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受中国传统家庭模式的影响,中国幼儿亲子互动的对象主要集中在妈妈或长辈们身上,能与爸爸经常亲近的孩子很少。大多数爸爸表示,自己也很想多陪陪孩子,但工作太忙、压力大、没时间等,成为爸爸们缺席孩子教育的主要外因。
古语云:子不教,父之过。现代社会中,孩子的养育则变成了“拼妈”。事实上,爸爸的陪伴与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着特殊的作用,这是妈妈不能替代的。心理学家认为,父亲能够以其特有的男性特征,如坚毅、果断、独立性、进取性、合作性等来影响孩子;父亲还可以通过鼓励孩子尝试新鲜的游戏,勇敢探索,帮助孩子建立独立克服困难的意识,更好地促进孩子的身体、智力、性格的发展;父亲的严格要求,还能让孩子学会审视自己的行为,学会承担责任。
相反,如果爸爸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总是缺席,甚至只当“甩手掌柜”,不仅会让孩子缺乏父爱,还容易导致孩子的个性偏向母系群体,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是不利的。
所以,作为爸爸,即使平时工作再忙,也要尽量抽时间多陪陪孩子,不要因为忙就忽略了对孩子的爱,更不能成为孩子最熟悉的陌生人。
在9岁的诗诗眼中,爸爸总是忙碌的,早出晚归,一回来要么钻进书房写东西,要么就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很难跟自己说上几句话。家里的家务,包括诗诗的教育工作,都是由妈妈完成的。
一天,爸爸在家休息,诗诗跟妈妈一起去逛街。这时电话铃响了,爸爸接起电话,是一个女孩打来的,说要找诗诗。爸爸说她不在,有什么事吗?我帮你转达。
爸爸认真地记下电话里女孩说的话,准备等女儿回来告诉她。而在街上,诗诗正认真地听着电话那头爸爸的话,然后转过脸向妈妈笑着说:“我赢了。”而电话里的爸爸却听得莫名其妙。原来诗诗和妈妈打赌,说爸爸听不出她的声音,结果果真如此。
从这件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爸爸对自己女儿是多么不了解,当然也谈不上平时与女儿的沟通、交流了。只是,爸爸们再忙也要记得自己是个父亲,不能只知道在外面奔波,忘记了自己父亲的身份,应每天抽出时间多陪陪孩子,让孩子感觉到爸爸的存在,感觉到爸爸的爱一直都在。
然而近年来,一些有关父亲的调查数据让人担忧:五成的父亲很少会花时间陪伴孩子;三成的父亲与家人一起吃饭的次数每天不到一次;七成的孩子上学放学都是由妈妈或保姆接送;两成左右的孩子,几乎一天到晚见不到爸爸的影子……
孩子不仅是妈妈的,也是爸爸的,爸爸们也应该承担起教养孩子的责任,不能将教育孩子、养育孩子的责任全推给妈妈,自己做个“甩手掌柜”。只有多抽些时间陪伴孩子,倾听他们的苦恼,分享他们的快乐,真正融入他们的生活、学习和游戏当中,多与孩子在一起,在交流中进行引导教育,才能让孩子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爸爸的爱,才能更好地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总之,要摈弃“甩手掌柜”的思想和行为,爸爸们平时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多努力:
●认识到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的重要作用,努力在精神世界里关爱孩子,而不能只充当“甩手掌柜”或“取款机”的角色。
●经常与妻子探讨如何更科学地培养孩子,并努力与妻子的教育态度达成一致。对于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应各自提出意见,尽量商讨出双方都能接受的教育方式。要知道,只有爸爸妈妈配合得好,才能将孩子教育好。
●在不改变生活规律和不占用正常工作时间的情况下,尽可能多与孩子在一起,参与到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中,多陪孩子一起学习、游戏,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和孩子在一起时,多观察孩子的反应。例如看到孩子砌积木时变化多端,便要适当加以称赞。如:“宝宝真聪明,竟然能砌出这个模样的飞机来,爸爸从来没想过要这样砌呢!”听了爸爸的称赞,孩子会更努力地运用他的思维,砌出你意想不到的东西来。这种鼓励作用,可以使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如果有工作要做,孩子也要做作业,那么不妨与孩子在一张桌子上进行,这样可以增进彼此间的感情,还能随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帮助孩子解答学习中的难题,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
●和孩子一起参加家务劳动,既能增进亲子关系,又能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比如擦地板时和孩子进行比赛活动,看谁擦得又快又干净。尽管这会让孩子累得满头大汗,但其中的乐趣会让孩子忘记劳累,内心无比快乐和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