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粱秫第五

【题解】

5.1.1—5.2.4为篇标题注。本篇对粱和秫这两种粮食作物栽种时的特殊要求——“瘦地稀植”,以及它们的管理、收割作了简单的介绍。

关于粱、秫究竟是什么作物?众说纷纭。有人认为:秦、汉以前,粟为谷类总称,包括黍、稷、粱、秫等。粱被视为细粮,是精美的饭食。亦有认为:汉以后,始称穗大、毛长、粒粗的为粱;穗小、毛短、粒细的为粟。按现代的解释:粱,是高粱;秫,是黏高粱。现在北方一些地区,如关中还称高粱作“䄻秫”。但也有种说法是:粱秫分名也好,合称也好,都不是高粱。“粱”即粟,是优质谷子的专称;“秫”是黏粟。粱和秫都不是个别的某一种作物,而只是谷子的某一个品种。那贾思勰缘何在“种谷第三”之后将粱、秫单独成篇?由此我们可以试作推论:他认为这是不同于“粟”(北方的谷子)的两种粮食作物。

5.1.1 《尔雅》曰:“虋 1 ,赤苗也”;“芑 2 ,白苗也。”郭璞注曰:“虋,今之赤粱粟;芑,今之白粱粟。皆好谷也。”犍为舍人曰:“是伯夷、叔齐所食首阳草也 3 。”

【注释】

1 虋(mén):赤粱粟。谷的良种。

2 芑(qǐ):粟的一种。茎白色,又名白粱粟。

3 伯夷、叔齐:皆为人名。伯夷,墨胎氏,名允,字公信。商末人。叔齐,墨胎氏,名智,字公达,为伯夷之弟。二人为孤竹国君初之子。相传其父亲遗命立弟叔齐为国君,叔齐让伯夷,伯夷遁去。叔齐也不立,而相与往归西伯。周武王伐纣,两人叩马谏,以为不仁。周灭商后,伯夷、叔齐耻食周粟而隐居在首阳山,采薇而食,后饿死。首阳:山名,在今山西永济西南。

【译文】

5.1.1 《 尔雅·释草》:“‘虋’是赤苗,‘芑’是白苗。”郭璞注解说:“‘虋’,现在(晋代)称为赤粱粟;‘芑’,现在称为白粱粟。都是好谷类。”犍为舍人注解说:“伯夷、叔齐所食的首阳山的草,就是虋和芑。”

5.1.2 《广志》曰:“有具粱、解粱,有辽东赤粱 1 ;魏武帝尝以作粥 2 。”

【注释】

1 辽东:三国时期地名。辽东郡,战国时期燕国昭王置郡。郡治襄平(今辽阳市),辖今辽宁大凌河以东,开原市以南,朝鲜清川江下游以北地区。

2 魏武帝(155—220):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译文】

5.1.2 《广志》记载:“具粱、解粱,有辽东赤粱;魏武帝曾用赤粱煮粥。”

5.2.1 《尔雅》曰:“粟,秫也。”孙炎曰:“秫,黏粟也。”

【译文】

5.2.1 《尔雅》说:“粟是秫。”孙炎注释说:“秫是黏粟。”

5.2.2 《广志》曰:“秫,黏粟;有赤,有白者。有胡秫,早熟及麦 1 。”

【注释】

1 及麦:赶上和麦一同熟。

【译文】

5.2.2 《广志》说:“秫,是黏粟;有红的,有白的,还有一种胡秫,成熟很早,可以赶上麦子。”

5.2.3 《说文》曰:“秫,稷之黏者。”

【译文】

5.2.3 《说文》说:“秫是黏的稷子。”

5.2.4 案今世有黄粱、谷秫、桑根秫、櫶天棓秫也 1

【注释】

1 櫶(xiǎn)天棓(bànɡ)秫:疑为秫的一种。按:金钞“櫶”字作“槵”。但同样地不可解。其中一定有错、漏字,需要考证。

【译文】

5.2.4 现今(后魏)还有黄粱、谷秫、桑根秫、櫶天棓秫。

5.3.1 粱秫并欲薄地而稀:一亩用子三升半。 地良多雉尾 1 ;苗穊穗不成。 种与稙谷同时。晚者全不收也。

【注释】

1 雉(zhì)尾:谷穗过于长大细软,尖端像雉尾羽一样屈曲下垂。

【译文】

5.3.1 粱米和秫子一样,都只要瘦地稀植:一亩地用三升半种。 地太肥,穗子会长成野鸡尾;密植,长不成穗子。 和早谷子同时下种。晚了就毫无收获。

5.3.2 燥湿之宜,杷劳之法,一同谷苗。

【译文】

5.3.2 对水分的要求,杷地和劳摩的需要,全和谷子一样。

5.3.3 收刈欲晚。 性不零落,早刈损实。

【译文】

5.3.3 收割要迟。 粱和秫都不落粒,收割太早,便长不饱满,种实有损失。 Lr2112+6ZNghaXJ4d07wU6s1PL8DKGuM5L1QgDmKUr4pbaGpVzk2mLyHlWNIDXg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