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3章 相比富人,你到底缺什么

有人为,普通人到底为什么不够富裕?这是因为普通人身上缺少了一些东西。那到底缺什么?其实,普通人缺的正是他们在思想上的瓶颈,他们没勇气、不变通、被动、方法单一、做事优柔寡断等。也就是说,改变命运就要从改变思想开始,想要致富,就必须要破除这些思维瓶颈。

缺勇气——不要自己吓唬自己

有种说法叫做“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话虽有些偏颇,却也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敢于往外飞的鸟儿有虫吃,观望者最大的风险,就是永远没有成功的希望。

我们的问题一向比路子多,比如让他改变一下目前的生活状态和别人去做点小生意,他首先会有一连串的担心:赔了怎么办?被地头蛇抢了怎么办?托运途中车坏了怎么办?与合伙人闹翻了怎么办?甚至钱多了不安全怎么办?顺着这种思路想下去,那么干什么都不如站着不动安全,虽然穷一点,苦一点,总算不必承受那些额外的风险和负担。

讳疾忌医只会使疾患越来越严重。对于怕树叶砸了脑袋的人,我们不妨发扬一下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看看那些臆想中的灾难是不是能真的把人给吞了。

美国加州有位大学刚毕业的年轻人,在2003年冬季征兵中被依法选中,即将到最艰苦也最危险的海军陆战队服役。

年轻人自从获悉自己被海军陆战队选中的消息后,便显得忧心忡忡。在加州大学任教的祖父见到孙子一副魂不守舍的样子,便开导他说:“孩子啊,这没什么好担心的。到了海军陆战队,你将有两个机会,一个是留在内勤部门,一个是分到外勤部门。如果你分到了内勤部门,就完全用不着去担惊受怕了。”

“那要是我被分配到了外勤部门呢?”年轻人问爷爷。

“那同样会有两个机会,一个是留在美国本土,另一个是分配到国外的军事基地。如果你被分配到美国本土,那又有什么好担心的?”

“那么,要是被分到国外的基地呢?”

“那也有两个机会,一个是被分配到和平而友善的国家,另一个是分配到海湾地区。如果把你分配到和平友善的国家,那也是值得庆幸的事啊!”

“爷爷,那要是我不幸被分到海湾地区呢?”

“你同样会有两种机会,一个是留在总部,另一个被派到前线作战。如果你被分配到总部,那又有什么需要担心的呢?”

“那我若不幸被派往前线作战呢?”

“那同样还有两个机会,一个是安全归来,一个是不幸负伤。如果你能够安全归来,那担心岂不是多余的?”

“那要是不幸负伤了呢?”

“也有两个机会,一个是只负了点轻伤,没有任何生命危险。另一个是身受重伤,危及生命安全。如果只是负了点轻伤,那又何必过分担心呢?”

“那要是不幸身负重伤呢?”

“你同样拥有两个机会,一个是依然能够保全性命,另一个是完全救治无效。如果尚能保全性命,还担心什么呢?”

“那要完全救治无效怎么办?”年轻人最后问。

“那你人都死了,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祖父说完哈哈大笑起来。

有时候,我们怕的不是既定的事实,而是那些落不到实地的推测。面对那些未知的抉择,我们患得患失,常常会因为无法预料而感到恐惧,会不自觉地、先入为主地用消极悲观的心态去面对未来的一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努力学习这样的自我调整:

周先生离开在北京一家公司很好的职位,到通州经营自己的小生意时,他进行了一连串的自问:“我希望开始我自己的生意,那样可能发生的最坏的事情是什么呢?我可能失败,可能倾家荡产。如果我倾家荡产,可能发生的最坏的事情是什么呢?我将必须去做任何我能得到的工作。那样可能发生的最坏的事情是什么呢?我又会厌恶这种工作,因为我不喜欢受雇于人。于是,我会再找一条路子去经营我自己的生意。然后呢?也许第二次或第三次,我将会获得成功,因为我逐渐学会了如何避免失败。”

底线就是这么深,以积极的态度看问题,事先的忧心的确有点儿多余。成功者的标准作风,是拿得起放得下,看准了就行动。当年王永庆将日本的PVC塑料生产技术引进台湾地区的时候,曾面临严峻的挑战,台塑首期产的PVC产量是一年100吨,而当时台湾的年需求量只有20吨,出现了严重的供过于求的销售问题。王永庆经过深入的分析调查,认为产品销不出去的根本原因并不是生产得太多,而是由于价格太贵。为了降价销售,只能扩大生产,增加产量,实行薄利多销,只有这样才能扭转当时的不利局面,而不是像人们说的那样减少生产。因此他又得出一个惊人论断,明知生产过剩,却决定大幅度增加产量。事实证明了王永庆的想法和做法都是无误的,王永庆终于以他超人的胆略和魄力战胜了这只令人害怕的“拦路虎”。

我们可以肯定,支持王永庆做出这种决断的思想基础,是对市场的深刻了解和对自己判断力的充分信心。如果当时王永庆首先想到的是产品积压、资金周转困难、公司倒闭乃至自身信用破产和牢狱之灾,那么他的选择肯定就是另一样了。退缩的结果,是“台塑”的成长要推后很多年或者世上根本就没有台湾的“经营大王”王永庆其人。

是的,任何一项新的行动都是有风险的,付出了,你有可能赚得盆满钵溢也可能颗粒无收。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前怕狼后怕虎,你将永远无法挣很多的钱。认真比较一下,还是马上行动的前景光明一些。

缺变通——抛开自己的成见

成见是我们自己给自己下的套儿,试都没试一下,就主观地认定此路不通。比如让你去砍柴,你会怎么做?是朝一处坚持不断地用力砍,还是围着树砍?在遇到有树节时,是竭力避开树节,还是从有节的地方开始下手?根据人们习惯的思维,你是不是可以毫不犹豫地断定,没有节的树干比较容易被砍断,而有节的地方则不容易砍断。其实不然,有节的地方虽然坚硬一些,却更容易折断;没有节的地方正好相反,而且总是卡你的斧头。

其实,在很多时候,在面对诸如树节这样的难题时,安于现状的人们经常会自觉不自觉地采取回避的习惯做法,而且还自以为做得非常正确,却不知只需打破常规,努力一试,就能够找到令我们欣喜的收获。

日本的东芝电器公司1952年前后曾一度积压了大量的电扇销不出去。7万多名职工为了打开销路,煞费心思地想了不少办法,却依然进展甚微。

有一天,一个小职员向公司领导人提出了改变电扇颜色的建议。当时全世界的电扇都是黑色的,东芝公司生产的电扇也不例外。这个小职员建议把黑色改为浅颜色。这一建议引起了公司领导人的重视。经过研究,公司采纳了这个建议。第二年夏天,东芝公司推出了一批浅蓝色电扇,大受顾客青睐,市场上还掀起了一阵狂购热潮,几个月之内就卖出了几十万台。从此以后,在日本,以及在全世界,电扇就不再是一副统一的黑面孔了。

只是改变了一下颜色这种小事情,就开发出了一种面貌一新、大大畅销的新产品,这一改变颜色的设想,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何等巨大!为什么日本以及其他国家的成千上万的电器公司,在以往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竟都没人想到、没人提出来呢?看来,这主要是因为,自有电扇以来,它的颜色就是黑色的。虽然谁也没有做过这样的规定,而它在漫长的时间里已逐渐形成为一种惯例、一种传统,似乎电扇就只能是黑色的,不是黑色的就不成其为电扇。这样的惯例,这样的传统反映在人们的头脑中,便成为了一种源远流长、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势,严重地阻碍和束缚了人们在电扇设计和制造上的创新思考。

在寻找财富的过程中,有很多切实可行的道路往往被挡在成见的背后,没有细心的观察和思考,就突破不了这样的误区。

前几年,有一个人以2000美元闯荡非洲国家津巴布韦,他发现大多数中国人都对非洲国家有误解,非洲的某些国家和地区比如津巴布韦的城市地带,远非人们所想象的那么落后,在商业上大有可为。于是他根据自己的发现,将中国商品贩运至津巴布韦,将津巴布韦的石雕等艺术品贩运回国内,做双向贸易。之后他又移居津巴布韦,数年间即成为了津巴布韦最成功的富商之一,连津巴布韦总统专机上的食品都由他供给。

在年轻人中,缺乏变通者不少见,他们在遇到问题时,习惯于以主观的惯性思维来解决。而富人们却善于打破僵化的思维模式,不断创意求新,在平淡之中,总结出致富的硬道理来。

台湾著名企业家施振荣的少年时代充满坎坷。为了谋生,母亲卖鸭蛋、文具,织毛衣,甚至一度摆起槟榔摊。施振荣成功后,不止一次提到他童年时卖鸭蛋的经历。

他曾经帮着妈妈在店里同时卖鸭蛋和文具。鸭蛋3元1斤,只能赚3角,差不多是10%的利润,而且鸭蛋容易变质,没有及时卖出就会坏掉,造成经济上的损失。

文具的利润高,做10元的生意至少可以赚4元,利润超过40%,而且文具摆着不会坏。看起来卖文具比卖鸭蛋好。但其实,施振荣讲述经验说,卖鸭蛋远比卖文具赚得多!

鸭蛋利润薄,但最多两天就周转一次;文具利润高,但有时半年一年都卖不掉,不但积压成本,利润更早就被利息腐蚀一空。鸭蛋利薄,但是多销,所以利润远远大于周转慢的文具。

施振荣后来将卖鸭蛋的经验运用到宏碁,建立了“薄利多销模式”,即产品售价定得比同行低,虽然利润低,但客户量增加,资金周转快,库存少,经营成本大为降低,实际获利在同行业中高。

施振荣母亲卖鸭蛋的门道,背后就是商业的一个普遍定理:资产收益率等于利润率乘以周转率。很多人把注意力集中在利润率上,而忽视了周转率。

事情一说破就简单了,但是为什么有人先注意到了这个道理而将其大面积地推广,有人却永远也找不到自己下网的地方呢?所以普通人应该逐条检查自己对任何事物的一贯看法,看看在哪里犯了南辕北辙的错误。

缺信念——要相信信念的力量

我们和富人的距离,不在于社会地位和教育程度,甚至也不在于头脑够不够聪明,有没有过人的才能。我们差在没有一个坚定的目标,总在原地转圈子,对前途感到茫然,或者,当追求某一目标时,却突然感到自己“不可能”实现。

事实上,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对目标望而却步,并非目标真的“不可能”实现,而是自认为无法实现。自认为一切都“不可能”,久而久之,“不可能”成了心理上的一道不可跨越的阴影。

很多事情,“信则有,不信则无”,你一定要相信你所想要相信的事。如此一来,在你的潜意识中就能够得到真正的印象,而你的潜意识也会因印象的程度而适当地发生反应,这种反应最终会影响你的行为,并导致行为结果的变化。

当年红军队伍中,人们都用“神炮”来形容一个迫击炮手,他就是赵章成。抗日战争时期,赵章成曾经一个人同时操纵三门炮进行不间断的射击,直到三门炮的炮管都打红了。战斗结束后,据俘虏供称,当受到炮击时,敌军指挥官根据炮火的准确性和密度判断,八路军有一个迫击炮排在进行齐射!

为什么他们的技术这么神奇?很普通的武器到了他们手里,为什么就变得威力无穷?

中国工农红军中指挥官和士兵在接受命令时,都会在行一个标准军礼的同时,坚定地说:“保证完成任务!”

“保证完成任务!”这是红军在接受任务与命令时最普遍的回答,表明他们坚决执行命令的态度。红军之所以能在装备落后、环境恶劣的情况下生存下来并取得胜利,靠的就是这种“保证完成任务”的态度和信念。当我们处于劣势的时候,相信自己的实力是唯一的选择,只要坚信自己能做到,就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吉利”集团的创始人李书福曾说:“20岁出头我开始创业,那时谁也不认识我,最能支持我的也就是我的哥哥、弟弟了。我在海南给家里打电话,告诉哥哥我要生产摩托车,经过认真考虑他决定支持我。尽管从没做过这一行,但我们成功了,短短一年左右,我们就生产出了全中国第一辆踏板式摩托车。后来我决定投身汽车业,其他人都当成一个玩笑。我自己就领着两个人到浙江临海去准备生产汽车了。那时候临海是一片荒地,没有电,没有路,没有桥,只有蚊子。我们建了避雷所,造了桥,修了路,光填平800亩地就动用了五六百辆汽车。这时依然没有人相信我们能生产汽车,我就暗自告诉自己,造出一辆车来给他们看看,我的汽车生产史也就慢慢开始了……”

如果没有李书福披荆斩棘,一定要在无人处走出一条路来的信念,就没有今天“吉利”的辉煌。对于意志无比坚定的人来说,外界的嘲讽和阻碍都不能使他们动摇,一定要成功的信念始终贯穿于他们的行动之中。

在国外,最为流行的神话之一就是:“我们可以得到我们心中所期盼的一切。如果你相信自己能行,你也可以成为百万富翁,开办一家公司或成为首相。”对你起激发作用并决定你个人价值的就是你的内在力量,如果拥有主动性、创造力、技能、信仰,你就可以克服令人难以置信的巨大障碍。但是,如果你不能正确认识自我,你取得成功的机会就会减少。在你感到不适应或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你的判断就会动摇。你可能会分不清积极的风险与消极的风险,可能会缺少解决问题的决断力。即使你在技术上胜任某一角色,但如果你感到自己无能力、无责任心,你也达不到最佳状态。

别人夺不走的真正财富,就深藏在一个人的内心。我们必须在物质生活变得富裕之前,让思想先富起来,而信念,是成功人生的第一法则。

缺主动——主动出击机会更多

有一种鸟叫鹭鸶,俗称“老等”,它最典型的捕食方法就是一动不动地站在浅水里,碰巧有小鱼虾游过时,再猛然低头啄食。它的这种生存方式在人类世界经常被嘲笑,但是不知人们是否反省过:一直以来,自己是不是也在坐等机遇?

有一项调查证明:在全国的各大城市里,活跃在工商界的都是些外地人,而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大多数还住在旧城区的老房子里。所有的战略都不断告诉大家:“要不断地进攻。”因为只有进攻,才会有成功的机会,如果你躲在家里不出门的话,你的机会一定会减少。当代最伟大的篮球巨星迈克尔·乔丹说过一句话:“我不相信被动会有收获,凡事一定要主动出击。”因为有85%以上的人都是被动的,如果一个人能采取主动,他就能掌握整个局面。

一天,偏僻的小山村突然开进了一辆汽车,这可是件新鲜事,全村人都围了过来。从车上走下几个人,其中一个穿黑皮夹克的中年男子问大家:“你们想不想演电影?谁想演请站出来!”一连问了好几遍,村民们都不敢吱声,好多人只顾和身边的人窃窃私语。

这时,一个十六七岁的女孩子站了出来:“我想演。”她长得并不漂亮,单眼皮儿,脸蛋红扑扑的,透出一股山里孩子特有的倔强和淳朴,“你会唱歌吗?”中年男子问。“会!”女孩子大方地回答。“那你现在就唱一个!”“行!”女孩开口就唱,一边唱还一边扭:“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里花朵真鲜艳……”村人大笑。因为她的歌唱得实在不怎么好听,不但跑了调,而且唱到一半时还忘了词。没想到,中年男子却用手一指:“好,就是你了!”

这个勇敢地向前迈了一步的女孩子叫魏敏芝。她幸运地被大导演张艺谋选中,在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中出任女主角,她的名字在电影上映后很快传遍了大江南北。

对于机遇,对于成功,人们总有各种各样的说法。然而,不能否认的是,有些时候,机遇在一些人面前确实是平等的。只是当机遇突然出现在面前时,有人却迟疑了、犹豫了,结果机遇与之擦肩而过;而有的人却能主动上前,大胆追求,于是便赢得了机遇的倾心。你可以说这是偶然,但你又怎能说这不是必然呢?

美国一位寿险业的销售冠军,在被问到如何销售保险的时候,他说在大学的时候,全校几乎所有的美女都跟他约会过。问的人很纳闷:“这跟保险有什么关系?”

他回答说:“很有关系,因为这些所谓的校园美女,大部分的男生都不敢追求她们,他们都是被动的,都怕被拒绝。”

但是他知道,这些美女都是很寂寞的,他不断地主动出击,因此每次都奏效。

正因为他跟学校所有的美女都约会过,所以当他从事保险业的时候,他想,这些成功的人士,大家一定都不敢去拜访,或者认为他们已经买了保单。

然而,他不断地主动出击,不断地拜访他们,在说服了那些董事长购买保单之后,董事长的朋友们也都是成功人士,这些成功人士又不断地介绍朋友给他,因此他成了保险业中的佼佼者。

我们不应该把所有的事情想得过于简单,但是世上也有许多貌似坚固的堡垒,其实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无懈可击。要改变自己,首先要做一个具有主动创新精神的人。当你认为有某一件事情应该去做的时候,就要主动去做。主动的人也许一开始是单枪匹马,但如果你的想法是积极可取的,不久,你就会得到许多人的支持。

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我们有一个绝佳的构想,但从来没有付诸行动。为什么?因为我们担心、害怕。不是担心我们不能完成那工作,就是担心我们的周围的人会说三道四,这些担心和害怕使许多人失去了勇气,打了退堂鼓。许多能改变命运的良机,都消失在这种被动的等待中。

与其让自己在将来说“如果我当初怎么怎么样就好了”,不如现在就行动起来。有时候,痛心疾首的后悔给人信心的打击,比失败更甚。

缺方法——正确的方法是捷径

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你已经付出了最大的努力,但是仍然得不到财富的青睐,为什么?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

W.爱德华兹·戴明博士是个美国统计学家,因将高质量做事方法带到日本而备受人们推崇。戴明博士根据多年的数据分析证明,在所有的失败中,有94%并不是由于人们不想把工作做好。事实上,大多数人想把工作做好。如果不是人的因素,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是方法。方法——而不是人——是那94%失败的“罪魁祸首”。

曾有一位教授在一次小型讲习班上演示过这个观点。他在一张桌子上放了一块蓝绒珠宝衬垫。然后,他在中间放了一个珠宝商用的放大镜、一把特殊的镊子和50颗晶莹闪亮的钻石。

他解释说:“这些闪闪发光的石头并不都是钻石。在这一堆,有49块氧化锆(人工钻石)和一颗真钻石。如果你们有人能找出这颗真钻石,我就把它送给他。有谁想试一试吗?”

所有人都跃跃欲试。“只能试一次,而且你们每人只有60秒钟的时间。”

他们一个接一个地试图找到真钻石,但是只有这么短的时间,大家都失败了。这位教授同意告诉大家寻找真钻石的方法。在时钟的滴答声中,他开始将每一块石头翻过来,让平面向下,琢面向上。他用了55秒钟的时间把石头码放成这个姿态,接着,在还剩下的几秒钟时间里,他从上方往下看着石头,用自己的肉眼就找到了真钻石。一旦安排妥当,每次找出真钻石就变得异常简单。

为什么?因为所有的氧化锆都是一个“模样”,完美无瑕。只有钻石上面有个瑕疵——有一小块碳,叫做内含物——灯光的反射与其他石头略有不同。这个不同点很明显,肉眼就能分辨出来。现在,秘密公开了,所有人都想再试一试找出真钻石。

“不,”教授解释道,“你们有过机会了。由于你们不知道这种方法,因而你们一无所得。而我知道这种方法,所以我每次都能找到钻石。”

很大一部分人对自己的现状并不甘心,也不缺少信心和毅力,他们之所以还没富有,主要是没有找到通往目标的捷径,而把时间和体力,都用在了劳而无功的事情上。有一个剥骆驼的故事,以夸张的手法,点明了普通人真实的生活状态。

从前,有这样一个人,他很勤劳,但始终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

一天,这个人到一个地主家做工,地主看他活儿完成得很好,一高兴就送给他一只死掉的骆驼。回到家里,他开始给骆驼剥皮,可是骆驼皮很厚,他又没有做过这类的事情,一点也不熟练,所以没有多久,小刀就不快了。他跑上阁楼找到一个磨刀石,磨完刀子以后,继续剥皮,但是,刀子很快又不行了,他只好又跑上阁楼反复几次,他被累得气喘吁吁,于是他动脑筋想了一个办法。

他的办法是:把骆驼拉到阁楼上,就着磨刀石剥皮。但是通往阁楼的楼梯太小,他只好用绳索捆绑骆驼,再把骆驼从窗户吊上去,这下他磨刀就方便多了,不必再跑上跑下。

在众多的方法中,剥骆驼的人所使用的方法是最笨、效率最低的一种。这就像走路,明明有很多近路,可他偏偏不走,就是一心一意地绕圈子,累得半死不说,而且达不到目的。我们在刻苦的同时,必须选择最近的最佳的方法,这样才能事半功倍。通过走近路而节省时间去干其他的事,则将是更大的收益。

生活中,销售经理经常对受挫的推销员说:“再多跑几家客户!”父母常对拼命读书的孩子说:“再努力一些!”但是这些建议都有一个漏洞,就像有人曾经问一位高尔夫球高手:“我是不是要多做练习?”高尔夫球高手却回答道:“不,如果你不先把挥杆要领掌握好,再多的练习也没用。”

正确的方法比执着的态度更重要。我们应该调整思维,尽可能用简便的方式达成目标。无论如何,用钥匙开门都比把门砸开简单;我们的目标,就是尽快找到那把钥匙。

缺眼光——从消费中发现商机

新产品的产生,总是为了满足市场上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而消费中棘手的问题,往往就是新产品形成的契机。普通人是最大的消费人群,富人投资的大多数产品,食品、药品、日用百货、交通工具等,最终要靠普通人使用来验证它的优劣。

我们不能只是永远的消耗者,他们应该以创造者的身份参与其中。

布尔是一位法国南部的在校大学生,学的是食品专业,钓鱼是他的业余爱好。暑假的一天,他从一位渔具批发商那里得知:在这个城市,江河纵横,垂钓爱好者众多,对鱼饵的需求量很大。但出售的多数人工鱼饵在水中容易散开,常使钓友劳而无功。“如果谁能搞出一种在水中不散的鱼饵,一定有得赚!”这句话提醒了布尔,他想,自己的专业就是食品,改革鱼饵不应是难事。

他利用大学里知识集中、有现成实验设备的优势,查阅了大量资料,反复试验。半个多月后,一种新型鱼饵终于试验成功:它利用鱼类喜欢向气泡集合的习惯,研究出一种能在水中不断放出气泡,香味持久不会散开的鱼饵,而且制作工艺简单,原材料可在化工商店购得。最惊喜的是,在实际比较中,新型鱼饵的捕获鱼量是普通鱼饵的3~7倍。

好产品还得广为推销才能有市场。于是,他联合朋友出资买原材料,他出技术并承担一部分销售任务。这种新型鱼饵推出后,由于效果良好,优势明显,产品很快在市场打响。

无论何时,机会都是属于有心人的。对于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人人都知道,可没人往深了去想,那么最早拿出方案的人,常常就是最终的赢家。中国是方便面的消费大国,可方便面的发明者却在日本。

一位叫安藤百福的日本人,在大阪市开了一家以加工销售食品为主的公司。安藤每天下班后都要乘电车回家。在电车站附近,安藤常见到许多人挤在饭馆前,等着吃热面条。有一天,安藤忽然灵机一动:既然面条的生意这样兴隆,我也可以搞面条呀!

因为吃热面条需要在饭馆面前等候,费时又不方便;而且吃挂面还缺少调料,味道并不理想。安藤的思路挖深了:如果能搞出一种只要开水一冲就可以吃的面条,而且配有调味品,那一定会受人们的欢迎。

于是,安藤买来了轧面机,开始试制设想中的新型食品。经过3年的奋斗,安藤终于获得了成功,方便面诞生了!

安藤百福的方便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受到了人们的热烈欢迎。一包包的“鸡肉方便面”“海鲜方便面”被顾客从货架上取下,又冒着香喷喷的热气出现在广大用户的餐桌上。仅仅8个月,方便面便销售出1300万包。安藤百福一跃成为了拥有大量资产的富翁。

时代在发展,人们的生活也时时经历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商机本是无处不在的。当大多数人正面对某一种投资风潮犹疑不定的时候,富人会因为自己独特的眼光和执着的商业精神脱颖而出。投资和理财其实是一种意识,若将这种意识时时贯穿于行动当中,它就能成为生命的本能。是否拥有这种头脑,是富人与穷人最大的区别。

康拉德·希尔顿开始创业时,手头只有5000美元。和大家一样,他也来到了当时因发现石油而聚集了无数冒险家的得克萨斯州。

一天,希尔顿来到一家名为“莫布利”的旅馆想住上一晚,谁知旅馆门厅里的人群就像潮水似的争着往柜台前挤。当他好不容易挤到柜台前,服务员却把登记簿“啪”地一合,高声喊道:“客满了!”

而后,一个铁青着脸的先生开始清理客厅,驱赶人群。他口气生硬地对希尔顿说:“请快点离开,8小时后再来碰运气,看有没有腾出的床位,因为我们这里是每天24小时做三轮生意的。”希尔顿正想发火,忽然灵机一动地问:“你是这家旅馆的主人吗?”对方却诉起苦来:“是的。我就是陷在这里不能自拔了。我赚不到什么钱,不如抽出资金到油田去赚更多的钱。”“你的意思是,”希尔顿压抑住内心的兴奋,故意满不在乎地问:“这家旅馆准备出售?”“只要有人出5万美元,今晚就可以拥有这儿的一切,包括我的床。”旅店老板卖店的决心已定。

希尔顿在仔细查阅了莫布利旅馆账簿的基础上,决定买下这家旅馆。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卖主最后同意以4万美元出售。希尔顿立即四处筹措现金,终于在一星期的期限截止前几分钟将钱全部送到。希尔顿成了莫布利旅馆的主人。

当晚,莫布利旅馆全部客满,连希尔顿的床也让给客人住了。

随着莫布利旅馆的经营成功,雄心勃勃的希尔顿又与人合伙买下了华斯堡的梅尔巴旅馆、达拉斯的华尔道夫旅馆。希尔顿的旅馆业开始蒸蒸日上。

消费者的身份,经营者的眼光,可以使正准备创业的人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机会。富人的成功,也往往是由一个小小的契机开始,然后再逐渐发扬光大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有商业素质和执着精神的人,眼睛才会够明亮。

缺知识——知识决定财富的流向

知识是一种可以随身携带的资本,并且它的大门平等地对每一个人敞开。当你的出身、地位、资产都与人相形见绌的时候,知识就是你手里唯一的一张大牌。

犹太人在历史上不断遭人驱逐,被迫四处流浪,他们的财富可以被任意剥夺,但是他们依然可以凭借自己良好的教育、杰出的智慧、经商的经验,很快地再次变得富有。知识是他们保证自己能够不断崛起的根本,也是他们创造财富的理论根源。

最新的统计数字表明,近5年全球新诞生的百万富翁中,80%以上是从事以网络计算机为代表的高科技行业及以风险投资为代表的金融行业,并且大多是30~40岁之间的年轻人。这些年轻有为的成功者都来自我们普通的百姓中间,他们的昨天与我们芸芸众生一样平凡普通,没有显赫的门庭,没有结交权贵到处钻营,没有凭条子批地皮,没有鲸吞国有资产,没有贪污受贿巧取豪夺。他们出身平凡,艰苦求学,以知识为资本,创下了骄人的财富与业绩。

以前的富翁都是世代相传的结果,即使一些白手起家的致富者,也几乎耗去了一生的精力,才得以成为富豪。但现在因为有知识的力量,财富积聚的速度成倍地增加了,过去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财富积聚,现在几年甚至两三年就完成了。这就是知识的魅力、知识的威力。

早在1990年,托夫勒就在其《权力的转移》一书中预言:“知识”在21世纪必定毫无疑问地成为首位的权力象征。他认为:“知识除了可以代替物质、运输和能源之外,还可以省时间;知识在理论上取之不尽,是最终的代替品,它已成为产业的最终资源;知识是21世纪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在生活中的几乎一切领域,我们都能感受到知识与信息的重要性。

在1920年,一辆汽车成本的85%以上是付给从事常规生产的工人和投资者;到了1990年,这两种人得到的份额不到60%,其余部分则分给了设计人员、工程师、战略家、金融专家、经理人员、律师、广告商和销售商等一大群善于识别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者。而今天,财富分配的规则很显然已经真正以知识为轴心,例如在半导体芯片的价格中,3%归原材料和能源的主人,5%归拥有设备和设施的人,6%归常规工人,85%以上则归从事专门设计、工程服务或拥有相关专利和版权的人。

很久以前,我们知道“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金钱”,但真正有机会实现知识就是金钱的梦想,却在今天这个时代!一批科技富豪的诞生,犹如汹涌澎湃的浪潮,冲击着我们传统的经商观念、教育体制、分配制度等。过去,我们推崇“勤劳致富”的观念,因为勤劳确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劳致富,是靠本身、靠实在、靠勤奋、靠诚实,因而值得宣扬和推崇。在经济日益知识化、技术化、全球化和网络化的今天,知识、创新已超过勤劳成为致富的首要条件。

一边是大量的工人下岗找不到工作,一边却是高级人才的薪资越来越高。显然,知识与才能已开始把握我们的命运,决定我们的财富。现代社会的人际竞争,很大程度上已归结为知识的竞争。有知识者有财富,将成为普遍的规律。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联想集团实行股份制改革以来,随着其认股权证的分配实施,使一些员工一跃成为百万富翁。此外,在以往“联想”内部的效益水平及激励机制基础上,已经产生了一批百万富翁。两者相加,“联想”这架高科技财富机器“制造”出来的百万富翁数量已有数百人之多。这些百万富翁普遍比较年轻,平均年龄不超过30岁。

有关专家分析认为,如今企业已经渐渐成为中国社会财富的创造和承载主体,随着各种形式股份制的推行,有知识才能的年轻人将会成为富翁的主流。

也许有人认为那些年龄偏大又没有一技之长的人就只有给人家打工的份。其实不然。我们在这里所指的知识,并不都是在大学里专门学习的公式、定律、规则之类,而是包含着非常广泛的内容,按托夫勒的定义包括“信息、数据、图像、想象、态度、价值观,以及其他社会象征性产物。”实际上,对于致富起至关重要作用的专门知识,相当一部分是要在“社会大学”里才能学到的。没有读过大学的人,并不等同于没有知识。况且,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市场巨大,对于那些在意识和经验上有准备的人,机会也一样存在。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班车上,只要我们认真地掌握知识,关键是有效利用知识,就能走上致富之路。

缺朋友——我们不能只有穷朋友

如果说富人的朋友以事业上的伙伴居多,那么我们的朋友是由各种自然形成的社会关系带来的,比如同学、战友、打小一起和泥长大的玩伴,因为没有利害冲突,友谊就无比的牢固和长久。

这样的朋友彼此可以平视,交往起来既不伤人自尊,又不妨你自信,感觉的确很爽。闲来无事聚一聚,海阔天空地放松放松,也是人生的一大乐事。谁有了困难,大家伸手帮一把,最低限度,也可以说几句暖心的话解解烦忧。我们的穷朋友可以满足沟通的需要,也可以满足互助的需要,关于朋友的最基本的内容似乎尽在于此了。但是如果你想有所发展,这个小圈子就显得有点儿狭窄。

朋友是社会关系的重新组合。人一生下来便由父母带着进入一个社会关系圈,交朋友是在努力打破原有的关系圈而组织新的关系圈。

在一个主题为“创造财富”的论坛上,一位发言人说:“请大家拿出一页纸,在纸上写下和你相处时间最多的6个人,也可以说是与你关系最亲密的6个朋友,记下他们每个人的年收入,算出这6个人年收入总和的平均数,这个平均值便能反映出你个人年收入的多少。”

你的朋友的思维和言论对你的事业和工作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如果你周围的人只是为一次小小的加薪或超市的便宜货而欣喜,你自己的目光也难说能看多远了。

今天的我们或许已不愁温饱,可是依然还要掰着手指头算日子。发了薪,要还房贷或车贷,要交了水、电、煤气和电话费,减去日常生活必需品的开销,还有同学过生日、同事结婚、上司住院等意外支出等着你。

如此算来算去,日子还没过完,心态却已经老了,你的锋芒和锐气,会在不知不觉之中消磨殆尽。

而富人们即使在聊天,谈论的内容也离不开投资理财、经营管理,亲密接触他们的思维方式,对普通人将是一种质的飞跃。即使他们谈的只是艺术品或者健身、旅游,对那些还没有资格享受它们的人也将是一种激励。

日本首富系山英太郎能够赢得财富,就有一套“利益至上交友法”。在2001年秋天和2002年春天,他两度在全日本经营者举办的研习会上,开宗明义地表示:“别和穷人交往。”这听起来似乎有歧视穷人的嫌疑,其实重点不在于此。

如果只为了喝酒聊天,一般的朋友有时间又有兴趣,当然是不错的选择。但有一种人不只是没钱,也缺乏有益于人的资讯和与人携手奋斗的能力,这种交往,只能使人越活越琐碎。

一个人的朋友圈子里,不能没有几个重量级的人物。我国清末的一代官商胡雪岩的经历,就验证了朋友资源的重要性。

胡雪岩的祖上,累习安徽人传统,以经商持家。其父胡鹿泉,母金氏,做过沙船生意。因为生意失利,家道渐渐衰落。胡雪岩为长子,下有兄弟三人。没等他们长大成人,父亲胡鹿泉就撒手人寰,本来就不堪重负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这种情况下,当然没书可读,胡雪岩在十二三岁的时候就不得不进钱庄当学徒,靠自学粗通文墨。当学徒,活计并不累,只是做一些洒扫、倒夜壶之类的杂活。要学习的业务包括珠算、习字、记账、写信等,了解商品性能,熟记银两成色。照这个途径发展下去,最高成就也不外是学成师满,成为一个有模有样的伙计。当然,凭胡雪岩的天资,最后混成一个“大伙”“掌柜”什么的不成问题,但也是仅此而已了。

但胡雪岩是一个心怀大志的人,他从未放弃过走出这个小圈子的努力。与破落的世家子弟王有龄相逢,对他们双方都是一次难得的机缘。此后,随着王有龄在官场的节节上升,胡雪岩在商界的发展也是一帆风顺,完成了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商人的原始积累。此后,他的眼界愈加开阔,涉及的层面也愈加广泛。在洋场,有英文漂亮、熟悉国外商情的古广春;在江湖上,有帮会的老大尤五与郁四。而与一代名臣左宗棠的结交,使他在官、商两道如鱼得水,终于成为赫赫有名的红顶商人。

与更优秀的人物结交,可以缩短我们走向成功的距离。

在穷朋友与富朋友的大话题内,最后一个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问题就是:对于起点更高的人物,你就是他的“穷朋友”,你从他身上得到的价值将大于他从你身上所得,这个矛盾又如何解决?

要想使富人的门槛不那么高,你可以选择在财富之外的范畴与之对话,比如你在政府机构的资源积累,比如你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有互补,才能形成持久的互动。除此之外,如果你能在富人们所关心的问题,如教育、管理、合理避税等方面有独特的见解,也可以形成对财富阶层的吸引力。

人际关系包括人缘关系、业务关系、办事渠道、信息来源等,它是一种十分微妙的东西,可以说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比尔·盖茨说过一句话:高科技与高接触都同样重要。人要有所突破,所接触的朋友圈子是很重要的一环。 hXgqdzwnu+pKetDYsstT8sR9TdOBxelWOZJE2s4/CgQuZR8fQI+A+RAIK92EqHT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