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就学莲池书院

冯国璋是在清同治十年(1871年)入毛公书院学习的,到清光绪元年(1875年)毕业,毕业考试名列前茅 。在那个时代,读书人的唯一出路是参加科举考试,从而荣登仕途,荣耀门庭。冯国璋当然也不能免俗,可是他的运气实在太差,两次科举考试都未能考中。

冯国璋首次下场应试是在从毛公书院毕业那年,考试的题目是《论语·颜渊》中的一句话:“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这是鲁国大夫季康子向孔子问政,孔子顺口答道:“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意思是说为政者带头走正道,谁还敢不走正道呢?对于熟读《四书》《五经》的冯国璋来说,这个题目并不是很难,但冯国璋对作八股文很不在行,尽管他很明了这句话的意思,却无法写出一篇符合八股文格式的文章,名落孙山便是注定的了。

莲池书院(今保定莲池公园)大门

第二次参加科考是在清光绪六年(1880年),冯国璋已经21岁了。两年以前,他的长子冯家遂出生了,喜得贵子的冯国璋按说应该是福星高照。可惜的是,这次考试的题目又大大出乎他的意料,居然是《魏徵和俾斯麦论》。魏徵的事迹大家都知道,可俾斯麦是何许人,冯国璋这一个久居乡下的文童又如何能够知道呢?冯国璋对这次考试大为恼火,别的考生也议论纷纷,都说河间县的书院有些陈旧,对外界的事情知道得太少 。在冯国璋的心里萌生了去更高学府求学的念头,于是,“既乃偕三兄负笈省垣,肄业莲池书院,且读且谋生计,辄以贫废学,于是公年二十七矣”

“省垣”指的是保定,直隶总督驻节之地。根据张一麐的记述,冯国璋是与他的三哥冯琥璋一起投考莲池书院的,但在其他人的传记作品中都没有提到冯琥璋,只说冯国璋费尽周折才进入莲池书院。费尽周折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经济上太过拮据,根本拿不出上学的用度。况且此时他已有一个孩子,家里生计无着,何来闲钱供他上学呢?

经过深思熟虑,冯国璋决计去找富裕的族叔冯甘棠帮忙。找冯甘棠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冯甘棠有个朋友在保定莲池书院,求叔父托人情介绍他入学;二是请求叔父给予经济补助。他对冯甘棠说:“我家生活这么困难,而我年过二十仍一事无成。万请叔父拉扯一把,让我有个出头之日。”冯甘棠本来就很赏识冯国璋这个聪慧的侄儿,看好他会有出息。沉思片刻,便说:“这样吧,我写一封推荐信你带着,再送你一头小毛驴,去保定可作代步。到那儿你卖了驴作日常开支用吧。” 冯国璋此番去求学果然有了出息。他是个知恩图报的人,他发迹后就把冯甘棠接去任所,上下人等都称之为“叔太爷”。有了冯甘棠的资助,冯国璋就在清光绪七年(1881年)进入保定莲池书院读书了。

保定莲池书院是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由时任直隶总督的李卫奉旨创办的,一时间人才济济,扬名中外。院长(习称“山长”)是书院的组织者和行政领导,把握着书院的办学方向。冯国璋入学时,担任院长的是黄彭年。黄彭年(1824—1891),字子寿,贵州贵筑县(今贵阳市)人,进士出身。他曾两次任莲池书院院长,博学多能,诗文兼擅,书画并长,颇负名望。他对书院的贡献主要是扩建校舍增加图书,明立章程严定课程,还努力改进书院课艺内容和形式。黄彭年苦心经营,卓有成效,而且受直隶总督李鸿章之聘,带领师生参与编纂《畿辅通志》。

黄彭年是清光绪四年(1878年)来到莲池书院的,到清光绪八年(1882年)便辞去莲池书院院长赴荆襄道任而去,接替黄彭年担任院长的张裕钊是在第二年的阴历四月份才到任的 。冯国璋因为经济上的困难无法解决,也在清光绪八年(1882年)辍学回家了 。其他传记作品中说冯国璋在莲池书院期间经历了黄彭年、张裕钊、吴汝纶三任院长,是不确的,冯国璋离开莲池书院时张裕钊尚未到任,更何况再后面的吴汝纶呢?保定莲池书院确实是在张裕钊、吴汝纶主持期间获得了全国性声誉的,但那与冯国璋没有丝毫关系,岂可牵强附会!

保定莲池书院(今莲池公园)内景

至于冯国璋在莲池书院学到了哪些知识,目前尚无法判断,想来匆匆一年的学习也不会受到多大教益。有些传记作品特别提到,冯国璋就读莲池书院期间,曾有意识地涉猎一些兵书战策,开始对军事发生兴趣,这多半也是猜测,属于“事后诸葛亮”式的判断,因为没有直接或间接的资料可以给予证明。邢赞亭在列举莲池书院著名的毕业生时,也没有冯国璋的名字,可见冯国璋并不在莲池书院毕业生中占有什么地位,当然他也没有从这里毕业。现在有人将冯国璋列入莲池书院的优秀学生名单,只不过图宣传上的影响罢了,毕竟冯国璋是民国前期仅有的五位大总统之一。 UTQpqT9rINKcx9wDKdeVZxzX8gAR+KjcRIIDXNSuzouJ2X2fl/8bRzErfCY4Jzj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