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是中国民间春节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清人顾禄在《清嘉录》中描写,“男女依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通常是正月初一,家长带领小辈出门谒见亲戚、朋友、尊长,以吉祥语向对方祝颂新年,卑幼者必须叩头致礼。主人家则以点心、糖果、红包(压岁钱)热情款待之。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头顶长独角,口似血盆,人们把它叫做年。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它便窜出山林,掠食噬人。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饱餐后扬长而去,人们才开门相见,作揖道喜,互相祝贺。拜年不仅古今盛行,兄弟民族同样流行。藏族同胞拜年时,要敬献哈达;回族同胞拜年时,要互送香油;布依族青年男女相互串门拜年,结伴游玩,尽兴方归。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短信拜年、电话拜年、邮件拜年和视频拜年等。
新年团拜图(清《点石斋画报》)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相传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压岁钱的风俗源远流长,它代表着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汉代,出现了专门用于佩戴玩赏的钱币状避邪品。唐代宫廷里,春日散钱之风盛行。宋元以后,过年给孩子“压岁钱”已成为民俗。明清时期,“以彩绳穿钱编为龙形,谓之压岁钱”。所以,清人吴曼云《压岁钱》诗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民国以后的压岁钱基本和今天很相像了。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