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中国古代围棋规则的演变

最早的围棋规则出现在北周(公元557—581)时期的《敦煌棋经》中:“棋有停道及两溢者,子多为胜。取局子停,受饶先下者输。纵有多子,理不合计。”这也是燕来多篇文章中的重要依据,可以说在这部最早的棋经里的胜负规则是子多为胜。引文的意思是,棋下到终局,没办法向棋盘上填子的时候计算胜负,数出双方的子谁多谁赢。如果双方子数相同,那么先行者(一般为拿白棋的下手)为输。

到唐代时候,规则改为数路计算胜负,基本的准则可以用两句话来说明:路是活子,基本眼位为恒气;子路皆子,基本眼位非子。简单说,就是终局之后黑白双方除了提供眼位的两个空点之外的空点叫“路”,判断胜负的依据就是数双方的“路”有多少,比如一块棋围了八个空点,那么它就有六路。终局后计算双方路数的办法是给每块活棋中再填入二子,然后分别数出双方的空点(路)的数量,谁多谁赢。这个规则和现代围棋规则从中心思想上就大不相同。数路计算胜负的方法持续了非常长的时间。

到明代时规则转化为还棋头数子法,即终局后计算双方的块数,每多一块棋,多的一方就要还一子给少的那一方,这也就是“还棋头”。比如黑活棋四块,白活棋一块,那么计算胜负的时候黑就需要还三子的棋头。还棋头之后,数一方的棋子就成了,超过(含)181子就赢,不到则输。比起之前的数路胜负法,还棋头数子法更为简单,而且只需要数一方的子就可以知道胜负了。需要说明的是,这种计算方法所得到的胜负结果和数路计算胜负的方法所得到的胜负结果是完全一致的。

围棋在唐代时传入日本(也有资料说更早),但一知半解的日本人始终没有弄明白围棋胜负规则的根据,乃至到创立后来的数目法,其规则的根本还是在于空多为胜,而我国古代围棋规则的最基本根据则是子多为胜,这是二者的最大不同。 zvlHrWIN46dWO5iHQr0d9lU8gh6dA5y1GdSonEd2fKXaOeevShLkJCRThrx0fY1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