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测试你的阅读能力

了解了这么多的关于全脑快速阅读的知识,你是否迫不及待地想要体验全脑快速阅读的神奇呢?但在此之前,还有一个最关键的要点,这就是如何让自己的全脑阅读能力完美地体现出来。在很多人看来,全脑阅读的能力最终体现在一个“快”字上面,这是一个片面的说法,甚至可以说是错误的观念。如果我们在全脑阅读训练的过程中只是为了“快”而忽略了对阅读内容的记忆和理解,那这不叫全脑快速阅读。现在被阅读学家们公认的全脑阅读能力的效果需要四个方面来具体体现,一为阅读的速度,二为阅读理解率,三为记忆效果,四为阅读效率。但在实际训练中,却很难明确地把阅读理解率和记忆效果区分出来,因此在进行全脑快速阅读自我训练的时候,阅读理解率和记忆效果可以合二为一,统称为“理解记忆率”。这样, 测试自己的阅读能力就可以简化为三个方面:阅读速度、理解记忆率和阅读效率。

一、 阅读速度

阅读速度用来衡量一个人在一个单位时间里所阅读的信息量,一般用每分钟内所阅读的字数来表示。为了让大家能够清楚地计算出自己的阅读速度,我们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表示:

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根据上述公式所得出的阅读速度只是体现出我们在不间断阅读的情况下得到的一个平均参考结果。这个结果可以方便我们在进行全脑快速阅读训练的时候,控制和提高自己的训练进度,检查自己的进步轨迹。

二、 理解记忆率

在全脑快速阅读训练中,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率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体,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关系,才让我们的阅读变得有意义。全脑快速阅读是记忆和理解相结合的阅读,既要追求速度,又要追求对文字资料的理解,如果只是单纯地追求速度,这样的阅读是没有任何意义可言的。一般来讲,对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的内容,正常的理解记忆率应当在70%以上,因为70%以上的理解记忆率就能达到对一篇资料或者文章、书本的内容进行全面理解的程度。在刚进行全脑快速阅读训练的时候,为了清楚地了解自己对所阅读信息的辨识程度,我们可以利用下面这个公式来计算:

三、 阅读效率

通过前面两个公式的测试,相信我们已经清晰地知道了自己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记忆率了,但这还不够,我们还必须了解自己的阅读效率。阅读效率是指在一个单位时间里阅读信息和资料过后掌握的有效信息量。这个有效的信息量指的是在阅读中获取的有用信息,并对信息和资料进行了积极的富有创造性的理解,进而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将原文的内容复述出来。为了衡量阅读效率,我们可以运用以下这个公式来进行计算:

阅读效率=阅读速度(每分钟的字数)×理解记忆率

以上这三个公式,是我们在进行全脑快速阅读训练的时候经常使用的工具,这个工具会让我们一步一步地掌握自己的成长轨迹。在训练中,我们力求做到阅读速度和理解记忆率保持平衡,当阅读速度和理解记忆率出现偏差的时候,就必须根据后面的训练方法进行恰当的调整。 在全脑阅读训练的初级阶段,我们应当把阅读速度作为主要的突破口,当阅读速度提升起来之后,再逐渐训练大脑对信息资料的理解和记忆效果,三者结合,然后按照本书中所讲解的步骤,循序渐进,不急不躁,一步一步地训练出自己的全脑快速阅读能力。

好了,为了体现出你的进步程度,在还没有开始阅读本书后面的内容时,你必须对自己的阅读速度、理解记忆率和阅读效率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只有这样,你才会有充足的行动力完成后面的训练。请运用传统阅读方法,对下面这篇短文进行阅读,阅读完成后请记录下你所用的阅读时间,然后开始回答短文后的问题,在文中找出正确答案,并根据上面的三个公式分别计算出自己的阅读速度、理解记忆率和阅读效率。

贪心的紫罗兰(1900字)

在一座孤零零的花园里,有一株紫罗兰,花瓣艳丽,芳香四溢,幸福愉快地生活在同伴当中,得意扬扬地在群芳之间左右摇动。

一天早晨,紫罗兰戴着露珠桂冠,抬眼环望四周,看到一朵玫瑰花,躯干苗条,翘首天空,恰似一柄火炬,插在宝石灯上。

紫罗兰咧着她那蓝色的嘴唇,叹息道:“唉,在群芳当中,我最不走运;在百卉之中,我地位最低!大自然把我造就得如此低矮渺小,我只配伏在地上生存,不能像玫瑰那样,枝插蓝天,面朝太阳。”

玫瑰花听到邻居紫罗兰的哀叹声,笑着摇了摇头,然后说:“百花群里,你最糊涂。你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大自然赋予你芳香、文雅和美貌,这都是别的花草所没有的。你还是赶快打消你那些奇异念头和有害想法吧!满足于天赐予你的福气吧!你要知道:虚怀若谷者,地位无比高尚;反之,永远贫困饥荒。”

紫罗兰答道:“玫瑰花,你之所以这样安慰我,因为你已得到了我想得到的一切;你之所以用格言来掩饰我的低下地位,因为你伟大高尚。在倒霉者的心中,幸运儿的劝诫是何等苦涩;在弱者面前慷慨陈词的强者,何其冷若冰霜!”

大自然听了玫瑰花与紫罗兰之间的对话,禁不住打了个寒战,继之提高嗓门,说:“紫罗兰,我的女儿,你怎么啦?我了解你,你朴实无华,温文尔雅。莫非贪欲缠住了你的心,或者虚荣占据了你的心?”

紫罗兰乞怜道:“力大恩深的母亲,我谨向您倾诉我心中的恳求和希冀,万望您答应我的要求:让我变成一株玫瑰,哪怕只有一天。”

大自然说:“你不晓得你的要求意味着什么。你不知道华美外观后所隐藏的巨大灾难。倘若你的身躯变高,外貌改变,成为一株玫瑰,恐怕到时……”

紫罗兰苦苦哀求:“改改我的外貌吧!让我变成一株身材高大、昂首蓝天的玫瑰花……到那时,不管怎样,我的愿望总算实现了。”

大自然无奈:“叛逆的傻瓜,我答应你的要求!倘若遇到灾祸,你只能抱怨自己呆傻。”

大自然伸出她那无形的魔手,轻轻触动紫罗兰的根部,一株高出群芳之首、色彩斑斓夺目的玫瑰花,顿时出现了。

那天傍晚,天色突变,乌云急聚,狂风骤起,撕破世间沉寂,电闪雷鸣,急风暴雨一齐向花园袭来。刹那之间,万木枝条尽折,百花躯干弯曲,枝长杆高的花木被连根拔掉,幸免者只有伏在地面上、隐身石缝间的矮木小草。与此同时,那座孤零零的花园也遭受到了其他花园所经历的浩劫和冲击,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

风暴未息,乌云未消,已见园中花落满地。风停云散,只有隐蔽在墙根下的紫罗兰安然无恙。

一位紫罗兰少女抬起头来,望着园中花木败落的惨状,得意地笑了。她当即呼唤同伴:“姐妹们,快来看哪!看看风暴是怎样对待那些盛气凌人的高大花木的吧!”

另一位紫罗兰姑娘说:“我们低矮,匍匐在地面上,但经过暴风骤雨,我们安然无恙。”

第三位紫罗兰姑娘说:“我们的体躯虽然微小,但风雨没把我们压倒。”

就在这时,紫罗兰王后走了出来。她发现昨天还是紫罗兰的那株玫瑰就在自己身边,只见它已被暴风连根拔掉,叶子散落在地上,仿佛身中万箭,被风神抛到了湿漉漉的草丛之间。

紫罗兰王后挺起腰杆,舒展叶片,大声呼唤:“女儿们,你们仔细看看!这棵紫罗兰为贪欲所怂恿,变成一株玫瑰,挺拔一时,不久就被抛入了万丈深渊,但愿这能成为你们的明鉴。”

那株玫瑰战栗着,用尽全身力气,上气不接下气地说:“知足安分的傻姐妹们,听我对你们说:昨天,我像你们一样,端坐绿叶中间,满足于天赐之福。知足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将我与生活的风暴隔离开来,使我心地坦然,无忧无虑,无难无灾。我本来可以像你们一样,静静匍匐在地面,冬来以雪花裹身,没有弄明白大自然的秘密,便与同伴一起步入死一般的沉寂。我本来可以避开那令人贪婪的事情,弃绝那些超越我自身天性的东西,可是,我在静夜里,听上天对人间说:‘存在的目的,在于追求存在以外的东西。’于是,我背弃了我的灵魂,一心想得到我不应得到的东西。正是这种贪欲,使背弃心理变成一种巨大力量,使我的内心渴望变成了异想天开的幻想,于是,我要求大自然——大自然不过是我们内心梦想的外观——将我变成一株玫瑰花。大自然常用她的偏爱与渴望改变自己的形象。”

玫瑰花沉默片刻,又自鸣得意地说:“我当了一个小时的皇后。我用玫瑰花的眼睛观看了宇宙,用玫瑰花的耳朵听到大苍窃窃私语,用玫瑰花的叶子感触了光明。诸位当中,谁能得到我这份光荣?”

而后,玫瑰花的脖子弯下去了,用近乎喘息的声音说:“我就要死去了。我心中有一种特殊的感触,这是以前的紫罗兰我不曾有过的。我就要死去了,我终于了解到自己生活天地之外的一些事情,这就是生活的目的,这就是隐藏在昼夜间发生的偶然事件背后的真正实质。”

玫瑰花合上叶子,浑身一抖,便死去了。此时此刻,她的脸上绽现出神圣的微笑——愿望实现后的微笑——胜利的微笑——上帝的微笑。

请回答下面的问题:(答对一题得10分,未答对不得分)

1.紫罗兰戴着露珠桂冠,抬眼环望四周,看到一朵玫瑰花,躯干苗条,翘首天空,恰似__________,插在宝石灯上?

2.玫瑰花听到邻居__________的哀叹声,笑着摇了摇头?

3.__________地位无比高尚;反之,永远贫困饥荒。

4.大自然听了__________之间的对话,禁不住打了个寒战。

5.紫罗兰乞求母亲要变成__________。

6.大自然伸出她那无形的__________,轻轻触动紫罗兰的根部。

7.就在这时,__________走了出来。

8.静夜里,玫瑰花听上天对人间说:“存在的目的,__________。”

9.玫瑰花当了__________的皇后。

10.玫瑰花最后浑身一抖,便__________。

现在对照后面的正确答案,分别计算出自己的得分吧。怎么样?你对这三项的得分不是很满意吧,没有关系,跟着后面的步骤脚踏实地地训练吧,30天过后,你将看见你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加油!

参考答案

1.一柄火炬 2.紫罗兰 3.虚怀若谷者 4.玫瑰花与紫罗兰

5.玫瑰花 6.魔手 7.紫罗兰王后 8.在于追求存在以外的东西

9.一个小时 10.死去了 P0HA1gXf13mfNWz68qRyhsceJ9n1PUWC7uaq78bphEC2+SqtXyNuuLj29iY5AMX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