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妈妈很兴奋地向我讲述了这样一个情况:她女儿今年10岁,读四年级。开学前,预习的时候,发现课本里面有一篇描写石油大王哈默的文章。妈妈觉得哈默这个人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强的指引作用,就给女儿买了一本名人传记《哈默》。女儿读得津津有味,还经常和妈妈讨论书中的一些情节。
妈妈对女儿说:“等你把这本书看完了,就借给你的同桌、好朋友一起读读,然后大家一起讨论讨论哈默身上有哪些闪光的品质值得小学生学习。”
女儿很兴奋地答应了妈妈。大概是几个月后吧,读过这本书的孩子们在家里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讨论会,他们讨论的主题是“哈默一边读书一边做生意、赚钱,好不好呢?”孩子们你一句我一句地提出自己的观点,有的说不好,耽误学习了;有的说好,有钱花了;有的说在外边工作让父母担心了……孩子们各抒己见,并竭力让自己的观点站得住脚。
令妈妈吃惊的是,最后,大家几乎一致认为“一边上学一边赚些钱花还是不错的啊!但是,不出去赚钱,努力学习也不错!”孩子们还总结出了成功的哈默身上具有的品质:睿智、顽强、努力、好学、不上网、不贪玩、不怕苦!
听完这位妈妈的讲述,我告诉她,孩子们通过思维的碰撞,很实际地锻炼了思维能力!特别是批判性思维能力,能使孩子更“善断”!
这位妈妈开心地说,最重要的是,孩子们特别喜欢看书和学习了,生怕讨论的时候自己的观点不够有力度。所以,我每个月都要举行一次知识讨论会,孩子们可喜欢了!而且我会发奖品鼓励孩子们,他们参加着就更有劲头了!
以色列教育家弗斯坦研究发现,有学习障碍的学生往往来自于父母不向儿童解释或讨论事情的家庭。对这些学生来说,生活中的日常事件似乎没有任何意义和目的,因为没有人就这些事件向他们提供任何解释,因此他们在对新问题或新学习任务作出反应时会发生困难。
可是有的孩子就不一样了。当面对新的学习任务的时候,他们如果感到有难度就会提出来,告诉别人自己感觉难在哪里;如果觉得不难就会发表自己的看法,以及解题过程。这样的孩子思维比较活跃,掌握知识也比较灵活。讨论具有以下好处:
1.提升成功智力
当下人们都在说,我们的孩子和国外的孩子比较,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比较差的,有人把这个问题归结到了应试教育上。其实,即便要面对考试的选拔,我们也完全可以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那就是,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孩子的成功智力的发展。
所谓的成功智力,包括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实践性智力。分析性智力涉及解决问题和判定思维成果的质量,强调比较、判断、评估等分析思维能力;创造性智力涉及发现、创造、想象和假设等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实践性智力涉及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包括使用、运用及应用知识的能力。
2.促进思想交流
著名文学家萧伯纳说:“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
如果每天死盯着书本做题,静静地思考,孩子的思维广度、速度等都会受到限制,但是如果几个孩子一起讨论,那么,相当于几个大脑一起运转,思维能力就扩大了好多倍,最重要的是在思维的相互碰撞过程中,孩子思考的积极性提升了,会有更多的思维成果出现。
3.提高记忆力
另外,记忆力也获得了很大的提升。按照心理学、生理学的观点,争论时,当自己记忆的材料或讲述的观点被大家承认、接受甚至赞许时,自己心里会产生欣慰感、快乐感,大脑会兴奋起来,使记忆力增强,更有效地记住已掌握的知识;当自己记忆的材料或讲述的观点被人反对时,心里会感到“吃惊”;如果别人记住的或说出来的很正确,自己便会如有所悟,茅塞顿开,这时“吃惊”“顿悟”就成为新异刺激,促使大脑兴奋,记忆力增强,有效地记住这个知识。
总之,一起讨论让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获得了很大的提升,还发愁孩子对学习不感兴趣吗?
在学术发展的进程中,有很多成果都是团队努力的结果。在诺贝尔奖评选中,几位科学家共同获奖的情况非常多。居里夫人和丈夫一起发现了镭和钋;李政道和杨振宁共同证明了“宇称守恒定律”。当然,还有好多好多,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这些作出伟大贡献的人们告诉我们,合作学习、研究是一件有利于事情发展的方法,我们不妨从小就教孩子学习这种做法。
1.经常和同桌讨论
在学习上,孩子最近的合作者就是彼此的同桌,家长可以提示孩子,学习过程中,多和同桌合作。
比如,作业写完了互相对一下答案;背诵课文的时候,互相检查;遇到难题的时候,互相讨论一下,等等。
2.几个孩子共读一本书
一本书,如果只是自己读,收获的只是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如果几个人读后再一起讨论,收获的就是几个人的理解和认识。所以,我们不妨鼓励孩子把读过的书借给同学读读,然后一起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收获。
3.讨论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如果自己的孩子性格比较内向,不敢在大家面前发言,那么家长就更要多创造一些互相讨论的机会给孩子,每次讨论前,帮助孩子好好准备,到时候好有话说。刚开始的时候,最好把同学们请到家里来,这样孩子会胆大一些。等孩子讨论几次后,再去别的孩子家里,也就不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