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大豆第六

【题解】

6.1.1—6.1.5为篇标题注。

大豆是我国原产。考古学的成果证明,大豆在我国的栽培已有悠久的历史。大豆蛋白质最接近动物性蛋白质的标准,营养价值很高。自古我国劳动人民就喜爱用豆及豆制品作为食物,尽管肉、蛋、乳等食品较少一些,仍能维持相当高的健康水平。

本篇介绍了大豆的品种,播种的时间,对土壤的要求;特别指出因下种时间不同,种子的用量也不同。另外,还介绍了氾胜之的“区种大豆法”。本篇中记述播种时“美田欲稀,薄田欲稠”;收割时要让“豆熟于场,于场获豆”。这些正是劳动人民从生产中总结的富于特色的宝贵经验。

6.1.1 《尔雅》曰:“戎叔谓之荏菽 1 。”孙炎注曰:“戎叔,大菽也。”

【注释】

1 戎叔:即戎菽。没有“草”字头的“叔”字,后来一般不用作豆子的名称,只用作动词,即“收取”、“拾取”豆子。

【译文】

6.1.1 《尔雅·释草》:“戎菽称为荏菽。”孙炎注释说:“戎菽是大豆。”

6.1.2 张揖《广雅》曰 1 :“大豆,菽也;小豆,荅也;豍 方迷切 豆、豌豆 2 ,留豆也 3 ;胡豆,䜶 济江切 音双 4 。”

【注释】

1 张揖《广雅》:张揖,三国魏时清河人,太和中为博士。他博采汉人笺注及《三仓》、《说文》、《方言》诸书,以增广《尔雅》的内容,故名《广雅》。隋朝时避炀帝杨广讳,改名《博雅》,后复用原名。此书是研究古代词汇和训诂的重要资料。

2 豍(bī)豆:即豌豆。所注反切音疑有误,“方”可能是“臱(mián)”字残缺抄错。

3 留(豆):《康熙字典》中“䝀”字下所引的书,无宋以前的;可见“䝀”字的“豆”旁,到宋代才添加上去。

4 䜶䝄(xiánɡ shuānɡ):豇豆。

【译文】

6.1.2 张揖《广雅》说:“‘菽’是大豆;‘荅’是小豆;豍豆、豌豆是䝀豆;胡豆是豇豆。”

6.1.3 《广志》曰:“重小豆 1 ,一岁三熟,味甘;白豆,粗大可食;刺豆,亦可食;秬豆,苗似小豆,紫花,可为面,生朱提、建宁 2 。大豆:有黄落豆,有御豆(其豆角长),有杨豆(叶可食)。胡豆:有青,有黄者。”

【注释】

1 重小豆:即 (láo)豆。“重”没有作为豆名的前例,显然是写错的字。应该是字形相似的“ ”。 豆又称为“穞豆”、“鹿豆”,很可能也就是所谓“䝀豆”,因为留字在从前读láo和“ ”同音,是近于野生状态的一种小豆。

2 朱提:汉置。故城在今四川宜宾县西南。建宁:三国蜀置。故治在今云南曲靖县西十五里。

【译文】

6.1.3 《广志》说:“ 豆是小豆,一年可以收三遍,味道很好;白豆豆粒粗大,可以吃;刺豆,也可以吃;秬豆,苗像小豆,开紫花,可以磨面,生在四川朱提、建宁。大豆有黄落豆,有御豆(它的豆角很长),有杨豆(叶子可以吃)。胡豆有青色的,黄色的。”

6.1.4 《本草经》云 1 :“张骞使外国 2 ,得胡豆。”

【注释】

1 《本草经》:即《神农本草经》的简称。现存最早的中药经典著作,撰者托名神农而作。成书年代有先秦、两汉、六朝诸说。现一般认为其主体约形成于西汉。原书早佚,现行本为后世从历代本草书中所集辑。

2 张骞(?—前114):西汉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固)人。官大行,封博望侯。曾奉汉武帝之命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中原和西域的联系,开辟了中国通往西方的“丝绸之路”。中国内地原来没有的某些“西域”的植物,从这条通道,陆续引进我国。这就是后来传说中张骞从西域带回许多植物的根源。

【译文】

6.1.4 《本草经》里说:“张骞出使外国,带了胡豆种子回来。”

6.1.5 今世大豆,有白、黑二种及“长梢”、“牛践”之名。小豆有绿豆、赤、白三种。黄高丽豆、黑高丽豆、燕豆、豍豆,大豆类也;豌豆、江豆、 1 ,小豆类也。

【注释】

1 江豆:即豇豆。“豇”是较迟出现的字。 (láo)豆:一种野生的豆类。也称鹿豆、野绿豆。茎细长,有小叶三片。叶和茎都生褐色毛。荚红色,种子黑色。

【译文】

6.1.5 现在(后魏)大豆,有白色黑色两种,还有“长梢”、“牛践”等名称。小豆有绿豆、赤小豆、白小豆三种。黄高丽豆、黑高丽豆、燕豆、豍豆,是大豆类;豌豆、豇豆、 豆,是小豆类。

6.2.1 春大豆,次稙谷之后;二月中旬为上时; 一亩用子八升。 三月上旬为中时; 用子一斗。 四月上旬为下时。 用子一斗二升。 岁宜晚者,五六月亦得,然稍晚稍加种子。

【译文】

6.2.1 春大豆,在早谷子之后下种;二月中旬最好; 一亩用八升种。 其次三月上旬; 一亩用十升种。 最迟到四月上旬。 一亩用十二升种。 遇着适宜晚种的年岁,五、六月也还可以种,但愈晚愈要多用些种子。

6.2.2 地不求熟。 秋锋之地,即 1 。地过熟者,苗茂而实少。

【注释】

1 (tì):稀疏点播。

【译文】

6.2.2 地不要很细熟。 秋天锋过的地,就可以直接稀疏点播。太细熟的地,苗长得很旺,子实反而少。

6.2.3 收刈欲晚。此不零落,刈早损实。

【译文】

6.2.3 收割要晚些。大豆不落粒,收早了种实不足。

6.2.4 必须耧下,种欲深故。 豆性强,苗深,则及泽 1 锋耩各一;锄不过再。

【注释】

1 及泽:“及”是达到,“泽”是土壤中的水分供给。按:此处的用法,和书中其他地方作“趁雨”解不一样。

【译文】

6.2.4 必须用耧下,因为要种得深些。 豆子性质健强,根长得深,就可以用到地里的墒。 锋一遍,耩一遍;锄也只须要两遍。

6.2.5 叶落尽,然后刈。 叶不尽,则难治。 刈讫则速耕。 大豆性雨 1 ;秋不耕,则无泽也。

【注释】

1 大豆性雨:本书中“潮湿”的“湿”字,多半写作“湿”,有许多地方和“温”字混淆,因此《农桑辑要》等书此处作“性温”,但“性温”也不好解释。金抄,这字像“焉”字的下段,下边是四点并排,上面像阿拉伯数字“5”,与“雨”字的草书有些相像,怀疑这就是明钞作“雨”的来历。暂保留“雨”字,但仍怀疑“性雨”原是“喜湿”两字。

【译文】

6.2.5 叶子落尽了,再收割。 叶没有落尽,不易整治。 割后,地从速耕翻。 大豆喜欢雨,秋天不耕翻,地里就没有墒。

6.3.1 种茭者 1 ,用麦底,一亩用子三升。

【注释】

1 茭(jiāo):做饲料用的干草。《说文解字》解释“茭”,是“干刍也”,即干贮藏的饲料。这里所说的“种茭”,是种植豆科植物,作为冬季饲料用的干刍。

【译文】

6.3.1 种植用作饲料的作物,用麦茬地,一亩地下三升种。

6.3.2 先漫散讫,犁细浅㽟 良辍反 而劳之 1 旱则萁坚叶落 2 ,稀则苗茎不高,深则土厚不生。

【注释】

1 犁细浅㽟(liè):用小铧犁耕成窄而细的浅道。㽟,耕田起土,即犁铧头所翻出的土块行列,像肋骨般排在地面上的。西川一带,有些地方将这样翻转的土块行列,称为“牛肋巴”。细浅㽟,用小铧犁耕成的小块浅㽟。

2 萁(qí):豆秆。

【译文】

6.3.2 先撒播上种子,然后用犁犁成窄而细的浅道,再摩平。 天旱,豆萁粗硬,叶少;播种稀,苗长不高;种得太深,盖的土厚了,苗长不出。

6.3.3 若泽多者,先深耕讫;逆垡掷豆 1 ,然后劳之。 泽少则否,为其浥郁不生。

【注释】

1 垡(fá):又写作“墢”。耕田起土时犁头翻起的土块。犁起的土块,都有光滑的(接近犁镜面)和较粗糙(原来地面)的两个面;犁成的㽟,因此也就有着一定的方向。这种排列,就是垡;与人走路的步伐相似,所以称垡。

【译文】

6.3.3 如果地很湿,先深深犁翻;在和犁道相反的方向撒下种子,然后再摩平。 地不湿就不这样做,因为太湿怕豆子沤坏。

6.3.4 九月中,候近地叶有黄落者,速刈之。 叶少不黄 1 ,必浥郁。刈不速,逢风,则叶落尽;遇雨,则烂不成。

【注释】

1 叶少不黄:叶子还未发黄。“少”作副词用,说明“不黄”的程度。

【译文】

6.3.4 九月里,看见靠地面的老叶有变黄要落的,应赶快收割。 叶子还未发黄,太湿容易沤坏。不赶快收,遇风,叶就要全落;遇雨,萁就要全烂,没有收成。

6.4.1 《杂阴阳书》曰 1 :“大豆:生于槐;九十日秀;秀后,七十日熟。豆生于申,壮于子,长于壬,老于丑,死于寅,恶于甲、乙,忌于卯、午、丙、丁。”

【注释】

1 《杂阴阳书》:一部已经散佚的占候书。

【译文】

6.4.1 《杂阴阳书》说:“大豆:槐出叶时生出;生出后九十天开花;花开过后七十天成熟。豆,生日是申,壮日是子,长日是壬,老日是丑,死日是寅,恶日是甲、乙,忌日在卯、午、丙、丁。”

6.4.2 《孝经援神契》曰:“赤土,宜菽也。”

【译文】

6.4.2 《孝经援神契》说:“赤土,宜于种大豆。”

6.5.1 《氾胜之书》曰:“大豆保岁易为 1 ,宜古之所以备凶年也 2 。谨计家口数,种大豆;率人五亩 3 。此田之本也。”

【注释】

1 保岁易为:要保证当年有收获,是容易作到的。保,保证。岁,一年的收获。易为,容易办到。过去的断句为“大豆保岁,易为宜,古之所以备凶年也”,时常感觉难解;和《小豆第七》相比较后,觉得该如此断句,才能解释,也才能和7.5.1的“小豆不保岁难得”连系起来说明。

2 凶年:即荒年。

3 率(lǜ):即“比例”、“标准”。

【译文】

6.5.1 《氾胜之书》说:“种大豆,要保证当年有收获,是容易作到的,所以古来用它作为准备渡过荒年的作物,是很合适的。好好地计算家里有几口人,按人数来种大豆;计算标准,是每个人需要五亩地的大豆。这是田家的基本经营事项。”

6.5.2 “三月榆荚时,有雨,高田可种大豆。土和、无块,亩五升;土不和,则益之。”

“种大豆,夏至后二十日尚可种。”

【译文】

6.5.2 “三月,榆荚结成时,有雨,可以在高地种大豆。土地调和,没有大块的,一亩用五升种;土不调和,就要加大播种量。”

“种大豆,夏至后二十天,还可以下种。”

6.5.3 “戴甲而生 1 ,不用深耕。”

【注释】

1 戴甲:形容豆的种子萌芽出土时,顶着种被的样子像士兵戴着盔甲。

【译文】

6.5.3 “大豆秧苗出土时,子叶顶着种被出来,不需要深耕。”

6.5.4 “大豆须均而稀。”

【译文】

6.5.4 “大豆,株间要均匀,要稀疏。”

6.5.5 “豆花,憎见日,见日则黄烂而根焦也 1 。”

【注释】

1 根焦:在此,似乎应作“枯焦”。否则,“黄烂”应作“叶烂”;但这样又与“豆花”不合。

【译文】

6.5.5 “大豆开花时,怕见到太阳;见到太阳,豆花便变黄发烂而枯焦了。”

6.5.6 “获豆之法:荚黑而茎苍,辄收无疑。其实将落,反失之。故曰:‘豆熟于场 1 。’于场获豆,即青荚在上,黑荚在下。”

【注释】

1 场:即农家用来“打场”的“场地”。

【译文】

6.5.6 “收获豆子的法则:荚子开始发黑,茎开始褪色就收割,不必考虑。因为如果不收,老的种子就会自己零落反而造成损失。因此俗话说:‘豆熟于场。’从场上去收豆子,就是上一段豆荚还青着,下一段荚已发黑时收回来,让豆萁带着豆荚在场上成熟。”

6.6.1 氾胜之区种大豆法:“坎 1 ,方深各六寸;相去二尺。一亩得千六百八十坎 2 。其坎成,取美粪一升,合坎中土,搅和,以内坎中 3 。临种沃之,坎三升水。坎,内豆三粒。覆上土勿厚;以掌抑之,令种与土相亲。一亩用种二升,用粪十六石八斗。”

【注释】

1 坎:即“窝窝”,凹下去的地方;也就是区种法中“区”的正常形式。

2 一亩得千六百八十坎:《种谷第三》里面所说的标准区种法,一亩长18丈,横阔4丈8,则一亩1,680株,应当是80×21的安排。即作21坎,坎6寸见方,坎沿与坎沿相距1尺7寸(也就是坎心相距二尺时),刚好48尺。

3 内(nà):同“纳”,放下去。

【译文】

6.6.1 氾胜之的区种大豆的方法:“窝六寸见方,六寸深;窝距二尺。一亩可以有一千六百八十株。窝掘好之后,拿一升好粪,与掘出的泥土搅和,仍旧填在窝底上。下种时,浇水,每窝三升。每窝里,放下三粒豆。盖上土,土不要厚;用手掌按实,让种子和土壤紧密接近。一亩,用二升种子,十六石八斗粪。”

6.6.2 “豆生五六叶,锄之。旱者,溉之,坎三升水。”

【译文】

6.6.2 “豆苗出了五六片真叶,要锄。干旱时浇下水,一窝用三升水。”

6.6.3 “丁夫一人,可治五亩。至秋收,一亩中十六石 1 。”

【注释】

1 中(zhònɡ):可以。

【译文】

6.6.3 “一个全男劳动力,可以管五亩。到秋天,一亩可收到十六石。”

6.6.4 “种之上,土才令蔽豆耳。”

【译文】

6.6.4 “种子上面,泥土只要刚刚遮住豆子就够了。”

6.7.1 崔寔曰:“正月,可种豍豆;二月,可种大豆。”

【译文】

6.7.1 崔寔说:“正月可以种豍豆,二月可以种大豆。”

6.7.2 又曰:“三月昏参夕 1 ,杏花盛,桑椹赤,可种大豆。谓之上时。”

【注释】

1 昏参夕:参星当顶。“夕”字无意义,依上下各节的例比较,应当是“中”字,即“昏参中”。(参看卷一《种谷第三》3.25.6注及本卷《黍穄第四》4.7.3注)。

【译文】

6.7.2 崔寔又说:“三月黄昏时,参星在南方天空当中,杏花茂盛,桑椹红的时候,可以种大豆。这就是上时。”

6.7.3 “四月时雨降,可种大小豆。美田欲稀,薄田欲稠。”

【译文】

6.7.3 “四月,合时的雨落下,可种大豆、小豆。好地下种要稀,瘦地要稠。” clLmx391jFNOyfg6/QfgXMZ7wUBx0obL8cGZxE/nagwM2TErYq1a4mYu2W1woQl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