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宽忍异己,必得善果

人生之中,不可能所有人都是要好的朋友,也不可能每个人都那么志同道合。实际上,我们人生的路途之中总会遇见“异己”之人。生气无助雾散云消,恼怒不会春风化雨,而一时的忍让则能帮助恢复你应有的形象,得到公众的赞美。

我们该怎么去对待异己呢?

大多数人会用排挤的手段。但是,真正的智者从不会为小事斤斤计较,他们总是坚持走自己的路,不管别人怎样评说,而时间最后总会证明他们是正确的。低调行事的人不会对于“异己”就另眼相待,毕竟大千世界本来就是包罗万象的,所以不可强求每个人都是一个标准的模子刻出来。没有必要去否定掉自己之外的行事和做人标准。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文学大师郭沫若就是这样一个大度的人。

可能是因为文人相轻的缘故,他与鲁迅之间“曾用笔墨相讥”,但他在鲁迅逝世后,没有趁“公已无言”时前来“鞭尸”,而是挺身站出来捍卫鲁迅精神,同时对以前“偶尔闹孩子气和拌嘴”,还“深深地自责”。他诚恳地表示:“鲁迅先生生前骂了我一辈子,先生死后,我却要恭维他一辈子。”他认为鲁迅是一个不屈的斗士,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郭沫若先生已经毫不在意鲁迅生前曾攻击过自己。如此一来,郭沫若就更加受到人们尊敬和爱戴了。

看到这里,我们不免感慨,两个互相“攻击”的异己,到最后一个没有了还嘴之力,另一个宽容地放弃了攻击,还反倒去肯定对方。其实追溯到清政府时期,满族人一开始都把汉人视作“异己”,处处针对,处处提防。可是康熙不但没有排挤,反而重用“异己”,不得不让人佩服其胆识和气度:

康熙二十年,康熙以“海是否为“疆”一日不清,民生一日不宁”,“台湾不平,则沿海兵民弗获休息”为由,又一次力排众议,决定进军台湾。

七月,康熙起用原属台湾郑芝龙降将、留于身旁13年的汉人大臣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用台湾降将收复台湾,施琅赴任前,康熙特在内廷召见,又于瀛台赐宴,殷切嘱咐了一番,希望他不要辜负自己的希望,一定要把台湾收复。

第二年,因指挥意见分歧,施琅首次进军受挫。康熙毫不犹豫,当机立断,特别恩准施琅“独立肩任,直入海岛”的请求,将指挥权完全交给了他,显示了宽广的胸襟。

施琅不负康熙所望,经过一年的准备,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十四日,率战舰300余艘直驶澎湖。

二十二日,两军决战。清军水师焚毁击沉敌舰200余艘,击毙将军以下军官300余员,歼灭敌军12000余人,攻占了澎湖列岛。郑军主力尽失,无力再战,被迫请降。施琅不负康熙所望,一举攻下台湾。

施琅的启用,体现了康熙宽广的胸怀,更显示出康熙在行事上的绝妙手段。他虽然采取武力手段进攻台湾,但是却从正义的角度出发,将攻打台湾的战争定义为正义的收复失地之战,而且还派了台湾降将施琅为主帅,增添了舆论的正面导向。

虽然打仗,众人却说不出什么怨言。而最终,施琅也算劳苦功高,功成名就,不知要怎样谢康熙信任之恩呢。所以说,做人要以宽容豁达为本,在充分了解他人的基础上,不惜把重任交给“异己”去做。这样,既用人所长,又显示了豁达胸襟,别人也必将谢恩报答。

其实每个人都有其可取的一面,尽管他可能不是个尽善尽美的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所以应放开胸怀,接纳异己。 Q/TonEfyL4J5D2L72QqHu/PcbWZW6O96hhCOUeczuxO+LzNZJTP3raQFEZzTeib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