尽量地采叶用,是因为豆出真叶之后,豆苗才能有把自己长肥的依据;如果尽量摘叶,养肥的资料就受了损失;损失之后,种实也就长不好。种豆的人,尽量地摘叶,所以收成有减少折扣。因此,我们说:‘豆不可尽量摘叶。’”

7.5.5 “养美田亩可十石 1 ;以薄田,尚可亩收五石。” 谚曰:“与他作豆田。”斯言良美可惜矣。

【注释】

1 养美田:《齐民要术》各本所引均同。“养美田”是不通的;应依9.6.5“养麻”的例,补一个“豆”字,即“养豆,美田……”

【译文】

7.5.5 “如此培养豆子,好田,一亩可收十石;用薄田,还可以收到五石。” 俗话说:“给他作豆田。”是说好地可惜。

7.6.1 《龙鱼河图》曰 1 :“岁暮夕,四更中,取二七豆子,二七麻子,家人头发少许,合麻豆著井中。咒勑井 2 ,使其家竟年不遭伤寒,辟五方疫鬼。”

【注释】

1 《龙鱼河图》:书名。汉代纬书之一,胡立初认为:“其文皆后世厌胜之术。”作者不详。原书已佚。

2 咒勑(chì)井:念咒,吩咐井。咒,念咒,祷告。勑,同“敕”,告诫,警告。

【译文】

7.6.1 《龙鱼河图》说:“大年夜,四更天,取二十七颗豆子,二十七颗麻子,和家里人的一些头发,连麻子豆子放入井内。念咒,吩咐井,可以使这家人整年不害伤寒,也可以避免五方瘟疫鬼来侵犯。”

7.6.2 《杂五行书》曰 1 :“常以正月旦(亦用月半),以麻子二七颗,赤小豆七枚,置井中。辟疫病,甚神验。”

【注释】

1 《杂五行书》:书名。胡立初认为:“诸志弗载其目,无以考其卷帙撰人耳。”其内容皆趋避厌胜之术,即汉代人所谓五行吉凶之说。原书已佚。

【译文】

7.6.2 《杂五行书》说:“要在正月初一清早(也可以在十五清早),用二十七颗麻子,七颗赤小豆放入井内。可以避免瘟疫,很有灵验。”

7.6.3 又曰:“正月七日,七月七日,男呑赤小豆七颗,女呑十四枚,竟年无病;令疫病不相染。”

【译文】

7.6.3 《杂五行书》又说:“正月初七,七月初七,男人呑七颗赤小豆,女人呑十四颗,整年不生病;可使瘟疫不相传染。” IkR48AHe4pT5s9qjEhHVY1iJgV08k3KJHQBuGlknvkJ1tafiEVpvqkew11NnrQg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