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炉夜话》是清人王永彬所撰写的一部劝世之作,它与明人洪应明的《菜根谭》、陈继儒的《小窗幽记》一起被后世并称为“处世三大奇书”。自其面世以来,一直盛传不衰,成为人们案头的必备之书,深受世人的推重而闻名遐迩。作者王永彬,清朝咸丰时人,生平不详。不过我们可从《围炉夜话》中窥知他的人生理念和智慧。
据《围炉夜话》的序言可以得知,此书是作者王永彬“书于桥西馆”的“一经堂”,最后成书于清咸丰四年(1854)二月。《围炉夜话》是中国古代众多劝世之书中的一种,以其短小精辟,富有哲理而见长。文辞浅近明晰,言简意赅,情真意切,如同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和一群后辈围着火炉,娓娓而谈,品味人生,意境深远,富有哲理,颇有启发性。书中的许多话语虽以劝诫为主,但读来却无艰涩枯燥之感,反而觉得生动平实,将本来会令人觉得比较高深的哲理融入日常生活中,使人容易为其所感染而产生共鸣。全书分为二百二十一则,以随笔的形式阐发了安身立命的主旨,涉及到人生的诸多方面,如修身养性、为人处事、持身立业、读书立志、安贫乐道、济世助人、持家教子、忠孝节义、为官执政等等。书中体现出作者身上具有浓厚的儒家思想烙印,他在本书中以大量的语言文字阐释了“立德、立功、立言”的要旨,揭示了人生价值的深刻内涵。虽然书中的一些观点可能有其时代的局限性,不一定能适合当代社会的要求,但瑕不掩瑜,本书仍对现代人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作为一个封建社会后期的知识分子,王永彬生活在晚清风云突变的时代,强盛的大清帝国由康乾时期的强盛走向了衰落,清朝政府正处于内外交困的局面。面对危亡的局势,统治者自上而下却因循守旧,不思变革,日益腐化,官场黑暗,弊端丛生,致使国势日蹙,民不聊生。众多封建士大夫为之忧心忡忡,空有壮志却无力回天,王永彬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人物。他一方面清醒地认识到风雨飘摇的大清帝国已是积弊重重,千疮百孔,对于官场的积弊更是认识深刻,他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并予以无情的鞭挞。他认为这种世风日下的局面是由人们的道德沦丧引起的:“门户之衰,总由于子孙之骄惰;风俗之坏,多起于富贵之奢淫。”另一方面,王永彬试图为挽救时局寻找出一个可行的良方,他认为只有重建道德秩序才能挽救涣散的人心,并寄希望于那些清正的官员和道德高尚的君子能为子孙和他人起到表率作用,改变这种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局面。同时他提醒人们不能耽于一时之安逸,心存侥幸,要善于居安思危,发愤图强。
王永彬在《围炉夜话》中以儒家的道德伦理为根基,从人生的诸多方面阐发了道德重建和挽回世道人心的方法和途径。他劝诫人们要遵循儒家的道德规范,有所作为。他认为儒家的仁厚是治国之本,能纠正世上的轻浮不实之风气:“治术必本儒术者,念念皆仁厚也;今人不及古人者,事事皆虚浮也”;他教育世人要学习儒家的思想精髓,不能只学其皮毛和外表的形式:“文、行、忠、信,孔子立教之目也,今惟教以文而已;志道、据德、依仁、游艺,孔门为学之序也,今但学其艺而已。”
王永彬在《围炉夜话》中特别重视读书治学,立志成才。他除了阐释读书和治学的一些方法外,特别强调学者要以道德为根基,如他在书中言:“士必以诗书为性命,人须从孝悌立根基”;“学业在德行,不在文章”。他要求学者不仅要勤于读书和治学,还要力行实践:“对圣贤言语,必要我平时照样行去,才算读书”。王永彬还特别强调读书和治学要经世致用:“讲性命之学者,不可无经济之才”。在立志方面,王永彬希望世人早立志以成才:“人生光阴易逝,要早定成器日期。”强调人要有远大的志向和理想,同时不能志大才疏,这样才能有所作为。
王永彬对政治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强烈的使命感,他除了对官场的积弊深有感触和忧心外,还希望朝廷能改良政治,革新吏治。同时他非常重视官员的道德素质和执政能力,颇具真知灼见。王永彬希望为官者要有气节,正直无私,勤于职守。官员应有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思想境界,并勇于任事:“古之言忧者,必曰天下忧,廊庙忧。可知当大任者,其心良苦。”他希望官员能勤于政事,身体力行,还要善于集思广益,吸收众人的智慧,才能避免因失误而造成严重的后果。即使身处下位或尚未发达之时,也要以古代贤人的高尚心志相期许,静待为国出力的时机:他也希望统治者要善用人才,让他们有其用武之地,才能多为国家出力。
王永彬还特别重视青少年的教育和培养。他认为一个人能否成长为一个德行兼备的人才,家长在其中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如何教育孩子,王永彬提出了几条可行的方法,如他认为家长要以身作则,才可能教育好孩子。王永彬尤其强调家长要善于从小抓起,悉心教导自己的孩子,因为这时期的孩子的可塑性很强,如果这时期家长过于放纵孩子的话,等其养成不良习性后,就很难改正了。对于已染成劣习的孩子,也要尽力使其有自新之路。王永彬还告诫人们教育孩子要从严要求,不能姑息:“教小儿宜严,严气足以平躁气。”王永彬认为家长应注重教育和培养孩子良好的品性,这才是成才之根基:“教子弟求荣显,不如教子弟立品行。”他告诫人们教育孩子尤其不能只崇尚金钱和追求安逸,否则容易使孩子养成不良习性。王永彬这种重视教育从青少年抓起的见解,确实是挽救世道人心的一种可行的途径。
除此以外,王永彬还对修身养性、勤俭持家、交友处友、为人处世等方面也进行了阐释,从书中可以看出他洞察人情世态,见微知著,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王永彬可谓是晚清时期的一个颇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他忧国忧民,对当时朝廷上下因循守旧、吏治腐败深感痛心,对道德沦丧的局面忧心忡忡,他试图唤醒世人的良知,改变这种末世衰败的状况,《围炉夜话》体现出他的这种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他身上也体现着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书中的劝世之语,生动活泼,而且颇具哲理性,令人有顿开茅塞之感,对今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评注本忠实于原著,参照了可行的版本,对书中的一些难懂或易于误解的字词,如人名、典故、术语等作了注释,尽量做到详尽而明晰,并对个别生僻字等加注拼音,以便读者阅读和理解。除此以外,评注者还对本书进行了点评,力求把握作者的意图和思想,由于评点者的水平有限,注释和点评难免会存在错讹之处,敬请同仁批评指正。
徐永斌
二〇一五年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