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PART 03 恐龙蛋之谜

恐龙孕育方式之谜

恐龙属于爬行动物,现代爬行动物的生殖方式是卵生。所谓卵生,就是母体产生受精卵,卵在外界条件下孵化,胚胎在发育过程中,全靠卵内的卵黄作为营养物。恐龙是否也是卵生呢?人们以前只能推测是这样,因为谁也没有见过恐龙蛋。后来,在1925年人们第一次在蒙古戈壁滩上发现了原角龙的蛋化石,从此才使人信服恐龙确是卵生动物。这批恐龙蛋与原角龙的骨骼化石埋在一起,同时还在蛋中发现了原角龙的胚胎呢。

恐龙▲▲

我们这里所说的恐龙蛋实际上已是它们的化石。蛋里面原有的成分在石化过程中已被分解、置换,填充了矿物质;我们从外面所看到的仅仅是它们的钙质蛋壳。有的蛋壳完整地保存了下来,有的已破裂成碎片。

恐龙蛋的形状、大小、蛋壳表面的细微结构都是分类的依据。形状从圆形到几乎为圆柱体,各种形状的都有,大小从几厘米到50多厘米不等。恐龙蛋的表面,有的光滑,有的粗糙。有的恐龙蛋内还有保存很好的胚胎。有的蛋单个散放,有的蛋是成窝的。一窝恐龙蛋少则几枚,多则几十枚。这种窝叫做“蛋巢”。有的蛋巢内有完整的蛋,有的只有破碎的蛋,有的除破碎的蛋壳外,还有孵出的幼龙的骨骼化石,并且在巢外,还发现了该种成年恐龙的骨骼和脚印化石。形形色色的恐龙产出了多种多样的蛋。现在已经发现了兽脚类、原蜥脚类、蜥脚类、角龙类和鸟脚类等多种类别的恐龙所产的蛋。

不同类型的恐龙蛋巢,反映出恐龙繁育后代的复杂的行为习性。1970年和1980年,美国科学家先后在蒙大拿州一处叫做“蛋山”的地层中发现了许多的恐龙蛋巢。这些蛋巢是由鸟脚类恐龙中的鸭嘴龙类和棱齿龙类留下的。科学家们对这些蛋巢进行了研究,了解了这些恐龙的繁殖习性,使我们能够描绘出蛋山上的情景。

“破壳而出”的小恐龙和妈妈在一起▲▲

在恐龙繁殖的季节,成群的成年鸭嘴龙和棱齿龙便来到这里,“选夫择妻”,“谈情说爱”,经过交配后,“夫妻”双方便忙着筑巢产卵。它们在地势较高而且向阳的地方,寻找松软的土地,用带爪的前肢在地上掘出一个圆形的坑来,扒出的泥土垒在坑的周围,使坑的边缘隆起,高出地面,其形状就像一个火山口,可以防止雨水流进窝里。坑的大小跟将要产在其中的蛋的数量相称,以鸭嘴龙为例,每窝要容纳20多个蛋。挖好坑后,再回填上一些松土,巢就算筑成了。接下来,恐龙“妈妈”蹲在巢上向巢内产卵,产下的蛋钝端在上,尖端向下,呈放射状斜插在松软的泥土里,每产一个蛋就要稍微转动一下位置。产完后,再用一层薄土或植物叶片把蛋盖起。然后,这些将要做父母的恐龙便轮流守候在窝旁,提防敌害的掠食,直到孵出幼龙来。

小恐龙与恐龙妈妈比起来是不是很弱小▲▲

棱齿龙的幼龙出壳时,四肢关节已经发育得比较好了,可以在父母的带领下,去窝外活动。可鸭嘴龙的幼仔孵化出来时,肢体关节发育还不充分,不能支撑其身体自由活动,必须继续留在窝内,由父母养育照料。这时的父母可辛苦了,每天都要轮换着去找回大量的食物。它们先将食物嚼碎吞下肚里,然后再把半消化的食物吐出来,喂养它们的小宝宝。同时,还要随时提防肉食性恐龙对幼龙和自身的伤害。直到幼龙能够跟随父母自由活动,它们才举家离开蛋山,四处觅食。由于这类鸭嘴龙具有出众的养育幼龙的本领,所以,人们给它们取名叫做“慈母龙”。

恐龙在筑巢产卵后,是否有像鸟类一样的孵卵行为?这个问题现在已经得到了肯定的回答。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研究人员与蒙古科学家组成的联合考察队,自1990年以来,一直在戈壁沙漠从事野外发掘,它们在一处名叫乌哈—托尔戈特的地方发现了一处保存异常完好的恐龙化石。这是生活在7000万年前的一种食肉恐龙的化石。化石清楚地显示出恐龙死前正在孵卵:它的后肢叉开蹲在窝上,窝内有15枚恐龙蛋,它的前肢微微弯曲,前爪分开并伸向后方,好像在护着自己的卵。这个情景,与今天的鸵鸟和鸽子、母鸡孵蛋的方式并无两样。从化石上看,这只恐龙很像鸵鸟,只是它的尾巴较长而且脖子更短。看来,恐龙孵卵、育子的行为与鸟类相似,还是很复杂的呢。

至于恐龙究竟是怎样产卵,又是怎样将小恐龙孵化出来,都还只是人们的猜测。

恐龙蛋之谜

恐龙产的卵,都具有坚实的外壳,所以可保存为化石。恐龙蛋大小不一,小的3厘米左右,大的长径达56厘米,形状通常为卵圆形,少数为长卵形或椭圆形,可成窝保存。

恐龙蛋的发现

恐龙蛋化石▲▲

恐龙蛋化石最早是在法国南部发现的。1869年Matheron第一次描述了在Rognac的三叠径层中找到的两块碎蛋片,1877年Gervais对此做进一步地研究,发现它们的结构和龟鳖类的卵最为接近,因而认为是属于一个未知种类爬行动物的蛋。随后Rognac发现了另一个蛋化石,其显微结构也和龟鳖类的蛋很相似。壳的细微结构与上述所发现的标本一样,和爬行类的龟蛋很相似,基本上是由很多细小的圆锥形的乳突组成,乳突的末端向外突出,在表面上形成了密集的瘤状小突起纹饰。由于这些蛋化石比较大,有的直径大于20厘米,因此被认为是恐龙的蛋。

各地的恐龙蛋

中生代恐龙蛋化石是一类很稀有而又很特殊的化石,恐龙蛋在亚洲、非洲、欧洲和北美等地都有发现,而以中国发现的最为丰富。中国是产恐龙蛋的大国,无论在蛋的品种上,还是在数量上,都是令世人瞩目的。河南南阳,广东南雄、始兴、惠州、河源,江西信丰、赣州,山东莱阳,四川,内蒙,江苏宜兴,湖北安陆等都是重要的恐龙蛋产地。

略有凹陷的恐龙蛋▲▲

河南南阳西峡盆地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恐龙蛋化石之地。西峡盆地的恐龙蛋化石最早由河南省地质局12队和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于1974年发现,目前已确认7个蛋化石埋藏点,西峡盆地的蛋化石主要分布在西峡县的丹水镇、阳城乡和内乡县的赤眉乡等地,面积大于40平方公里。恐龙蛋化石常呈窝状分布,排列有序,每窝10多枚至30多枚不等,偶见50枚至70枚者,到1993年6月,已发现恐龙蛋达数千枚,估计整个分布可达数万枚,其数量之多为世界所罕见。尤其是恐龙蛋化石原始状态保存完好,基本上未遭后期构造运动的破坏。除少量蛋壳受岩层挤压底面略有凹陷外,大部分完整无损,这在世界上也是前所未见的。

河南西峡发现的最大的恐龙蛋,长70厘米,宽30厘米▲▲

西峡盆地所发现的恐龙蛋,有的如鸡蛋大小,直径4~6厘米,有的长径达40~50厘米,以扁圆状占多数,有的形如橄榄,长达50厘米以上。西峡盆地恐龙蛋类型全、种类多,已发现有杨氏蛋、蜂窝蛋、圆形蛋、副圆形蛋、似滔河扁圆蛋、安氏长形蛋、瑶屯巨形蛋、长形蛋、似金钢口椭圆形蛋等9种类型。

河南西峡发现的恐龙蛋▲▲

广东南雄盆地是中国恐龙化石和恐龙蛋化石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位于南雄盆地西端的始兴县所发现的化石,分布于沿浈江两岸长约20千米,宽约4千米的连绵起伏的小山上。到目前为止,已列入登记的化石点有113处,其中恐龙化石点32处,恐龙蛋化石点73处。

始兴县发现的恐龙蛋化石,保存完好,有2~3枚至10多枚、20多枚,甚至30多枚一窝的。历年已挖掘出的恐龙蛋在200枚以上。恐龙蛋有圆形和长椭圆形两种,个体大小各异。据统计,圆形蛋占蛋总数的70%左右,长椭圆形蛋占30%左右。

圆形蛋:形状如“铅球”,有的因埋藏过程中受到挤压略呈扁圆形,表面光滑,呈褐红色。蛋的直径7~13厘米,大多为7~9厘米。蛋壳厚薄不匀,从l~3毫米不等。其中,发现保存较好、排列规则、数量较多的有两窝,一窝有33枚,另一窝35枚。

长椭圆形蛋:外表有凸出的长条纹或蓖点纹,蛋的直径范围,长径8~19厘米(大多8~13厘米),短径5~7厘米,蛋壳普遍比较薄,厚1~1.5毫米。其中,15枚一窝的保存得最完整,呈内外分层放射状排列。

江西赣州信丰盆地的恐龙蛋在上白垩纪红砂岩层中保存有较多的散碎蛋壳化石,亦有单个完整的和20多枚成窝的。以壳饰为粗糙丘点状(粗皮蛋)和点线状(长形蛋)为主。1976年在赣州郊区采获两枚带胚胎的长形蛋化石,长径18厘米,短径7.5厘米,壳厚1.8毫米。粗皮蛋是肉食类恐龙的蛋,观赏价值较高。

内蒙古二连查干诺尔和阿拉善吉兰泰盐池一带,素有“恐龙公墓”之称,不仅出土了门类众多的恐龙骨骼化石,还有恐龙蛋出土。20世纪70年代,在吉兰泰盐池北部毛尔图鄂博、查汗敖包等地找到三窝27枚恐龙蛋化石及大量蛋壳碎片,均埋藏于白垩纪紫红色砂岩中,每窝相距100~200米。蛋的排列没有一定规律,与现代的龟鳖类相似。蛋呈短椭圆形,长径14.2厘米,短径13.8厘米,蛋壳厚1.12~1.68毫米,大小相差不多。

1989年,在乌拉特后期白垩纪砂岩地层中,发现一窝共13枚完好的恐龙蛋化石,呈放射状排列。排列方向是大头朝里,小头朝外(与江西赣州发现的一窝13枚的恐龙蛋化石排列方式相似)。蛋形与吉尔泰所发现的不同,为长形蛋,长径17~18厘米,短径7~8厘米,壳厚1~2毫米,蛋的两端大小接近,一端稍圆,略大些;一端稍尖,略小些。

人类发现的恐龙蛋▲▲

山东莱阳的恐龙蛋可以分为两种,一为短圆蛋,蛋形成短圆形,长径为8~9.5厘米,短径为6~7.4厘米,壳厚2~3毫米,壳面具小丘状的凹凸;另一为长形蛋,蛋形长而扁,一端钝,一端略尖,长径可达17厘米,短径约为6厘米,壳厚1~2毫米,壳面粗糙,具虫条状刻纹。

完整恐龙蛋(特别是含胚胎恐龙蛋)的发现,对研究恐龙的生态、生殖习性和灭绝原因,提供了实物依据,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2LCmKOo0wDFGyNZqOWWnHLGaEFIYum7DauLyLphypck9tfS7lvITi8EkCWF1ar0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