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期是孩子性别角色形成的关键时期。研究发现,孩子在3周岁以前对性别的意识都是模糊的,大约到了5岁就逐渐知道性别的差异了,也开始有了性别身份的认同。这个时候,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也开始有了细微的变化,孩子开始从妈妈身上认知到女性,从爸爸身上认知到男性。而要让孩子形成正确的性别角色意识,爸爸和妈妈的教育缺一不可。而且,爸爸和妈妈在孩子性别角色发展上起的作用也是完全不同的,甚至爸爸的作用似乎比妈妈还要更大一些。
对于男孩来说,爸爸就是他一生的榜样和典范,他们从小就在跟爸爸的接触中学习做事的态度和思考方式等,并从爸爸那里模仿学习“男子汉的气概”,比如爸爸的言谈举止、说话的语气、习惯用语等,并最终形成自己的行为与个性。如果男孩在4岁前失去爸爸,或者缺少爸爸的关爱,就会使他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攻击性,性格倾向于女性化。因为他们的认同感是针对妈妈而不是爸爸,也就是说,他们小时候与妈妈的关系过于亲密,与爸爸接触很少,因而没有模仿或学会男性的生活习惯或为人处世的特点,长大后也容易出现胆小、依赖等女性化特征。
程啸是个长相清秀的男孩,身边的人都很喜欢他。可是,由于爸爸工作忙,平时都是妈妈陪伴他。妈妈的性格非常温柔,平时与人说话都是细声细气的。在妈妈的影响下,程啸不但外表长得清秀,说起话来也很像妈妈,轻声细语,举止羞涩,有时走路都会模仿妈妈。不但不像同龄男孩那样活泼顽皮,反而更像个秀秀气气的小女孩。
妈妈有时也担心儿子太女性化了,但程啸的爸爸却说:“这样也好,好管,不担心他天天顽皮惹祸。”就这样,程啸身上几乎看不到男孩子顽皮、好动的迹象了。
上文中爸爸的教育态度显然是不得当的。爸爸的阳刚之气,是教育男孩健康成长的基础所在。如果爸爸不能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帮他们树立起性别观念,男孩就容易变得“娘娘腔”,失去男子汉该有的坚强、独立、果断等硬性气质,长大后也会影响他们的性格形成。
而对于女孩来说,爸爸就是她未来家庭生活的陪练,她们正是通过对父母性格特征的识别,来逐渐强化自己的性别意识,从而掌握性别角色标准。如果女孩在5岁以前出现失去爸爸的情况,或者缺少爸爸的陪伴和教育,就无法获得同男性相处的经验,在青春期与男孩交往时也容易出现焦虑、羞怯或无所适从等现象。而且,爸爸最能给女孩带来安全感,如果缺少这种安全感,在女孩将来的人际关系中,就会发生不断寻找“父爱”的情况,内心经常产生一种缺乏安全感的不良情绪。
由此可见,爸爸在孩子性别的角色形成过程中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既然爸爸在孩子性别角色形成方面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爸爸们又该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起正确的性别角色呢?具体来说,爸爸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多努力:
●爸爸平时应多鼓励孩子的性别角色行为。比如对文弱、羞涩的男孩,爸爸要多做出阳刚的榜样,多带他参与一些较为激烈的户外运动,如爬山、踢球、游泳等,并要对他爬山、踢球这些体育活动和勇敢行为进行表扬,经常称赞他为“勇敢的小男子汉”,强化他的男性特征,使孩子在很大程度上感觉到自己的力量,从而促使男孩逐渐摆脱身上的一些女性化的行为。
●爸爸也可以带男孩参加一些野外生存训练的活动,锻炼男孩的意志力、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等,让孩子逐渐体会到男子汉的真正内涵。
●通常爸爸比妈妈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社交,这时不妨带上男孩一起去,让孩子从爸爸的言谈举止中学会一些社会信号,学会调整自己的行为反应等,丰富孩子的社交内容,让男孩在与人交往时能更加积极、主动、活跃、自信。
●对于过于顽皮好动的女孩,爸爸应多鼓励她们从事一些比较安静的活动,如画画、剪纸等,同时别忘了经常夸她们是个“小淑女”。这些鼓励可以是口头上的,也可以是物质上的,比如女儿能坐下来安静地完成一幅画,就奖励她一个布娃娃等。
●如果女孩过于自卑,爸爸要多夸奖、称赞她。但要注意,不要总夸女孩的外表,而应多夸赞她的能力、品质等,比如告诉女儿:“你很漂亮,但外表不是最重要的,一个人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在爸爸这种正确的引导下,女孩会更懂得去提高自己的能力,从而增强自信心。
●爸爸对自身性别的接受程度,也会影响孩子对自身性别的认可。比如爸爸因工作过于辛苦,生活压力过大,就经常抱怨“做男人真累”,就可能引起男孩对自己性别的悲观;或看到妈妈每天忙于家务,就说“做女人真辛苦”,也会引起女孩对自己性别的悲观感。
●尽管爸爸应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性别角色意识,但对孩子的某些性别角色行为也不要过分敏感。比如,不让男孩从事艺术活动,或阻止女孩舞枪弄棒,只准许她每天抱着洋娃娃玩过家家游戏。这样反而容易导致孩子的某些兴趣或天赋被抹杀,同样不利于孩子特长的发展与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