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总序


人们通常很熟悉抗日战争中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文字资料,但是对于正面战场中许多被埋没的历史图片则知之不多,“亲历二战·影像记忆”丛书试图以大量现场图片和亲历者的文字,展现真实的抗战史实。

一、照片的来源

本丛书以照片整理、展示为主,其来源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美军私人拍摄的照片。这些美军士兵出于个人摄影的兴趣,用彩色胶卷记录了抗战时期各国军民的生活和风土人情。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首次披露了大量高清的珍贵彩照。这些照片主要出自两位美国军人小弗雷德里克·F·施安勒(Frederick F. Schaller Jr.)与约瑟夫·德 (Joe Day)之手。他们使用当时十分先进的柯达相机和彩色胶片,在印度、缅甸、中国等地拍摄了大量战争与生活照片,现在这些作品经过扫描、编撰,首次面世。施安勒与约瑟夫·德两位军人并非专业的新闻记者,也许正因为如此,才可以避免一些专业的惯性思维;他们也并非战地记者,只是以摄影爱好者猎奇涉趣的眼光打量一个个陌生而神秘的国度,一段段艰辛、苦难与死亡的征程。因而,这些照片体现了普通个体视野中的战争记忆,不加雕饰,朴实自然;真实客观,活泼生动。目前国内已经出版的同类二战图文书中 ,有飞虎队队员艾伦·拉森和战友威廉·迪柏在1945年8月6日—10月5日期间,用柯达相机拍摄的抗战胜利前后昆明、重庆、成都、杭州、上海等地的历史镜头。拍摄者艾伦·拉森曾经参加过美国陆军航空队,接受过航空照相测量技术的专业训练,并被分配到第三十五照相勘测中队,该部队后来被派遣到中国昆明,并入陈纳德将军领导的第十四航空队(原飞虎队)。拉森被调遣到第二十一照相勘测中队,并随部队迁往成都、重庆、杭州和上海。相对而言,拉森和迪柏的作品范围比较狭窄,数量也比较少。

其他拍摄了大量照片的是,温斯顿·维军士(Sgt Winston Way),他曾是H & S公司第九三○航空工程兵团的供水主管;弗兰克·维尔利(Frank Vierling),曾经负责军队通讯工作,是一个业余摄影家;罗伯特·科葛(Robert Keagle),他拍摄了美军从印度回国的照片。

第二,美军照相部队拍摄的照片。二战期间,美军已经开始将彩色胶片和胶卷运用于军事测绘、战地侦察和战役记录,例如,美军第一六四照相部队留下了海量的战场照片。本丛书展示了美军第一六四摄影队成员小丹尼尔·诺瓦克(Daniel Novak, Jr.)拍摄的大量作品。詹姆士·米尔福特·佐斯(Milford Zornes)被任命为中缅印战区的战争艺术家,在将近三年的时间里,除了拍摄大量战区照片,他还用油画记录了中国、缅甸和印度的很多地方。弗兰克·邦德(Frank Bond)在驻印度和缅甸的陆军航空部队第四十摄影侦察中队服役。邦德非常擅长冲洗胶卷,他冲洗的航空摄影照片给盟军提供了进军缅甸中部所必需的情报。在当时高质量的相机和胶卷数量非常有限的情况下,邦德的照片成了生动的、高质量的历史记录方式。

第三,英美记者所拍摄的照片。这些记者主要是《生活》《时代》《国家地理》、YANK、CBI Round Up等媒体特派的。例如,1940年英国人弗兰克·奥特姆(Frank Outram)和费因(G. E. Fane)试图“以自己个人的亲身经历来验证中国人宣布的他们正在建设一条‘全天候’的公路”,他们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发表了《滇缅公路,中国的后门》一文,叙述了从缅甸出发,沿着滇缅公路行进所经历的艰难险阻。随行的记者弗兰克·奥特姆拍摄了滇缅公路的大量照片,这些照片的题材与对象具有典型性,可惜大部分是黑白的,美国著名的《时代》《生活》《国家地理》等杂志刊登的图片也大多是黑白照,照片效果不及彩照。

二、亲历者的文字

本丛书秉持回到历史现场,让亲历者自己说话的原则,因而文字部分主要选自当事人的叙述,既有领袖、将军,也有普通战士和底层百姓。例如,军中人士有孙克刚、丁涤勋、王伯惠、邱维达、刘措宜、陈应庄、杜聿明、郭汝瑰、魏鸿祥、史文召、史迪威、今井武夫、冈村宁次等人。普通百姓有湖南芷江的姚本才、向晶如、李高木、张二毛等人。让亲历者说话,读者可以体验到当时原汁原味的历史气息;不同的叙述立场和观点,以及歧见迭出的细节,可以使历史保留多义性的声部。宏大的历史事件与进程,往往通过伟人和英雄的话语平台得以发布,如草芥般默默无闻的普通个人的存在,其实也应该受到重视,或者说,从个体生命去透视大历史,往往可以使历史存在更加亲切可感,具有人性的温情。

三、图文参照的历史叙述

文字传达的信息,需要读者对文字这一媒介工具展开理解、想象等理性的概念思维活动,而用镜头来记录战争的过程和形态,相对于单纯的文字记录来说,它具有视觉的直观性、形象性和冲击力。照片作为视觉印象,是一种全息式的传达方式,具有深刻的表现力和多种解读的可能性。人们通过画面感知,可以结合个人的知识和体验进行丰富的理解。照片中的内容,渗透着拍摄者个人的体验和情感,以及许多无法清晰言表的氛围、韵味和现场感。本丛书的图像叙事,大体是按照历史过程来编排和组织的。通过确定的叙事线索以及具体的物象之间的先后顺序,构建一个多维的意义空间。这种图像式的记录方式具有超强的记忆留存能力,保留了语境的鲜活性与原生态,更朴实,更直接,更有质感。本丛书的照片具有很强的历史厚重感与纪实性,为今天的人们了解战时中缅印各国的真实原貌,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值得珍藏。

镜头叙事的秘密在于蒙太奇的表达效果。镜头的蒙太奇组接方式不仅仅是图像之间的叙事,还有气氛、动作、空间、色彩、语境等等的关联方式。透过镜头来观察、记录战场历史,可以丰富人们观察与解读事物的角度。本丛书的照片并不像有些图文书偏重趣味性、情节性、戏剧性或者矛盾冲突等娱乐价值和观赏价值。重点不在于观赏性与刺激性,而在于直面并呈现真实的事实本身。毕竟照片是对历史的复现,无论读者是否愿意接受,一段历史曾经以它特有的方式客观地发生过,它一直存在,也将永远存在,无论人们是否在意。后人可以从不同角度、方法和路径去接近它,尽可能地还原历史本身,了解这场战争的原初形态、人们的战争心理与生存方式。

图像的感性和文字的理性,可以带来历史叙述的真切与深刻,二者形成一种必要的互补。有些意义文字表达不了,而有些意义图像的表意能力有限。图像在某一个偶然的瞬间定格了、完成了,但它所蕴涵的意义延续在镜头的空间之外,实现在读者的会意之中。如果没有文字的表达,图像背后事件的意义、人物的情感、拍摄者的寄托,则会晦暗不明。文字则能够对这些隐含的内容给予显性的豁亮,让读者的理解更加准确而深刻。

历史是一条河流,人们对于历史的叙述处于一种永远没有完成,也无法完成的状态。作为本丛书的叙述者,希望这段历史因为读者的参与而不断产生新的意义。毕竟,历史最好的保存方式不是在纸上,而是在心上。历史是一个无法穷尽的谜题,不断从事实、情感的角度去感受、理解新的对象,是人类探索的动力和乐趣。二战这一道谜题,期待读者去发现,去理解,去思考人类应该如何和平相处、合作发展的真理。 TOI4bQUiv4WcnJP4eLF/4I5Qmoo6QEYqJao/IElgOQE3D5p+XRfSU33TDzS8ESd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