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报父兄之仇而郢都灭 〔一〕 ,申包胥救君上之难而楚国存 〔二〕 ,可知人心之恃也 〔三〕 ;秦始皇灭东周之岁而刘季生 〔四〕 ,梁武帝灭南齐之年而侯景降 〔五〕 ,可知天道好还也 〔六〕 。
〔 一 〕伍子胥(前?—前484):名员。春秋楚国人。父、兄均被楚平王杀害,子胥投奔吴国,他发誓灭楚,与孙武共同辅佐吴王阖闾伐楚,五战而攻破楚都,掘平王墓,鞭尸三百以复仇。后吴王夫差打败越国,越国请和,子胥坚谏,夫差不从。夫差听信谗言,逼迫伍子胥自杀。《史记》有传。郢都:楚国都城。
〔 二 〕申包胥:春秋时楚国大夫。复姓公孙,封于申,故号申包胥。与伍子胥友好。子胥以父兄被害,逃奔吴国,对申包胥言:“我必复楚国。”包胥对曰:“子能复之,我必能兴之。”后来伍子胥以吴军攻楚,包胥到秦国求救,哭于秦廷七昼夜,秦国终于出兵救楚,败吴军。楚昭王得以返国,以功赏之,包胥逃而不受。
〔 三 〕恃:依靠,凭借。
〔 四 〕刘季:即汉高祖刘邦。秦朝末年,他和项羽争夺天下,打败项羽,项羽自刎,刘邦建立西汉。古时以伯仲叔季排行,刘邦在兄弟中排行第四,故称刘季。
〔 五 〕侯景(?—552):南朝梁怀朔镇人,字万景。初为北朝尔朱荣手下将领,后归高欢。高欢死后,附梁,被梁朝封为河南王。后起兵叛乱,攻破建康。梁武帝萧衍被困于台城,饿死。侯景自立,称汉帝。他率军到处烧杀抢掠,长江下游地区深受其害,史称“侯景之乱”。后为梁朝大将陈霸先、王僧辩所击败,逃亡时被部下所杀。
〔 六 〕天道好还:指天理循环,报应不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点评】 要做成一件不容易做成的事情,需要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坚强的决心。困难越大,越要克服自己的畏难情绪,勇往直前,事情就会有转机,否则将难以达成心愿。历史上不乏先例,如春秋时,伍子胥为了报父兄之仇,投奔吴国,发誓灭楚,辅佐吴王攻楚,最终率吴军经过艰苦的五战,攻破楚国都城,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报了家仇;他的好朋友申包胥则为了救楚,奔走秦国求救,秦国本不愿出兵相助,但申包胥靠着秦国宫墙哭了七天,终于使得秦国出兵救楚,楚国才得以保全。
自然界和社会有其规律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俗语说得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事情的发展常常有其轨迹,人只能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让事物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不能逆道而行,否则会使事物朝着不利的方向发展。历史上的朝代更替,人际的兴衰,无不如此。如伍子胥虽然助吴攻破楚都,报了父兄之仇,但后来却落得个因吴王夫差听信谗言,自己被逼自杀的悲惨境地;如梁武帝虽灭南齐,侯景归降,后来却因侯景之乱,被困台城,以致落得个被饿死的悲惨境地。侯景虽一时得势,妄称帝号,却残暴不仁,江南一带遭受其荼毒甚深,好景不长,不久就被梁将陈霸先、王僧辩所击败,为部下所杀。诸如此类不胜枚举。立身处世,同样如此,除了自己不怕困难,勇于进取以外,不能违背人道和天理,在得势之时,要居安思危,不能骄横不法,奢侈淫靡,否则就可能会受到应有的惩罚,甚至导致身败名裂,亡身破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