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妈妈向学习成绩好的孩子讨教学习方法。她发现有个成绩好的孩子看书的时候经常嘴里念叨着,背诵课文或者数学概念的时候也要念出声音来,就像那念经的小和尚。她觉得这个方法学习效果不错,可以防止孩子思想开小差,就建议自己的孩子也这么做。可是,自己的孩子真的这么做了,老半天也没有记住多少东西。
遇到这样的情况一点都不奇怪,因为不同孩子感觉通道的偏好不一样。我们知道学习是因经验引起的,以心理变化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可以通过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体现出来。而心理变化的过程就是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而支配人的行为。
感觉作为学习活动的开始,面对相同强度的刺激,如果孩子感觉通道偏好不同,接受知识的方式就不一样,如果赶上不是自己擅长的感觉通道,学习效果就可能差一点。但是,后续如果采用适宜的方式跟上,最终的学习效果是一样的。
在学习上根据孩子的感觉通道偏好不同,可以分成以下几类学习者:
1.视觉型学习者
小明是一名三年级的小学生,虽然已经认识了很多字,但是读书的时候,他还是喜欢图文并茂的书籍,做数学应用题的时候,他会画出图表来判断。小明还有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能够把一件事情描述得特别形象生动。有一次,他描述在朋友家里见到的一只小兔子,说:“雪白的毛像棉花一样柔软,我一见它就忍不住想摸一摸,可是,我一伸手它就慌了,转身逃进了窝里。”
可是,这个孩子听觉好像不行。平时聊天的时候,他经常会说:“你说什么?”“再说一遍,好吗?我没听清!”
小明就是典型的视觉型学习者,这类孩子观察力比较强,能够迅速地根据观察到的信息进行记忆和思维,如果面对比较枯燥的文字,他们能够转换成图像或者直观的图表、图例等,使得条件和问题的关系很清楚地呈现出来。
因为这类学习者善于观察,所以他们能够快速地辨别出形近字、数字,较少出现看错数字和写错字的情况。即使没有学过的字词,看到的时候也能够把意思猜测出来。
2.听觉型学习者
董浩是一名四年级的小学生,他的学习成绩特别好,这个孩子平时学习的时候喜欢读出声音,就拿英语来说,他一边听着听力朗读一边跟着读就能把要学的内容记住了。
妈妈担心这个孩子笔答能力较弱,当他记住以后就让他默写,如果写得不够准确,就让他对照着正确的内容写一遍,重点记忆一下怎么写,这样这个孩子在面对文字的时候,就能准确地理解和正确地表达了。
董浩属于听觉型学习者,这类孩子通过听讲、朗读、歌曲、诗歌、广播等听觉刺激来学习,他们对语言、声响、音乐的接受力和理解力强,所以,即使他们在做着自己的事情,也能听到身边人在说什么。这类孩子即使在做数学题的时候,嘴里也念念有词,考场上不让出声的情况下,他们的嘴唇也在动,因为他们是念给自己听。
对于这类孩子,我们不要觉得这是孩子的坏毛病,因为只有这样他们的学习效果才会好一些。
3.动觉型学习者
动觉型的学习者更加偏好通过亲身操作、参与活动等方式进行学习。比如说在听课或阅读时他们会不停地记笔记、做框图,或勾勾画画,或做批注等。总之,动手操作是其接受信息的重要方式。因此,他们喜欢接触、操作物体,对自己能够动手参与的认知活动感兴趣。
当我们了解到了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感觉通道偏爱时,首先要尊重孩子,帮助孩子充分利用感觉特长,同时也不要放弃其他感觉通道的使用,使孩子的感觉能力全面提升。
1.尊重孩子的认知偏好
不管孩子是哪种通道偏好,对孩子的学习活动来讲都是有利的,所以,家长先要尊重孩子的认知偏好。
既然视觉型学习者的典型特征就是通过接受视觉刺激而学习,那么,我们就要培养他们通过图片、图表、演示等形式进行学习的习惯。这样会让孩子觉得学习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就会对学习充满信心,不觉得学习辛苦。
面对记忆材料的时候,我们可以提示孩子,先把记忆内容构想成图画;订立学习计划的时候,把内容落实到文字上,并贴在显眼处,这样可以起到提示的作用;记忆生字、单词的时候,可以把字形相近的字和单词整理到一起,对比着记忆。
听觉型孩子更喜欢声音带来的刺激,那么,我们就要支持孩子发出声音来帮助记忆,多朗读、多听一些学习材料。
动觉型孩子喜欢操作,行动性比较强。当这类孩子在家里做一些小制作的时候,我们要多多给予支持,同时,也要支持孩子用实验来验证他们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
2.发展孩子其他的感觉通道
就像侠客擅长什么兵器就使用什么兵器一样,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都会使用自己擅长的感觉通道偏好。这样的话,视觉型孩子的视觉能力就会越来越强,听觉型孩子的听觉能力会越来越强,动觉型孩子的动手能力也会越来越强。
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越是敏锐,神经系统的活动越快速,认知活动越充分,所以,那些能够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的认知活动才是高效而全面的。
所以,我们要锻炼视觉型孩子的听觉能力、动手能力;锻炼听觉型孩子的视觉能力、动手能力;锻炼动觉型孩子的视觉能力、听觉能力。这样的话,上课的时候,视觉型孩子就不会光集中注意力看,还能集中注意力听;听觉型孩子就不会光听而且能够专心地看老师的板书,在听懂的基础上也知道怎么写了。
有一个故事,我想做父母的都需要对自己的孩子讲一讲,因为这个故事对人生的启迪意义太大了!这个故事是这样的:
古代的时候,有一个画家,正在家里画一头虎。这个时候,来了一个求画的人,他让画家给他画一匹马。于是,画家就在画好的虎头下面画上了一匹马的身子。对方问:“你这画的是什么?”画家说:“马马虎虎吧!”对方摇着头离开了。
于是,画家把画挂在了墙上。大儿子见了,问画的是什么,画家说是马;二儿子见了,问画的是什么,画家说是虎。于是,两个儿子便马虎不分了。一天,大儿子去山上玩,见到一头虎,以为是马,跑过去要骑,结果被老虎吃掉了。另一天,二儿子出去玩,见到一匹马,以为是虎,一箭就把马射死了。
这就是马虎的代价。读完这个故事,只要我们稍做联想,就会觉得一点都不夸张。在手术台上,医生马虎,就会葬送患者的生命;在航天事业中,科研人员马虎,科研事业就不能前进,国家就无法强大;在建筑领域,工作马虎,就会造成事故危害人命……
所以说,一个人要想成功,一个国家要想发展,一定不能马虎。我们要让孩子将来有出息,一定不能让孩子马虎!否则,孩子的人生也一定是马马虎虎的!
提起孩子马虎的表现,哪位家长都能说出几种。比如,上学忘了带书,出门忘了带钥匙,和同学约好了的事情却耽搁了,做题的时候把数字看错了,名字忘记写了,等等。
孩子为什么会马虎?只有先搞明白了这个问题,我们才能预防孩子做事马虎,改变孩子的马虎习惯。
马虎的人疏忽大意,不求甚解,做事敷衍了事,往往草率做出决定,对人对己都能将就。这些都是马虎性格的人的人格特质。我们知道任何一个人人格的形成都是内外因作用的结果。内因是自我调控系统,外因是外在环境的影响。
先说内因。如果一个孩子不认为自己是一个马虎的人,不知道马虎会导致学习、生活变得糟糕、无序,那么,这样的孩子就没有品尝过认真做事带来的满足感,不懂得自我提醒,也不会做一个认真负责的人。
再说外因。如果一个孩子从出生的时候起,身边生活的就是马马虎虎、丢东落西、草率鲁莽的人,那么,这个孩子的心理就适应了这样的一种马虎的行为方式,那么孩子做事就不可避免地会马马虎虎。
孩子的成长就是以社会环境影响心理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通过教育,有计划、有目的地影响孩子。如果我们的教育目的不明确,没有让孩子养成认真做事的好习惯,那么孩子就会形成马虎的心理品质。下列情形都是导致孩子做事马虎的因素:
1.生长在马虎环境里
如果父母对待生活、工作是一种糊弄、凑合、蒙事的态度,对人生没有计划和打算,对自己没有较高的要求,那么,孩子就会从小习得这样的行为习惯,做事马马虎虎,不求甚解。
即使做事的效果不好,孩子也不会觉得马虎是不对的,所以他就不会从内心提醒自己不要马虎。
2.注意力品质低
小学阶段的孩子因为大脑皮层功能没有发育好,注意力品质是比较低的,需要家长采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可是,有的家长却听之任之:即使看到孩子一边看电视一边写作业也不管;每天总是让孩子学习导致孩子厌学,一边学习一边心里想着游戏、玩具;孩子一边写作业,一边玩文具,家长也不注意;孩子写着写着作业就去玩了,家长因为忙碌也看不到,等等。
以上原因都会导致孩子的注意力品质不高,一旦成了习惯,就会马马虎虎。
3.性格原因
受认知方式的影响,冲动型认知风格的孩子容易在考虑问题不周到的情况下就作出了决定,这种因为粗心而导致的马虎是性格原因造成的,只有改变了粗心,马虎情况才会减轻或者消失。
如果家长在日常行为中发现孩子性格比较急躁、粗枝大叶、紧张焦虑,那么,家长就要着手改变孩子的这些性格表现,因为这些都容易导致孩子马虎。
总之,不管哪种因素导致的孩子做事马虎,都应该及早发现,尽早改变,等养成了习惯,改正起来就比较麻烦了。
当孩子在日常行为中有马虎的表现时,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正。
1.提升孩子的责任心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身边的一些孩子,对学习表现出一副不在乎的态度,不在乎分数高低,不在乎作业对错,这样的孩子即使头脑比较聪明,也不会在学业上有所成就。因为他们的责任心太差,不懂得对自己负责。
孩子的负责精神需要从小培养,无论做什么,我们都要求孩子有始有终、尽可能地去做好,这是孩子负责精神的萌芽。另外,我们还要让孩子明白,每个家庭成员都是家里的一份子,大人赚钱养家,孩子责任也不轻,既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也要好好学习,因为孩子承担着未来发展这个家庭的任务。
2.让孩子看到马虎的危害
我觉得我们完全有必要在孩子懂事以后,喜欢听故事的年龄,给孩子讲讲那个马虎画家的故事,当然了马虎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马虎鼠的故事》《顾客买到“百年”后出厂糕点》《捡张银行卡存错钱》等。也可以看一些关于马虎主题的动画片,比如《小马虎80年》《马虎鬼》等。
小学生的逻辑思维在逐步发展,已经能够进行简单的因果推断,当他们看到马虎做事的后果的时候,就会产生认真做事的想法。当然,我们在给孩子讲这些马虎故事的时候,还要启发一下孩子,让孩子明白怎样才是不马虎的做法。
3.养成马虎后及时纠正的习惯
任何良好品质的形成,都是一个养成良好做事习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良好结果的满足感会使得孩子产生较高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自尊水平提升,因此孩子会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所以,从小教孩子认真、仔细地做事,是预防马虎的好方法。
家长还要帮助孩子纠正一点一滴的错误小事,因为错误的行为是通向不良人格的开始,当一个错误行为发生后,就有可能第二次出现,多次以后就形成了不良习惯。所以我们说,养成好习惯的过程就是纠正不良习惯的过程,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就可以预防形成坏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