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对美好的向往
——她们的单身情歌

这是一本什么书?

我想很多读者拿到这本书,都会产生各式各样的想象和疑问。准确地说,这是一本关注和描写当下中国都市单身女子情感故事的书,只不过,故事不是小说家虚构出来的,而是我作为一名情感作家,面对面地采访了居住在北京和上海的16位单身女子,由她们亲口讲述(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口述实录),最后构成了这样一本30多万字的图书。

它属于口述实录的范畴,但又不仅仅局限于口述实录,因为里面有我作为一个男人的视角、感受以及分析。

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2013年下半年,我在上海一档情感谈话节目担任情感导师,这个节目不同于传统的相亲交友节目,更多是帮助单身女性排忧解难。虽然只是季播,录制时间不长,但是每期节目中那些在情路上兜兜转转不得要领的女孩子,她们过往的情感经历,她们目前的生活状态,她们对待感情的观点和态度,都引起了我格外的关注。

在那个节目录制期间,我正好看到了国内一家婚恋网站发布的2013年中国都市男女婚恋状况的调查报告。里面提到,到2013年,中国22岁以上的单身男女已经超过两亿。北京、上海、广州,中国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的三个城市, 22岁以上的单身男女青年已经突破400万!

我一直认为,一个人选择单身抑或走进婚姻,是他(她)个人的意愿,也是他自己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只要不妨碍他人,都是应该被尊重和理解的。但是在“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中国传统婚恋观的影响下,似乎只有结婚才是青年男女的唯一出路,不结婚就是“不正常”,就是离经叛道。

这些年,出现了所谓“剩男剩女”的说法,给不少处于婚恋十字路口,或者在单身的道路上悠然自得的青年男女以很大的压力,而各大卫视风起云涌的相亲交友节目也不由自主地在给我们树立一个风向标,好像单身是一种“错”,只有结婚和“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才是王道。

这两年,我经常出国旅行,在饱览各国名胜古迹之余,也对当地的风土人情、婚恋取向进行了一番粗略的考察。忽然发现,在不少欧美发达国家,生活方式非常多元,你可以结婚,也可以选择单身,那里没有“剩女”之说,女人哪怕到了40岁不结婚也是常态,30到40岁的单身女子都还处于一枝花的年龄,在各式各样的男人面前光彩绽放、摇曳多姿,从20岁的年轻帅哥到60岁的睿智长者都对她们趋之若鹜。

可在咱们中国,别说一个年近40的女人还没嫁人,父母会饱受压力,朋友和同事也会向她投来异样的目光,就是年过30的单身女性,也会“压力山大”,面临择偶空间越来越窄的难题。

中西方文化观念的巨大差异,对单身女性这一族群的好奇和关注,让我产生了写作这本书的冲动。

她们为什么还是单身?是没遇到心目中那个真命天子?还是害怕爱情、恐惧婚姻?她们过往的成长过程和情感经历又是怎么样的?在生存压力与日俱增的大城市,她们一个人又如何面对内心的孤寂?我知道,这里涉及很多秘密甚至伤痛,如果没有强大的心理支撑,没有面对过去的勇气,一个单身女子是很难在外人面前,尤其是在一个男作家面前袒露心扉的。

果不其然,采访一开始便困难重重,我先找到栏目组,想通过他们去联系上过节目的那些单身女嘉宾。栏目组相关人员表示,可以把那些女嘉宾的联系方式提供给我,但对方愿不愿意接受采访,他们无法保证,因为会涉及别人的隐私。在栏目组的帮助下,我和助理先后联系了不下20个女嘉宾,70%都以各种理由回避或拒绝,甚至出现过已经约好了第二天在某个地方碰面,我已经在路上,对方却突然爽约的情况。

没办法,我只好另辟蹊径,发动北京和上海两地的朋友给我推荐身边的人选,就像找人相亲一样,能逮到一个是一个。还好,我的人缘不错,虽然称不上是一呼百应,但一些认识了多年的朋友都主动站出来接受我的采访,甚至采访完毕还会把自己的闺密好友也一起“拉下水”。而在那个节目中,也有几位女嘉宾,把支持和信任留给了我。

2013年,我先后三次穿梭于北京和上海两座城市之间,用一支小小的录音笔,150个小时的录音,先后记录了31位单身女子的真实情感。因为篇幅所限,最后,挑选了其中16位单身女子的情感故事,作为这个系列的第一部呈献给读者。

也许有读者会问:“中国这么多城市,你为什么只采写北京和上海的单身女子?”

我的回答很简单:北京和上海作为中国目前最大的两个城市,也是两面镜子,可以很好地折射出中国当下的各种问题和现状,而且这两座城市,一个在北方,一个在南方,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文化氛围甚至人的气质都迥然不同,你可以在这本类似《双城记》的采访故事里看到无数鲜活生动、状态各异的情感和人生。不过,出现在这本书里的单身女子,虽然只来自北京和上海,但并不仅仅是地理和户籍意义上的,很多在这两座城市里打拼和漂泊的异乡人,也进入了我关注的视野。

在采访中,有两点感触很深,忍不住先在序言中说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我感受到的是,历史的时针早已飞速旋转,人们的观念更是日新月异。倒退七八年,一个年近30岁的女性如果还是单身一人,那得多么焦虑多么苦恼啊!可是,这次我见到的31位受访者,80%跟我坦承,虽然自己单身,但是很享受这种状态,并不着急结婚;甚至有30%的采访对象表示不太想结婚,不再把结婚作为感情的唯一归宿,不再视单身为洪水猛兽。这无疑是时代的巨大进步!

一个决定把婚姻大门彻底关闭的28岁单身女子在接受我采访时说:“我不想结婚,并不是恐婚,我也没什么心理问题,而是结婚后的日子我基本可以想象,白天上班挣钱养家,晚上做家务带孩子,难得有个休息日说不定也要去孝敬公婆,万一运气不好还要遇到老公出轨,如果再走向离婚,那将是多么大的损失和痛苦啊。我自己的生活一片蓝天,多姿多彩,何必非要躲进这个密不透风的围城,告别美好的蓝天呢?”

十年前,台湾歌手林志炫的一首《单身情歌》唱碎了多少单身男女的心,十年后,当另一位32岁的单身女子在我面前提到这首歌的时候,她很坦然地一笑:“谁都想找一个最爱的、相爱的、深爱的人来告别单身,但如果实在找不到,选择单身生活也未尝不可。如果两个人在一起总是无尽的矛盾和伤害,单身也能活出一份精彩!”

当然,我并不完全认同她们对婚姻的想象和描述,但我想说的是,在社会观念日趋多元化的今天,为什么我们不能允许和尊重更加多元的生活方式呢?在中国单身男女人数已达两亿的情形下,有社会学家宣称,中国将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迎来一次大规模的单身潮,而都市的单身女性如今正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群体,一个社会符号。

也许又有人会问:“你作为一个情感作家,是如何看待这种单身潮呢?”说句心里话,我不想给这些单身女子的生活贴什么标签,下什么评判,因为我无权这么做,也不想这么做,作为一个情感作家,尊重别人的生活方式比随意评判更为重要。

当然,这本书里出现的16位单身女子,并不都是拒绝婚姻的独身主义者,也有憧憬婚姻的,还有曾经离异的,年龄也不都是28岁到40岁那种传统意义上的大龄未婚女青年,最小的23岁,也就是我们俗称的“90后”,最大的45岁,属于“70后”。她们的职业和身份也各不相同:有公司主管、杂志编辑、外企文秘、私企业主,有教师、翻译、模特,有上过那个著名的相亲节目《非诚勿扰》的人气女嘉宾……

书里,有经历过一次又一次失败感情之后选择自主创业,在事业中获得新生的“女汉子”,有因为外形过于“中性化”导致相亲总是困难重重的,有未婚女孩喜欢过已婚男人的故事,有小小年纪就做了未婚妈妈的,有一不小心和gay(男同性恋)纠缠不清的,还有女大学生爱上战斗在保密战线的英雄这样既“神秘”又动人的爱情。有的经历让人感慨,有的情感让人唏嘘,有的故事让人流泪。不管什么类型的故事,都是绝对真实的,虽然我作为采访者,有提问,有分析,有慨叹,更多的则是忠实的记录。

之后,当这16位单身女子亲口讲述的故事逐渐在我的笔下变成一个个文字的时候,我顿悟,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生活在北京和上海两个大都市的单身女子的采访实录,更是一幅反映中国都市男女爱情百态的“清明上河图”。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从“70后”到“90后”这些单身女子的爱情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变化,她们丰富多彩的情感人生,她们和男人之间的百转千回、爱恨纠葛。接下来,我还计划采写婚姻中的女人,探讨走入围城后的中国女性的爱与愁,乐与痛。

采访中,我感触很深的另外一点是:当代中国的单身女性,远比我想象的要独立、坚强和洒脱得多。

尽管她们大都曾经有过一段甚至多段失败的感情,有的是性格不合导致的分手,有的是被命运捉弄从而劳燕分飞,有的遇人不淑,也有的在感情上经历过巨大的伤害和欺骗,但是她们在我面前一一揭开那些尘封的历史、曾经的心痛时,大都表现得很镇静、很平和,没有哭天抢地,没有怨天尤人,甚至个别还流露出一种笑看风云的潇洒和从容。

在上海采访的一位单身女子在讲述完她的三段“失恋的故事”之后,我问她,当美好的心灵已经被男人伤得体无完肤,会不会从此害怕感情?是否还相信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好男人在等待她?她的回答至今言犹在耳:“爱情又不是老虎狮子,为什么要害怕呢?可能我以前错就错在对爱情、对男人抱有太多不切实际的幻想,结果导致希望越多,失望越多,其实抱着一颗平常心比什么都重要。当爱情来临时,不要害怕,也不要患得患失,张开双臂去迎接它吧!如果这段情注定要像一阵风似的飘走,也不用刻意挽留,那就挥一挥衣袖,跟它说再见。学会转过身去,擦干眼泪,露出崭新的微笑,像《西游记》里的唐僧师徒一样,继续上路。总之,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对美好的向往—

从她的这段话中,我总结出了八个字:“来者不惧,去者不留”,并把它作为本书的书名,跟天下一切寻爱的女子共勉:对待爱情,对待男人,应该无所畏惧,该来的时候它自然会来;如果情已逝,那个男人的心注定无法挽留,何必强求呢?就让它随风去吧,放下包袱,抖擞精神,重新上路,也许下一段更美好的感情、更优秀的男人在等着你。

作为一名情感作家,我认为,一个女性经济是否独立,内心是否强大,是决定她爱情和婚姻能否圆满和幸福的两大先决条件。换句话说,除了爱情,什么都不缺的女人,才有底气去等待纯粹的爱情。她不需要爱情给她带来更多的附属品,爱情为她带来的只是爱情,对她来说,爱情不是风险投资,也没有得失成本,这样才能做到对待爱情无所畏惧。

写到这里,忽然想起女作家张爱玲曾经写过的一段话,这段话不仅跟本书的主旨、跟我的创作初衷高度吻合,而且也很适合送给那些在追寻真爱的路途上永不停息的女子们: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邂逅几段或深或浅的缘分。只是时光长短,萍聚云散,由不得你我做主。穿行在摩肩接踵的人流中,缘分会指引你,找到那个与你心意相通的人。或许这世间没有谁,能够陪你真正走到终点,但我们依然要感恩那些深刻的相逢。”

感谢接受我采访的每一位单身女性,是你们的信任和坦诚造就了这本书。特别感谢其中两位采访者阳阳和杜烟雨,除了把自己的情感故事毫无保留地告诉了我,还推荐了一些情感经历同样非常独特的单身女性给我。感谢上海电视台的领导,特别是制片人徐震寰、主持人陈蓉,没有你们的节目就不可能给我提供这样的创作灵感。非常感谢中信出版社文艺社的社长李静媛对我的信任和肯定,并第三次跟我携手合作,感谢编辑宋沫 ,我的助理梁超、好友齐怀、吴雅琪以及为这本书付出过心血的每一个朋友。

我更应该感谢我的父母、妹妹和太太,特别是我的太太,多年来一直支持我的写作,我的每一本书,她都是第一个读者,也是第一个评判者,总会提出很多中肯的建议和批评,她工作比我还忙,但对这本书的关心却始终如一。谢谢风雨相伴的她!

谢谢每一位支持这本书的读者朋友!如果你们喜欢这本书,我还会继续采写系列的第二部、第三部,我将坚持下去,痛并快乐着! iyZWsdRA+SK2zMj14GvNKDa0iPsbO7kQGW5sfgvcto1zVh3/rdLJdFQertS1Ni1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