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残图(祭灶习俗之一)
小年并非专指一个节日,由于各地风俗习惯各异,被称为小年的节日也不尽相同。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称腊月二十三或腊月二十四的祭灶节为小年。也有不少地区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为小年,冬至节气在有些地方也叫做小年。此外,还指农历腊月是小年(即腊月是二十九天)的年份。小年也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气象。旧俗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这天祭灶,送灶王爷上天(把供奉的灶王画焚化),向玉皇大帝报告他所在的一家在过去一年的表现。为了让灶王爷说好话,要供奉糕、糖、瓜、果之类的供品,送行时还要用糖糊在他的嘴上,让他上天美言好事。到除夕(年三十)再把灶王迎回来,就是请(买)一张新的灶王画(画上画有灶王爷和他的夫人灶王奶奶)供在厨房。画的两侧通常贴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横批:一家之主。
放爆竹图(清王素绘)
除夕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重大的节日之一,指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夜,因常在阴历腊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旧时,大年三十叫岁除,所以是日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苏轼有《守岁》诗:“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祥瑞图案的新衣。其俗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活动。据《吕氏春秋·季冬纪》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据称,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所撰的《风土记》。这一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好日子。北方风俗较为一致,过年包饺子;而南方各地则不同,或做年糕,或包粽子,或煮汤圆,或吃米饭等,年俗不一。饺子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大年夜全家大小,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上一起聚餐,叫做围炉。围炉是我国闽南及台湾地区一种传统的民族民间风俗,蕴涵并凸显着团聚、团圆的主题和基调。参加围炉的人,不论大小,桌上的每样菜都得下筷子。平常滴酒不沾的妇女,也要象征性地喝一口酒,以讨吉利。围炉时桌上的每样菜都是很有意思的:鱼圆(丸)、虾丸、肉圆取意“三元”,象征一家人团团圆圆;萝卜,台湾和闽南一样均叫做菜头,意为好彩头,有吉兆祥瑞之意;全鸡的鸡,台湾语谐音家即食鸡起家;一些油炸食物,因为经过油煎火炸,以示家运兴旺、红红火火;蚶,台湾诘解作胖,吃蚶,取意发财发福。围炉进的蔬菜,也不用刀切碎,洗净连根煮熟后,吃时也不咬断,而是从头到尾,慢慢地吃进肚里,以祝福父母长寿。围炉时,如果家里有人外出,来不及赶回,也要空出一个席位,把这个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大小对他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