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黍穄第四

【题解】

4.1.1—4.1.5为本篇标题注。

本篇介绍了黍和穄这两种粮食作物的性能,种植方法(时令、对土壤的要求、种子的用量等),田间管理,收获时的注意事项等。黍,种实黏,今称“黏糜子”或“黄米”。穄,现代叫糜子,是黍的别种,种实不黏(这与4.1.5崔寔的说法恰好相反)。4.8.3记述的黍孕穗时除去露水的方法与上篇的3.23.1所记的谷除霜露的办法一致,在当时的确是简单易行的巧妙办法。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采用了30多条民谣谚语,它们生动简洁,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精炼而极有价值。本篇关于黍和穄的收割时期,就引用了“穄青喉,黍折头”。仅六个字,已将如何把握黍、穄的收割时机明白而肯定地概括无遗。

4.1.1 《尔雅》曰:“秬 1 ,黑黍。秠 2 ,一稃二米。”郭璞注云:“秠亦黑黍,但中米异耳。”

【注释】

1 秬(jù):黑黍。古人视为嘉谷。

2 秠(pī):黑黍的一种,每个壳中有两颗米。

【译文】

4.1.1 《尔雅》:“秬,是黑黍。秠,是一个壳里有两颗米的黍。”郭璞注解说:“秠也是黑黍,不过里面含的米不同。”

4.1.2 孔子曰:“黍可以为酒 1 。”

【注释】

1 孔子曰:“黍可以为酒”:这句与上面的《尔雅》郭注无关。因此,另作一节。今本《说文》“黍”字下引有这么一句,可能《齐民要术》这句原来也引自《说文》,本来该是“《说文》黍,禾属而黏者也……孔子曰……”但后来传钞中有所脱漏。

【译文】

4.1.2 孔子说:“黍可以作酒。”

4.1.3 《广志》云:“有牛黍,有稻尾黍,秀成赤黍;有马革大黑黍 1 ,有秬黍;有温屯黄黍,有白黍。有‘塸芒’、‘燕鸽’之名 2 。”“穄,有赤、白、黑、青黄、燕鸽,凡五种。”

【注释】

1 马革:是黑褐色的,用以形容该黍种。

2 塸(ōu)芒:黍种名。为何以这两字命名,很费解。可能是成熟或播种很早的品种,所以借用甿神(句芒,古代“句”读音与“塸”极近似)为名;也可能它的芒是钩曲的,所以叫做“钩芒”,转变成为“塸芒”。燕鸽:黍种名。燕鸽黍大概是像燕与鸽,胸下有鲜明的白色。也有版本写作“燕颌”,燕颌单指燕胸口的白色。

【译文】

4.1.3 《广志》说:“有牛黍,有稻尾黍,秀成赤黍;又有马革大黑黍,秬黍;有温屯黄黍,有白黍。还有塸芒、燕鸽等等名称。”“穄有赤、白、黑、青黄、燕鸽等,一共五种。”

4.1.4 案今俗有鸳鸯黍、白蛮黍、半夏黍;有驴皮穄。

【译文】

4.1.4 案现今百姓中,有鸳鸯黍、白蛮黍、半夏黍、驴皮穄等名称。

4.1.5 崔寔曰:“ ,黍之秫熟者,一名‘穄’也。”

【注释】

1 (méi):即穄子。黍的一个变种,其子实不黏者。

【译文】

4.1.5 崔寔说:“黏糯的黍称为‘ ’,又叫做‘穄’。”

4.2.1 凡黍、穄田,新开荒为上;大豆底为次 1 ;谷底为下。

【注释】

1 底:相对于现在种下的作物,之前种植的作物称“底”。大豆底,即前作是大豆。谷底,前作是小米。

【译文】

4.2.1 种黍子、穄子的田,最好是新开的荒地;其次是大豆茬下的地;最差的是谷子茬下。

4.2.2 地必欲熟。 再转乃佳;若春夏耕者,下种后,再劳为良。

【译文】

4.2.2 黍子、穄子的地务必要耕得很均匀。 转两遍才好;要是春天夏天耕开的地,下种之后,用劳摩上两遍更合适。

4.2.3 一亩,用子四升。

【译文】

4.2.3 一亩地,用四升种子。

4.2.4 三月上旬种者,为上时;四月上旬为中时;五月上旬为下时。

【译文】

4.2.4 三月上旬种,是最好的时令;四月上旬是中等时令;五月上旬是最迟的了。

4.3.1 夏种黍穄,与稙谷同时 1 ;非夏者,大率以椹赤为候。 谚曰:“椹厘厘 2 ,种黍时。”

【注释】

1 稙(zhī)谷:早稻谷。“稙”是早禾。明钞、金钞同作“稙”,明清刻本多作“植”。“稙”是早禾,但释文中却译为“迟谷子”;因《种谷第三》3.4.1讲:二、三月种早谷,四、五月种迟谷,此处是讲夏天种谷,应为“稙谷”或“迟谷”。故释文中译为“迟谷子。”

2 椹厘厘:桑椹多且熟。

【译文】

4.3.1 夏天种黍子、穄子,和迟谷子同一时节;不在夏天种,大概可以看桑椹发红时种的为标准。 俗话说:“桑椹厘厘,种黍之时。”

4.3.2 燥湿候黄场 始章切 1 。种讫,不曳挞 2

【注释】

1 黄场(shānɡ):显黄色的湿润土壤。场,原写作“ ”,现在写作“墒”,即保有一定水分一定结构的土壤。

2 曳挞(tà):即用“挞”拖过。

【译文】

4.3.2 不管天干天湿,总以地下的 黄色时为合适。种后,不要拖挞。

4.3.3 常记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冻树”日,种之,万不失一。 “冻树”者,凝霜封著木条也。假令月三日冻树 1 ,还以月三日种黍(他皆仿此)。十月冻树,宜早黍;十一月冻树,宜中黍;十二月冻树,宜晚黍。若从十月至正月皆冻树者,早晚黍悉宜也。

【注释】

1 假令月三日冻树:假使某月初三那天,有了“冻树”的情况。“冻树”,原文小注中已有解释。

【译文】

4.3.3 常常记住十、十一、十二月(这三个月中)“冻树”的日子,在“冻树”的日子去下种,万无一失。 “冻树”是霜凝结包裹着枝条的意思。假定今年是初三日冻树,明年就在初三种黍子(其余类推)。十月冻树,明年宜于早黍;十一月冻树,宜于中黍。十二月冻树,宜晚黍。如果从十月到正月,每月都有冻树的情形,早黍晚黍都合宜。

4.4.1 苗生陇平,即宜杷劳 1 ;锄,三遍乃止;锋而不耩 2 苗晚耩,即多折也。

【注释】

1 杷劳:用劳杷平。

2 锋而不耩(jiǎnɡ):只锋地,不要耩。锋,此处用作动词,用小而尖的手推犁去耕。耩,耕时犁不用“耳”。“耳”,指犁耳,装在铧或镵上方的铁板,又称犁“鐴(bì)”,使被耕开的土壤破碎和翻转。

【译文】

4.4.1 苗长出和垄一样高时,就要杷劳;锄三遍就够了;只锋地,不要耩。 耩得太迟,秧苗易折断。

4.5.1 刈穄欲早,刈黍欲晚。 穄,晚,多零落;黍,早,米不成。谚曰:“穄青喉 1 ,黍折头 2 。” 皆即湿践 3 久积则浥郁,燥践多兜牟 4

【注释】

1 穄青喉:穄的穗基底和秆相接的部分,相当于颈或喉的地方,还保有青绿色。这时就要收割。

2 黍折头:黍的穗要重而弯曲下垂了,这时才能收割。

3 即湿践:趁湿时立即脱粒。践,从庄稼上将成熟子粒压下来。

4 久积则浥郁,燥践多兜牟:趁湿脱下的籽粒积堆过久就会郁坏。因沾湿后不通风,湿热不大容易散出,容易引起霉坏,因而有颜色气味发生改变的情形,称为“裛坏”。《齐民要术》中“浥”“裛”常混用。太干后再脱粒,则外壳容易和种仁脱离,辊压时会脱出许多空壳,种仁也有被压碎的情形。兜牟,空壳。从前多写作“兜鍪”,更古称为“冑”,即避箭的帽子,一般称为“盔头”。

【译文】

4.5.1 穄子收割要早,黍子要晚。 穄子割得晚,种实就会先落掉一些;黍子割得太早,米还没有成熟。俗话说:“穄青喉,黍折头。” 都要趁湿时辊压下种实来。 割回后堆积得久一点,就会沤坏;干了,再脱粒,就会有很多护颖罩在谷粒顶上脱不下来。

4.5.2 穄,践讫即蒸而裛 于刧切 1 不蒸者难舂,米碎,至春土臭。蒸则易舂,米坚,香气经夏不歇也。 黍,宜晒之令燥。 湿聚则郁。

【注释】

1 蒸而裛(yì)之:是蒸后,沾湿后不通风而保温的情形。

【译文】

4.5.2 穄子脱粒下来之后,立刻蒸一遍,趁湿热时密封收藏。 不蒸过,将来难舂,米容易碎,到明年春天,发出像泥土一样的气味(放线菌生长的结果)。蒸过,容易舂,米粒紧实,经过明年夏天还是香的。 黍子则要晒干。 湿时收藏就闷坏了。

4.6.1 凡黍,黏者收薄;穄味美者,亦收薄,难舂。

【译文】

4.6.1 黍子中,黏的收成都较低;穄子,味道好的,收成也低,而且难舂。

4.7.1 《杂阴阳书》曰:“黍生于榆;六十日,秀;秀后,四十日成。黍生于巳,壮于酉,长于戌,老于亥,死于丑,恶于丙、午,忌于丑、寅、卯。穄,忌于未、寅。”

【译文】

4.7.1 《杂阴阳书》说:“黍在榆出叶时生出,生出后六十天孕穗;孕穗后四十天成熟。黍子生日是巳,壮日是酉,长日是戌,老日是亥,死日是丑,丙和午是恶日,丑、寅、卯是忌日。穄子的忌日是未和寅。”

4.7.2 《孝经援神契》云 1 :“黑坟,宜黍、麦。”

【注释】

1 《孝经援神契》:书名。汉代人所作的《孝经纬》的一种。

【译文】

4.7.2 《孝经援神契》说:“黑色的坟壤,宜于种黍和麦。”

4.7.3 《尚书考灵曜》云 1 :“夏,火星昏中 2 ,可以种黍、菽。”火,东方苍龙之宿;四月昏中,在南方。菽,大豆也。

【注释】

1 《尚书考灵曜(yào)》:《尚书纬》的一种,汉代人混合神学附会儒家经义的书,已亡佚。

2 夏,火星昏中:夏天,火星在黄昏(日落星出)时,就在天空正中。按:在古代以及现在,许多老农,都能按星宿在天空运转的位置,说明季节早晚。例如现在关中老农都认为“参端”(参星在天空正中)时种冬小麦最合适。

【译文】

4.7.3 《尚书考灵曜》说:“夏天大火星在黄昏时当顶,这时可以种黍子和大豆。”“大火”是东方苍龙的星宿;四月中,在黄昏时当顶,位置在南方。菽是大豆。

4.8.1 氾胜之曰 1 :“黍者,暑也;种者必待暑 2 。先夏至二十日 3 ,此时有雨,强土可种黍; 谚曰:“前十鸱张,后十羌襄 4 ,欲得黍,近我傍。”“我傍”谓近夏至也,盖可以种晚黍也。 一亩,三升。”

【注释】

1 氾胜之:我国古代杰出的农学家,山东曹县人,汉成帝时为议郎,曾教田三辅,后徙为御史。所著《氾胜之书》总结黄河流域旱地农业耕作技术,至今仍极有价值。

2 种者必待暑:种黍,一定要等到暑天。

3 二:《齐民要术》各本作“二”,《初学记》作“三”。按夏至前三十日是小满,种黍还嫌太早。应是“二”。

4 前十鸱(chī)张,后十羌襄:早十天,太嚣张;迟十天,太匆忙。鸱张,过分夸大、嚣张。羌襄,怀疑是字音相近似的“劻勷”,即窘迫过分。“前十”是夏至前十日,“后十”是夏至后十日。

【译文】

4.8.1 氾胜之说:“‘黍’带有‘暑’的意义;种黍,一定要等到暑天。夏至之前二十日,这时如果有雨,‘强土’可以种黍了; 俗话说:“早十天,太嚣张;迟十天,太匆忙!想要黍子收成好,尽量向我靠。”“向我靠”是说靠近夏至;靠近夏至,可以种晚黍。 每亩地,用三升种。”

4.8.2 “黍心未生,雨灌其心,心伤 1 ,无实。”

【注释】

1 心伤:花序受伤。

【译文】

4.8.2 “黍的花序没有抽出以前,如果被雨水灌进了苗心,花序受伤,就不能结实。”

4.8.3 “黍心初生,畏天露。令两人对持长索,搜去其露 1 ,日出乃止。”

【注释】

1 搜:和“概括”意义相似。(见种谷第三3.23.1“概”的注)

【译文】

4.8.3 “黍孕穗时怕露水。教两个人相对牵一条长索,括去黍心上的露水,等太阳出来再停止。”

4.8.4 “凡种黍,覆土,锄治皆如禾法。欲疏于禾。” 案:疏黍虽科,而米黄,又多减及空。今穊虽不科,而米白,且均熟不减,更胜疏者。氾氏云:“欲疏于禾”,其义未闻 1

【注释】

1 “氾氏云”三句:“氾胜之所谓‘要比禾稀’,道理没有听见过”。这是贾思勰的按语。贾思勰就他个人的经验,主张小黍和谷子应当同等密植,批判氾胜之黍“欲疏于禾”的主张。但氾胜之是就西北干旱地区说的;贾思勰的经验,可能只是山东西部的情况。是否环境同,处理各别,应当研究。

【译文】

4.8.4 “种黍时,培土,锄草等操作,都和谷子相同。黍子要比禾稀。” 案:稀植的黍子,科虽然大些,但米是黄的,而且不饱满以及全空的颗粒多。现在密植,科丛虽然小些,但米色白,而且颗粒成熟均匀,内容饱满,比稀植的好。氾胜之所谓“要比禾稀”,道理没有听见过。

4.9.1 崔氏曰:“四月蚕入簇时,雨降,可种黍、禾 1 ,谓之上时。”“夏至先后各二日,可种黍。”

【注释】

1 “四月蚕”至“可种黍”:出自崔寔的《四民月令》。按:“氏”字可能应作“寔”字或作“寔《四民月令》”五字。

【译文】

4.9.1 崔寔说:“四月蚕入簇上山结茧时,有雨,可以种黍子和谷子,这是最好的时令。”“夏至前两天和后两天,可以种黍子。”

4.9.2 “虫食李者,黍贵也 1 。”

【注释】

1 虫食李者,黍贵也:这一句与《四民月令》无关,可能仍是引自《杂阴阳书》的。

【译文】

4.9.2 “虫吃伤李,今年黍子贵。” GjucRGVyZs6Nxuh7dhfcUQpprNk5KBW+tWTMqoWdK6QzxtuCAvoQqOTfebkYoKw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