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符合“逻辑”的东西不一定是真理

真理就是永恒不变的唯一正确的道理,就是人们对客观实际与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无论在哲学研究领域还是日常生活中,追寻真理都是一个重要的人生目标。

尽管在大多数普通人眼中,符合逻辑的东西应该更接近真理,但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可能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

北大哲学系的陈波教授认为,真理一定是符合逻辑的,但符合逻辑的东西未必是真理。这并不是哲学思想家玩的绕口令,而是经过众多学者多年研究得出的结论。

由逻辑而出的错案

从某种意义上说,警察比北大哲学家更容易接触到唯一正确的答案。这是因为学术研究不只有一个答案,许多智慧超群的专业学者皓首穷经一生,也未必能触及自己追求的真理。而每个刑事案件都只有一个真相,警察的工作就是查清唯一正确的实情。

尽管警察是用严密的逻辑推理来寻找罪犯的,但也不能避免出错。北大逻辑、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指出,警察办错的某些案件看起来是符合“逻辑”的,但与事实真相背道而驰。从结果来看,这种“逻辑”只是形式上很严谨,内容上却背离了唯一正确的逻辑。

警察的逻辑推理是从犯罪现场开始的。例如,确定受害人的死亡时间与死亡原因,寻找凶器、脚印、指纹,了解周围的情况,收集目击者的证词。在掌握了这些线索后,警方会通过排除法来排除每个人的犯罪嫌疑。

如果有确凿的不在场证明,就能马上洗清犯罪嫌疑。因为按照正常的逻辑,不出现在凶案现场就不可能有行凶的客观条件。哪怕那个人平时与受害人有深仇大恨,警方也不能据此判断他是真正的凶手。

但是警察收集的线索中,往往有真凶故意伪造的假证据。例如,伪造不在场的证明,伪造他人的指纹与脚印,伪造犯罪现场的布置,都有可能把警方的注意力吸引到错误的方向上。

虽然警方可以用严密的逻辑推理指出嫌疑人的犯罪手法,但这是以线索与证据的准确性为前提的。

案件的真相是唯一的。所有犯罪痕迹都可以用唯一的真相来解释,警察用逻辑推理把这些支离破碎的信息还原成犯罪真相。他们通过排除所有的可能性来找出剩下的唯一符合所有线索的解释。假如线索本身不真实或不准确,那么越是严密的逻辑推理,可能越偏离事实的真相。

由于真凶伪造了证据,所以被嫁祸的对象就无法在逻辑上为自己洗清嫌疑,而这也让警方的案情推理能在逻辑上成立。如此一来,错案就产生了。

真符合逻辑还是假符合逻辑

真理都是符合逻辑的,所以客观事实可以通过某种逻辑来解释。只不过这种解释有的是“假符合逻辑”,有的是“真符合逻辑”。

狭义的逻辑指的是思维的规律。虽然客观规律是不会错的,但人对客观规律的认知可能会出现误差。换句话说,我们认为某种事物符合“逻辑”,可能只是符合自己一厢情愿的主观认识,而非隐藏在客观事物中的真正的逻辑。

两种情况并不难区别。无论论证过程多么严密,无论结论让人不知该如何反驳,只要背离了客观现实,就是“假符合逻辑”;反之,就是“真符合逻辑”。

例如,警察错认罪犯就是一种“假符合逻辑”的情况,直到查明真凶才是“真符合逻辑”。由此可见,观点是否真正符合逻辑,还得结合事实来验证。

为什么会出现“假符合逻辑”现象呢?这主要是因为每个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水平参差不齐。虽然大家的逻辑思维水平各不相同,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逻辑”,并根据这种主观色彩浓厚的“逻辑”来认识世界。这种“逻辑”主要来源于每个人的知识背景与生活经验,所以不一定与客观实际的“逻辑”相符。

按照人们的常识,公平的晋升机制应该是能者上、庸者下,流动性相对较大;而不公平的晋升机制往往十分僵化,缺乏流动性。于是大家会由此推断,公平的晋升机制应该让人更容易升迁。

曾有北大的老师在管理学课上问学生:“军衔晋升快的军队与军衔晋升慢的军队,哪一边的士兵会认为晋升机制更加公平?”

大部分同学都选择前者。在他们看来,军衔晋升快意味着士兵有更多出人头地的机会,所以士兵应该对这种晋升机制有更高的满意度。然而,调查结果却显示,现实恰恰相反。

美国陆军社会研究部曾在“二战”时期调查过影响军队士气的因素。研究人员发现,职务与军衔晋升较慢的部队,士兵对部队状况的满意度更高,整体士气也更高涨。而在升迁频繁的陆军航空兵部队,飞行员们反倒有更多不满情绪,觉得晋升机制不公平。

同学们的判断表面上符合某种“逻辑”,但背离了事实。这说明大家的认识是“假符合逻辑”。

研究人员调查后发现,士兵对公平性的认知并不是依据升迁速度,而是以升迁的人是否够资格为判断标准。

宪兵部队基本上很少有人升迁。但如此一来,士兵觉得那些不如自己的人没有骑到自己头上,就算晋升机制公平。而陆军航空兵部队时常有人升迁,飞行员时不时看到那些军事素养不如自己的人突然比自己高了一级,于是觉得晋升机制很不公平。

类似的例子几乎在每堂课都会出现。北大新生意识到自己对社会的认识还很浅薄,需要学习的地方很多。最重要的是,他们在做调查研究时,逐渐学会了不抱先入为主的成见,而是用研究结果(事实)说话。

北大社会课的小调查

曾有北大社会学教授在课堂上用问卷抽样的方式向学生解释这个道理。他在给大一新生上社会学概论课时,让所有人都填了一张调查问卷。

问卷只有两个问题:你父母的职业是什么?你进北大之前去过的最远的地方是哪儿?

在统计完问卷答案后,教授发现:在北大新生中,出身于社会或经济地位高的家庭的,要比出身于社会或经济地位低的家庭的人占总新生人口的比重更大。于是教授对新生们说:“在座诸位能考上我们北大,父母的因素占了很大一部分比重。”

很多学生不服气。他们认为所谓的“父母的因素”就是媒体常说的“拼爹走后门”,而考上北大是自己废寝忘食努力学习的结果,所以教授的结论让他们难以接受。

但教授对此另有解释。他说:“家庭背景的状况决定了你们可以接触到多少社会资源,学习环境的好坏决定了你们能否就读教学水平高的小学、初中、高中,进一步决定了你们每个人的眼界与能力。所以说,大家能坐在这里听我讲课,不光是因为你们学习刻苦,更是由于有上述东西为你们打下了比一般人更好的基础。”

上述调查结果并不意味着北大学生是以“家里有钱就能上北大”的关系户为主体,而是从侧面证明了家庭环境会对一个人的成长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

考上北大固然要靠学生自身的不懈努力,但学生的家庭环境对此影响也很大。父母的教育理念是先进还是落后,父母愿意(并且能够)为孩子的教育投入多少时间、精力、金钱,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视野开阔程度,以及学生能否接触到良好的发展机遇。

从这个小调查当中,我们不难发现,“常识”和经验有时候并不可靠,人们根据生活经验推演出的“逻辑”可能并不符合事实。换句话说,当你发现符合“逻辑”的东西不符合真理与事情的真相时,毫无疑问,那个“逻辑”可能并不成立。总之,学会不把“假符合逻辑”与“真符合逻辑”混为一谈,是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的必由之路。 VSFnziVHek3rBZiW2hK5/2AysUVkG2yjLj7jQvi8CecaWL3b2g11joyIembHTE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